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雯
〔摘? ? 要〕? 幼小銜接不僅包括知識方面的銜接,還包括興趣、能力和習慣方面的銜接。因此,在幼小銜接背景下,教師應從銜接科學探究興趣的視角,選擇區域活動的主題;從銜接科學探究能力的視角,投放區域活動的材料;從銜接科學探究習慣的視角,設計區域活動的任務。在有趣的科學主題的召喚下,以豐富的區域活動材料為支撐,以生活化、游戲化的區域活動任務為載體,幼兒就會逐漸形成濃厚的科學探究興趣、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進而為幼小銜接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幼小銜接;科學區域活動;探究;興趣;能力;習慣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1-0106-03
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了幼小銜接的三項基本原則,即堅持兒童為本,關注兒童發展的整體性以及關注兒童發展的可持續性??茖W是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為了確保幼兒在進入小學后,能夠以濃厚的興趣、飽滿的熱情、積極的態度學習科學課程,教師應在堅持幼小銜接三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從幼兒的科學探究興趣、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科學探究習慣等視角,有序、有趣、有效地開展幼兒科學區域活動。
一、從銜接科學探究興趣的視角,選擇區域活動主題
在幼小銜接視域下,教師應從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興趣的視角,選擇科學區域活動的主題,如內容豐富的閱讀型主題、趣意盎然的實驗型主題等。
(一)閱讀型主題
圖文并茂的繪本,不僅能夠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還能夠增加幼兒的見識;不僅能夠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還能夠培養幼兒的閱讀習慣。既然幼兒對繪本比較感興趣,那么,教師可設計一些閱讀型的科學探究活動。
例如,教師可將“神奇的宇宙”“多樣的植物”“可愛的動物”“熱脹冷縮”等作為大班科學探究活動的主題,并圍繞這些主題,在科學區域活動中投放一些圖文并茂的繪本?;诖蟀嘤變旱恼J知水平,他們完全有能力自主閱讀這些繪本。通過閱讀這些繪本,幼兒能夠感知到宇宙的神奇、各種植物奇妙的生長過程、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同時,在閱讀這些蘊含科學知識的繪本時,幼兒的科學知識也會逐步增長,科學視野也會逐步拓展,科學興趣也會愈加濃厚。
各種各樣的閱讀型主題,能夠讓幼兒以閱讀的形式,走進奇妙的科學世界,讓幼兒感知、體會到探究科學知識的樂趣,并由此而產生進一步探究、了解相關科學知識的濃厚興趣。
(二)實驗型主題
活潑好動是幼兒的天性。鑒于幼兒的這種天性,教師可選擇一些實驗型區域活動主題。圍繞實驗型主題,教師會設計有趣的實驗任務,而這些有趣的實驗任務能夠滿足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
例如,為了讓大班幼兒認識、了解摩擦起電的現象,教師組織幼兒利用毛皮、玻璃棒、橡膠棒、絲綢、碎紙屑等低成本實驗材料,開展了一項摩擦起電探究實驗。通過操作該實驗,幼兒對摩擦起電的現象有了一種感性的認識,如:當用絲綢、毛皮等摩擦玻璃棒、橡膠棒之后,就會出現一種奇妙的現象——被摩擦過的玻璃棒、橡膠棒能夠吸附桌面上的碎紙屑??吹竭@種神奇的現象,幼兒總是會迫不及待地去嘗試、去觀察,對摩擦起電這種科學知識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厚。在此過程中,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也在實驗中得到了盡情的釋放。
符合幼兒活潑好動的實驗型科學區域活動主題,能夠吸引幼兒,讓幼兒產生探究科學知識的濃厚興趣。當幼兒進入小學階段的學習之后,他們就會一如既往地以濃厚的興趣學習科學課程、探究科學知識。
二、從銜接科學探究能力的視角,投放區域活動材料
科學探究能力是小學科學課程的培養目標之一。因此,在組織開展幼兒科學區域活動時,教師應從銜接科學探究能力的視角,投放具有多樣性、針對性的區域活動材料。
(一)投放具有多樣性的活動材料
在科學區域活動中,如果活動材料單一,幼兒選擇的余地就比較小,進而導致區域活動材料在促進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發展方面的作用減弱。反之,倘若教師在科學區域活動中投放更多的材料,那么,幼兒就會有更多的選擇,科學材料在促進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發展方面的作用就會更加顯著。
例如,在“神奇的豆芽”區域活動中,教師投放了黃豆、黑豆、蠶豆、綠豆等各種豆子,以及礦泉水、塑料盆、搪瓷盆、不銹鋼盆、毛巾、棉布等材料。在探究豆芽的生長過程時,幼兒可從上述材料中自由選擇、自由組合。如:一些幼兒選擇了一個塑料盆,并在盆里面放了一些黃豆;另一些幼兒盡管也選擇了一個塑料盆,但是,他們在盆里面放了一些黑豆。此外,還有一些幼兒將搪瓷盆與黃豆、不銹鋼盆與黃豆、搪瓷盆與綠豆、塑料盆與綠豆等實驗材料組合在一起。同時,在實驗過程中,幼兒也可以對比不同實驗材料的不同實驗結果,以此培養幼兒的對比觀察、對比分析等能力。
在上面的案例中,因為教師在區域活動中投放了多樣的實驗材料,所以給予了幼兒更多的選擇權,讓科學區域活動變得更加有趣。幼兒在選擇實驗材料、對比實驗結果的過程中,其科學探究能力也會逐步發展。
(二)投放具有針對性的活動材料
在幼兒科學區域活動中投放活動材料時,教師還應關注材料的針對性,即應依托這些科學材料,培養幼兒的哪些科學探究能力。具有針對性的活動材料,能夠挖掘幼兒的探究潛力,讓科學探究活動變得更加有趣、有效。
在幼兒科學探究活動“沉與浮的秘密”中,教師投放了一些小鐵塊、大木塊、橡皮泥、紙張、玻璃珠、水盆、水槽以及幾桶自來水等。投放小鐵塊與大木塊的目的,重在讓幼兒認識與了解物體的大小并不是決定“沉與浮”的唯一因素,因為盡管鐵塊比木塊小,但會沉入水底,而木塊卻浮于水面;投放橡皮泥、紙張的目的,主要是讓幼兒利用這些材料,制作大小不同的橡皮泥船、紙船;而投放玻璃珠的目的,是讓幼兒利用玻璃珠增加橡皮泥船、紙船的重量,以此研究物體重量與船的沉浮之間的關系;投放水槽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開展自制小船航行比賽……
因為教師在區域活動中投放了有針對性的材料,所以幼兒能夠利用這些材料,更好地實現科學區域活動的目標。而且,這些有針對性的區域活動材料,在促進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發展方面的作用也會更加明顯。
三、從銜接科學探究習慣的視角,設計區域活動任務
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習慣,也是幼小銜接背景下,幼兒科學區域活動的一項基本任務。教師可通過設計生活化、游戲化的區域活動任務,激發幼兒探究科學知識的興趣,調動幼兒探究科學知識的積極性,以此循序漸進、卓有成效地培養幼兒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
(一)設計生活化的區域活動任務
科學知識源于多彩生活,多彩生活蘊含科學知識。對于多彩的生活,幼兒有著濃厚的興趣。教師可圍繞科學區域活動主題,設計生活化的區域活動任務,以此增加區域活動的趣味性、召喚性,讓幼兒更加積極、主動地參加科學區域活動。
以“有趣的植物”科學區域活動為例,教師可在教室中開辟一塊綠植區,讓幼兒參與到綠植的種植、修剪、澆水、施肥等管護過程中。同時,教師還應有的放矢地指導幼兒細致觀察各種綠植的生長狀況,并以涂鴉、繪畫等與幼兒認知水平相符的方式,做好記錄。如:當綠植剛剛發芽時,教師可指導幼兒在記載本上描繪出綠植發芽的姿態;當綠植逐漸長高或者開花時,幼兒可在記載本上以繪畫的形式描繪綠植新的姿態……在觀察、記錄、對比、分析的過程中,幼兒就會逐漸形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師從教室里開辟一角,并將其作為綠植種植區。此舉不僅為幼兒開辟了一塊勞動教育的場所,而且為幼兒開辟了一塊科學探究的區域。在該區域中,幼兒通過觀察、記載植物的生長過程,能夠逐漸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思考習慣等。這些習慣,正是幼兒在生活化的科學區域活動中所形成的科學探究習慣。
(二)設計游戲化的區域活動任務
愛玩是幼兒的天性,也是幼兒探究知識的一種主要方式。為了更有效地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習慣,教師可圍繞科學探究活動的主題,精心設計一些游戲化的區域活動任務。以游戲化的區域活動任務為抓手,不僅能夠提升科學區域活動的效果,還能夠讓幼兒在樂此不疲地參加科學區域游戲的過程中,形成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
例如,在“沉與浮”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設計了一項“賽龍舟”游戲任務。在完成此項游戲任務時,幼兒首先需從眾多游戲材料中選擇一些適宜的、喜歡的游戲材料制作“龍舟”。之后,在用水槽制作的賽道中,開展緊張激烈的“龍舟”比賽。在參加此項游戲任務時,一些幼兒認為“龍舟”越大,在水中行駛越快,在比賽中獲勝的概率越高;也有一些幼兒認為,用橡皮泥制作的“龍舟”會比用紙做的龍舟行駛得更快……幼兒的這些“認為”,就是一種實驗假設,而緊張激烈的“龍舟”比賽,則是幼兒驗證各種假設的一個平臺。
通過比賽,幼兒能夠逐漸認識到,過大、過重的“龍舟”在行駛過程中,比較容易沉船;過小、過輕的“龍舟”在行駛過程中,比較容易翻船。在競賽中獲勝的“龍舟”,往往是那些大小、重量都比較適宜、做工比較細致的。在“龍舟”比賽過程中,幼兒會不由自主地對比大小不一、重量不同的“龍舟”的實際表現,會從各種“龍舟”的實際表現中,更為清晰地認識、了解“龍舟”中所蘊含的沉與浮的知識。
總而言之,在幼小銜接背景下,教師應從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興趣、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探究習慣的視角,選擇科學探究活動的主題,投放科學區域活動的材料,以及設計區域活動任務。幼兒在有趣的探究活動的吸引、召喚之下,依托豐富而多元的區域活動材料,通過完成各種各樣的區域活動任務,就會逐漸形成濃厚的科學探究興趣、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等。同時這也能夠從科學知識方面促進幼小銜接,為幼兒適應小學階段的科學課程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羅蓉.幼小銜接現狀與有效對策探究[J].成才之路,2023(5):101-104.
[2]吳慧琳.注重習慣培養,助力幼小銜接[J].求知導刊,2022(36):5-7.
[3]許婷.優化幼兒園科學探索區域的策略[J].家長,2022(28):153-155.
[4]施佳麗.淺析幼兒園班級科學活動區域的設計與應用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