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昕
【摘要】 《金瓶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脫離了經典的歷史人物或英雄和神話的白話文小說,它直接取材于現實生活,把目光聚焦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并以情欲為切入點,展示了故事人物所處時代的物質與精神裂變中人欲的泛濫,再現了明中葉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狀況,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扭曲和社會的灰暗,具有極強的諷刺意味和社會批判意義。
【關鍵詞】《金瓶梅》;時代文化背景;情欲描寫;人性反思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10-002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0.008
一、《金瓶梅》情欲描寫的時代文化背景
(一)商品經濟的擴大
明王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即采取了興修水利、發展種植、減輕賦稅等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對手工業者和商人也實行相對松弛的政策,使社會經濟大有起色。
產生于明代后期的《金瓶梅》,描寫了西門慶的一生及其家庭的興衰史,他在發家致富之路上不擇手段,勾結官商,聚攬財富,有著對金錢和權力的強烈欲望,反映了明中葉以后,重農抑商的觀念不再位于主體地位,商業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更有許多讀書人也走進了商業活動中,可見商品經濟的觸角已經深入市民的社會生活之中。從小說第一回西門慶“年紀二十六七”到小說第七十九回他“三十三而去”,短短六七年間,他把一間生藥鋪子發展為藥材、綢緞、絨線、典當等五間鋪子,不僅如此,販鹽、走標船、放高利貸,只要能掙到錢,他幾乎是無所不為,于是便成了清河縣數一數二的大戶。這樣的資本擴張速度是很驚人的,說明在明代中后期經商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
(二)市民階層的壯大
明中葉以后,從未有過的商品化的趨勢使得市民的思想、習慣等都有了巨大的變化,一大部分說書藝人、下層藝人、失意文人加入了說書藝術活動中,隨著更多的文人參與到這個活動中,話本的影響力也在逐漸地擴大,由于以市民為主體的受眾群體的消費刺激以及印刷業的發展,更多的白話小說應運而生。于是,具有較濃口頭色彩的說話藝術的傳播方式漸漸轉變為文學氣息較濃的可文本閱讀的傳播方式,這就使得許多女性也有了參與閱讀的機會。文學不再像過去那樣是只屬于上流人士或是文人墨客的專權,而逐漸走入廣大市井百姓的生活。文學作品也不再是以王公貴族、英雄、神話人物等為主,而轉變為采用大量的筆墨去書寫平凡人物的傳奇,或者是他們不那么光彩的事跡來表達對于社會現實的某些看法。這個時期,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在文學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現。
具有濃烈市民色彩的《金瓶梅》就深刻地體現出這一社會現象,作者以西門慶的發跡為線索,透過他的日常交往、商業經營,把筆觸伸向三街六巷、州府衙門,甚至是京都朝廷,涉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風俗等各個方面,以西門慶的家庭諸事為中心點,展開一張大網,勾勒出特定歷史時期之下的社會圖景,反映出社會的某些本質。
(三)社會思潮的變化
明中葉以后,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重要的歷史變遷時期,商品經濟繁榮發展,市民階層不斷壯大,人們的價值觀發生轉變,這對文藝思潮以及社會的各個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個時期,各種“異說”相繼發展,這實際上也是強調人類的原始本能,要求順應人的本性的思想的解放,也在某種意義上肯定了人的主體地位。
明中葉的文學家徐渭,晚明的個性解放思想在他身上初露端倪,他的作品從不避人間煙火和市井氣息,大膽肯定情欲,追求男女平等,有著對封建禮教的蔑視與批判。這種個性解放的思想到李贄時更為突出,他認為人的日常世俗生活,人的感性歡樂和感性欲求以及人的自然欲望和物質欲望就是人生的目的,他充分肯定了人的正常欲望和真實情感。后來受李贄影響極深的袁宏道等人,也宣揚人欲,追求享樂主義。袁宏道在《與董思白》中贊揚《金瓶梅》:“云霞滿紙,勝于枚生《七發》多矣。” ①成為歷史上最早給予《金瓶梅》正面評價的作家。
正是這些思想家們對人欲的高度肯定以及對天理的抗爭,才使得人的正常情欲得以展現,而《金瓶梅》中大膽的情欲描寫,以及其對傳統道德觀念的沖擊,正是個性解放思潮的真實體現。
二、《金瓶梅》情欲描寫中的社會批判
《金瓶梅》的小說內容是以北宋政和年間為背景而展開的,但它所描繪的社會風貌,所表現的思想內容,卻有著鮮明的明代的社會特征。它所反映的社會歷史現實,是正德以后到萬歷中期,特別是嘉靖年間的歷史現實。這一時期,正是明王朝急劇地走向衰落,社會風氣日益敗壞的時期。權貴們不擇手段地奪取財富,他們膨脹的貪欲延伸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腐敗的政治,敗壞的道德,是明代中后期的社會現實,更是《金瓶梅》中眾人物的生存環境。
(一)社會政治批判
書中的男主人公西門慶是一個暴發戶似的殷商,是新興市民階級中的顯貴人士,他用賄買官職,勾結官府,恣意妄為,他代表著朝代末期封建政治的日益腐敗,代表著當時社會上的歪風邪氣,如同白蟻對封建社會建筑進行瘋狂啃食。
小說開篇第一回便說:“只為這西門慶生來秉性剛強,做事機深詭譎,又放官吏債,就是那朝中高、楊、童、蔡四大奸臣,他也有門路與他浸潤。所以專在縣里管些公事,與人把攪說事過錢。” ②官商勾結,錢可以買到官,更可枉法。西門慶為了得到武大郎的妻子潘金蓮而設計毒死武大郎,武大郎的兄弟武松狀告到縣衙,西門慶便向知府行賄,想要害死武松,掩蓋罪行,東平府尹要提西門慶、潘金蓮到府里審問,蔡太師不但下令免提,還將為兄復仇的武松刺配孟州,殺人犯逍遙法外,真真是“沒錢便是有罪,有錢便是無罪”。全書中,還有許多無告的沉冤:苗員外一家慘遭殺害,主犯苗青卻因向西門慶賄一千兩銀子而被私放;宋惠蓮死后,其父想為女兒復仇,結果也被迫害而死。
金錢凌駕于法律之上,社會正義道德竟抵不過人情關系,吏治腐敗,社會黑暗,只以西門慶一人為中心展開的關系網,便道盡自上而下普遍存在的腐敗③。這種借前朝歷史弊病來諷刺本朝政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的寫作手法在文學創作中早已存在,但是像《金瓶梅》這樣揭露得如此深刻的實在少見。
(二)社會道德批判
西門慶是一個在情欲泛濫時期的自私的利己主義者,有著強烈的貪欲和色欲,為了得到女人不擇手段,不顧一切地去做傷天害理的事情,幾乎沒有道德觀念。
他第一次見到潘金蓮時,便毫無顧忌地用淫蕩的眼神肆意觀看,并心生邪念,在得知她是武大郎之妻后,仍千方百計讓王婆牽線,最后終于把她弄到手里;他因覬覦李瓶兒的錢財和美色,不顧她是結拜兄弟花子虛之妻,暗中設計,和她勾搭到一起,并和李瓶兒一起合謀氣死了花子虛,只因為要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完全不顧倫理道德;對于家奴來旺的妻子宋惠蓮,他也不放過,想要達到長期占有她的目的,后來宋惠蓮看清了西門慶的真面目,選擇自殺身亡后,西門慶也只是說她是個沒福氣的人,他完全不懂得尊重別人,也根本不在乎一個人的生命。
他在性生活方面,也非常不尊重他人。例如燒香疤這一變態的行為,他自己得到了性滿足,卻使得女性很痛苦。他總是不分場合地隨意濫交,沒有半點情感,除此之外還好男色,極盡淫濫之事。西門慶的女婿陳經濟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與潘金蓮通奸,還對吳月娘、孟玉樓存有邪念,后又與龐春梅私通,也是色欲極強。
《金瓶梅》中的男女對貞操烈節并不是十分看重,很多時候行事毫無道德下限。西門慶的妾婦中有改嫁的,例如潘金蓮;有丫頭扶正的,如龐春梅;還有寡婦再嫁、妓女從良的等等。西門慶不在乎女子的貞操,女子自己也并不十分看重。社會風氣的逐漸開放,是禮崩樂壞和放縱人欲的社會思潮的必然產物,作者一方面想要表達,對于欲望的追求是人本性中不可壓抑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在說明,對“色”“欲”的過分追求,會讓人失去自我,不顧道德,變得丑陋而貪婪。作者暴露了那個時代中人性普遍的弱點和丑惡,對社會道德的敗壞進行了深刻的批判。
(三)尖銳的諷刺
西門慶作為清河縣數一數二的富戶,有錢有勢,當地的官員都想和他攀上關系,那些市井無賴、狐朋狗友,無不趕著討好他。
西門慶有一妻五妾,妻為吳月娘,五妾分別為李嬌兒、孟玉樓、潘金蓮、李瓶兒、孫雪娥。小說生動地描繪出這個以西門慶為中心的大家庭妻妾之間、妾與妾之間的爭風吃醋,每一天每一件事都有可能隨時引起她們的“戰爭”,這是西門慶活著時,當他因為縱欲過度死在潘金蓮床上后,李嬌兒攜錢財外逃,孟玉樓改嫁他人,孫雪娥與人私奔被抓后又被賣,只有吳月娘為他戴孝守寡。妻妾尚且這般作為,其他的人更無情義,酒肉朋友、狐朋狗友做點面子工作,拜祭的時候還不忘坑騙西門慶的錢財。生前何等風光得意,身后竟這般凄涼慘淡。人與人之間的情義被權勢和富貴而支配著,有權有勢時,人們都恨不得自己和西門家能搭上關系;身死魂消,人人都避之唯恐不及,這一切是多么的諷刺可笑。
作者以西門慶及其家庭的發跡和衰敗的對比,向世人展示了虛偽的人情,撕開了已經岌岌可危的社會及其階級的偽善表面,顯示了對那個時代的政治制度、道德觀念、家庭婚姻制度以及錢財權勢關系的深刻批判和諷刺。
三、《金瓶梅》情欲描寫中的人性反思
作者在書中著大量筆墨于大膽的情欲描寫,人性的覺醒、情欲的放蕩,都赤裸裸地展現在讀者面前,透過眾生對財色的沉迷,顯示了作者對于人類追求正常欲望的肯定,以及對人性中貪婪和過分貪欲的反思與批判。作者通過對眾多人物形象的精心描畫,描寫出人性的丑惡和黑暗,向讀者展現人物命運的悲慘以及許多生命的毀滅,展現出一個家庭乃至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的悲劇。
(一)獨罪財色的深層意義
《金瓶梅》重視人欲,尊重人的個性需求,作者對于金錢并未采取絕對的否定態度,并以大幅度筆墨描寫各種各樣的人物對于財色的追求,體現出作者對于人生和欲望深層次的思考,可見財與色是全書中重點展現的部分。雖然作者并不否定情欲和財欲,但又認為人不加節制的情欲和過分的貪欲必然會招致禍患。
書中大部分人都是金錢和情欲的奴隸。西門慶娶遺孀孟玉樓,得到了孟玉樓的財產,娶回家中便失去了熱情;對李瓶兒,一開始是覬覦她的美色,后來又看上她的財物,千方百計娶了李瓶兒為妾。西門慶與有夫之婦王六兒偷情,每次都會給王六兒錢財、衣服或者首飾,他沉迷情欲,而王六兒以美色易財,即使后來王六兒夫婿韓道國發現他們偷情,也因為金錢的誘惑而置之不理。
西門慶在財與色面前,根本沒有道德底線,沉迷于對情欲的追求,為了自己的欲望而害死多少條人命,那些妻妾親鄰、朋友、官員巴結他不是出于色就是出于錢的緣由,所以他死后,門前冷落,也正印證了小說第一回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有的罪惡由財色而起,最終也會因為財色而得到報應。作者以一個家庭的衰敗和眾人物形象的結局來勸誡世人不可過于看重財色,可獨罪財色的意義又絕對不僅僅于此,作者更要去展現這個社會甚至是這個時代,暴露沒有道德下限的人性的貪婪和復雜。
(二)對人性貪欲的反思
西門家本只是清河縣一戶還算殷實的家庭,家中也并不是十分富貴,父母在世時萬分寵愛西門慶,養得他一副嬌慣而浪蕩的性子,父母亡后,他更是吃喝嫖賭,狐朋狗友結交不少。他買到了官,卻并未因此滿足,過度的欲望推著他一步步走向死亡。
財色、權勢等等或許本身并無罪惡,可是過分的追求導致人的罪孽,是人本身的貪欲導致了生命的消亡和家庭的敗落。作者通過對人性貪欲的揭露,促使人們反思,錢財確實是人難以遏制的欲望,如果不加以克制,完全不顧道德和法律的約束,那么最終會落得一個害人害己的下場。荒淫無度的生活招致災禍,這不僅是西門家的命運,更是封建社會必然消亡的命運。
(三)深沉的悲劇意蘊
西門慶一生追求酒色財氣,他瘋狂斂財,得到權勢,再用錢和權攫取更多的金錢和女色,他最癡迷對色欲的追求,可最終也是色欲把他推上了死路。一步步設計害死官哥兒又逼死李瓶兒的潘金蓮心狠手辣,風流淫蕩,嫉妒成性,可恨又可惡,可同時她也非常可憐,她被賣來賣去,毫無人格自由,她嫁給西門慶百般討好他,可仍不免時常被羞辱,她向往美好的夫妻關系,最終卻導致墮落,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最終被武松殺死。她正是那個時代封建婚姻制度的犧牲品;龐春梅作為潘金蓮的貼身丫鬟,成了西門慶的妾之后一直備受寵愛,后被賣去作了守備夫人,本可安穩度日,可她難耐寂寞,最后因縱欲過度死在了仆人的兒子身上。吳月娘、宋惠蓮等,他們或有著悲劇人物的命運,又或是眾多悲劇事件的主導者和幫兇,她們以色求財,以欲求愛,到最后如夢一場。
《金瓶梅》不只是寫單個人物的悲劇色彩,而且以西門慶及其家庭興衰為主線之中描寫了下層百姓的悲慘生活,描寫了皇帝奸臣窮奢至極,豪紳貪官為所欲為,罔顧法律,真正的清官難以伸張正義,這是生活悲劇,更是社會悲劇、時代悲劇,作者直面現實,血淋淋地暴露了明代社會封建制度對人的摧殘和壓迫,只要這樣的制度存在,這樣的悲劇就會不可避免地發生。
在《金瓶梅》中占了絕大多數篇幅情欲描寫的表層之下,潛藏著作者對時代氛圍的深刻感悟以及對人性弱點和社會悲劇的思考。作者站在客觀、冷靜的角度,直面現實,面向人生,將社會政治、道德的黑暗面暴露在世人眼前,諷刺朝政腐敗、日漸衰弱的明代社會,反映出封建社會必然走向滅亡的趨勢,具有深刻的世俗意義。
注釋:
①袁宏道:《袁宏道集箋校(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頁。
②蘭陵笑笑生:《皋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頁。
③孫遜:《論〈金瓶梅〉的思想意義》,《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3期,第43-45頁。
參考文獻:
[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北新書局,1935:103.
[2]董雁.人欲的敞開與人性的思考——《金瓶梅》情欲主題解讀[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4,21(2):72.
[3]李勝.四大奇書中的女性形象探析[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13,6-7,18.
[4]李娟.論明代新思潮與世情小說《金瓶梅》[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73-76.
[5]李贄.焚書(第3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92.
[6]袁宏道.袁宏道集箋校(上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12.
[7]蘭陵笑笑生.皋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2,9,134,35.
[8]謝紅霞.惡與善——《金瓶梅》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17-18.
[9]孫遜.論《金瓶梅》的思想意義[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3):43-45.
[10]李雙華.西門慶——專制政體下商業資本的縮影[J].明清小說研究,2004,(1):57-60.
[11]鐘云星.論《金瓶梅》的諷刺藝術[J].中國文化研究,1994,(3):43-49.
[12]傅承洲.《金瓶梅》“獨罪財色”新解[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1):82-86.
[13]陳東有.《金瓶梅》文化研究[J].古典文學知識,2003,(1):61-68.
[14]朱俊亭.論《金瓶梅》悲劇的社會意義[J].文史哲,1992,(2):86-89.
[15]林辰.中國古代情愛小說史[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