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大學是當時黨中央有意為之的革命熔爐。擁有上海大學教務長、社會學系主任、黨的早期領導人三重身份的瞿秋白在任教期間積極投身黨團建設工作:(一)政治建設:堅持黨中央的領導;(二)思想建設: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三)組織建設:培養革命干部團隊;(四)作風建設:保持黨同人民的血肉聯系。高校黨團建設經驗:一是干部扎根青年才能了解青年;二是加強黨校互動更能堅定信念;三是黨員深入群眾更能受益良多,投身社會基層是增強黨員使命感的重要實踐。
關鍵詞:黨團建設;瞿秋白;五卅運動;上海大學;青年工作
中圖分類號:K827;D2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10-0134-04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在新的征程上,如何更好把青年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動員起來,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是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和青年工作必須回答的重大課題。”[1]一百年前,上海大學在《上海大學章程》中鮮明提出“傳播革命理論,培養建國人才,推動革命運動”的辦學宗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筑牢青年理想信念,以黨團活動拉近青年與黨組織的距離,通過理論和實踐兩條路徑培育革命英才投身革命事業。在五卅運動①中,上海大學學子為工人奔走呼號,黨團學生發揮關鍵作用,贏得“北有五四運動之北大,南有五卅運動之上大”的美譽。上海大學黨支部、團組織的發展與人才培養相輔相成,積累的歷史經驗為新時代黨團建設和青年工作提供參考。
一、上海大學黨團組織初期發展建設情況
上海大學作為黨中央有意為之的革命熔爐,其黨團建設發展速度之快、質量之高遠非其他高校比擬。瞿秋白②在任教期間參與的黨團建設系列工作,緊密連接黨中央和上海大學黨團組織,發揮重要作用。
(一)上海大學:黨中央有意為之的革命熔爐
上海大學誕生于國共合作浪潮,校長由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擔任,但校務長鄧中夏、教務長瞿秋白等校領導和教師均系中國共產黨黨員。上海大學成為中國共產黨實際領導的一所新型革命學校,也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后最早創辦的一所培養革命干部的大學。瞿秋白任教期間,上海大學的黨組織經歷“小組”“支部”“獨支”的發展歷程,由最初10人黨小組發展為61人黨獨立支部。到1924年,全上海共有9個團支部,160名團員,其中上海大學團員49名,約占上海團員總人數的三分之一[2]。五卅運動后,校居閘北的上海大學團支部改稱“特別支部”仍由上海執委直接領導,足見上海大學團組織的受重視程度。
(二)瞿秋白:上海大學黨團建設的靈魂人物
瞿秋白經黨中央派遣在1923年7月至12月任上海大學教務長、1923年7月至1924年10月任上海大學社會學系主任。但在學校里,瞿秋白作為黨中央的早期領導人還有著黨組織負責人之一的第三重身份。瞿秋白在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23年10月25日瞿秋白又擔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區委執委會委員。在上海大學任教期間,瞿秋白具體負責黨中央宣傳部的工作,在中共中央的理論性機關刊物《向導》(周刊)、《新青年》(季刊)、《前鋒》擔任主編、編輯和主要撰稿者,在上海大學任教期間兩次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全國代表大會[3]162-163。任教初期,瞿秋白實際參與黨內教育宣傳工作、擔任勞動夜班的教員。“黃仁事件”③發生后,黨中央安排瞿秋白組織行動委員會,領導群眾展開斗爭,聲討和反擊國民黨右派的反動罪行[4]1110。五卅運動后,瞿秋白雖然離開上海大學,但同上大學生仍保持聯系。經常在黨團積極分子會議上作政治報告、參加支部會,傳達貫徹黨中央的決定,解答學生問題,指導革命活動[4]1111。
二、瞿秋白在上海大學開展的黨團建設工作
據不完全統計,從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大學走出來的英雄烈士近60位,在建設新中國中發光發熱的優秀人才約70位。他們都曾是上海大學黨團組織中的一員,經歷黨團生活中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的歷練,瞿秋白在上海大學開展的政治、思想、組織和作風建設工作對他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政治建設:堅持黨中央的領導
政治建設是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的重要保證,青年工作離不開黨的領導。上海大學黨團組織在政治建設工作中的優勢在于與瞿秋白等黨中央負責人的密切聯系。首先是中央人員派遣,劉錫吾曾提到:“中央很多負責人都在上大兼職,……,我是當時教職員黨小組的小組長,小組成員有瞿秋白、施存統、李季、惲代英、蕭楚女、彭述之等等。上大黨支部本由黨中央直接領導,上海三次暴動前后,才交給江蘇省委領導。”[4]1025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務日報》中也提到:“該大學之大部分教授均系公開的共產黨人,彼等正逐漸引導學生走向該政治信仰。”[4]250黨中央決定上海大學系主任的人事調動,教職員設立專門黨小組等情況足以說明上大黨支部直接由黨中央領導的情況是同時期其他大學無法比擬的。其次是組織黨團活動,黨員干部來校學習先進理論可以增進學生群體與黨組織的互動,上大學子對此印象深刻:“社會學系還有一些特點,校外黨的干部和積極分子在上海大學做旁聽生的很多,一有報告會,他們都來聽講,教室里常常坐得滿滿的。”[4]1100“瞿秋白作報告時,各區委書記就來。”“反之,外面需要黨員團員,也就由上大調去。”[4]1155
(二)思想建設: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
思想政治建設是黨的各項建設的基礎和前提,瞿秋白在開展思想政治建設中既注重課程教學,又留心隱形教育。上海大學始終貫穿瞿秋白“必以一有系統的為基礎,方能為真正的各方面之比較研究”[5]128,即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建構社會學系的構想。在當時中國只有北京大學在哲學系中列有社會學原理及社會問題兩門課程,馬克思學說也只是在經濟學系中列有一門課程的情況下,極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傳播。《社會哲學概論》《現代社會學》《社會科學概論》《新經濟政策之意義》為瞿秋白在上海大學授課和演講所用,由上海大學出版社印刷在社會中流傳,對當時的青年學生產生很大影響。施存統曾對《社會科學概論》做過如下評價:“內容非常充實,可說是中國社會科學界中空前的著作,在過去的中國社會科學書籍中,沒有一本書還比它更有意義。”“我們看了這一本書,可以掃除許多關于唯物史觀的誤解。”[4]222在重要集會中,瞿秋白積極把握時機開展思想教育。姚天羽曾回憶瞿秋白在“雙十節”慶祝會上引吭高歌《國際歌》的場面:“1923年10月10日,學校里舉行建校后第一次的‘雙十節慶祝大會。秋白同志利用這一機會引吭高歌了他自己翻譯的那首著名的無產階級歌曲——《國際歌》。雄壯的歌聲,震蕩著同學們的耳膜。……這首雄偉的無產階級戰歌第一次傳進這個學校,給予同學們的教育很大。”[4]1097在黨團小組會上,討論、推銷瞿秋白主編的期刊已成為上大黨團思想建設的日常任務:“書報流通處為我們所把持,販賣我們自己的出版物《中國青年》《向導》《前鋒》等新文化書籍。”(團上海地委報告第三號——關于五月份代表大會情形,1924年5月24日)[4]457在社會上傳播黨的思想,宣揚革命理論,瞿秋白同樣盡職盡責。上海各大學聯合開辦的“暑期講學會”,瞿秋白擔任講師,講授《社會科學概論》。姚天羽在回憶“暑期講學會”時提到:“參加聽講的各校同學很多,盛況空前。”“‘暑期講學會不單是各校利用暑期來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借此團結許多革命青年,為中國革命事業增加生力軍。”[4]1098
(三)組織建設:培養革命干部團隊
上海大學作為當時黨的干部“儲蓄部”,黨組織建設以培養高素質革命干部隊伍為核心,據此鍛煉、發展黨員,傳播革命火種。瞿將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運用在革命人才的淬煉之中,鼓勵學生深入群眾。黃旭初、陽翰笙、周文等同學在回憶上海大學學習生活時都提到了這個培養人才的“秘訣”:“我們除了上課就是搞課外活動,辦平民夜校,出刊物,運動不斷,這也可能是上海大學出人才的一個原因吧。”[4]1144“理論聯系實際,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我嘗到了這個甜頭,不僅是我們教育工人,工人也教育了我們,這就把我們講堂上的理論具體化了,受到很大教益,不像以前光講書本的教條,而是有血有肉,親見親聞。”[4]1041瞿秋白在任教期間與學生關系甚為親密,在課下與學生把酒言歡,辨析理論問題,也主動地找學生談話,了解他們的思想、學習、工作以至生活情況,幫助解決問題,這也極大程度方便其考察潛在人才、擴充黨員隊伍[4]1039。在發展黨員過程中,瞿秋白嚴格執行發展程序、對黨員后備人才進行充分考察。楊之華曾經詳細回憶過自己經瞿秋白、向警予同志介紹入黨的情況。瞿秋白同志即使很忙,也會在發展黨員時與其熱切交談與指導,了解新黨員同志的思想與工作情況。納新過程包括提交入黨申請書、納新前后多次談話、入黨介紹人了解情況并同意、召開黨支部大會正式通過[4]1108-1109。此外,領導上海以及全國各地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傳播,領導各地創建中國共產黨和青年團基層組織以及其他革命團體,也是瞿秋白革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一些地區最早點燃革命火種、創建當地黨團基層組織的上海大學學生,大多數都是在由鄧中夏、瞿秋白、惲代英等直接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有的還是由他們直接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由瞿秋白等人推薦入黨的曹蘊真、胡允恭、翁澤生等學生回鄉后在安徽、淮上、漳州等地建立地區基層黨組織,并開展農村革命運動、“淮上中學補習社”、“非基督教”運動等系列活動,促進革命火種向各地區傳播[3]186,190。
(四)作風建設:保持黨同人民的血肉聯系
作風建設關乎黨組織的形象,上海大學黨組織在瞿秋白的指導下緊密聯系群眾、團結內部同學,贏得工人群眾、各系學生的支持,在工人運動、學生運動、婦女運動中發揮重要作用。面對黨組織的內部矛盾,瞿秋白與黨員學生擺事實、講道理,闡述文學系的文學是有階級性的,社會學系絕不能忽視文學的力量來消融文學系與社會學系的偏見,之后兩系學生成見逐漸消失,經常組織聯歡會,在文學系發展不少黨員。在楊之華的回憶中對此有過相關敘述:“你們(社會學系)應該首先打破成見,不要自以為進步而看不起人家,而應該主動去團結人家。革命靠少數人是不行的,應該帶動廣大群眾去干。”[4]1107面對黨組織與群眾的關系問題,瞿秋白曾在《現代中國所當有的“上海大學”》一文中提出上大的學生不是“在書房里學習的少爺”[5]137,而是“在社會中生活的公民”[5]137。瞿秋白在開展上大黨組織工作中經常提醒學生相互團結、與群眾保持緊密聯系,只有深入群眾才能感召群眾。楊之華在回憶中提到:“你們的工作應該從底下做起,鉆到工人群眾里面去,啟發他們的階級覺悟,在群眾斗爭中揭露工賊的面目,使工人群眾不相信他們,而相信黨,相信自己的力量。”[4]1108
三、上海大學黨團組織在五卅運動中發揮關鍵作用
在瞿秋白等領導人的早期培育下,上大黨團組織在五卅運動中發揮主力軍作用,這也間接驗證在瞿秋白等中共早期領導人的指導下建立的黨組織經得起實踐的考驗。
(一)瞿秋白主編《熱血日報》指導運動方向
為更好地幫助廣大群眾把握斗爭方向,黨中央安排瞿秋白主編《熱血日報》,并安排上海大學教師鄭超麟、彭述之參與工作。發刊辭為瞿秋白親寫,表達其喚醒國人熱血、奮起對抗強權的辦報目的。《熱血日報》發刊辭點明“熱血”之意:“我們心中果然有熱的血,不愁將來手里沒有冷的鐵,熱的血一旦得著冷的鐵,便是強者之末運。”[6]180
該報文筆辛辣、文風勇猛,對時事評論一針見血,敢于扯下帝國主義的偽裝面紗,批判對象包括帝國主義的罪惡行徑、軍閥政府的賣國嘴臉、買辦階級的妥協偽裝……對待群眾斗爭,搖旗吶喊、加油鼓勁,肯定各界人士在五卅運動中的英勇表現、喚醒民眾反對帝國主義壓迫的反抗覺悟、指引五卅運動前進方向……也正因如此,《熱血日報》僅存活20余天即遭封禁。
(二)上大師生始終占據前線支援工人運動
無論是從上大師生的參與數量,還是從發揮的領導作用來看,上大師生始終是最前線的同志,以革命意志對抗帝國主義的鎮壓。從人數來看,上大學生在五卅運動中犧牲最大:“被控進行暴亂的四十六人中,有二十二人是西摩路上海大學的學生。”五卅慘案當天“有七名學生在中央區被捕,四人系來自西摩路上海大學”[7]。瞿景白是瞿秋白的幼弟,在反擊帝國主義壓迫活動中,展現出上海大學“敢死隊”④大無畏的革命勇氣。丁敬先在《1925年五卅上海大學學生反帝斗爭回憶》中描寫過瞿景白面對帝國主義巡捕的場景:“這時瞿景白同學也搶步到了鐵欄口,他憤怒地舉起雙拳面對著那英國巡捕頭子高喊‘打倒野蠻的英帝國主義者,喊聲未完,那萬惡的英國巡捕頭子對準瞿景白同學的口鼻狠狠地就是一拳。立刻鮮紅的血就從瞿景白同學鼻孔、口角直淌了出來……”[4]1030在五卅運動中,上海大學的學生在各團體擔任領導職務,例如,社會學系李碩勛擔任全國學聯總會黨團書記、文學系郭伯和擔任中共上海小沙渡部委書記,賀昌擔任共青團上海地委書記[6]53。
四、研究展望
綜上所述,瞿秋白深入參與20世紀20年代上海大學黨團建設的相關工作,使團建、黨建、育人形成系統鏈條,推進黨團建設工作:一是干部扎根青年才能了解青年。瞿秋白憑借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出眾的人格魅力,在課上課下與學生密切交流,更容易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2018年5月22日,教育部發布《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高校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的實施意見》,黨支部書記與教師雙重身份的疊加更容易推進黨團建設工作發展。二是加強黨校互動更能堅定信念。20世紀20年代上海大學黨團工作的一項特色就是黨團員干部參與課上旁聽,加強地方組織與高校的互動。上海大學機關黨委教務評估黨支部創新“項鏈”育人模式,以“大國方略”系列課程建設為重點。組織黨員干部開辦專題講座,構建組織育人與課程育人雙重有機生態鏈[8]。三是黨員深入群眾更能受益良多,投身社會基層是增強黨員使命感的重要實踐。“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是將學術成果應用于社會實踐的有益號召,在社會實踐中組織黨員開展學習研究是培養全方位人才的高效手段。上海大學各基層黨支部開展暑期實踐活動,結合自身專業特色融合基層紅色教育活動,取得系列成果。“黨的自我革命永遠在路上”[9],在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加強黨團建設研究、創新黨建工作新形式,以實際行動推進黨團建設工作落深落實。
注釋:
①五卅運動:指1925年5月30日爆發的反帝愛國運動。1925年5月間,上海、青島的日本紗廠先后發生工人罷工的斗爭,遭到日本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鎮壓。上海內外棉第七廠日本資本家在5月15日槍殺了工人顧正紅,并傷工人10余人。29日青島工人被反動政府屠殺8人。5月30日,上海2000余學生分頭在公共租界各馬路進行宣傳講演,100余名遭巡捕(租界內的警察)逮捕,被拘押在南京路老閘巡捕房內,引起了學生和市民的極大憤慨,有近萬人聚集在巡捕房門口,要求釋放被捕學生。英帝國主義的巡捕向群眾開槍,打死打傷許多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6月,英日等帝國主義在上海和其他地方繼續進行屠殺。這些屠殺事件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公憤。廣大的工人、學生和部分工商業者,在許多城市和縣鎮舉行游行示威和罷工、罷課、罷市,形成了全國規模的反帝愛國運動高潮。
②瞿秋白(1899—1935),本名雙,后改瞿爽、瞿霜,字秋白,生于江蘇常州。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文學家和宣傳家,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專修館學習。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主編中共中央另一機關刊物《前鋒》,參加編輯《向導》。1925年1月當選為中共中央局委員。1927年4月至5月任中共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1935年2月在福建省長汀縣被國民黨軍逮捕,6月18日從容就義,時年36歲。
③“黃仁事件”:黃仁,字人覺,1904年9月8日出生于四川富順(現自流井香爐寺)一個小商人家庭。1922年就讀于南京江蘇第二工業學校;1923年秋,轉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同年考入上海大學社會系,在校期間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后由團轉黨。1924年10月10日,在雙十節天后宮事件中被國民黨反動派毆打致重傷,12日犧牲,史稱“黃仁事件”。
④五卅運動中由上海大學學生組成的援助工人運動的學生團體。
參考文獻:
[1]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在京隆重舉行[N].人民日報,2022-05-11(1).
[2]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中共上海市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等.中國共產黨上海市組織史資料(1920.8-1987.10)[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0.
[3]胡申生.上海大學(1922-1927)全史[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22.
[4]本書編委會.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大學[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4.
[5]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王敏,徐未晚.上海大學(1922—1927)與五卅運動外文史料選輯[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21:72.
[8]成旦紅,劉昌勝.百年上大畫傳[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20:240.
[9]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4.
作者簡介:孫夢澤(1998—),女,漢族,遼寧本溪人,單位為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趙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