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誼 徐揚



摘 要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以“植物的營養”復習課為例,按照UbD逆向設計模式,將教學目標和教學評價前置,將大概念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概念結構,幫助學生搭建層級化的知識體系。并通過設計真實情境下的活動,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遷移應用,落實新課標理念下發展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 新課標 UbD單元教學設計 大概念 復習課中圖分類號 G633. 91 文獻標志碼 B
依據《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 (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對于初中階段教學評價設計的原則,倡導以素養為導向,強化過程評價和增值評價,發揮學校、教師和學生等多元評價主體的作用,達成“以評促學”“以評促教”以及“多元多樣”的教學育人目標。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基于以往大量的教學實踐研究,發現通過學科大概念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可以有效幫助學生解決生物學相關的實際問題;同時,通過評價前置能夠實現對師生教學過程及其質量的引導與監控,為改進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提供依據。
因此,為落實生物學核心素養,教師首先需要優化教學設計,思考如何將生物學學科大概念轉化到實際的教學活動之中,用恰當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UbD逆向教學設計理論為教師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思維方式,下面將依據UbD逆向設計模式對初中生物學教學展開實踐探索。
1 UbD理論下的初中生物學教學設計模式
UbD理論最早由美國教學理論專家格蘭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麥克泰(Jay McTighe)提出,被稱為“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UbD)。UbD理論遵循“以終為始”的原則,即以預期的學習結果作為逆向設計課程的起始點。通常UbD教學設計分為3個主要階段:① 明確預期學習結果;②確定恰當的評估方法;③ 規劃相應的學習活動。相比于傳統的教學設計,UbD教學設計模式以教學目標為導向,更加關注評價的引導功能,致力于達成“教、學、評”一致,與新課標的理念相契合。因此,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可按照UbD模式,將教學目標和教學評價前置,將大概念轉變為概念結構,幫助學生搭建層級化的知識體系,并通過真實情境的活動設計,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遷移應用,發展生物學核心素養。
2 UbD理論下的單元教學設計和實踐理論結構模型
研究團隊依據《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理念,以“植物的營養”復習課為例,構建了UbD理論下單元教學設計和實踐的理論結構模型(圖1)。該理論結構模型將生物學核心素養的落實轉化為三個實現階段。首先,階段一重點關注教師如何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內容,結合學生學情,進行教學目標的具體轉化。其次,階段二進一步明確教師如何依據教學目標,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測評工具進行過程性與結果性評價。最后,在第三階段,將不同維度的評價指標轉化為教師課堂上的實際教學活動,使得每一項教學活動都具有其專屬職能,以匹配《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避免冗余及無效教學活動的產生。三個階段間具有密切的邏輯關聯,實現教學環節上的“環環相扣”,各階段均以上一個階段作為轉化的基礎,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教學過程,也讓整體教學脈絡更加清晰。下文將具體解析教師如何依據UbD教學理論,實現新課標中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
2.1 明確預期學習結果
2.1.1 教學背景分析,搭建知識層級結構
教師在教學設計前期就應明確學生預計取得的學習結果,幫助學生搭建系統化的知識層級結構。“植物的營養”涵蓋北京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和“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七年級下冊“植物體內的物質運輸”“綠色植物的呼吸”和“呼吸與呼吸作用”等章節。該內容屬于“植物的生活”學習主題,對應的大概念是:植物可以制造有機物,直接或間接地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參與生物圈中的水循環,并維持碳氧平衡。這一大概念的核心詞包括“有機物”和“水”,即植物的營養物質。圍繞營養物質的運輸、利用和轉化等,將下位的重要概念、一般概念與事實建立聯系。根據胡玉華教授構建的大概念統攝下的知識層級結構圖,對“植物的營養”概念體系做如下分析(圖2),為精簡教學內容,實現主干知識的復習做好準備。
2.1.2 從學習結果出發,制定教學目標
以往的復習課通常按照教材中知識出現的順序,依次復習相應的內容。學生往往會因為學習內容缺乏新意和挑戰性,出現消極、倦怠的情緒。同時,零散的知識不利于學生形成整體認識。因此,為實現學生知識層級結構的搭建,需要整合教學內容并進行目標轉化。通過本單元復習,學生將深入理解植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和原理,并探索、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根據以上分析,在大概念的統攝下構建“植物的營養”單元教學設計,選擇“甘蔗的營養”作為真實情境和問題主線,依據《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圍繞學科核心素養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分析“如何給甘蔗澆水施肥”情境下的真實問題,說明植物吸收、運輸水和無機鹽的結構與其功能。
(2)通過探討“南蔗北種”方案及分析案例,闡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及其在生產上的應用,初步形成物質和能量觀,提升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能力。
(3)通過對甘蔗的經濟價值和甘蔗渣再利用的情境分析,體會植物對生物圈的重大作用,形成愛護綠植的責任意識。
2.2 確定評估證據
2.2.1 過程性評價
《課程標準》提出要強化過程評價,關注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實踐操作等方面的能力發展,根據評價結果發現教學中的問題,獲得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因此,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設計了過程性評價量表,以“探討南蔗北種方案”為例,分別在以下3個維度進行多元主體評價設計(表1),包括自評、互評和師評。評價設計以素養為導向,重點關注學生是否理解本單元大概念及下位的概念體系,并將其應用于生產實踐中。
在實際課堂中,教師發現學生對“間作套種、合理密植”的認識停留在記憶層面,因此對教學內容加以改進,編制了“甘蔗的田間管理”資料,幫助學生理解生產實踐中提高作物產量的具體措施。
2.2.2 結果性評價
本單元的結果性評價工具包括課堂作業和概念圖,以達到復習課提升并鞏固學生已有知識的學習效果。在完成核心知識的復習后,布置書面課堂作業,發揮其診斷評價功能。選題仍以“甘蔗”為情境,包括甘蔗的營養、甘蔗渣的回收利用等,旨在將知識串成完整的故事。一方面核查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使學生體會到植物對生物圈的重大作用,提升其愛護綠植的責任意識。結果性評價設計如圖3所示。
評價結果表明,少數學生對“結構層次”的理解不準確,誤將第一空寫成“莖”,教師指出要認真審題,“莖”屬于“器官”層次。而有個別學生混淆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說明大概念的建立難以一蹴而就,需要自下而上,由低層次到高層次逐步推進。最后請學生繪制“植物的營養”概念圖并進行交流與評價。課堂實踐中,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繪制的概念圖各具個人特色,該過程將助力學生實現知識內化,提升思維水平。概念圖的繪制有利于學生以甘蔗為線索,厘清植物光合、呼吸和蒸騰三大生理作用內在的聯系,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為新情境下知識的應用奠定基礎。
2.3 設計學習活動
UbD第三階段的任務是依據教學目標和評價設計合理的學習活動。為落實“內容聚焦大概念”的理念,將大概念滲透到具體學習活動中,需使UbD的三個階段緊密關聯,以活動作為核心素養落實的有效載體。單元教學中,首先要喚醒學生潛在的生活經驗,為此教師創設了“吃甘蔗”的生活情境,以談話的形式提問:① 甘蔗是什么味道的?② 甘蔗中的水分和糖類物質從何而來?③ 營養物質如何在甘蔗體內運輸?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甘蔗具有的“結構和功能”和含有的“物質和能量”。隨后,通過創設如何給甘蔗澆水施肥的問題情境和“南蔗北種”的探究情境,引起思維沖突,應用問題引導、資料分析等方式促使學生積極探究、主動學習,以此復習“植物的營養”主干知識。再創設“甘蔗與生物圈”的作業題情境,拓展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及時反饋評價。最后,引導學生以甘蔗為主線建構“植物的營養”概念圖,實現知識的結構化,促進對大概念理解的進一步深化。
3 反思與總結
本案例按照UbD逆向教學設計的三個階段進行教學實踐,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分析教學效果,結合《課程標準》內容有以下幾點思考。
3.1 大概念指向的目標設計,關注學生終身發展
UbD逆向設計理論認為單元設計是大概念教學的基本單位。在目標設計之前,應系統地分析教學要素,明確該單元對應的生物學大概念,根據大概念自上而下確定有邏輯的知識結構。再從理解、遷移和應用知識的角度出發,制定本單元教學目標,希望學生能運用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等的思維方法,實現對“植物的營養”相關概念的深入理解,提升陌生情境下的問題解決能力。
3.2 緊扣目標的評價設計,深入理解大概念
《課程標準》重視以評促學,通過評價來判斷目標的達成情況,與UbD逆向設計的思想不謀而合。本單元教學中,圍繞目標先進行評價設計,再設計學習活動,用多元評價衡量學生的理解程度,并根據反饋及時調整教學。基于“甘蔗”情境的評價內容不是對知識的簡單記憶,而是引導學生將習得的知識作為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因此該過程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大概念。
3.3 連續情境下的活動設計,發展核心素養
按照UbD逆向設計理論,學習活動的設計應利于達成目標和有效評估。本單元教學圍繞“甘蔗”創設一系列情境,使目標、評價和活動的情境相統一。同一情境貫穿于整個學習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有連貫性,思維上有遞進性,實現深度學習。學生在問題引領下,運用科學探究的思維方法,形成一定的生命觀念和責任意識。綜上,UbD理論下的初中生物學教學以發展和深化學生的理解為目標,有利于核心素養的培養,體現了生物學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37,40.
[2][美]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理解為先模式 — — 單元教學設計指南(一)[M].盛群力,沈祖蕓,柳豐等譯.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5-129.
[3]胡玉華.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科大概念及其教學策略[J].基礎教育課程,2021 (12):13-21.
[4]鄭國華,徐揚.基于UbD逆向教學理論的“傳染病”單元教學設計[J].中學生物教學,2020 (01):25-27.
[5]吳成軍.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與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