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文 王虹媛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向往,也對當今中國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有機融入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全局,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重要表現,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要義。它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內涵,將為全面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揮重要作用。
把茶產業做大做強
2022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了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來自廣西蒼梧縣山坪村的祝雪蘭代表,在發言中談起邊遠瑤寨發展茶產業帶來的巨大變化,激動之情溢于言表。習近平總書記欣慰地點點頭:“茶產業大有前途。下一步,要打出自己的品牌,把茶產業做大做強。”1
茶產業是典范式的綠色產業。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是基于我國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和新發展理念而實現的綠色協調發展和創新共享發展。要遵循創新內涵與形式、開放準入與交流、共享成果與收益的模式,有效推動茶產業更好融入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全局。
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國,茶葉在中國已有4700多年的歷史。開門七件事“茶米油鹽醬醋茶”,飲茶的習俗早已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之中,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彰顯中華精神的茶文化,形成了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指導的茶道活動。
中華茶文化以其千姿百態與盛大氣象的融合,綜合儒釋道三家文化的基本思想理念,從而體現出“大道至簡”的中國精神。茶道是在一定環境氛圍內,以品茶、烹茶、點茶為核心,將語言、動作、器皿為體現,將飲茶的思想、精神追求融入其內涵禮儀修養的全面體現。在新時代進一步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茶產業,是弘揚傳統茶文化、推動茶產業現代化的發展題中之義。
茶產業是以茶葉種植生產、品牌打造、貿易營銷為綜合的時代產業,以中國傳統茶文化為精神內核,以高新技術為產業支撐。打造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一體化發展共同體模式,是新時代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茶產業的雙重要義
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回應中國快速發展的時代產業,融合了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雙重 要義。
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建立在茶葉種植、采摘與加工之原料綠色優質的基礎上。它以本地化的植物萃取,在一片葉子的濃縮與再造上詮釋著綠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
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中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方面,發展有機茶產業,在綠色之種產供銷環節上,不斷滿足群眾就業和收入增長,實現中國茶農、茶商、茶人融入美麗中國建設進程中。另一方面,以有形之茶葉之器和無形之茶葉之道的融合,凝聚起博大精深之中華茶文化,匯入生態文明理念的精神結晶。
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與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息息相關。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最終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跨越式前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時代中國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融入美麗中國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鄉村振興的茶經濟再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茶產業發展,都需要在整體推進茶產業、茶文化與茶科技協調融合,系統融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是認識和把握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融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嚴密理論體系的實踐必然。
堅持與自然和諧共生
小小的茶葉,融入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與新風尚同步并進,與新趨勢攜手前行,詮釋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體現在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指導理念,體現在自然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的生態資源,體現在生產、生活、生態三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茶葉乃自然之物,茶葉種植與茶園栽培更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茶葉的種植生長只有尊重自然生態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過度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茶擷取天地之精華,來源于自然,取之于自然,體現出返歸于生活的本質,及其追求生命健康之自然精神。
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開發適度、品質優先、品牌優先、自然生產為主的方針,打好茶產業基礎,促進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多做保護茶山自然、修復茶園生態的實事好事,構建人、茶產業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綠水青山出好茶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是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受益者也是人。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事關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事關中華民族發展大計,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茶葉有價值,茶樹有價值,茶園與茶山也有價值。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回答了茶產業發展與茶區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茶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茶葉種質資源和茶區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茶區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黃河以南的全國廣大茶區,要按照茶區的實際情況,一切從實際出發,貫徹綠色新發展理念,把茶經濟活動、茶生產行為限制在茶山茶園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載的限度內。要避免盲目開山毀林種茶。要留下綠水青山,給茶山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空環境,實現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與生態保護協同共進。
茶產業發展為茶區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高質量的生態經濟產業支撐。茶產業發展以高質量茶葉為產品支持,推動打造具有本地區特色的茶葉品牌,茶科技為茶葉產品研發,茶產業向前、向好發展賦能。
茶產業帶動脫貧工作,不僅是茶葉作為民生商品的收入的提高,也是新時代中國茶人生產生活生態環境上的更新完善。
良好的茶園生態環境,意味著清潔的空氣、干凈的水源、安全的食品、宜居的環境,關系著茶區人民群眾最普惠的生存權和發展權。茶葉具有典型的公共產品屬性。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為茶區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讓良好茶山、茶園、茶館成為茶農、茶商及廣大茶人生產、生活的增長點。
茶是人在草木間
茶是人與草木之間共通共融創造的結晶。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茶之命脈在于土水光熱。它把人與山水林田湖草連在一起,生動形象地闡述了人與自然之間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的一體性關系。
茶葉生態是統一的有機系統,是各個要素以不同組合方式構成的有機整體、各個要素的內容、要素之間的組合方式都會影響到系統的穩定與平衡。茶葉生態作為有機系統之生態表現,關系自然系統的生態穩定、關系茶區產業綠色發展。
茶山若失去生態平衡,就要從系統工程角度尋求治理修復之道,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按照茶園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整體施策、多策并舉。要統籌考慮茶園自然生態各要素,山上山下、樹上樹下、地表地下以及茶區流域上下游、左右岸,進行整體保護、宏觀管控、綜合治理,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
制度與法律是生態文明建設外在的剛性要求,喚醒人民心底的生態保護意識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義。中國自古講飲茶修身,茶葉的清凈融通彰顯出上善若水的精神境界,是人與自然之和諧溝通的物質 載體。
從人之身心健康到產業環境的清明,茶產業要加快制度創新,建立起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之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制度體系,著力破解制約新時代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茶葉質量標準和茶產業規范發展的制度執行,讓各類茶葉的質量標準與茶產業制度規范成為剛性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從茶湯之于人的身心健康,到茶樹之于天地的自然生態安全;從茶飲之于生態社會和諧,到茶思之于政治生態清明,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對于整個社會生態系統治理意義重大。
一片葉子溝通世界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的東方發源地。茶葉生產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
一片葉子,溝通世界。茶馬古道將這片葉子傳到了西方世界,成為中西方商業貿易的重要載體,中西方文化交流也始于此時。
從古代絲綢之路,到今天的“一帶一路”,茶葉跨越了歷史、跨越了時間、跨越了地域的界限,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成為了重要的商業貿易產品,也成為溝通中西方交流的重要載體。萬里茶道作為我國綠色發展的實踐,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和支持。
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茶產業發展的進程中,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以茶文化傳遞以和為貴的理念,與世界各國攜手同行。并肩合作發展茶產業,有助于以綠色增值、茶農一體的綠色發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水污染、沙漠化、生物多樣性缺失等全球性環境問題,為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我國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戰略目標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信任·信心·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側記,新華社北京10月18日電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0
茶園旋律 ?伍志勇 攝
茶場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