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陳謙
作者簡介:美國華人作家,代表作有《愛在無愛的硅谷》《望斷南飛雁》等。
各位文友好,疫情已經差不多三年了,很久都沒有見到大家,也沒有機會互相拜訪。今天很高興受老朋友金進老師的邀請來參加這個活動,有機會見到各位,能夠向大家學習。我今天做一個簡短的發言,談談我的一些感想。
說起來我是從21世紀初開始寫作,想來也寫了相當一段時間。時光真的流轉很快,現在我變成一個老作家了。這么多年來,大家經常會說,陳謙你寫得太少了,又寫得慢。當然跟我的天性有關,比較散漫。但是我覺得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很看重這是一個journey,是我生命中的一個旅程。我原來是一個工程師,因為一直很喜歡寫作,終于有機會寫作。這是一個重新出發的境地,我很享受這個過程。在寫作的過程中,雖然寫得慢,但是我一直希望通過寫作,發展新知新見,持續成長。我覺得我確實是一個趕了晚集的來者。當我開始寫作的時候,大家講的所謂“文學的黃金時代”(八十年代),這個集市已經差不多要收攤了。到了今天,小說的境遇,我相信在座寫小說的朋友都會同意,確實挑戰在增加。并不是說只是文本本身,還有讀者,這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在海外這個中文的核心語境之外,寫作就更難了。現在到了互聯網時代,面對的讀者都是碎片化閱讀,傳播方式也經歷各種變化,(通過)微信、微博等等。我身邊的人,包括聽到的消息,甚至職業的文學編輯,他們都在告訴你,小說的讀者真的在減少。
很有意思的是,今年春天我去了華盛頓一趟。有個朋友帶我訪問了一個在80年代末寫過一篇大陸非常廣為人知的小說的女作家,后來小說還拍成過電影。我去他們家參加party,她見到我說,“陳謙,你是寫小說的?小說今天還有人讀嗎?”我特別驚訝。她是中文系科班畢業,曾經在國內寫作過、拿過國內小說大獎,早年作品拍成電影的作家,為什么會問我這樣的問題?我笑笑,不好意思說“你是最不應該問這種問題的”。她在畢業之后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做媒體,也做文化事業,后來做商業。我問她,你為什么問我這個問題?她說,做小說是沒有用的。她自己也做媒體,認為紀實更好。在北京,每天面對著那些年輕的北漂孩子,人們每天的生活困境,小說是幫不上忙的。沒有人有心思讀,連她也不讀。我聽了只能笑笑說,是的呀,如果我們只是講故事,是真的沒有寫作的必要,大家上網去讀就好。但是如果你是認真讀,包括那些在困境中的孩子認真去讀文學作品的話,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一定對他們有幫助的,(這種幫助)不是帶給你錢。當代小說面對的挑戰不能只是寫故事,現在人們獲取故事的方法可以通過許多別的形式,而一個好的文學作品要打動人,重要的是需要提出問題,關注人們生存的困境,在更深層次提供心靈上的思考。這樣的小說才是值得閱讀的。文學小說的追求應該是關注人類生存的困境,以及人類夢想與心靈的意向,是現實和幻想之間行走的探索,這是值得書寫的。另外,作為一個小說家,應該有所心理準備,即文學小說確實會成為小眾、精英的閱讀。如果它有繼續存在的理由,就一定要提供超越故事本身的內容。好的文學小說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人。以此為目標,才有可能吸引到相當數量有精神需求的讀者。另外我剛剛在講的,雖然文學小說的讀者少了,但是網絡小說大家都知道,那是另外一番天地,是非?;馃岬?。但是實際上你去看他們的小說,文學小說依舊是他們的標桿,(學習的)依舊是張愛玲和《紅樓夢》。男頻小說里中國古典小說的影響也可以看到。所以文學小說的存在還是一種標桿性質,但是你要去面對(這些事實)。當然還有影視也會為文學小說造成巨大挑戰。如果你覺得值得,要繼續寫文學小說,我個人覺得一定需要對人類生存困境既有思考又有啟發,不需要提供答案,需要啟發人的思考。寫作是不需要給生活答案的,但是要提出好的問題,包括在寫作的過程中也是自己的成長。我大概要講的就是這些觀點,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黃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