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摘 要 基于情境認知理論,提供真實背景、真實問題、真實環境,組織學生開展中河水質污染調查系列活動,通過明確議題、制定方案、科學實踐、社會反饋等環節,運用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適時指導和量表互評等手段,更好地達成社會責任等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 真實情境 水質污染調查 社會責任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33. 91 文獻標志碼 B
1 案例設計:真實情境的融合
真實情境(Real situation)是人在學習過程中,建立的真實且以實現操作性任務為主的學習氛圍,強調環境對人的重要性。情境認知理論認為:真實情境是一切認知活動的基礎,任何脫離特定情境或場合的知識都是毫無意義的;知識是在情境中通過活動與合作產生的;在學校情境中,人們更關注知識與技能的獲得,而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則更注重實際問題的解決。雖然在虛擬情境或無情境創設的課堂中學習,可以極大降低成本,但容易固化學生思維,削弱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當然,將真實情境放入教學中,切不可一味追求真實,而應對學習任務的真實情境進行有效提煉和精心設計,驅動學生在個體與環境交互中解決實際問題。
基于以上理論,下文選取浙科版生物學《必修三·穩態與環境》第七章第三節“水體污染”內容作為教學載體,以“水”為核心概念,輻射出“水體污染”“環境保護”和“生態系統”等概念。教師鋪設我國水質問題嚴峻的真實情境,以學校周圍的水域為切入口,通過翻轉課堂、學生采集水樣、實驗室檢測、課堂交流、社會反饋等環節解決“你周圍的水質如何?”和“如何改善其水質?”兩個核心問題,運用生物學認識和改善人與水的生態關系,從而提升學生四大核心素養,特別是社會責任。
本案例的教學目標包括:
① 通過科學方法調查、檢測和分析水質,找出污染源,加強科學推理思維,促進觀察與實驗、綜合處理信息能力的提升;形成水是生命密不可分的重要組成部分,珍惜水就是尊重生命的觀念。
② 完整體驗從提出問題到表達交流的探究過程,解決真實復雜的實際問題;提高對周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形成生態意識,參與環境保護的實踐。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關注社會議題,參與討論并作出理性解釋;結合本地資源開展科學實踐,嘗試解決現實生活問題;形成生態意識,通過參與環境保護實踐等路徑實現對學生社會責任核心素養的培育。
2 案例呈現:水質污染調查的實施
2.1 調查方案制定
利用翻轉課堂模式,教師將我國水資源情況、調查方案制定流程、采樣技術演示、檢測實驗演示、常見治水措施等內容錄制成10節微課,每節10-15分鐘,上傳網絡供學生課余觀看。每節課設置一個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關注周圍水質,查閱相關資料,擴充知識庫儲備,建立調查思路。
待10節微課觀看完畢后,教師將全班分為三組,每組獨立設計調查方案。調查目的是確定周圍水體污染程度、污染物、污染源與污染途徑,方案要點包括:① 水體基礎資料:水體的水文、氣候、地貌、周邊建筑分布及疑似污染源;② 水樣采集:采樣地點和方法;③ 水樣檢測:檢測指標、方法、設備等;④ 任務分配與進度安排。教師對學生提交的方案提出建議,學生完善后開始執行。
學生選擇學校附近的杭州中河作為調查對象,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中河北連京杭大運河,南入錢塘江,毗鄰東河,位于貼沙河之西,全長約10公里。最早開鑿于唐代,自古就是京杭大運河連通錢塘江的重要河道,具有護城、泄洪、航運、生活供給和文化娛樂等功用。目前,中河晴天水質基本穩定在Ⅳ類以上,有些水域可達到Ⅲ類,但雨天水質就不太穩定。
2.2 水樣采集
采樣時間為2017年2月23日上午10點,天氣陰轉晴,氣溫8-16℃,相對濕度69%。采樣地點為中河的鳳起路-體育場路段,確定了梅登高橋公交車站(A)、學校西門(B)、中河北路地鐵B出口(C)這3個間隔 100 米的采樣斷面。河水周圍主要為住宅和商鋪,工廠極少,西側緊貼中河高架,南側有中河北路地鐵施工地(圖2)。河水處于平水期,河寬6-7米,設1個采樣垂線(中泓垂線);河深2-3米,設1-3個采樣點位。
采樣工具有自制簡易采水器(圖1-a)和有機玻璃采水器(圖1-b)兩種。自制簡易采水器選用3 m長桿,在桿子末端間隔一定距離綁定1-3個塑料空瓶,塞子封口系繩,垂直插入河底后,同時拔塞取水,水滿后提出水面。為獲得精確的瞬時水樣,必須在達到指定水深前封口,以瓶口高度為準。該方法成本較低、制作簡便、靈活性好,但PVC材質的瓶身難以高溫消毒,會對微生物檢測產生一定影響,取水操作也很受河道地形限制。有機玻璃采水器要將出水嘴封口,長繩栓在提柄,垂直投入距水面0.5、1、1.5米處,取完后緩緩提起。由于上下閥門只能上翻、不能下翻,下沉可取水、上拉則受水重力下壓自動封閉瓶身(圖 1-c)。該方法可以消除前種方法的弊端,但閥門并非完全密閉,實際取得的是綜合水樣(混合同一采樣垂線不同水深的水樣)。水樣分別標注地點、時間、水深。
現場同時進行水溫和濁度的檢測。將樣品保存在0.5 L的玻璃瓶內,1小時內運回學校實驗室,進行底泥過濾、冷藏遮光保存,并于24小時內進行首次檢測實驗。
2.3 水樣檢測
本環節主要解決“樣品的水質如何?”問題。依托學校生物創新實驗室,學生根據自己制定的調查方案,選擇以下檢測項目(表1),在指定區域合作進行專項實驗,記錄實驗過程及結果,完成實驗報告。教師提供教學資料、實驗設備及現場指導,加強實驗結果的可靠性。
水樣按需等量分裝,每份水樣不重復實驗。經實驗發現:同一采樣垂線的幾組水深數據差異很小,且兩種采水器的水深計法不同(前者以河底、后者以河面為參考平面),故同一項目同一斷面的數據取其平均值。臭閾值法主觀性較強,得到結果差異較大,故采用嗅覺比較靈敏同學的結果。塞氏盤法無法獲得結果,因水深較淺、濁度不高,塞氏盤投入河底仍能看到黑白色塊界限,故放棄該檢測方法。各組完成實驗報告后,匯總實驗結果(表 2),分析本組誤差,確定污染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治水措施,準備課堂匯報。
2.4 課堂交流
本環節主要解決“如何改善水質?”問題。每組派代表上臺,從6個方面匯報本組成果;其他組學生用量表進行評價,每個項目打1-5分,并寫明理由(表3)。教師引導學生對每組成果進行提問與解答,優化各組方案。
匯報結果為:中河受輕度污染,基本屬Ⅲ類水,部分指標在Ⅱ-Ⅳ類之間浮動,不宜直接飲用;略有異味,偏堿性,低濁度,低硬度,鈣鎂離子、銅離子、總磷含量較低,有機物、微生物含量很高。三處采樣斷面的受污染程度是C>B>A,這與斷面C周圍污染源較多有關,污染方向由南向北(圖2-a)。污染源主要為住宅生活垃圾、商鋪污水(圖2-b),少部分是建筑垃圾和交通揚塵;污染物主要是懸浮顆粒、有機物和微生物,通過直接落入、雨水沖刷、無濾網的管渠匯入河道(圖2-c),造成水體污染。這也解釋了為何中河雨天水質不穩定。
檢測中的誤差主要集中在:① 比色、聞味等方法受人主觀影響較大;② 實驗操作不當導致水樣二次污染;③ 實驗設備的局限導致精度、全面性不夠;④ 水樣的代表性不足。獲得認可度較高的治水措施有:① 投放特定植物(如香蒲、狐尾藻)、微生物(如芽孢桿菌)降解有機污染物;② 化學絮凝沉淀固體污染物;③ 加強生活垃圾的管理和清理力度;④ 建議政府加速對雨污水管道分離與改造,逐步取消截流井;⑤ 通過宣傳(走訪社區、發放手冊、問卷調查等)提高居民環保意識,減少污染行為。
匯報結束,教師回收量表,并作統計。教師根據小組陳述和回答、學生互評結果(表3),點評各組方案的優缺點,全面總結全班水質調查成果,形成一套可行的治水方案。
2.5 社會反饋
在教師指導和督促下,學生實施治水方案,定期記錄改善效果及遇到的困難,不斷優化治水措施。并利用社團形式固化調查活動,補充數據,更新水質情況,修正污染分布圖。同時,通過各種途徑宣傳調查成果:① 通過發郵件、撥打熱線向環保局、河長等相關機構提供檢測數據和治水措施;② 通過倡議書告示造成污染的個人和組織,污染行為的嚴重性及改善方法;③ 通過社交軟件、媒體平臺、實物手冊向周圍人群推廣環境保護活動,倡導環保的生活方式,減少污染行為。最后,教師不定期收集學生對環保的感受和反思。
3 案例分析:核心素養的落實
3.1 設計真實情境下的學習任務,獲得更高學習動機和成就
知識是一種高度基于情境的實踐活動,真實情境下的社會問題更具有解決價值,能極大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本案例選取“環境保護”這一社會熱點話題,利用“十八大”生態文明建設、浙江省“五水共治”政策、中河水質污染等背景營造出真實氛圍,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驅動學生進行科學實踐。現場勘查采樣、實驗室親自操作、向社會反饋成果等環節都設置在真實的自然或社會環境中,學生需要發散思維解決一個個難題,但從中所獲得的學習成就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是無情境、虛擬情境學習不可比擬的。
3.2 恰當使用“自主學習”和“適時指導”策略
在真實的情境下,許多問題都很復雜、綜合、不可預設,這就要求教學策略必須靈活多變、及時反應。實踐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問題,如采樣水深計法不同、澄清度檢測不理想、監測數據異常、治水措施成本過高等。教師應鼓勵學生先通過查閱資料、互相討論解決問題,確實無法自行解決再給予提示性的建議和輔助。因為明確的教學指導會使學生過早過易解決問題,破壞真實情境給予解決問題的良好環境,錯失思維和能力提升的機會。
3.3 充分利用評價手段促進核心素養的達成
傳統的紙筆測試手段往往褪去了社會環境,將學生置于局限的個體環境中,而“社會責任”恰恰依賴于社會情境交互。因此采用量表、自我反思等評價方法,強調參與性與群體性,將評價重心放在問題的解決過程,而非知識和技能的習得。利用互評的激勵性,讓學生從調查的各方面做到盡善盡美,從而落實四大核心素養。另外,通過調高“治水措施”的評價權重,引導學生提高治水方案的投入,促進他們對人與環境關系的深入理解,凸顯“社會責任”的達成。
本案例的實質是在真實情境驅動和教師指導下,學生聯系社會實際和日常生活,綜合解決真實問題,形成強烈社會責任感的自主學習活動。在真實情境中進行深度學習,將文本知識轉化為實踐成果,學校和社會共享學習成果,才更加符合人發展本質的學習模式。
參考文獻:
[1]戴維.H.喬納森,蘇珊.M.蘭德. 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62-67.
[2]蔡亞萍. 基于真實情境問題解決的教學設計[J]. 電化教育研究,2011 (6):73-75.
[3]馮華軍,馮小晏,薛飛,等. 浙江省典型地區生活污水水質調查研究[J]. 科技通報,2011,27 (3):436-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