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傳教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中的有些人贏得了當時士大夫的認可,與其遵從“文化適應”的傳教策略是分不開的。黎力基是其中突出的一個,他以布道傳教為根本宗旨,將“經史子集”作為探討對象,全面了解中國的社會風貌、中國人的思維意識和以“仁德”為主的儒家學說對中國的深遠影響,尋求異教文明與基督教義相融合為旨歸。同時將中華文明經典帶回西方,通過對中國典籍的介紹和評價,促進了“東學西傳”,吸引更多傳教士來華,推動歐洲漢學的發展,搭建了東西方兩大古老文明溝通的橋梁。
關鍵詞:黎力基;新教傳教士;中國典籍;近代中西交流
中圖分類號:K251;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10-0147-04
19世紀“東亞熱”歐洲興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東亞國家,特別是對中國有著極大興趣。但是由于清朝閉關鎖國,西方對中國了解甚少。直到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被迫向西方開放貿易活動,傳教士才得以懷著強烈的傳教熱忱涌入中國。1847年,巴色會德籍傳教士黎力基來華,在華52年專心于客家地區的傳教事業,對巴色會在華南的傳教活動及當地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在華期間對中國社會的深入觀察也為西方了解中國提供了寶貴的材料。關于“東學西傳”,尤其是在西方傳教士對中國儒釋道典籍的研究方面,學界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典籍的譯介史及譯介過程中運用的語言學研究方法等,有關傳教士對中國典籍及文學作品的接觸認知還有賴于對其撰寫的見聞記錄等進行挖掘整理。本文試從“文化適應”傳教策略入手,結合時代背景及以德籍傳教士黎力基為主的傳教士對中國著述典籍的了解與評價,展現中國四庫“經史子集”在“東學西傳”的重要價值。
一、“文化適應”傳教策略
傳教士之所以開始對中國典籍進行學習研究,與當時耶穌會傳教策略的改變有著極大的關系。經歷了唐代的景教①與元代的也里可溫②,到了明末,天主教的耶穌會士叩開了中國大門。而此時的中國日趨保守,在鄭和七下西洋后,明朝皇帝禁令航海,主動放棄海上貿易,并修筑長城加強北方邊防,阻止外敵。而歷經悠悠歲月所筑起的五行的傳統文化長城,也在王陽明等當朝學者影響下更為堅固,留給外來文化的空間越來越小。同時,在遙遠的西方,歷經文藝復興運動、歐洲宗教改革,近代科學文化逐步取代了中世紀神學的首席位置。地理大發現一方面擴大了世界市場,開啟了殖民掠奪的序幕;另一方面則加強了世界各文化的聯系,推動著西方文明的傳播。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西方傳教士身負著傳播基督教及爭奪利益領域的雙重使命,紛紛涌向世界各地,也正是此時,近代西方文明與古老的中華文明開始了正面碰撞。而在這次兩大文明第一次全面碰撞交流中,充當文化交流載體的不是科學家,不是外交官或近代傳媒的記者,而是借助“文化適應”傳教策略的耶穌會士。
第一個來到中國的耶穌會士方濟各·沙勿略(1506—1552)于嘉靖三十年(1551年)抵廣東海面上川島,次年卒于該島。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第一批耶穌會士抵達澳門。萬歷四年(1576年)澳門教區成立。崇禎六年(1633年)前,所有派往中國的歐洲諸國耶穌會士,均由里斯本出發,經澳門進入中國內地。天主教最初開始進行海外傳教時,受歐洲中心主義影響頗深,主要采取文明征服型路線,傳教士都認為基督文化遠遠高過非基督文化,要求中國的天主教徒學習葡萄牙語,取葡萄牙名字,徹底割斷與中國文化的聯系,因此屢遭碰壁。直到1574年,耶穌會意大利籍傳教士范禮安來到澳門,經過九個月的觀察研究,為中國傳教提出了新的策略。他認為必須放棄對中國教徒的葡萄牙化,取而代之的是外國傳教士的中國化。因此,隨后的傳教士利瑪竇等人在范禮安的要求下開始學習漢語,研究中國的文化和風俗。正是憑借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學的熟知,利瑪竇贏得了當時士大夫的認可,他之所以能在傳教史上名垂千古,與其遵從“文化適應”的傳教策略是分不開的。王治心在《中國基督教史綱》中說:“其日常工作,除為志愿受洗之人說教理外,又嘗努力學問,與中國文學造詣甚深,《四書》《五經》都能熟讀,故其在應對周旋之時,往往引經據典,闡明教義,深得當時儒者的欽佩。”[1]其后的傳教士們深知儒家文化在中國社會的地位和意義,明白要讓深受儒學文化熏染的中國人尤其是士大夫接受基督教義,必須理解和借助儒學,因此他們把關注的視角紛紛投向儒學經典。
二、黎力基在華傳教活動
黎力基,1824年7月16日生于德國亨德辛根,20歲時進入巴塞爾教會學校,與韓山明(THEODORE HAMBERG)一起接受神學教育[2]。1846年11月,巴色會與巴門的猶太傳教會響應郭實臘(KARL FRIEDLICH G-TZLAFF)的號召,派遣黎力基、韓山明、葉納清(FERDINAND GENHR)和柯士德(HEINRICH KSTER)協助郭實臘和中國傳教會,四人于次年3月19日抵達香港[3]3。到達后的第二天,郭實臘便護送他們到所租房間,讓他們穿上中國服飾,并指導他們適應中國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每個人都有一個中文名字,并配有語言向導和助手,韓山明學習客家方言,黎力基則學習潮汕話。在1848至1852年間,黎力基三次前往潮汕地區并建立了一個小型基督教社區,施洗13名信徒,但最終由于當地士紳反對傳教,官府不斷施壓,無奈被迫離開[4]。放棄了潮汕地區的傳教后,黎力基來到韓山明處,加入到客家地區的傳教事業中。而客家人比起其他地方的漢人更容易接受外來學說。
1858年,黎力基回國宣講,宣傳中國傳教事業,著以八篇論述詳細介紹中國歷史、宗教、語言文學及中國風俗人情等。在以往與巴色會總部的信件中,黎力基也對中國文學文化多加評論,論述了對于中國官場買賣官職的看法,雖是批判,但評論言辭并不嚴厲或吹毛求疵[5]。對他來說,中國儼然已經成為他的第二故土。
19世紀50年代,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其早期領導人多是客家人,故后期太平天國成員逃到香港避難,其間如李正高及洪秀全之侄洪仁玕被朝廷追殺時,曾在韓山明和黎力基處接受基督教義教導,黎力基還代其向港府請準建屋安置,并為其提供食物和住所。太平天國失敗后,黎力基與李正高等太平天國成員一起到訪洪秀全的家鄉,得以進入通常不對外人開放的村莊,進行考察和傳播教義。
1858年,黎力基因病回到德國進行休養。回德后,黎力基于1861年發表了八篇演講“Acht Vortrge über China”。后奉差會命旅行丹麥、瑞典、芬蘭等國,演講40次。1889年,黎力基離開中國,回德安享晚年,直至1908年3月29日去世,享年82歲[3]1。
三、黎力基對中國典籍的譯介及認識
傳教士對中國儒學文化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對《四書》《五經》的翻譯和注釋上,前有羅明堅、利瑪竇,后有金尼閣、馬若瑟等人,他們的譯稿既體現了傳教士對中國文學的理解接受能力,也為后續晚清傳教士乃至今天西方人學習了解中國文化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據。晚清時期的傳教士,如理雅各、花之安等人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對儒家文化更加深入詳盡地進行了闡述,翻譯語言也打破了拉丁文一統天下的局面,語言種類漸漸豐富。理雅各更是在晚清思想家王韜的幫助下,系統完整地翻譯了儒家經典,并加以注釋,長篇緒論悉數出版。
黎力基以布道傳教為根本宗旨,將“經史子集”作為探討對象,全面了解中國的社會風貌、中國人的思維意識和以“仁德”為主的儒家學說對中國的深遠影響,尋求異教文明與基督教義相融合為旨歸,為后繼的傳教事業積累寶貴經驗。同時也將中華文明經典帶回西方,促進“東學西傳”,吸引更多傳教士來華,推動歐洲漢學的發展,搭建了東西方兩大古老文明溝通的橋梁。
黎力基在歸國的演講中曾將“經史子集”作為對中國典籍的研究探討對象,詳細講解以儒家經典為主的“經”部典籍,并全面展現了中國的社會風貌以及以“仁德”為主的儒家學說對中國的深遠影響。黎力基堅信漢字文化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早已立于世界千年,而中國的文學作品也是浩瀚如煙,讓人不容忽視。黎力基對北京宮內藏書數量及分類作了簡單的介紹,所有書籍分為四類,即經、史、子、集四部共有112本八開本大書,每本約300頁,收錄12000篇作品,內容涵蓋各個知識領域,同時附有一些作品的內容概要。
其中“經”部作品則為論述道德的儒家經典,最為中國人推崇重視。其中“五經”是孔子由現存斷篇整理再加上自己撰寫得來,其第一部《易經》展現的是中國人對萬物起源的世界觀之基礎,書中的核心“八卦圖”被視為自然界萬物變化的象征。此外,黎力基指出書中的主要觀點,即宇宙是由兩種最高法則“陽”“陰”演變而來,他認為這一點與其他國家的宇宙起源神話學有相通之處,處于兩極的事物通過不斷衍生發展,構成世間萬物。但與此同時,這種論點無法用事實證明,其空洞無物的弊端也隨之顯露出來。而中國人自己也承認,即使有各大思想家對此作出闡釋著述,但其內容依舊繁雜難懂。可即便如此,黎力基發現,此書仍被奉為經典,究其原因,則是中國人依此符號教義推演感知出善的法則,而一旦賦予其道德的外衣,其地位在重“德”的中國人心中便是至高無上的。同時,除了思想家對《易經》進行闡述外,一些巫師術士也由此得到啟發,嘗試將其中復雜奧義通俗易懂地運用于實際中。
第二冊便是《尚書》,其包含了中國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此外,還記錄了皇帝的重要布告及大臣諫言,其中一些對皇帝的規訓,如“敬天重德行,愛臣民如愛子。”在傳教士看來與西方基督教教義也有共鳴之處,認為中國的“敬天”即是西方的“聽從上帝”。而這些文集也被其視為了解中國古代的珍貴資料,其“典、謨、訓、誥、誓、命”六類被黎力基對應闡釋為:皇帝詔令、大臣奏章、皇子規訓、皇帝昭告百姓的訓導、向上帝的宣誓及任命國務大臣。
其三為《詩經》,共計三百首,由孔子周游各地整理而成,展現了當時社會面貌,也以此教育弟子讀《詩經》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黎力基將其“風、頌、雅”分別簡單介紹為國風即民歌詠嘆;小雅及大雅為贊詞,實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黎力基極力推崇譯者弗里德里希·呂克特,德國著名詩人、東方學家和翻譯家,他依據法國傳教士孫璋(ALEXANDER DE LACHARME,1695—1767)在1733年至1752年間完成的拉丁文散文體譯文進行轉譯,是第一個將《詩經》譯為德語文本的作家[6]。
第四本《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涵蓋了有關家庭、國家及宗教的生活準則。這些制度建立在社會風俗的基石之上。通過外部的約束使人貪婪暴力的天性得以抑制,使不同乃至相悖的脾氣秉性在禮法下和諧共處。正是禮法的出現,使人們開始對其生活環境有所認知,懂得埋葬逝者,祭祀亡靈,敬天祭神。憑借此書傳教士對于中國的喪祭文化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對宮內設有專門的部門監管重要的典禮事務,即禮部的職能有所掌握。
而對于第五部經典《春秋》,黎力基只簡短介紹了其由孔子撰寫,描述的是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重大歷史事件,并未過多介紹或有所評價,可見傳教士對這類局限于一定時期的歷史事件并無過多關注,原因可能在于對傳教事業來說了解中國歷史首要的是掌握其概況,無需精通各個朝代。
除了五經之外,黎力基對四部涵蓋了孔子和孟子的儒家經典教義,即“四書”作出了簡要的闡釋,將其核心內容概括為:人通過對上天賜予內心的道德觀念進行實踐,而達到修身的目的,從而齊家平天下[7]82。對此,曾專事收集傳教士們發自中國的各種報告和譯文的法國教士杜哈爾德認為,儒家哲學的教義在于避免無知的黑暗和惡習,而重獲上天所賜予的人性光輝與善美。因此,儒家教導人們要對上天敬畏服從,愛人如愛己,控制欲望,服從于理性,在各個方面都不可有所違背教義。而對于“四書”的釋文,傳教士們推崇宋代思想家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經典,認為在眾多對“四書”的闡釋中,唯有朱熹的體系最值得參考。
在對“經”部儒家典籍作了詳細介紹后,對于古文的第二類別“史”黎力基評價道,中國古代的史集主要著眼于宮中事宜或王朝更迭,而對于百姓生活、民間歷史未作論述。雖然敘述方式枯燥無味,但記錄的嚴謹性以及真實性得到了傳教士們的認可,史官們并無因阿諛奉承而有失職責,評論言辭依然犀利嚴苛。傳教士稱司馬遷為最偉大的史官,雖然其著作《史記》的部分真實性有待考察,但這部包含了130篇文集的通史類史冊在當時被傳教士極力推崇。此外,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的作品已被法國傳教士馮秉正翻譯為法語,幫助傳教士們進一步了解中國歷史。
第三類“子”涵蓋哲學及科技方面,被劃分為14各部分: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等14大類。黎力基在介紹時,也是分為此14類,但意義略有不同,分別為:哲學教義、軍事類、法理、農業、醫藥、數學、法術、藝術類、呈文集、雜文、百科、對古今百姓的文字及圖畫式描繪、佛教和道教的論述及神話作品[7]86。對比可見,兩種分類的闡釋于細微之處仍有出入。
黎力基介紹第四類“集”為詩歌、戲劇、長篇及中篇小說的文集。實際具體來講則是收歷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駢文、詩、詞、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學評論、戲曲等著作,分為楚辭、別集、詩文評、詩詞五類。從接受度來講,李太白和蘇東坡被傳教士視為最著名的兩位詩人,評價其作品豐富。并且許多小說都被翻譯成英語或法語,不僅在文學形式上,而且在內容旨意方面也頗受好評。
除了典籍之外,傳教士們還注意到中國人到處都可以見到銘文這一文學形式,無論在房屋內,扇子上,甚至是杯盤上,都刻有箴言或詩行。而古詩詞的吟詠曲調也引起了傳教士的興趣,如黎力基就曾向一位二胡演奏者學習了曲調,后來更是對中國的演奏樂器作出了精細的描述,為中國樂曲藝術傳至西方做下鋪墊。
由此可見,黎力基等傳教士來華一方面以布道傳教為根本宗旨,以探索中華古老文明為己任,以尋求異教文明與基督教義相融合為旨歸,深知中華典籍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與作用,故以此為突破口,來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意識,為后繼的傳教事業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但同時也將中華文明經典帶回西方,促進“東學西傳”,吸引更多傳教士來華,推動歐洲漢學的發展,搭建了東西方兩大古老文明溝通的橋梁。
回首黎力基來華傳教,起初5年被逐6次,第3年才得以施洗一人。黎力基在華長達約52年,通曉粵語、客語,并從1847年開始致力于客家文化的學習和研究,搜集古籍資料,編寫客家德文詞典,韓山明去世后,他在布吉教堂編成了中國第一本《客語德華字典》。此外,黎力基于1860年首次在柏林用羅馬拼音印刷的客家話新約《馬太福音》,以及1883年由畢安(CHARLES PH.PITON)譯成的全本羅馬拼音客家話《圣經》,對客家基督教的早期發展貢獻極大。黎在華52年,與同工們建立了51所傳教站,56間學校,受洗者超過2000人,1897年黎獲得德皇榮譽勛章[8]。黎力基雖因著書立說較少而未受到許多關注,但他的傳教經歷無疑對后來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具有指導性意義,值得進一步探究關注。
注釋:
①景教:即唐代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脫里派,也就是東方亞述教會。景教起源于今日敘利亞,是從希臘正教(東正教)分裂出來的基督教教派,由敘利亞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里于公元428—431創立,在波斯建立教會。景教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成為漢學研究一個活躍的領域。
②也里可溫:元朝人對基督徒和教士的通稱。
參考文獻:
[1]王治心.中國基督教史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9.
[2]SCHLATTER,WILHELM.Geschichte der Basler Mission 1815-1915[M].Basel:Verlag der Basler Missionsbuchhandlung,1916:276.
[3]ENSINGER P.Worte beim Begrbnis von Rudolf Lechler Missionar[M].Ludwigsburg:Buchdruckerei Otto Eichhorn,1908.
[4]鐘清源.黎力基牧師行述[J].萬國公報,1893(69).
[5]SCHLATTER,WILHELM.Rudolf Lechler:Ein Lebensbild aus der Basler Mission in China[M].Basel:Basler Missionsbuchhandlung,1911:78.
[6]吳曉樵.呂克特與《詩經》的德譯[N].中華讀書報,2011-05-18(18).
[7]RUDOLF LECHLER.Acht Vortrge über China gehalten an verschiedenen Orten Deutschlands und der Schweiz[M].Basel:Verlag des Missionshauses,1861.
[8]LUTZ,JESSIE G.The legacy of Rudolf Christian Friedrich Lechler[J].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2007(1).
作者簡介:王昱茜(1997—),女,漢族,吉林長春人,單位為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德關系史。
(責任編輯:趙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