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苗 張秀珍
摘 要 以滬教版新教材“細胞的結構”單元學歷案學習過程設計為例,基于“教-學-評”一致性從資源與建議、單元導學、課中學習及單元總結等四個方面,將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對學生的評價三因素有機結合,概述在“雙新”背景下如何基于“教-學-評”一致性設計高中生物單元學歷案中的學習過程,從而實現(xiàn)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落實。
關鍵詞 “教-學-評”一致性 “雙新”背景單元學歷案細胞的結構
中圖分類號 G633. 91 文獻標志碼 B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書《生物學》 ( 2020 年版)已正式投入使用,新教材在教學內(nèi)容重組、探究活動設計、構建生命觀念等方面相比老教材有較大的變化。在新課程、新教材的(以下簡稱“雙新”)背景下,教師如果仍僅關注某一課時教學設計,學生將對單元教學內(nèi)容缺乏綜合和整體的認知,無法把握知識點的內(nèi)部聯(lián)系,容易導致獲取的知識碎片化。“學歷案”指教師在班級教學的背景下,圍繞某一相對獨立的學習單位,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統(tǒng)一頂層設計所形成的專業(yè)化方案。單元學歷案能夠幫助教師以一個單元學習內(nèi)容為整體,統(tǒng)籌、規(guī)劃既能統(tǒng)攬單元教學的全局,又能夠按步驟開展系列教學活動,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成效。基于“雙新”背景,從單元整體視角下設計學歷案對于生物學教學尤顯重要。
單元學歷案由學習主題與課時、學習目標、評價任務、學習過程、檢測與作業(yè)、學后反思組成。單元學習過程是單元學歷案的核心,在學習過程中可重點落實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對學生的評價的匹配程度,實現(xiàn)“所學即所教”“所學即所評”“所教即所評”的三維一體化。下文以“細胞的結構”單元學歷案中的學習過程設計為例,從單元學習過程中的單元資源與建議、單元導學、單元課中學習及單元總結等四個角度進行介紹,倡導在“雙新”背景下,合理運用教學資源,實現(xiàn)“教-學-評”一致性,進而有效落實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
1 基于“所教即所學”的單元資源與建議
單元學習任務的設計更具有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而單元每一課時學習任務之間也不是相互獨立的。“細胞的結構”的單元資源包括“細胞由質(zhì)膜包裹”“細胞各部分結構即分工又合作”兩個理論內(nèi)容和“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zhì)的流動”“制作真核細胞的結構模型”兩個實驗內(nèi)容,可設計6課時的單元學習任務。“細胞的結構”的單元學習建議是以“胰島素之于糖尿病”的大問題為主線,每一課時設計與胰島B細胞相關的學習任務,組成單元學習任務鏈(圖1),將各個課時之間學習任務有效串聯(lián),更便于學生理解知識內(nèi)在的聯(lián)系,確保學習任務都能圍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展開。
2 基于“所學即所評”的單元學習過程
評價與學習的一致性是衡量教師教學的重點標準之一,脫離評價的學習,只能是個體自由學習,而不是目標導向的學習。如果學與評不一致,那可能會導致教師無所適從,學生喪失學習興趣,教學的質(zhì)量無法得到保障。在單元學歷案的學習過程設計中,可通過設問、追問、活動、演示等方式對學生做出表現(xiàn)型評價。
2.1 借助單元導學評價學生的前概念及思維水平
單元導學是本單元的課中學習的鋪墊。在高中生物學單元設計中,教師可以通過設問調(diào)查學生本單元的前概念,也可以展示本單元所用情境的相關背景知識或科學史和最新前沿相關資料,引導學生主動查閱資料,關注最新生物學研究成果,感悟科學家鍥而不舍的探究精神。
在新教材“細胞的結構”單元導學設計時,教師收集本單元“胰島素之于糖尿病”的相關背景知識,展示胰島B細胞的結構、胰島素的分子結構及胰島素的作用等資料,設計問題引入本單元的教學,引導學生意識到胰島素是由胰島B細胞合成,其形成過程與胰島B細胞的結構密切相關,從而幫助學生初步形成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生命觀念。教師通過設問和回答,對學生前概念和思維水平做出初步的評價。
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查閱資料,探究胰島素如何調(diào)節(jié)血糖并開設相關的知識分享課,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提高學生的資料收集和材料分析能力,為后續(xù)血糖的學習作鋪墊。
2.2 借助單元課中學習任務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
學歷案的單元課中學習應從期望“學會什么”出發(fā),設計并展示“學生何以學會”的過程。單元課中的學習任務不應該是相互獨立的,教師設計課中學習任務時,每一課時的某些任務間可具有一定的相關性。而且教師可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設計不同的探究活動任務,多方式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下文列舉“細胞的結構”單元學歷案學習過程中與胰島B細胞相關的任務,教師通過材料分析、問題思考及模型展示等方式對學生做出評價。
在學習第一課時細胞質(zhì)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時,教師展示教材中胰島素受體結構改變導致血糖平衡失調(diào),引發(fā)Ⅱ型糖尿病的資料,引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① 胰島素能作用于肝細胞依賴于細胞質(zhì)膜什么結構?② 據(jù)圖可知,如果細胞質(zhì)膜上的受體發(fā)生改變,細胞之間的信號傳遞能否正常進行?③ 結合受體蛋白的功能,,我們有什么在疾病預防上的啟發(fā)?
在學習第三課時細胞各個結構之間的合作時,教師展示胰島素的合成和分泌過程中同位素3 H 標記的氨基酸出現(xiàn)在各個細胞器的資料、胰島素合成和分泌的視頻,引導學生結合材料和視頻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① 胰島素的合成和分泌過程涉及哪些細胞結構參與?② 這些細胞結構分別承擔著什么樣的功能?③ 如果合成錯誤的胰島素,哪些細胞結構又會參與糾錯?
在學習第四課時制作真核細胞的結構模型實驗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課前分小組確定制作細胞的種類(如胰島B細胞)及細胞的特征,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模型的制作,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展示自己的模型,分析模型制作的理念并相互點評。
通過分散在不同課時中的多個學習任務,學生逐漸理清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將細胞的結構單元作為一個單元整體來學習。教師也通過學生在思考、討論、動手制作、準確表達思維等方面的表現(xiàn),對學生做出評價。同時,學生通過學習活動逐步樹立胰島B細胞的結構決定其功能的生命觀念,養(yǎng)成歸納與概括的科學思維精神,從而實現(xiàn)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3 基于“所教即所評”的單元總結
除了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表現(xiàn)來對學生做出表現(xiàn)型評價,還可以借用單元總結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做出學后評價。在單元總結時,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的評價考,思考如何借用工具評價學生對本單元總體所教知識的掌握程度。
3.1 借助思維導圖將單元總結系統(tǒng)化
單元中很多核心概念之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隱藏在知識內(nèi)部。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梳理這些核心概念之間的內(nèi)部聯(lián)系,將知識系統(tǒng)化。
如在“細胞的結構”單元總結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細胞膜、細胞核、部分細胞器的膜結構,以此為聯(lián)系點運用X-mind軟件構建思維導圖(圖2)從結構和功能進行對比總結本單元。
搭建思維導圖體現(xiàn)了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歸納主題,構建思維導圖,也可以給予簡單的思維導圖框架引導學生進行單元總結,形成知識系統(tǒng)。
3.2 借助情境分析等將單元總結實踐化
知識的學習最后都要歸結到知識的運用,即要落腳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因而單元總結時,教師可以設計相關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本單元所學知識解釋某些現(xiàn)象,解決相關實際問題。如在“細胞的結構”單元總結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情境:① 有些糖尿病患者的胰島B細胞遺傳性地受損,不能正確合成胰島素,請分析可能與其胰島B細胞中哪些結構受損有關?② 有些糖尿病患者能正常合成胰島素,但是胰島素不能與肝細胞質(zhì)膜相結合,請分析可能與細胞質(zhì)膜中哪些結構受損有關?③ 請結合以上分析,給不同的糖尿病患者提出幾點合理的建議。通過情境分析和問題解決,學生能夠嘗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使所學的知識實踐化,同時增強社會責任素養(yǎng)。
3.3 借助評價量表等將單元總結自主化
單元總結對學生的評價機制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反思、自我評價、生生互評等多元評價方式,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勢和不足,實現(xiàn)評價的自主化。在“細胞的結構”單元總結中,教師以細胞質(zhì)膜的內(nèi)容設計自評表和互評表(表1),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知識掌握情況,并以此為例,引導學生自主完成表格的設計來回顧本單元的內(nèi)容,進行單元總結。
4 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單元學習過程實施的反思
在單元教學設計中,運用單元學歷案比單一課時的學歷案更加系統(tǒng)。教師圍繞同一目標和主題,針對性地設計學習任務鏈,學生通過完成任務習得知識,借助單元任務和單元總結的達成度評價知識的掌握情況,實現(xiàn)“教-學-評”一致性。在單元學歷案中,單元導學在為本單元的學習做好鋪墊的同時,還能評價學生的前概念,單元總結在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的總結和回顧的同時,還能評價學生單元知識體系,形成“總-分-總”的單元系統(tǒng)。
單元學歷案設計時,不應該只關注學習過程,還應該關注學歷案的其他要素是否與單元學習過程相匹配。同時,單元學歷案的任務設計一定要落實到教學設計中,并在設計中關注對學生的多元評價。教師在設計單元學歷案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多個單元活動鏈交叉分析習得知識,從單元整體視角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能力,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落實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6.
[2]盧明.教案的革命2.0:普通高中大單元學歷案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18-21.
[3]崔允漷,雷浩.教-學-評一致性三因素理論模型的建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33 (04):15-22.
[4]王君.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學—評一致性”原理的運用分析[J].高考,2021 (25):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