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確立了生物學五大新課程目標,其育人指向分別是:有知識、會行動的人;有方法、能思考的人;有能力、懂實踐的人;有態度、樂探究的人;有責任、講貢獻的人。這既體現了“育人為本、素養鑄魂”的思想和價值取向,又是義務教育生物學要培養的生命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態度責任的一種具體表達。
關鍵詞 新課程目標 育人指向 生物學課程標準
中圖分類號 G633. 91 文獻標志碼 B
課程目標是課程學習者要抵達的“目的地”,是課程實施效果的“方向標”,是對學生學習這門課程所應達到的發展水平和最終結果的預設及期待。課程目標也是連接教育目的和教學目標的紐帶,對課程的設計、內容的選擇、課程的實施和教學目標的制定等具有統領作用。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 (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確立了5個新課程目標。
義務教育生物學新課程目標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凸顯“育人為本、素養鑄魂”的思想和價值取向。那么,義務教育生物學新課程目標的育人指向是什么?厘清這個問題,既有利于教師把握新教學的方向,又有利于從學科維度落實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的培育目標。下文對這一問題展開闡述,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 指向有知識、會行動的人
“掌握生物學基礎知識,形成基本的生命觀念”是義務教育生物學新課程的第一個目標。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通過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的學習,不僅要“獲得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物的多樣性、生物與環境、植物的生活、人體生理與健康、遺傳與進化等方面的基礎知識”,而且要“初步形成生物學的結構與功能觀、物質與能量觀、進化與適應觀、生態觀等生命觀念”,還要“能夠應用生命觀念探討和闡釋生命現象及規律,認識生物界的多樣性和統一性,認識生物界的發展變化,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初步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和世界觀,以及分析生活中遇到的—些與生物學相關的實際問題”。這表明,義務教育生物學新課程目標之一是指向有知識、會行動的人。
什么樣的人是有知識、會行動的人?所謂“有知識、會行動的人”,就是指有知識、有見識,且能應用自己的知識和見識去為人、為學、為事的人,即知行合一的人。華中師范大學郭元祥教授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把握知與行的辯證關系,在教育價值觀、育人方式、育人過程上做到知行協同、言行一致、行知互動、相互轉化,實現知行合一。”
說到知行,就不得不提到心學大師王陽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和教育家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經典論斷。這里認為,在人的行為發生中,既存在“先知后行”的知行之態,又存在“先行后知”的知行之態,還存在“知行同生”的知行之態;知行不但可以互為基礎,而且可以相互轉化,甚至可以合二為一。所以,教師一方面要不斷厚實學生之知;另一方面,要不斷指導學生應用所知以強化自身之行,促進學生知行之間的相互轉化,從而實現共同發展。
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培養有知識、會行動的學生,教師既要立足于生物學廣袤的學科知識大地,指引學生感受生物學陳述性知識的簡潔與直接,發現生物學程序性知識的神奇與功效,體悟生物學策略性知識的智慧與藝術;同時教師又要根據學生成長的需求,科學安排不同形式的學生學科學習活動,使“聞知”“說知”“親知”搭配合理,和諧共生,共同促進學生生命觀念等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從而賦能學生的學科實踐和個體行為的發生。
2 指向有方法、能思考的人
義務教育生物學新課程的第二個目標是“初步掌握科學思維的方法,具備一定的科學思維習慣和能力”。通過生物學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夠“尊重事實證據,運用比較和分類、歸納和演繹、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綜合等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初步形成基于證據和邏輯的思維習慣”,而且能夠“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對他人的觀點進行審視評判、質疑包容”,還能夠“運用科學思維,探討真實情境中的生物學問題,參與社會性科學議題的討論”。可見,義務教育生物學新課程目標之二是指向有方法、能思考的人。
學習之竅門,在于得法,故而有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正確,學生的努力才不白費;如果方法不對,可能越努力越挫敗。好的方法,是解決問題的竅門,同時離不開能思考的大腦。華羅庚指出,“獨立思考能力是科學研究和創造發明的一項必備才能。在歷史上任何一個較重要的科學上的創造和發明,都是和創造發明者的獨立地深入地看問題的方法分不開的。”因此,方法和思考不僅是學生學習生物學課程必備的基礎,而且是他們成長和成才的關鍵因素,還是他們能夠發現生命活動規律的前提。例如,遺傳學家孟德爾運用假說-演繹法發現了基因分離定律和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生物學家沃森和物理學家克里克采用物理模型的方法找到了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說: “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教師如何培養有方法、能思考的人?有方法、能思考的人,在本質上就是具備科學思維核心素養的人。所以,一言以蔽之,教師在生物學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方法、習慣和能力,尤其是生物學科所特有的科學思維,如進化思維、生態平衡思維、統一性和多樣性思維、遺傳與變異思維等。當學生掌握了生物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科思維后,他們就能找到打開生物學科這個寶庫的鑰匙,從而汲取生物學科和生物學課程所特有的“營養”。經過上述“營養”的滋養,學生就能夠在認識生命等事物、解決生物學等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做到尊重生物學事實,基于事實證據和思維邏輯進行思考,崇尚嚴謹求實的作風;就能夠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演繹、分析、綜合、建模等科學方法探索生命世界;就能夠進行獨立思考,從不同角度和維度,客觀而辯證地分析問題,從而作出科學合理的判斷;甚至能夠對已有觀點和結論進行批判性審視、質疑性包容,乃至提出創造性見解。
3 指向有能力、懂實踐的人
根據《課程標準》,義務教育生物學新課程以“初步具有科學探究和跨學科實踐能力,能夠分析解決真實情境中的生物學問題”為第三個目標。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要達成這個目標,一方面要“能夠從生物學現象中發現和提出問題、收集和分析證據、得出結論”;另一方面,要“綜合運用生物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方法與實驗操作技能,采用工程技術手段,通過設計、制作和改進,形成物化成果,將解決問題的想法或創意付諸實踐,逐步形成團隊合作意識、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實踐創新意識、審美意識和創意實現能力”。這就意味著,義務教育生物學新課程目標之三是指向有能力、懂實踐的人。
實踐出真知,實踐生素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包括關鍵能力,而生物學核心素養具有實踐性的特征,是在真實的情境、豐富的(跨)學科學習與實踐中養成的素養。老子說: “九層之臺,起于磊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勸學》一文中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宋代詩人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寫道: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學生在生物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要形成相應的核心素養,就需要在實踐中進行歷練,提高綜合實踐能力。顯然,未來社會之建設,面對的是不確定的情境,甚至是更為復雜的時代背景,學生要勝任未來的重任,并且想要生活得更好美好,就不能停留在“紙上談兵”,而要在實踐中煉就真才實干。
學生如何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學習中提升實踐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利用好現有的各種課程資源,扎實地開展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讓學生可以親手制作臨時裝片、生態瓶、細胞結構模型,或操作顯微鏡、解剖鏡、恒溫箱,或分離綠葉的光合色素;讓學生可以親眼看看微觀下美麗的生物結構和奇特的生命現象;甚至讓學生可以“零距離”地接觸“活”的生物,或者探究不同環境下“活”的生物是如何變化的,從而領悟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當然,還需要教師勇敢地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出實驗室,到校園、公園、自然界中,去感受真實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世界,去認認真真地開展基于生物學科或其他學科背景的綜合實踐活動。如教師可以指引學生聚焦身邊真實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開展系列研究,并形成有效的解決方案,甚至可向有關部門提交相關建議,讓學生用實際行動參與保護家鄉的“綠水青山”。
4 指向有態度、樂探究的人
在義務教育生物學新課程目標中,“初步確立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位列第四。其內涵有三:第一是初步理解科學的本質,能以科學態度進行科學探究;第二是面對各種媒體上的生物學信息或社會性科學議題,做到不迷信權威,不盲從他人,能對自己或他人的觀點進行理性審視,尊重他人的觀點;第三是樂于探索自然界的奧秘,關注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的新進展及其對個人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這說明,義務教育生物學新課程目標之四是指向有態度、樂探究的人。
有態度,在這里主要是指有科學態度,是一種積極心態,有著質疑、求真、理性、客觀等表征,在行為上表現為追求真知、真理,對待權威論斷或他人觀點做到尊重但不崇拜、理解但不盲從。從事科學探究的人,特別需要這樣的態度。也只有這樣的態度,才能促進科學不斷前行,并最終引領人們發現科學真理或進行發明創造。正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作為哲學家柏拉圖的學生,他雖然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師,但是在學術上也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從而取得了許多新的成就。
科學探究不僅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方式,而且是他們發現生命活動規律的重要途徑,還是他們發展成為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標志。樂探究,就是樂于科學探究的意思,既是一種積極而樂觀的心態,又是一種求真的精神、執真的信念和問真的行為。在科學探究路上,人難免不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和挑戰,此時要做的就是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挫折、迎接挑戰,從而讓這些挫折和挑戰成為生命成長或事業發展的“墊腳石”。生物學家童第周不畏實驗條件的艱苦和設備的簡陋,以水滴石穿的精神自勉,用茶杯、廢棄的玻璃瓶、碗等來代替玻璃器皿,堅持做生物科學實驗,探索生命的奧秘,不只率先在中國建立細胞融合技術,還培育出令世界震驚的“童魚”。
在初中生物學課堂上,或者在生物學科課外實踐活動中,教師一方面要端正學生學習生物學和參與科學探究的心態;另一方面,教師要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生物科學探究活動,在他們心中播下樂于探究的科學種子,并為種子萌發、生長和發育創造其所需要的沃土、空氣、水分和溫度等環境條件,讓中國大地涌現如童第周一樣杰出的生物學家。這是新時代下義務教育生物學新課程目標應有站位和立意。在日常的生物學教育中,教師應從古今中外的生物學家及其探索故事中吸取課程資源,讓學生可以在沐浴他們的探索精神與事跡中找到人生發展的大坐標。
5 指向有責任、講奉獻的人
義務教育生物學新課程的第五個目標是“樹立健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能夠強身健體和服務社會”。根據《課程標準》,這個目標內容分為五個:第一是關注身體內外各種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在飲食作息、體育鍛煉、疾病預防等方面形成健康生活的態度和行為習慣;第二是能夠基于生命觀念和科學思維,破除封建迷信,反對偽科學;第三是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參與社會性科學議題的討論;第四是初步形成生態文明觀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實踐,立志成為美麗中國的建設者;第五是主動宣傳關于生命安全與健康的觀念和知識,成為健康中國的促進者和實踐者。概括來說,義務教育生物學新課程目標之五是指向有責任、講奉獻的人。
有責任的人,既要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行為習慣負責,又要對建設和諧、穩定、安康的社會和弘揚真善美的價值觀負責,還要為國家的健康發展和民族的持續進步貢獻自己應有的智慧和力量。一個懂得講奉獻的人,才是一個真正會行動、能思考、懂實踐、樂探究的人。一個有知識、有方法、有能力、有態度,且有責任的人,才是一個真正有本領、有擔當的人。正是因為有責任、講奉獻,科學家屠呦呦不惜以自己的身體為試驗品,進行青蒿素藥效的試驗,以減輕人類的疾苦和挽救人類的生命。責任與奉獻,也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強大的精神動力,使他不論風雨,不問年齡,都在書寫著“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的傳奇。
責任和奉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可以通過教育培育的素養。要培養有責任、講奉獻的學生,教師首先要相信學生,相信他們可以負責任、講奉獻;其次,教師要利用好生物學知識和課程活動培育學生的責任心,并建立“分享是一種美德”的價值場;再次,教師要借用自身的言行,特別是相關行業的楷模和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促進學生找到自己的志趣和志向。王陽明說: “故立志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志之事也。”總之,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要為培育生態中國、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和幸福中國的建設者提供智慧和營養,以鑄強其筋骨,寬厚其臂膀。
參考文獻:
[1]李文送.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六大新突破[J].中學生物教學,2022 (7):4-7.
[2]余文森,龍安邦.論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的教育學意義[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 (6):4-1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7.
[4]郭元祥.知行合一教育規律:本質內涵與時代意蘊[J].人民教育,2022 (2):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