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劉登翰學術年表

2023-05-30 10:59:30曾莉雯
華文文學 2023年1期
關鍵詞:文化

曾莉雯

1937年

7月7日(農歷)生于廈門鼓浪嶼一個華僑家庭,祖藉福建省南安縣碼頭鄉劉林村(今南安市碼頭鄉鎮)。先祖自清咸豐年間過番菲律賓,代代延續,迄今已五代以上。

1949年

7月,畢業于廈門群惠小學。時廈門臨近解放,時局混亂,不得已休學。從街邊的租書攤租讀大量武俠小說,眼睛因此近視,但也開始與文學結緣。

1950年

2月,入讀雙十中學。常于放學后或周末,在離家不遠的開明書店和新華書店“蹭書”。開始接觸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作品,特別是來自解放區的創作。

1952年

7月,初中畢業。

9月,保送廈門師范師資速成班。一年后結業,因年齡尚小,轉入普師科續讀。開始嘗試寫作,擔任廈門日報通訊員,寫通訊、小品和短詩。

1955年

8月,畢業于廈門師范普師科,意外分配到《廈門日報》當記者,參與過農業合作化運動、私營工商業改造和金門炮戰等重大社會事件的報導。入職后的第一篇通訊《一年級小學生》,為新華社轉發。

1956年

9月,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入學后不久,加入北大詩社。

1957年

1月,北京大學學生文學刊物《紅樓》創刊,于第2期出版后加入,擔任詩歌組編輯。開始在北大詩社、北大校報、《紅樓》和其他報刊上發表短詩。

7月,參加北大團委組織的《〈紅樓〉反“右派”斗爭特刊》工作,寫街頭詩,后為北京多家報刊轉載;詩歌《黨啊,你好!》,載《萌芽》第20期。

1958年

4月,在以興修農田水利為肇始的“大躍進”運動中,隨北大全體學生赴昌平參加修建十三陵水庫勞動。

7月,北大開展“學術大批判”,全班組成“魯迅文學社”,參與撰寫大批判文章《兩條道路的斗爭不容否定》,載《文藝報》,9月收入北大中文系主編的《文學研究與批判專刊》,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隨后擬集體編寫《中國新文學史》,參與撰寫有關殷夫、柔石的評論,刊發于《北京大學學報》等刊物,該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排印了征求意見本,后無下文。

9月,為迎接翌年五四運動四十周年,抽調參加北大團委組織的創作組,與張炯等擬創作反映五四運動的電影劇本。曾采訪健在的五四老人,廣泛收集資料,與著名導演崔嵬、陳懷皚座談。費時近年,幾易其稿,最后不了了之。

12月,應《詩刊》社約稿,與謝冕、孫紹振、孫玉石、殷晉培、洪子誠合作編寫《新詩發展史》。寒假期間,集中居住在《詩刊》社提供的宿舍中撰寫初稿。

這一時期也為一些歌曲作詞,如組曲《勞動萬歲》等,后來收入多種歌集。

1959年

歲初,《紅樓》停刊后,參加北大團委創辦的《北大青年》雜志,任記者,寫過一些人物專訪。

6月,《新詩發展史》易名《新詩發展慨況》,執筆的第一章題為《女神再生的時代》,與謝冕、孫紹振、孫玉石、殷晉培、洪子誠六人共署筆名首發于《詩刊》第6期,后收入《〈詩刊〉創刊60周年文論選》(作家出版社,2017);第二、三、四章分別題為《無產階級革命詩歌的高潮》《暴風雨的前奏》《民族抗戰的號角》,于7月、10月、12月陸續發表。隨后由于我們不知的原因,停止發表。近半個世紀后,全部書稿加入作者的回憶、反思和各人的學術蹤跡,做為學術史資料交付北京大學出版社以《回顧一次寫作——“新詩發展概況”的前前后后》為書名,于2007年11月出版。

1960年

參加北大中文系組織的工廠史寫作,采訪北京興平機械廠(原七十兵工廠)的地下斗爭,成書《黎明前的戰斗》,集體署名,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1961年

7月,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論文為《郭沫若的〈女神〉研究》。

9月,為照顧家庭要求分配回廈門,因親人多在海外,以“海外關系復雜”,分配到閩西北三明地區工作。在三明近20年,先后擔任工專語文老師、《三明報社》副刊編輯、農村“四清”工作隊員、下放干部、基層文化干部等。

1962年

2月,發表返閩后第一組作品《藍色而透明的土地》,載《熱風》(《福建文學》前身)二月號。后收入《中國當代抒情短詩選》(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隨后又發表組詩《耕山抒情》等。之后福建文學從中擇選,以《耕山耘海抒情(三首)》為題收入《福建文學四十年·詩歌卷1949-1989》(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

3月,文藝隨筆《關于藝術感受》,載《上海文學》第3期。

本年,長期在基層工作,創作了不少反映山區、林區和農村的詩歌。

1963年

全國興起報告文學熱潮,被臨時借調到省委寫作組,分派到明溪縣蓋洋公社,撰寫報告文學《路越走越寬》,載《福建日報》副刊。

1964年—1966年

連續三年抽調到上杭、南安、寧化、清流參加農村“四清”運動。

1967年

從清流社教工作團撤回三明,臨時借用在三明軍管會秘書處工作。

1969年

下放至明溪縣蓋洋公社蓋洋大隊。下放期間,曾與下放干部、知青等組織文藝宣傳隊,自編自演,在各生產隊巡回演出。

1971年

5月,調三明地區文化局。參與全國“征歌”的組織活動,并籌備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三十周年的全省文藝會演。

1972年

1月,詩歌《歲首春風》,載《福建日報》,后收入詩歌集《繁花滿枝》(福建人民出版社,1975)。

本年,開始和大學同學孫紹振合作寫政治抒情詩,如《飛雪迎春》《花圈的頌歌》等,發表于《福建文藝》等省內外報刊。

1973年

借調省出版局(當時稱“毛澤東著作出版小組”),參與撰寫某兵工廠救火英雄翁玉蘭的長篇報告文學,因“九·一三”事件選題取消。

1976年

10月,紀念毛主席逝世,參加省作協在上杭舉辦的創作學習班,寫作詩歌《毛主席的我們走來》,載《福建文藝》第6期,后收入《毛澤東頌》(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

1977年

1月,為紀念周總理逝世一周年,與三明文藝界的朋友連夜創作、刻印詩專刊,第二天在市人民代表大會上散發。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心靈的花圈》,載《詩刊》1977年第3期,并被收入多種選集。這一時期與孫紹振合作創作多首追懷革命先輩、歌唱歷史新生的詩歌,發表于《人民文學》《詩刊》《解放軍文藝》《福建文藝》等雜志。

7月,與三明文藝界的朋友隨建寧縣女子放排隊放筏金溪十八灘,后與作曲家章紹同合作,為合唱音詩《金溪女將》作詞,翌年參加福建省首屆武夷之春藝術節,獲創作和演出金獎。從大學時代起,特別在三明時期,曾與多位作曲家合作,創作過數十首音樂作品,收入多種選集。

1978年

9月,參加中國作協恢復組織后的第一次大型活動,前往鞍山和大慶訪問一個月,創作《大慶詩草(三首)》《大慶日記二則》等作品,載《福建文藝》《榕樹文學叢刊》等刊。期間與當年組織撰寫《新詩發展概況》的徐遲相遇,提出重整旗鼓,撰寫新詩發展史。

10月,在訪問鞍山和大慶期間,與孫紹振應詩人公木之邀,訪問長春。

11月,東北訪問結束后路過北京,向謝冕、孫玉石、洪子誠等轉達徐遲的建議,商議新詩發展史的寫作,并重新擬定提綱,做了分工。但此一計劃因故擱淺。先行完成的某些章節,如孫玉石執筆的《年青的覺醒者的歌唱》、與孫紹振合作的《頌歌的時代,時代的頌歌》等,仍由六人共同署名,載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1期和《當代文學研究叢刊》1983年第3期。

1979年

8月,與周美文、范方、章紹同、李維祀籌備的文學刊物《希望》第1期出版,為季刊,被稱為沒有正式刊號的“籬笆外的花朵”,由三明文化局提供印刷經費,共出6期,于1980年底終刊。發表過組詩《心上的陽光》《你用嚴峻的目光望著我——寫在彭老總的畫像前》等多組作品。

8月,與孫紹振合作的詩集《山海情》,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10月,調入福建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因工作原因,1980年4月正式入職)。先后任副所長、所長、閩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1980年

1月,反映兩岸關系的組詩《悲愴的海(四首)》,載《星星》1980年第1期,獲“星星優秀詩歌獎”。

4月,應邀出席在廣西南寧召開的全國詩歌研討會,圍繞后來被稱為“朦朧詩”的一批年青詩人展開激烈爭論,提交論文《新詩的繁榮與危機》,后收入《新詩的現狀與展望》(廣西人民出版社,1981)《1949-2000年中國詩歌研究》(敦煌文藝出版社,2008)等集。會后赴桂北參加瑤寨三月節活動,寫作散文《歌聲和愛情的節日》、組詩《瑤家三月三》,載于《榕樹文學叢刊·散文專輯》《星星》等刊。

6月,詩歌《心上的陽光》,載《榕樹文學叢刊》第2輯。

7月,組詩《五月:季節的抒情》,載《福建文藝》第7期,1982年獲福建省第一屆優秀文學作品評獎一等獎,后收入《袖珍愛情詩選》(漓江出版社,1987)《福建文學四十年·詩歌卷1949-1989》(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等集。

8月,參加福建省作協作家訪問團,沿長江訪問三峽和葛州壩。創作多組詩歌如《葛州壩詩草》《寄自三峽的情箋》《三峽棧道》等,發表于《詩刊》《福建文學》《芳草》等刊物。

9月,《你用嚴峻的目光望著我——寫在彭老總的畫像前》,載《詩刊》第9期。

本年,參與《福建文學》以舒婷創作為中心而展開的新詩發展道路的討論,撰寫《一股不可遏制的新詩潮——從舒婷的創作談起》,載《福建文學》第12期,同年收入福建文學編輯部出版的《新詩創作問題討論集》,之后又收入《海峽文壇拾穗》(海峽文藝出版社,1986)、《朦朧詩論爭集》(學苑出版社,1989)、《中國新詩總系·理論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朦朧詩歷史檔案》(人民出版社,2016)等集。

關于朦朧詩論爭的文章還有《“朦朧詩”:昨天和今天》《在重建傳統中走向世界——漫談臺灣現代詩與大陸新詩潮》等多篇,發表于《文學自由談》《文匯報》《詩探索》《臺聲》等刊物。

1981年

2月,應《文匯月刊》約稿,撰寫舒婷的報告文學《通往心靈的歌》,載于該刊第2期,后以《舒婷評傳》之名收入《中國當代青年女作家評傳》(中國婦女出版社,1990)。

6月,參加福建省音協組織的全國知名詞曲作家“海峽西岸行”,作詞的《相思與合歡》《燈光》《團欒的月亮》《媽媽,我要回來》《你和我》等五首作品在翌年于北京舉辦的“海峽之聲音樂會”演出。

7月3日,散文《你記得那第一聲汽笛》,載《福建日報》,后收入《中國新文藝大系1976-

1982散文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啊,青春》(長江文藝出版社,1987)等集。

這一時期寫作報告文學作品較多,如《你好,掛敦!》《鐘情》《海戀》《太陽從我們手上升起》《山和海的呼喚》《在歷史的影壁上》《她,揭開了序幕的一角》等,發表于《文匯月刊》《報告文學》《福建文學》等刊物,并被收入多種選集。

1982年

5月,作為發起單位之一的代表,參與籌備并出席在暨南大學召開的第一屆香港臺灣文學研討會,第一次接觸臺港文學,對其秉承祖國文化傳統卻又與大陸文學存在不同的形態產生研究興趣。

5月,《新詩美學的一次革命——兼論〈講話〉發表前后的解放區詩歌運動》,載《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第4期,署名陸仁,之后以本名收入《海峽文壇拾穗》(海峽文藝出版社,1986)。

6月,訪問深圳,創作組詩《深圳剪影(六首)》,載《星星》1984年第3期。

本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83年

1月,報告文學《祖國,為之獻身的土地》《鐘情》收入《祖國之戀》,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報告文學《祖國!祖國!——記林惠琛醫生》,載《文匯月刊》第1期,11月收入《最佳年齡》,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月,詩歌《祖國之戀》,載《青年詩壇》創刊號,后收入《中國新詩年編1983》(花城出版社出版,1985)、《中國當代詩人座右銘匯賞》(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1993)等集。

4月,報告文學《不解之緣——記年青的陶瓷藝術家李國章》,載《福建青年》第4期,獲該刊“小報告文學”征文一等獎。后做為寫作實例選入《新聞與傳播研究》1984年第2期。

5月,詩歌《墟市》,載《詩刊》第5期。

7月,評論《以詩為質,以文為形》,載《福建文學》第7期。

8月,詩歌《相望(外一章)》,載《星星》第8期;詩歌《五月,我栽種繁榮(外一首)》,載《花城》第4期。

8月,《追求思想和藝術的更臻成熟》,載《福建文學》第8期。

11月,《探親》,載《文匯月刊》第11期。

1984年

1月,詩歌《南津關題水》收入《中國文學作品年編1981·新詩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2月,《從已有的突破上再前進》,載《詩探索》第1期。

4月,參與籌備并出席在廈門大學舉行的第二屆臺港文學研討會,發表第一篇有關臺灣文學的論文《論臺灣的現代詩運動——一個粗略的史的考察》,該論文第二、三、四節以《臺灣現代詩的知性內涵和藝術觀念》為題收入《臺灣香港文學論文選》(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

4月,選編臺灣兒童詩選《有翅膀的歌聲》,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書中附有《前言》和論文《臺灣的兒童詩創作》。

5月,為參與編寫的《中國·福建》前往香港校對,此為第一次到香港,隨后因出版此書初次訪問臺灣。

8月,散文集《鐘情》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8月,赴蘭州參加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二屆年會,與會期間應人民文學出版社之邀撰寫《中國當代新詩史》,回閩途經北京,邀大學同學洪子誠合作。會議期間組織參觀敦煌遺跡,寫作詩歌《海的思念》《鳴沙山》,《鳴沙山》后收入《中國新詩年編》(花城出版社,1985)《福建師范大學百年文學大系》(海峽文藝出版社,2007)等集。

10月22日,詩歌《有一輪清秋月等你來歌唱——寄臺灣詩人》,載《人民日報(海外版》,后收入《1984年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臺灣愛國詩鑒》(北京出版社,2000)等集。

1985年

5月,應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邀請,出席“香港文學研討會”。此后,多次應邀出席在港大、中大、嶺南、城市、浸會等大學舉辦的各種學術會議或受聘香港文學獎評審等,與香港結下不解的文學情緣。

5月,拜訪在香港藝術中心任職的臺灣旅美作家施叔青,寫作散文《跨過那片海》,載《人民日報(海外版)》。

7月,編詞歌曲《趕牛車》《別離》《領帶飄呀飄》收入《臺港歌曲》,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曾作散文《歌聲的呼喚》,記述音樂家和詞曲家為高山族民歌記譜編詞的經過。

10月,被選為福建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多屆連任,至2007年卸任,轉為顧問。

10月,評論《談傅子玖的散文詩》《評〈福建文學創作叢書〉》,收入《閩版圖書評論選》,由福建省民出版總社出版。

12月,《會唱歌的鳶尾花——論舒婷》,首發于《文學評論》第6期,后收入《福建現當代文學評論集》《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大系1949-2009卷4》等集。

1986年

1月,詩歌《端午(外一首)》,載《詩刊》第1期,后收入《福建文學創作50年選1949-1999》詩歌卷(海峽文藝出版社,1999)。

3月,散文《玫瑰海》,首發于《福建文學》第3期,后收入《南國的夢》(鷺江出版社,1995)、《處女海》(廣西民族出版社,1996)、《中國文化名人談故鄉》(大眾文藝出版社,2000)、《吾城》(中國華僑出版社,2008)、《福建文學》50、60周年紀念選等多種選集。

4月,《新詩美學的一次革命——兼論“講話”發表前后的解放區詩歌運動》《一股不可遏制的新詩潮》《論臺灣的“現代詩”運動》收入《海峽文壇拾穗》,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在兩種文化的沖撞之中——論施叔青的小說》,載《臺灣研究集刊》第1期,后收入《臺灣玉——施叔青小說選》(海峽文藝出版社,1987)。

8月,為陳浩泉著《詩戀》作序。

11月10日,詩歌《鱗隱石林》,載《人民日報》。

12月,出席深圳大學召開的第三屆臺灣香港文學研討會,提交論文《特殊心態的呈示和文學經驗的互補——從中國文學的整體格局看臺灣文學》,收入會議論文集,并載《文學評論》1987年第4期。

1987年

1月,《從深山走向大海——讀田家鵬的詩》,載《福建文學》第1期。本月,為范方著《今夜星空》作序。

8月,選編詩集《臺灣現代詩選》,由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

9月,報告文學《生命之鐘》收入《多情的曼陀林》,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1988年

3月,選編《余光中詩選》(與陳圣生合編),由海峽文藝出版社首次出版,書后附論文《“鐘整個大陸的愛在一只苦瓜”——談〈余光中詩選〉》,載《讀書》第4期。后收入《創意閱讀:中國文學名著新書評》(山東文藝出版社,2009)、《余光中評說五十年》(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等集。該書于2007年增補重印,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5月,與洪子誠合著的《中國當代新詩史》完稿,交付人民文學出版社。對“朦朧詩”及其代表詩人的評價問題,不同意刪除和修改,暫未出版。

6月,《在藍色的星光下(文苑縱橫)》,載《臺港文學選刊》第3期。

8月,協助訪問福建社科院的法國漢學家蘇爾夢注釋閩南方言說唱作品《過番歌》,陪同法國遠東學院院長龍巴爾教授與蘇爾夢教授前往閩南一帶采風,接觸許多過番歌資料,開始對過番歌產生研究興趣。

10月,福建省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成立,與廈門大學莊明萱教授共同擔任會長;提議撰寫《臺灣文學史》,隨后舉行課題論證會,編寫大綱,進行分工。

11月,被選為福建文學界代表,出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六屆代表大會。

1989年

4月,參與在復旦大學舉行的第四屆全國臺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臺灣鄉土文學論爭再評識》。

5月,《精神的浪子:記楊平》,載《臺港文學選刊》第5期。

8月,《大陸臺灣文學研究十年》,載《福建論壇(文史哲版)》第4期;《〈創世紀〉的歷程》,載《臺港文學選刊》第4期。

9月,《檢視來路,尋求突破:研究十年感言》,載《臺灣文學選刊》第9期。

1990年

1月,《歷史,多姿的向我們走來》,載《臺港文學選刊》第1期;詩歌《三明》,載《人民日報》副刊。

5月,詩歌《我懷戀一片草地(外二首)》,載《詩刊》第5期。

5月,回憶三明的散文《兒童公園遐思》《那一脈粗獷與溫馨——三明文化瑣憶》收入《起飛的羽翼》,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

6月,《臺灣文學與文化消費(筆談一組)》,載《臺港文學選刊》第6期。

9月,參與籌備福建省作家協會主辦的“海峽詩人節”,邀請多名來自臺灣、香港的作家、詩人、畫家,第一次與港臺作家深度交流。

1991年

1月,為侯榮著《觸摸冰雪》作序,題為《生命的艱忍與感傷》。

4月,《也談臺灣文學的歷史分期》,載《臺灣研究集刊》第1期。

5月,詩集《瞬間》,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

6月,由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共同主編的《臺灣文學史·上卷》,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前往北京舉行首發式。該書總論《臺灣文學:分合下的曲折與輝煌》分六節在《臺港文學選刊》連載。

7月,赴廣東中山市出席第五屆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論臺灣移民社會的形成對臺灣文學性格的影響》。之后載于《福建論壇(文史哲版)》第5期,后收入《臺灣香港澳門暨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1993)。

10月,論文《〈晚景〉論紀弦》首發于《海峽》第5期。

12月,《〈過番歌〉及其異本——〈過番歌〉研究之一》,首發于《福建學刊》第6期。

歲末,為趙朕著《臺灣與大陸小說比較論》做序,之后載于《臺灣文學選刊》1993年第4期。

1992年

1月,評論《你雕塑歷史,歷史雕塑你———蔡其矯印象》,載《廈門文學》第1期,后收入《蔡其矯研究資料專集》(海峽文藝出版社,2017)、《二十世紀末:我們的話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1)等集。

2月,詩《靜夜思(三首)》,載《詩刊》第2期。

5月,散文《生命的一種境界》,載《福建日報》,后收入《青年博覽》第5期、《生命的路》《瀟灑老一回》《生命智慧》等多種文集。

8月,散文詩《陽臺》《木棉》收入《中國散文詩大系·福建卷》,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12月,應臺灣“中國研究文教基金會”邀請,與福建省作協副主席袁和平訪臺半月,歸來合寫五萬余字的長篇散文《臺灣半月行》,載《人民文學》1993年第5期。此行還寫了《鹿港、寺廟和作家的文化心態》《日月潭的憂郁》等散文,后收入《阿里山的思念》(華文出版社,1997)。

1993年

3月,《八十年代新詩的歷史進程》,載《廈門文學》第3期。

5月,《中國當代新詩史》(與洪子誠合著),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6月,《詩與現實關系的調整——八十年代新詩發展的一個側面》(與洪子誠合作),載《福建論壇(文史哲版)》第3期,后收入《中國新時期詩歌研究資料》(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

6月,詩歌《故鄉》收入《92華文詩精選》,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之后又收入《1990-1992三年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94)。

8月,赴江西廬山參加第六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提交論文《當代中國文學的分流和整合》。

8月,散文《捧一掬日月潭水——臺灣紀行》,載《散文》第8期,后收入《水·陶醉——汪歌吟》(河南文藝出版社,1997)、《旅游文學》(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等集。

8月,為《李維祀素描集》作序,題為《生命的力度》。

10月,由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共同主編的《臺灣文學史·下卷》,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結束語題為《中國文學的分流與整合》,載《臺灣文學選刊》第7期。

10月,《歷史環境、人物命運和性格——初讀〈她名叫蝴蝶〉》,載《臺港文學選刊》第10期。

12月,《〈過番歌〉的產生和流播——〈過番歌〉研究之二》,載《福建論壇(文史哲版)》第6期。

冬季,參與福建省作協和臺灣《聯合報》副刊聯合組織的“臺灣作家原鄉行”活動,以紀實文學《情切原鄉路》記錄這一活動,獲中國人民廣播電臺第七屆“海峽情”征文一等獎,后更名《切切原鄉行》,收入《掛在樹梢上的風箏——深深淺淺故鄉情》(華夏出版社出版,1995);1997年以原題收入《福建文史資料第37輯:海峽緣》。

本年,開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94年

3月,評論《恢宏建筑的最初奠基——讀〈維多利亞俱樂部〉》,作為施叔青的小說《維多利亞俱樂部》后記,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1月,論文集《文學薪火的傳承與變異》,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

11月,赴云南玉溪參加“世界華文文學的多元審視”——第七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香港文學研究的幾個問題》。

本年,《臺灣現代詩人23家論扎》在《臺港文學選刊》連載;《臺灣女詩人12家論扎》隨后連載。

1995年

3月,論文集《臺灣文學隔海觀》,由臺灣風云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7月,為北北著《北北話廊》作序,題為《“話廊”話北北》,載《青春潮》第6期。

8月,散文集《尋找生命的莊嚴》,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

8月,應香港嶺南學院現代中文研究中心邀請,赴港進行三個月的客座研究。期間撰寫《香港文學研究的幾個問題》(連載于《華僑日報〈文廊〉副刊)、《華文文學》1995年第1期全文轉載)《論〈詩風〉》(連載于《香港文學》)等論文,是香港文學研究的開始

9月,在港期間應澳門基金會邀請,赴澳商討基金會與福建社會科學院合作事宜。

11月,隨福建社會科學院組團訪問澳門,與澳門基金會簽署五項課題合作協議,包括主持編寫《澳門文學發展概況》。

1996年

3月,應澳門基金會邀請,前往澳門大學訪學三周,為撰寫《澳門文學概觀》作準備。

4月,赴江蘇南京參加第八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

5月,與香港作家聯誼會會長曾敏之和香港作家出版公司社長犁青見面商討編寫《香港文學史》事宜。

6月,《臺灣新詩的當代出發》,載《福建論壇(文史哲版)》第3期。

12月,出席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代表大會。

12月,《彼岸的繆斯——臺灣詩歌論》(與朱雙一合著),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

本年,被中共福建省委和福建省政府表彰為“福建省優秀專家”。

1997年

2月,《從延伸、互補到分流與整合》,載《臺港文學選刊》第2期;《歌聲的呼喚》,載《臺聲》第2期,該文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海峽情”征文二等獎。

5月,主編的《澳門文學概觀》,由鷺江出版社出版,此書緒論《文化視野中的澳門文學》,載《文學評論》1999年第6期,《新華文摘》2000年第2期全文轉載。

5月,《論香港文學的發展道路》,載《文學評論》第3期。

6月,散文《走失的石獅子就要回家——漫話香港文化》,載香港報刊、《臺聲》第6期和《文化月刊》第10期。

7月,應菲華作協邀請,赴馬尼拉出席菲華文學研討會,提交論文《精神漂泊與文化尋根——菲華詩歌閱讀札記》,后載于《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8年第2期。

8月,主編的《香港文學史》(繁體字版),由香港作家出版社出版,此書總論《香港文學的發展道路》,載《文學評論》1997年第4期。

9月,《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詩壇和詩人》,載《香港文學》第146期。

10月,《七八十年代的香港詩壇和詩人》,載《香港文學》第149期。

這一時期還有一批關于香港的散文如《幻夢迷離的燈飾之外》《咖啡屋之戀》等,論文如《香港作家、香港文學和香港文學史——關于香港文學史撰寫的若干范疇的厘定》《〈香港文學史〉答問錄》等相繼在香港和內地刊物發表。

1998年

2月,《細微而強韌的華人心聲——汶萊華文文壇掠影》,載《臺港文學選刊》第2期。

8月,選編《黃春明小說選》,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所附論文《臺灣經濟轉型期的鄉土眷戀和都市批判——黃春明小說創作一面觀》,載《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4期。

11月,赴北京參加第九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

本年,受聘為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

1999年

1月,《走近澳門——關于澳門歷史的文化解讀》,載《炎黃縱橫》第1期。應邀以《道不盡的香港》為題,為施叔青著“香港三部曲”(花城版)《她名叫蝴蝶》《遍山洋紫荊》和《寂寞云園》作序。

4月,主編的《香港文學史》(訂正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5月,《發揮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促進兩岸關系的發展》,載《臺聲》第5期。

8月,《走進這方風景——澳門文學的歷史剖視》,載《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3期;《發揮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促進兩岸關系的發展》,載《文化研究》第8期;《文化生態保護的幾個問題——以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為觀察點》,載《福建論壇(人文社科版)》第8期。

9月,應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邀請,赴溫哥華出席文學研討會,提交論文《北美華文文學的文化主題及與20世紀中國文學的關系》,之后載于《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會后應美國華文作家協會的邀請,訪問紐約、舊金山等地。

10月,赴華僑大學參加第十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

11月,《華文文學:世紀的回眸》,載《東南學術》第6期。

12月,《澳門文學的昨天和今天》,載《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第6期。

2000年

1月,《從“悖論”談及澳門文學》,載《江蘇社會科學》第1期。

2月,《千禧感言》,載《福建文學》第2期。

6月,《走向世界華文文學》和《香港文學的文化身份——關于香港文學的“本土性”及其相關話題》兩文,列入“20世紀人文科學的回顧和展望”,載《福建論壇》第3期;《走向學術語境——祖國大陸臺灣文學研究二十年》,首發于《臺灣研究集刊》第3期。

8月,《生命的張力——簡論江一涯詩作》,載《華文文學》第3期,后收作江一涯詩集《菌之永恒》序言(菲華作家協會出版,2000)。

9月,《中國新詩的“現代”潮流》,首發于《東南學術》第5期。后收入《學而論道〈東南學術〉二十年(1998-2018)文選》(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

10月,赴武漢參加“余光中暨沙田文學國際研討會”,提交論文《余光中·香港·沙田文學》,收入會議論文集,并載于《香港文學》2002年第2期,后收入《余光中評說五十年》(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10月,散文《日出的冕禮和日落的挽儀》,首發于《中華散文》第10期,后收入《世界華人學者散文大系》(大象出版社,2003)。

11月,赴汕頭參加第十一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暨第二屆海內外潮人作家作品國際研究會,會上針對討論的問題發表意見,會后整理成文《臺灣作家的香港關注——以余光中、施叔青為中心》,收入會議論文集,后載于《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

12月,《歷史的警示——重讀〈橋〉關于“建設臺灣新文學”的討論》,載《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4期。

2001年

2月,赴馬尼拉參加菲華文學講習營。

3月,為臺灣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主編“番薯藤文化叢書”,撰寫《書系緣起》和叢書之一《南少林之謎》。

5月22日,《高砂百合》(與朱立立合作),載《文藝報》。

6月,《論中華文化在澳門的主體地位與主導作用——澳門回歸前后的文化思考》,載《華僑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閩臺文化研究的文化地理學思考》,載《臺灣研究集刊》第2期。

7月,《八十年代新詩的歷史進程》和《關于〈中國當代新詩史〉的寫作》兩文,以“劉登翰小輯”為總題收入《二十世紀末:我們的話語》,由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7月,《分流與整合: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整體視野》,載《文學評論》第4期,后收入《直掛云帆濟滄海——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三十年論文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

8月,應旅澳中國人文學者聯誼會邀請,出席悉尼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8月,《文化承傳是菲華文學發展的動力》收入以《菲華文學:文化承傳與現實走向》為題的合集,載《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

9月,《文化承傳:菲華文學發展的動力》,刊發于《華文文學》第3期。該論文于2002年提交作出席首屆菲律賓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會議論文,并收入會議論文集《傳承與拓展》(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

9月,《菲華詩歌札記》,載《詩刊》第9期。

11月,《臺港澳文學與文學史寫作——再談20世紀中國文學的整體視野》,載《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后收入《開端與終結:現代文學史分期論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中國當代文學史料叢書:文學史與學科史料卷》(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等集。

11月,出席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代表大會。

2002年

4月,系列論文《“臺獨”文化理論批判》分六節從《現代臺灣研究》2002年第2期開始連載,分別題為《文化“臺獨”是“臺獨”的理論前提和文化基礎》《駁所謂“臺灣人不是中國人”》《駁所謂“臺灣文化不是中國文化”》《駁所謂“臺灣話不是中國話”》《駁所謂“臺灣歷史不是中國歷史”》《變理論為政策:“文化臺獨”的走向》,至2003年第1期載完。

5月,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成立,被選為副會長。

5月14日,《都是“語種”惹的禍?》(與劉小新合作),載《文藝報》,同年做若干修改,載《華文文學》2002年第3期。本月,《閩粵移民與臺灣社會的發展》,載《漳州職業大學學報》第2期。

6月,《傳統本位的現代變奏——兼論金門歷史文化對李錫奇現代繪畫的影響》,首發于《臺灣研究集刊》第2期;《論〈過番歌〉的版本、流傳及文化意蘊》,載《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兩岸神話的文化親緣》,載《尋根》第3期。

10月,赴上海出席第十二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命名、依據和學科定位——關于華文文學研究的幾點思考》,收入會議論文集,并于本月載《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期。《新華文摘》2003年第一期全文轉載。

11月,應美國柏克萊大學亞裔系邀請,赴美出席“開花結果在海外——第二屆華裔文學研討會”,提交論文《論“過番歌”》。會后訪問加州并進行學術演講,獲洛杉磯蒙特雷柏克市市長授于“榮譽市民”證書。

12月,《中華文化與閩臺社會——閩臺文化關系論綱》,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此與為劉登翰主編大型“閩臺文化關系研究叢書”之導論(兩輯,共17種,約五百萬字)。此書獲福建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修訂版于2013年由人民出版社重排再版。

12月,《論閩臺文化的地域特征》,載《東南學術》第6期,后收入《閩南文化研究》(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2003)。

2003年

5月,序《云鶴的詩100首》,題為《晴空一鶴排云去——試論云鶴兼說菲華詩歌》,由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出版。

6月,《閩臺社會心理的歷史、文化分析》,載《東南學術》第3期。后收入《追尋與探索——兩岸閩南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社會發展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

7月,主編的《文化親緣與兩岸關系》,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8月,評論《詩心有言寄明月》,載《華文文學》第4期,后收入秦嶺雪詩歌評論集《情動江海? 心托明月》,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9月,出席第二屆閩南文化研討會,提交論文《論閩南文化——關于類型、形態、特征的幾點辨識》,載《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期,后收入《閩都文化研究》(海峽文藝出版社,2006)、《閩南文化研究論叢》(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中華文化與地域文化研究》(鷺江出版社,2011)等集。

9月,《美華文學研究的兩個思路》,載《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論五六十年代的臺灣文學及其對海外華文文學的影響》(與劉小新合作),載《臺灣研究集刊》第3期。

12月,應日本福岡大學山田工作室邀請,參與三田敬三主持的環太平洋圈華文文學研究課題,就所承擔的香港文學部分作報告。會后參訪日本九州大學、一橋大學和東京大學。

12月,赴泉州參加“東南亞華文文學與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對象·理論·學術平臺——關于華文文學研究“學術升級”的思考》(與劉小新合作),之后載《廣東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后收入《流散與回望:比較文學視野中的海外華人文學論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本月,為朱立立的博士論文《知識人的精神私史》所作的序言,載《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4期。

2004年

1月,應“外國長篇小說名著精讀”委員會邀請,縮寫(英)查理·狄更斯的《雙城記》,由華夏出版社出版。2012年6月又列入“MK珍藏版世界名著系列”由中國致公出版社重排再版。

1月17日,《必須正視的問題——關于華文文學學科建設的思考》,載《文藝報》,后收入《見證與步履》(作家出版社出版,2008)。本月,為少君的博士論文《漂泊的奧義——論洛夫》作序,載《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1期。

6月,獲國務院僑辦和全國僑聯頒發的“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獎章和獎狀。

6月,《世界華文文學的存在形態與運動方式——關于“一體化”和“多中心”的辯識》,載《東南學術》第3期。后作為“第十三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年8月,山東威海)”的會議論文,并收入會議論文集。

7月,《關于華文文學幾個基礎性概念的學術清理》(與劉小新合作),載《文學評論》第4期。

8月,詩集《純粹或不純粹的歌》,由香港文學報出版公司出版。

11月27日,隨筆《閩字門里一條蟲》,載《羊城晚報》。本月,《華文文學研究的瓶頸與多元理論的建構》,載《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1期。

12月,應邀出席在印尼萬隆舉行的“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討會”,提交論文《從血緣親情走向種族和諧》。

12月,《華人文化詩學:華文文學研究的范式轉移》(與劉小新合作),載《東南學術》第6期,2005年10月獲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理論文章二等獎并收入獲獎文集;《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祖國統一——試論文化研究在當前兩岸關系發展中的意義》,載《東南學術》第A1期。

2005年

4月,《中國當代新詩史(修訂版)》(與洪子誠合著),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6月,福建省海峽文化研究中心成立,負責學術方面工作。

8月16日,《一個孤獨旅人的繁富世界——讀王性初的〈孤之旅〉》,載《文藝報》。

9月,出席“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暨臺灣建省120周年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文學的回歸——戰后初期關于“建設臺灣新文學”的一場論爭》。收入會議論文集,由鷺江出版社出版。

9月,《異常歲月中的人性扭曲和升華——評季仲的長篇小說〈非常年代的非常愛情〉》,載《福建文學》第9期。

10月,為已故詩人范芳選編、出版詩集《還魂草》作序,題為《碧海青天夜夜心》。

10月,《追索中國海外移民的民間記憶——關于“過番歌”的研究》,載《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后收入《中國民間文藝學年鑒2005年》(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1月9日,《拷問人心的扭曲——長篇小說〈非常年代的非常愛情〉》,載《文藝報》。

12月,《施叔青:香港經驗和臺灣敘事——兼說世界華文創作中的“施叔青現象”》,載《臺灣研究集刊》第4期;《本位的變奏》,載《臺灣文學選刊》第6期。

2006年

1月,主編的《福建:山海交輝的文化福地》,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7月,赴長春出席“第十四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移民、雙重經驗與越界書寫》,載《華文文學》2006年第5期。

7月,書法集《登翰墨象》,由香港中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2008年、2012年相繼出版二、三集。

11月,《一部用生命寫成的大書——重讀〈小城春秋〉》收入高云覽紀念文集《永不磨滅的光輝》,由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美華文學的歷史開篇——重讀〈苦社會〉》,載《東南學術》第6期,并收入《問譜系:中美文化視野下的美華文學研究》(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11月,出席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屆代表大會。

12月,《閩南文化研究的幾點芻見》收入《閩南文化研究論叢》,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

2007年

1月,《中國詩壇的“蔡其矯現象”》,載《廈門文學》第1期,后收作《蔡其矯詩歌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附錄二。

3月,《青煙和灰燼,都是火的兄弟——懷蔡其矯》,載《福建文學》第3期,后收入《永遠的蔡其矯》(海峽文藝出版社,2016)。

4月7日,為成都出版社的《新移民文學大系》作序,題為《關于“新移民”和“新移民文學”》,載《文藝報》。

6月,主編的《雙重經驗的跨域書寫——20世紀美華文學史論》,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本書引論以《雙重經驗的跨域書寫——美華文學研究的幾個關鍵詞》為題,載《文學評論》2007年第3期,后來獲2003—2007年《文學評論》“優秀論文獎”。

7月,《論海峽文化》,載《福建論壇》第4期,提出關于文化區劃分的海域概念,引發討論,后收入《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新》(江蘇大學出版社,2011)。

8月,出席“華文文學研究: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提前出版的會議論文集扉頁題詞:“謹以此書祝賀劉登翰先生七十華誕”。在福州畫院舉辦“登翰墨象”書法展。

8月,論文集《華文文學:跨域的建構》,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紀實文學集《關于人和歷史的一些記述》,由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出版。

12月,出席“守望與傳承——第四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閩南文化與閩南文化生態保護》,之后載《福建藝術》2008年第3期,2008年12月收于《福建發展藍皮書2007-2008》,由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出版。

2008年

2月,《走向文學的自覺——20世紀50年代以后香港文學的演變》,載《香港中文文學學報》第1期。

3月,散文《曇石山:閩文化的起點》收入《作家筆下的福州》,由海風出版社出版。

4月,為雕塑家李維祀的大型歷史人物作品集作序。

8月,序跋和短論集《書影背后》,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10月,為秦嶺雪詩集《情縱紅塵》和古月詩集《浮生》作的序,分別題為《生命精神的青春綻放》和《星宇蒼桑的那輪古月》,載《華文文學》第5期。本年,還為朱雙一著《臺灣文學與中華地域文化》作過序言。

11月,《骰聲燈影背后的澳門》,首發于《散文(海外版)》第6期,獲第三屆澳門全球散文大賽一等獎,后收入《我心中的澳門》(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2009年中國散文精選》(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等集。本月于福建社會科學院退休。

2009年

5月23日,散文《那時他們都年輕》,載《文藝報》,后收入《福建師范大學百年文學大系(上)》(海峽文藝出版社,2007)《此世今生未名情》(北岳文藝出版社,2019)等集。本月,《民間性和現代性:李茂宗現代陶藝的東方精神》,載《福建藝術》第3期;《“五四精神”與臺灣文學的發展》,載《閩臺文化交流》第2期。

6月,臺灣詩人論札《洛夫論》《痖弦論》收入《中國新文學大系1976-2000》第3集“文學理論卷”,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在世俗人生中探尋精神價值——評阿里詩集〈一聲嘆息〉》,載《福建文學》第6期。

8月,《文化生態保護的幾點理論思考》,載《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8期。

本年,評論《一股不可遏制的新詩潮》、散文《玫瑰海》《你好,掛墩!》、詩歌《靜夜思(組詩)》分別收入《福建文藝創作60年選1949-2009》文學評論卷、散文卷、詩歌卷,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

2010年

3月,出席“第二屆海峽百姓論壇”,提交論文《跨越海峽的文化記認——從福建到臺灣:中原文化的東延》,收入會議論文集。

7月,論文《華文文學的跨域建構》收入《事件與翻譯:東亞視野中的臺灣文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10月,《三十而立》,載《臺港文學選刊》第5期。散文集《自己的天空》,由花城文學出版社出版;《中華文化與閩臺社會》繁體字版易名為《跨越海峽的文化記認》,由臺灣海峽學術出版社出版。

10月,赴武漢出席第十六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11月,赴馬尼拉舉辦個人書法展,并在宗親和云鶴、秋笛夫婦陪同下飛往綿蘭佬島首府納卯(即達沃市)為父親掃墓。

2011年

3月,《〈魚尾獅之歌〉讀后》,載《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1期。

9月,評論《詩性的傾訴——評哈雷詩集〈零點過后〉》收入《詩歌哈雷》,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

11月,出席中國作家協會第八屆代表大會。

2012年

1月,論文集《華文文學的大同世界》(繁體字版),由臺灣人間出版社出版,簡體版10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2月,應邀在臺北孫中山紀念館與香港詩人、書法家秦嶺雪舉辦“書法雙人展”。

3月17日,《臺灣和香港的文學情緣》,載《人民政協報》。

7月7日,《文學是兩岸整合統一的基礎和動力》,載《人民政協報》。本月,應泰國留中總會邀請訪問曼谷,作以《華文文學的大同世界》為題的學術演講并參加“小詩磨坊社”活動,為《小詩磨坊》第6集撰寫序言,題為《小詩大世界》,載《華文文學》第6期。

10月,出席在福州舉行的“學術視野中的華文文學”第十七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3年

5月,受聘為福建師范大學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首席研究員。

8月,受聘為廈門大學兩岸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出席第一屆兩岸文化發展論壇,提交論文《民俗文化的傳承、交流和發展》,收入會議論文集《兩岸視域中的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2月21日,出席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2013閩南文化研究國際筆談會”,相關講話內容載于《閩臺文化研究》2014年第1期。本月,《臺灣族群問題的歷史根源》收入《臺灣族群問題與政治生態》,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4年

3月,論文集《海峽文化論集》由江蘇大學出版社出版;專著《論文化生態保護——以廈門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中心》(與陳耕合著),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新死亡詩派的特征》,載《福建文學》第3期。

6月,《長篇說唱〈過番歌〉的文化沖突和勸世主題——〈過番歌〉研究之三》,載《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

7月,《閩南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首發于《東南學術》第4期。并作為10月出席“2014世界閩南文化節交流論壇——閩南文化的當代性與世界性?”提交的會議論文,之后收入《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泉州學與地方學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16)等集。

11月,出席“閩派文藝理論家批評家高峰論壇”,發表《關于閩派批評的三點意見》。赴廣州出席第一屆世界華文文學大會暨第十八屆中國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提交論文《關于華人和華人文化詩學》。

2015年

6月,紀實文學《“標本世家”的世紀傳奇》,載《閩都文化》第3期。

11月,出席“第三屆亞洲文化論壇”,提交論文《海上絲綢之路、海絲文化與閩南》,收入會議論文集。

12月,《整合視野與文化詩學研究》收入《臺灣文學研究35年(1979-2013)》,由江蘇大學出版社出版。

2016年

3月,論文集《跨域與越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4月,藝術評傳《色焰的盛宴——李錫奇的藝術和人生》,由臺灣印刻文學生活雜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7月,在福州舉行“跨域與越界:劉登翰教授學術志業六十年(1956-2016)”研討會,研討會上的答辭隨后載于《華文文學》第5期,會議論文集《他的天空博大恢宏》,由江蘇大學出版社出版(2017)。

7月,“墨語——劉登翰書法展”在福建省畫院舉行。

11月,赴北京出席第二屆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大會暨第十九屆中國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提交論文《關于“華人”這個概念及其相關問題》。

2017年

1月,散文《這一杯苦澀的咖啡》,載《福建文學》第1期。論文集《遙望那一樹繽紛——臺灣文學漫論》,由江蘇大學出版社出版。

3月,論文集《窗外的風景》收入“閩都學者文叢”第二輯,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與伍明春合作選編的《閩派詩論》,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收錄其論文《中國新詩的“現代”潮流》《論臺灣的現代詩運動——一個粗略的史的考察》。

9月,為泰國嶺南人的詩集《嶺南人小詩選》所做的序言《讀海》,載《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3期。

10月,為《文學評論》六十周年紀念所寫的文章《〈文學評論〉與華文文學研究》收入紀念文集,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2018年

3月,《華文文學的文化視野和學科建設》(與龍揚志關于華文文學的對話),載《文藝研究》第3期。

8月,《過番歌文獻資料輯注(福建卷)》,由鷺江出版社出版。前言《中國海外移民的民間記憶》后載《華文文學》。

9月,書法集《墨語——劉登翰書法》,由福建美術出版社出版。大部分書法作品配有詩歌,并附有五篇評論。

2019年

1月,《那時他們都年輕》《心中的北大》《他對西藏愛入骨髓——懷念小廖》收入北大中文系1956級回憶錄《此世今生未名情》,由北岳文藝出版社出版。

4月4日,為陸士清文集《品世紀精采》作序,題為《青春是一種生命精神》,載《解放日報》。本月,為美華詩人王性初的詩集《初心》所做的序言《冷眼看美國,深情懷故土》,載《華文文學》第2期。

5月31日,《許翼心:香港文學研究的最早開拓者》,載《文藝報》。

7月26日,《華文文學理論建設的幾個問題》,載《文藝報》。

11月,將近兩萬冊研究用書捐贈給廈門市圖書館集美新館,并在該館舉行捐贈儀式,同時舉辦劉登翰著作展和劉登翰書法展。

本年,自費出版學術回憶錄《一個人的學術旅行》。

2020年

5月,《潮來潮往》(與陳慶妃關于過番歌的對話),載《泉州文學》第5期。

6月,繁體字版《中華文化與閩臺社會》列入“福建師范學院文學院百年學術論叢”由臺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9月,散文《尋找鼓浪嶼》,載《福建文學》第9期。

10月,《過番歌:中國海外移民的民間記憶》,載《華文文學》第5期。

12月,為《詩探索》四十周年慶寫的紀念文章《一段溫馨的記憶和一點小小的感慨》,載《詩探索》第5期,同時收入《詩探索之路》,由學苑出版社出版。

2021年

9月,散文《沙坡尾之憶》,載《福建文學》第9期。

11月7日,《業余書家的專業書論》,載《羊城晚報》。

12月,為即將出版的《廈門學導論》作序,載《閩南文化研究》第27期。此前,《關于“廈門學”的一封信》,載《閩南文化研究》第26期。

近兩年還有較多有關廈門和家族的散文,如《鷺江道,那朵遠去的云》《“海底反”喚醒的記憶》《對一張百年前家族舊照的凝思》《傷離歲月的悲歌和喜歌》《母親是廈門港的女兒》《躲不開的宿命——懷六叔》等十余篇,部分發表在《福建文學》《香港文學》《文綜》菲華日報《薪傳》副刊等。

2022年

3月15日,《華文文學的大同世界》(與陳慶妃的對話),載《中國新聞》文化周刊專版。

4月22日,《魂兮歸來》,載《聯合日報》。

8月,《鷺江道,那朵遠去的云》,載《香港文學》8月號。

9月,散文《雪落無聲》刊于(美國)《世界華文文學》第1期,隨后為“美國頭條”轉載。《我經歷的臺港澳文學研究》,載《親歷(福建宣傳文化的個體記憶)》第九輯,由海峽書城出版社出版。

10月,《鷺江道,那朵遠去的云》和《沙坡尾的風》為《臺港文學選刊》第5期的“華文原創”欄目選載。

(責任編輯:黃潔玲)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欧美性久久久久| 亚洲乱码视频|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乱肥老妇精品视频| 国产91精品久久|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国产久草视频| 99精品久久精品| 99精品欧美一区|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黄色a一级视频|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a级毛片免费播放|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国产迷奸在线看| 精品91在线|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老司机精品久久|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www.99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尤物视频一区| 国产一级特黄aa级特黄裸毛片|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av在线人妻熟妇|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第一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一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国产毛片网站|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亚洲二区视频|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精品99在线观看|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h网站在线播放|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香蕉色综合|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