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九如
夏志明是浠水縣洗馬中學的語文教師,我早就聽說他工詩善詞。神交雖久,但并不相識,直到2016年春到洗馬中學參觀采風時才得以謀面,傾心交談,一見如故。后來又經常從《湖北詩詞》《東坡赤壁詩詞》等紙質詩刊和網絡平臺上讀到他的詩詞作品,更覺他知識豐富,才氣縱橫。近日,他將一組新近創作的田園詩詞發給我,我當即品讀了一遍。這組詩詞,或新題古意,悲歡窮泰,娓娓道來,直抒胸臆;或舊韻新聲,事景情理,曲徑通幽,引人入勝。讀后,讓人回味無窮。
在古代田園詩詞中,有不少表現思親懷人之情的作品。這些作品中的許多佳句,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人們對別離相聚的渴望,寄予了詩人對思親之人的深切關注與同情。如王維的“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渭川田家》),寫老人惦記外出放牧的孫兒,拄著拐杖在門口眺望的情形。柳惲的“故人何不返,春花復應晚”(《江南曲》),表達了一位江南女子對遠在他鄉的丈夫的思念和不見其歸來的憂慮。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寫在人們盡情享受全家團圓的天倫之樂時,不知秋夜的思念,究竟會落在哪戶人家。如今,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外出務工的青壯年越來越多,隨之產生的諸如“留守兒童”“空巢老人”之類的社會問題,也愈加突出,親人之間的相互掛念,已成為一些農村家庭日常生活中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夏志明先生長年累月工作在農村中學,與許多“留守學生”朝夕相處,了解他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心理上的孤獨與自卑,對他們與父母的離別之苦感同身受。為此,他繼承古代田園詩詞的優良傳統,采取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用詩筆真實反映“留守兒童”的思親之情。如他的《卜算子·端午節》:“娃倚老家門,父飲他鄉水。但見屏中笑臉開。誰識愁滋味。? 角黍鼻邊香,艾葉窗中翠。滿桌佳肴爸未回,放個杯兒替。”此詞上片,寫端午節觸動孩子思念父親之心。父親外出務工久未歸來,孩子思親念父之情,平時肯定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顯露出來,但一旦遇到某個觸點,就很容易表現出來。你看,端午節一到,留守在家的孩子,就倚靠在老家的大門旁,翹首盼望背井離鄉的父親回家團聚。雖望眼欲穿,但終因路隔千里,父子只能通過視頻觀看彼此強作歡顏的笑臉。這種天各一方,屏中相見難晤面的離愁別緒,又有誰人可知?“娃倚老家門”,語氣凄切,感情深沉,將一位形單影只、煢煢孑立的“留守兒童”,形神畢具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頓生同情、憐憫之心。“誰識愁滋味”,反辛棄疾“而今識盡愁滋味”之意而用之,暗示“留守兒童”這一普遍存在于農村的社會現象,并未引起人們的充分關注和足夠重視。下片緊切端午節食粽子、掛艾草等民間傳統習俗,極力渲染節日氣氛。接著寫全家聚餐,唯缺一人。佳節良辰,倍加思聚,只好“放個杯兒替”。“放個杯兒替”純為口語,白描直述,將父親在孩子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真實地表現了出來。這首詞語言樸素,通俗易懂,然言淺意深,耐人品味。作者抓住農家生活中的一個片斷,生動而細膩地刻畫了一位“留守兒童”節日思親的典型場面,表達了“留守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對遠在他鄉的父親的無比思念。同時,揭示了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撫慰和生活照顧的必要性。全詞基調是健康的、真實的、積極的,體現了作者直面社會現實,正視悲情人生的強烈社會責任感。
描寫農民勞動的艱辛,表達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與贊頌,是古典田園詩詞的常有主題。聶夷中的“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田家》),向讀者展示了一幅父子辛勤耕種的畫面,表達了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范成大的:“晝出耕耘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四時田園雜興》之一),真實地反映了農村男耕女織的繁忙勞動場景,表達了對農家刻苦勞動精神的贊揚。夏志明先生出生于農民家庭,從小生活、學習在農村,參加工作后,又一直在農村中學任教,并居住在農村老家,還不時參加一些農業生產勞動。他親身經歷了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的發展變化,親眼見證了黨的富民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實惠,也真切地感受到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辛苦,對農民有著比古代詩人更加深切的關注。如他的“赤足彎腰唯媼叟,田家辛苦有誰知”(《插秧》),寫的是農村“留守老人”在田間辛苦插秧的情形,體現了作者的憫農情懷。他的“布谷不知糧價賤,夜深猶向耳邊啼”(《布谷催耕》),用擬人的手法,反映糧價過低,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問題,流露出對谷賤傷農現象的憂慮。《割稻子》一詩則更集中地體現了先生對農民辛勤勞動狀況的關注和對農民發自內心的敬重:“數日鷹風壟上黃,沉沉谷粒喚歸倉。人如蝦米田如海,天似蒸籠汗似漿。赤腳邁開弓字步,彎鐮割出稻禾香。身疲但恐駒光急,兀自揮戈挽太陽。”首聯寫秋日田野之景。在連日秋風的吹拂下,田間稻谷漸漸變黃。成熟結實的谷粒,隨著秋風沙沙作響,仿佛呼喚人們盡快收割歸倉。中間兩聯寫農民勞動的艱辛。在廣袤的金色稻海中,農民正彎腰曲背,搶收稻谷。老天久晴不雨,氣候十分炎熱,收割者個個都大汗淋漓。“人如蝦米田如海”,在遠處,從廣闊的背景上襯托出農民收割稻谷時的形象。“蝦米”與“海”,一小一大,對比強烈,給人以視覺的沖擊和心靈的震顫。“天似蒸籠汗似漿”,在近處,從細節的描寫上,表現勞動環境之苦、勞動強度之大。盡管收割稻子十分辛苦,但農民更關心的是撲面而來的稻谷之香,想到即將顆粒歸倉的豐收情景,頓時覺得苦中有樂。“赤腳邁開弓字步”,生動形象,將農民收割稻子時的肢體動作,惟妙惟肖地刻畫了出來。非親身經歷過的人,難以描寫得如此筋準到位。尾聯寫農民雖然累得精疲力盡,但因擔心晴日短暫、光陰緊迫,還是放棄休息時間,繼續搶收稻谷。“揮戈挽太陽”化用成語“揮戈返日”,用于此處,意在贊頌農民珍惜時間,吃苦耐勞的精神。這首詩敘事清楚,結構自然,先交代背景,標明是收割稻子的農忙季節,接著以淺切通俗的文字,描寫農民的辛苦忙碌,最后化典入詩,熱情謳歌農民勤勞樸實的品質。筆墨質樸深沉,對農民的同情之心、敬佩之意,流注其間。
描寫清麗明凈、淳樸安謐的田園風光,抒發清遠灑脫、恬然自得的閑情逸致,是傳統田園詩詞的一大特色。其流風遺韻,衣被后人。夏志明先生沉穩內斂,性情淡然,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冷清,且勤奮好學,諳熟傳統詩詞,欣賞古人筆下的林泉山石、湖光水韻,憧憬自然隨意、恬淡安適地生活。他的“松柴升灶火,米酒醉詩奴”(《山中作客》),即是作者簡樸平淡、沉醉于詩的生活寫照。他的“瓦屋炊煙同畫軸,石橋溪水結蘭襟”(《山中古村落》),寫山中的村落,古樸清幽,溫馨祥和,宛若世外桃源。作者怎不心生向往之情?他的 “橋橫青石澗,竹傍野人家”(《山行》),寫石上清泉流,澗中小橋橫;山色映房舍,竹影入窗欞。這樣的野外人家,也許正是作者理想中的棲身之所。而先生的《山居》則更富詩情畫意,也更能表現其高情逸趣:“家居青嶂里,潔院遠塵埃。啟戶觀飛瀑,于庭仰綠槐。松風留客住,錦鳥帶云來。煮酒聊今世,誰當五柳才”。首聯破題領起,表明地點。“家”坐落于一個綠嶺重疊、翠峰相連的地方。這里山明水秀,空氣清新,小院清潔干凈,纖塵不染。頷聯緊承首聯,寫在家中觀賞到的美景秀色。打開家門,就可看到一道如絹似練的瀑布,從高處沖瀉而下,水霧蒙蒙,珠飛玉散;站在庭院之中,抬頭可見枝繁葉茂、綠蔭如蓋的大槐樹。頸聯筆鋒一轉,寫茗茶飄香,吸引客人流連忘返;錦鳥飛翔,伴著云彩飄然而至。“松風”,指茶,出自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一碗松風啜罷,兩個傾心地便說知心話”句。“錦鳥帶云來”,化用南朝梁簡文帝《七勵》中“文魚水宿,錦鳥云翔”句,指羽毛美麗的鳥,振翼高飛。尾聯前句敘事,是說一班志趣相投的同道知友,在一起談天說地,把酒話今。最后一句,緊接前句展開議論。在當今這樣一個人心浮躁、世風不古的年代,誰有五柳先生那種虹霓吐穎、走筆成章的文學才華和安貧樂道、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呢?“五柳”指陶淵明。陶曾寫《五柳先生傳》以自況。“誰當五柳才”,言近旨遠,意味深長,引人遐思,發人深省。全詩真樸自然,高古閑逸,寫景敷色,清淡明麗;敘事議論,流暢平實。一、二兩聯如四軸畫屏,次第鋪展,引人入勝;三、四兩聯情景交融,寄慨遣興,充分反映了作者閑雅散淡、清逸高潔的情趣和仰慕高賢,不甘落寞的心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秀美鄉村建設的推進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一個個竹茂林豐、山清水秀的美麗鄉村,一片片稻花飄香、碩果滿園的農業示范基地,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夏志明先生的家鄉洗馬鎮夏鋪村,就是一個享譽浠川的美麗鄉村。他的《夏鋪村新貌》:“山村借力換新妝,砼道連通闊且長。橛架溫棚花滿圃,風梳果木蝶噙香。索橋跨澗孩童樂,喇叭飛歌舞袖揚。翁媼相招亭上坐,凝神讀取好時光”。夏鋪村位于浠水縣東北丘陵區,毗鄰風光秀麗的三角山和碧波蕩漾的白蓮河水庫,大別山紅色旅游公路穿境而過,地理位置十分優越。2013年9月,深圳萬順公司在該村流轉土地1000余畝,建起溫室大棚600多個,種起了原產于臺灣的蜜寶紅心火龍果。如今,深圳萬順火龍果種植基地,已經發展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成為村民增加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同時,該村依托火龍果種植基地,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走上了農旅融合的發展之路。這首詩用清新流暢的筆墨,勾勒了一幅鳥語花香、人歡水笑,有聲有色、動靜相宜的鄉村美景圖。首聯緊扣題目,把全詩的主要內容(“新貌”或“新妝”)鮮明地提示出來,開門見山,提綱挈領,為統率下文作好鋪墊。夏鋪村借助火龍果種植基地,以產業驅動美麗鄉村建設,使全村的面貌煥然一新。“新”在何處?“砼道連通闊且長”,混凝土鋪成的寬闊道路連塆接戶,四通八達。“要致富,先修路”,道路暢通方能產業興旺。頷聯承接上聯,具體描述村中“新貌”。在一馬平川的田畈里,一根根粗壯的木棍,支撐起一座座塑料大棚。溫棚里的火龍果樹生長茂盛,盛花時節的夜晚,一朵朵潔白如玉、大如碗口的火龍果花競相綻放,濃郁的清香彌漫整個果園。在連綿起伏的丘陵上,和煦的春風輕輕地撫摸著橫枝交柯的果樹,一只只五彩斑斕的蝴蝶,在爭芳斗艷的花叢中舒翼翻飛,貪婪地吮吸著清新的芳香。田園風光與崗巒景物交相輝映,共同編織成漫山遍野的無限春色。頸聯由描山鄉之景色,轉為寫村民之娛樂。村里文化體育設施十分完善,老少皆宜,各有所用。兒童們喜歡新鮮刺激的運動項目,在跨澗索橋上歡蹦亂跳。大人們熱愛輕松愉快的娛樂活動,在節奏歡快的歌曲伴唱下翩翩起舞。尾聯以老人對新時代新生活的切身感受總結全詩。兩位老人坐在休閑亭中,看到全村欣欣向榮、安居樂業的景象,不禁喜上眉梢。他們為生逢盛世而驕傲,為村里日新月異的變化而自豪。此詩四聯八句,首以“換新妝”為綱,尾以“好時光”作結,中間兩聯以無邊逸興、生花妙筆,將田園新貌、村中新妝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銜接緊湊,結構嚴整,充分反映了作者揮灑自如的語言表現力和熱愛農村,贊美時代的真摯情感。
夏志明先生的詩詞作品,既蘊含傳統田園詩詞之韻味,又洋溢現代農村生活之氣息,可謂質古意新,雅俗共賞。我們期待先生繼續用古典情懷和現代眼光,觀照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感知農民群眾的悲歡憂樂,寫出更多推陳出新、耐人咀嚼的田園詩詞。
(作者系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東坡赤壁詩社、黃岡市詩詞學會常務理事。浠水縣詩詞學會原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