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霽
〔摘? ? 要〕? 在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下,幼小銜接作為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和核心素養建設的關鍵,急需科學素養的加入,以此實現教育的優化和幼兒的持續發展。幼兒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培養幼兒正確的學習習慣,積極進行活動空間創設,營造良好的科學素養成長氛圍,把握教學關鍵,組織開展各種科學活動,發揮多方力量的教育價值,實現幼小銜接階段幼兒核心素養的高質量提升。
〔關鍵詞〕? 幼小銜接;學習習慣;活動空間;成長氛圍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1-0094-03
幼小銜接階段的幼兒面臨以游戲為主的幼兒園學習生活的結束,即將開始系統化地接受小學教育,二者的轉折需要幼兒在心理、學習、生活等多個方面做好準備。科學素養是指幼兒對科學充滿好奇、有興趣,有科學的態度和精神。將科學素養落實到幼小銜接中,一是能夠喚醒幼兒積極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對科學形成正確的認識,二是能夠在各類教學活動中實現幼兒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的提升,為其今后的課程學習奠定扎實基礎。
一、確定目標,培養習慣
在幼小銜接教育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基礎水平、科學素養、成長要求,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標,以培養幼兒積極思考、主動創造的良好學習習慣,為其之后的小學生活做好積極準備。具體來說,教師要先從日常活動中梳理幼兒對科學的認識,之后以培養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為中心,制定趣味化、生活化的教學活動,最終實現幼兒科學素養的提升。
以繪畫活動為例,首先,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家用電器,并說出它的用途。幼兒在討論后給出“空調,能夠在夏天讓我們感到涼爽”,“電視機,可以看動畫片”,“電冰箱,能夠把冰激凌凍起來”等答案。此時,幼兒對科學的探究興趣已經被初步激活,但其認識還停留于表面,由此,教師便可以進行該活動目標的確定,即:在繪畫活動的支持下,讓幼兒掌握更多電器知識,養成觀察生活、探究生活的良好生活習慣。之后,教師便可以鼓勵幼兒以繪畫的形式向他人展示自己所知道的家用電器。在繪畫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力,思考如何將家用電器的功能在平面圖上得到展示。比如,空調的制冷功能可以用出風口吹出的雪花代表,電視機則可以直接畫出動畫片的畫面等,如此,幼兒在思考與創作的過程中,思緒便開始向“為什么”轉移,產生了科學探究意識。其次,在繪畫結束后,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幼兒播放各類家用電器的運行過程、運行原理。如,電冰箱主要是利用制冷劑的循環和狀態變化過程進行能力的轉換,從而降低箱室內的溫度,達到制冷的效果。將動畫視頻與原理解釋相結合,一是能夠保證幼兒的學習興趣不被磨滅,二是能夠讓幼兒發現生活中的科學,實現既定的教學活動目標,以便其日后能夠養成觀察生活、探究生活、發現科學的良好學習習慣,為小學學習的開展奠定扎實基礎。
目標的確定能夠讓幼小銜接教育的展開更有方向,更加高效,讓習慣成為幼兒適應小學生活的源動力。
二、空間創設,營造氛圍
資源的支持、空間的創設,能夠讓幼兒科學素養的提升更加扎實、更加穩固。對此,幼兒教師應積極發揮幼兒園現有資源的作用,或進行資源的整合與再次利用,讓幼兒在熟悉的材料中找到新鮮的科學素養成長價值。除此之外,教師還可發揮空間創設的價值,在幼兒園內營造出濃厚的科學氛圍,使幼兒的科學素養在潛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得到培養。
首先,從大班開始,幼兒教師可以在幼兒園的公共區域搭建“生命世界展”,將幼兒之前所繪的科學主題手抄報、科學主題活動照片等,張貼在該區域,形成濃厚的科學活動氛圍。此外,幼兒園教師要與小學教師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邀請小學教師每周一次到幼兒園開展“小小科學活動”。以“沉浮實驗”為例,活動日當天,要讓幼兒提前做好實驗所需材料的準備,包括塑料玩具、乒乓球、石子、木質玩具等不同的固體材料,裝滿水的水盆等。在具體的操作環節,小學教師可以先進行演示,讓幼兒看到不同材料的沉浮狀態是不同的,以此激起幼兒的科學探究興趣。之后,讓幼兒在幼兒園教師的幫助下自己動手操作,在此過程中,小學教師還可以向幼兒普及一些科學小知識,包括什么是浮力、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等,以此實現幼兒科學素養的提升。其次,教師還可以在幼兒園的閱讀區、角色區等進行科學主題空間的創設,為幼兒科學素養的提升提供更多可能。如,教師可以在閱讀區增添《神奇的石頭》《地球的清潔小衛士是誰呢》《幸虧有重力》等科學類幼小銜接繪本,在提升幼兒科學素養的同時,還能夠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幼小銜接內容更加豐富。教師還可以帶領幼兒在角色區展開“我是科學家”表演活動,鼓勵幼兒將自己裝扮成所喜愛的科學家的樣子,并向他人介紹“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此過程中,幼兒會沉浸于科學世界中,在驚嘆科學成就的同時,也能夠初步體會到科學家堅持不懈、敢于創新的精神,豐富、充實幼兒的科學素養。之后,教師還可以利用科學家的榜樣力量,鼓勵幼兒將科學家的精神應用到小學學習中,以此實現幼小銜接與科學素養的相互促進、相互發展。
科學主題空間的創設,能夠讓幼兒更好地接受科學教育,形成科學素養,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更加扎實的儲備迎接小學生活的到來。
三、把握關鍵,內容整合
幼兒的思維方式以直接形象為主,習慣從整體角度觀察世界,所以,在幼小銜接階段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時,教師可以選擇更加貼近幼兒生活、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的內容,能讓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心理接納過程更加流暢。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注意幼小銜接內容的整合,為幼兒科學素養的提升提供更多可能。
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展開“胡椒粉和食鹽的分離”這一生活化的實驗。首先,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幼兒展示胡椒粉和食鹽的圖片,并向幼兒提出如下問題:“如果在做飯的過程中,我們不小心將胡椒粉和食鹽混在了一起,那么如何才能又好又快地將二者分離開呢?”問題的提出,一是為引出之后的實驗活動,二是要調動幼兒的科學思維。之后,幼兒通過討論得出“因為胡椒粉和食鹽的大小不同,所以可用篩子將二者分離”的結論。此時,教師不必考慮幼兒討論結果的正確與否,而要尊重幼兒的意見,強調幼兒的主體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其次,教師可以將提前準備好的胡椒粉和食鹽的混合物發給幼兒,讓幼兒按照自己的猜想進行操作。幼兒在實踐中發現,因為二者的體積都很小,所以盡管存在大小上的細微不同,但僅靠篩子是無法實現分離的。此時,幼兒在試錯中會發現科學活動的規律,也就是在錯誤中尋找正確,進而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分享自己在失敗實驗中的收獲,為下一次實驗的展開提供經驗。如,幼兒發現“剛剛使用的筷子手柄處為塑料材質,在實驗的過程中,胡椒粉總是會粘在上面,我們可以嘗試用這種辦法將胡椒粉與食鹽分離”,幼兒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探究能力等在自主嘗試的過程中都得到了提升。最后,幼兒可以根據失敗所得,將塑料勺在衣服上摩擦,產生靜電,然后將勺子放入混合好的胡椒粉和食鹽中。胡椒粉先被勺子吸了起來,慢慢地,食鹽也被勺子吸了起來,幼兒控制好放下、拿起勺子的速度,很快就完成了胡椒粉和食鹽的分離。在操作結束后,教師可以向幼兒講解二者分離的原因:胡椒粉重量輕,能夠先被靜電吸附。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在之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也要不斷嘗試,從錯誤中吸取經驗,為幼兒接納小學生活做好心理鋪墊。
該實驗的進行,從多個角度促進了幼兒科學素養的提升,實現了能力整合,包括自主能力、實踐能力、總結能力、觀察能力、合作能力等,還培養了幼兒正確的科學態度,深化了有效銜接的價值。
四、組織實踐,積極發展
科學素養強調了幼兒的好奇、興趣,幼小銜接的優化強調幼兒能夠更好地接納、適應小學生活。對此,幼兒教師可以積極組織幼兒開展實踐活動,優化幼小銜接,拓展幼兒的科學視野,實現幼兒科學素養的高質量發展。
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走出教室,觀察自然現象,包括光影的變化、力量、水流、色彩、聲音等的變化。具體來說,首先,在室外的活動區域,教師可以鼓勵幼兒以小組為單位,觀察并總結樹葉的影子在不同時間有什么不同、水龍頭里的水是從哪個方向流向哪個方向、花壇里的花朵顏色是否相同、聲音是否只能聽見。其次,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觀察結果,鼓勵幼兒展開實踐,如強制改變水的流動方向會出現什么現象?用燈光模擬太陽光,總結光影的變化規律;嘗試看見聲音。此處以模擬太陽光實踐為例:幼兒根據之前觀察得出的結果,即樹葉的影子在下午時最明顯,在中午時幾乎看不見,然后在幼兒園內找一處昏暗空地,拿出提前準備好的手電筒、帶有樹葉的樹枝等材料,將樹枝固定在某一位置,根據之前的記錄,用手電筒模擬早晨、上午、下午時的太陽光照射角度,之后再變換光的強度,最終得出“影子的變化與光照角度有關,光的角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長”的結論。之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根據實踐結果,借助互聯網設備,查找關于“光”、關于太陽的小知識。如,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光線會發生反射和折射;又如,太陽的體積是地球的130多萬倍,是銀河系中的一顆恒星,為生命提供了光和熱……如此,幼兒在實踐的同時還實現了科學知識的拓展,二者在之后的應用中能夠實現相互促進的效果,使幼兒科學素養的提升更具應用價值。
實踐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幼小銜接的優化也要從幼兒園的游戲實踐逐漸向知識型實踐轉移,在促使幼兒動手能力提升的同時,其科學素養也能夠得到相應的提升。
五、科學推進,多方參與
幼小銜接的優化和幼兒科學素養的提升僅靠幼兒園、小學的力量是不夠的,家庭、社會等多方力量都要積極參與其中,共同促進幼兒科學成長。具體來說,幼兒家長要找準時機,將科學教育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幼兒園要與社會力量連接,如科技館、博物館等,讓幼兒看到更大的科學世界,擴大幼小銜接的范圍。
家庭方面,家長可以尋求幼兒園教師的幫助,選擇并購入一些科學類讀物,如《中國植物,很高興認識你》《小小自然觀察家》《果實是種子的旅行箱》等。利用幼兒的睡前時間,與幼兒一起閱讀、探究,在提升幼兒科學素養、做好幼小銜接知識儲備的同時,還能夠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助力幼兒的長遠發展。此外,家長還可以為幼兒選擇一些具有科學探究價值的玩具,如地球儀、多棱鏡等,一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習慣,二是能夠用游戲與知識結合的方式,讓幼兒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為之后小學階段正規課程的學習做好鋪墊。
社會方面,幼兒園可以與當地的科技館形成合作關系,每月或每季度組織一次科技館參觀,且每次參觀的主題都應不同,如航天主題、中國古代科技主題、科技與生活主題等。除此之外,科技館還可積極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如帶領幼兒感受模擬月球環境,嘗試復原中國古代的科技成果等。社會力量的參與能夠讓幼小銜接的優化、幼兒科學素養的提升更加多彩、更加高效,而社會組織也能夠為培養更多未來科技人才貢獻力量。
綜上所述,幼小銜接面向幼兒對新課程、新環境的適應,科學素養面向幼兒動手能力、探究能力的提升,如若二者能夠實現互助關系,那么幼兒便能以過硬的核心素養迎接小學生活的到來。對此,幼兒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培養幼兒正確的學習習慣,積極進行空間創設,組織實踐活動,進行內容整合,聯合多方力量,為幼小銜接的優化與幼兒科學素養的提升提供更加多樣的載體,為社會發展輸送更多高質量科技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樹青,楊樹燕.優化幼小銜接教育,提升幼兒科學素養[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1):17-18.
[2]林兆星,梁東紅.科學教育幼小銜接問題的實踐研究[J].教育觀察,2020(7):82-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