張苗
近年來,浦東新區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吸引了眾多國內外知名商業主體。《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也賦予了浦東新區新的定位,成為擴大國內需求的典范、建設國際消費中心。為此,浦東新區不斷擦亮消費名片,向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國際消費中心加速邁進。
立足于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時代背景和疫后恢復再發展的階段特征,上海市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主任陸月星從經濟治理、社會治理、城市治理等領域切入,就推進高水平改革開放、加快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提出“六個再”的對策建議。
陸月星委員提出:“營商環境沒有最優只有更優。”隨著時代發展,上海乃至全國的營商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世界銀行全球評估標準也由“營商環境”向“宜商環境”轉變,顯示出當前優化營商環境面臨著新理念、新要求和新挑戰。
陸月星委員認為,當務之急是重振信心、穩定預期,企業迫切希望政府能推出一批針對性強,讓人“眼前一亮、心頭一熱”的政策措施,浦東新區可以領上海乃至全國之先。對此,他建議:
一是努力營造更高水平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全面研究營商環境的法治需求,系統謀劃浦東新區法治供給體系,用好用足浦東新區法規立法權,加快推出一批符合發展階段特點、符合市場主體需要的浦東新區法規,統籌做好“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領域工作。二是努力營造更高水平的市場化營商環境。深入了解企業困難、積極回應企業訴求、科學精準實施涉企政策。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切實降低企業市場準入準營成本。三是努力營造更高水平的國際化營商環境。對標世界銀行“宜商環境”新指標體系,健全外商投資促進和服務體系,使浦東新區始終成為全球投資熱土。
近年來,浦東新區集合精銳力量培育新動能,全力打造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世界級產業集群。對標國內外最高水平,陸月星委員認為浦東新區仍有幾點不足:產業規模“不夠大”、龍頭企業“不夠強”、關鍵核心技術“不夠硬”、區域吸引力“不夠特”。
針對四點不足,他提出,浦東新區可以依托良好產業基礎,利用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融合發展,實現產業集群建設再提速。一是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支持龍頭企業對標國際領先水平,發展關鍵技術、關鍵設備和重要材料,逐步縮小直至追平差距。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梳理“卡脖子”的技術產品清單,提高國產替代能力。二是提升產業鏈“關鍵路線”。提高產業鏈關鍵環節控制力,增強產業鏈細分領域主導能力,促進產業鏈上下游聯動發展。三是提升產業鏈協同創新。加強基礎科學和前瞻技術研究,建立企業需求導向的產學研合作、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生態。
據了解,1992年張江高科技園區成立,1999年上海提出“聚焦張江”戰略,30多年來,張江發展取得巨大成效。陸月星委員認為,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為張江科學城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但是,作為上海科創中心核心承載區的張江科學城,在基礎科學研究、科技成果轉化、新興產業發展等方面與國家戰略要求相比還有差距,頂尖機構、高端人才與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需求還不匹配。
為了“全力做強創新引擎,打造自主創新新高地”,他建議:一是在進一步集聚重大科學基礎設施的同時,更加注重優化各類科學設施管理運營機制。既要建設好大設施,更要“管好”“用好”大設施,完善大設施“建、管、用”全周期管理模式。探索引入第三方管理機制,實現科研基礎設施服務更專業、運營更高效。二是在進一步壯大各類科研機構的同時,更加注重發展新型研發機構,著力探索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科研管理體制,構建適應科技創新規律的管理架構和運作模式。三是在進一步打造創新人才新高地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引進高層次人才、拔尖人才和團隊,率先實行更加開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進政策。塑造獨特的張江機制和張江文化,打造人才引領創新發展的新格局。
近年來,上海自貿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在深入推進規則、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過程中承擔著重大使命,發揮著“試驗田”作用。當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抬頭,全球供應鏈遭遇嚴峻挑戰。陸月星委員認為,自貿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建設應有更高要求。對此,他建議:

浦東臨港 (圖/視覺中國)
一是率先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聚焦特殊經濟功能區定位,積極跟進《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印太經濟框架”(IPEF)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率先開展壓力測試,在金融服務、數字貿易、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試點,加大開放力度。二是強化高端要素資源配置核心功能。加快引進能級高、科技含量高、競爭力強的戰略性、功能性項目,吸引有創新活力的國際科技人才落地生根,推動前沿產業集聚發展。三是充分發揮臨港新片區與自貿試驗區的示范引領作用。謀劃出臺新一輪支持新片區發展的政策舉措,大膽先行先試,梯次推動新片區與自貿試驗區的創新功能及成果向浦東“引領區”、上海全市及長三角地區輻射拓展。
浦東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區,金融對浦東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至關重要。
陸月星委員認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陸家嘴“金融城”的治理模式有待新突破。除樓宇設施更新外,更重要的是推動“金融城”治理結構、治理模式創新。一是深化探索“金融城”治理模式。更好發揮理事會和法定機構的功能,組織推動各類主體參與“金融城”經濟、社會、城市治理,加快構建多元共治新格局。二是強化“金融城”與其他功能區的聯動效應。推動“金融城”與對岸黃浦區外灘金融街、虹口區北外灘金融功能協同融合,強化陸家嘴金融功能對張江科學城、臨港新片區科技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三是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在“金融城”治理過程中積極應用新型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和市民生活。
上海市政協常委、經濟和金融委員會副主任,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鄭楊認為,要深化對外開放、強化金融服務支撐。他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加快打造更加有利于穩外資、穩金融、穩預期的宜商環境,強化服務外資外企能力。二是聚焦先行先試,加快在浦東新區探索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實施路徑。三是加快建立離岸金融業務中心,助推離岸金融體系建設。
基礎設施先行,是浦東30年開發開放的成功之道,也是新時代“引領區”建設的不二法門。當前,以浦東機場和鐵路東站為核心的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為浦東發展帶來了機遇,不僅事關國家沿海大通道貫通和長三角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而且事關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功能升級和城市功能空間“東西聯動”,更事關浦東中部崛起和多城協同。
陸月星委員建議重點抓住幾個關鍵:一是“聯”:加強空鐵聯運體系建設。整合鐵路車站、機場樞紐、軌道交通等不同模塊功能,設置科學合理的內部捷運換乘方式,綜合考慮貨運需求,強化樞紐貨運功能和貨運通道。二是“融”:推動站、產、城一體發展。將交通樞紐建設與產業發展、城市建設緊密銜接,以現代化新城建設標準推動綜合開發,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與周邊大飛機制造業、國際旅游度假區等聯動發展,提高綜合服務能級。三是“管”:研究運營監管體系。將海關、邊防、檢驗檢疫等聯檢單位納入管理協調機制,支持在出入境和通關政策等方面進行創新。四是“贏”:探索利益統籌共享機制。在現有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和投資機制的基礎上,鼓勵多元主體參與和市場化運作,合理確定資源整合和利益分配方案,調動各方投資建設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