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奎 趙雨睛

新型冠狀病毒是人類本世紀遭遇的最重大的公共衛生危機事件,我們度過了猝不及防的2020年、反復膠著的2021年和常態忍耐的2022年。這場持續的疫情讓我們大多數人都經歷過創傷體驗:感染者受到的身心損傷、密接者經歷的嚴格的隔離措施、普通群眾對疫情的焦慮和恐慌、學生們的青春歲月似乎失掉一塊、每個人經歷的地區流動和人際交往的缺失……這些改變真實地在我們的生活中留下了痕跡,但我們每個人都在此過程中進行了一些積極的自我調整去適應環境。這場疫情對我們而言也早已不再僅僅是一場災難,它同樣帶給社會和我們每個人許多的思考和成長。
創傷后成長指的是我們在與具有創傷性質的事件進行抗爭后體驗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變化,它不僅能發生在個體層面,也可以發生在社區、集體、國家乃至文化層面。經歷了同一場災難的人們會迸發出強大的凝聚力,變得無比團結;經歷過暴力的人可能會更懂得如何保護自我,更愿意去保護他人。這些例子都是創傷后成長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新冠疫情及相關防疫工作的開展對我們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創傷后成長也體現在這之中的每一個方面。
疫情給我們個人帶來了許多啟發與成長,它讓我們重新思考社區、家人和日常生活的意義。在居家隔離期間,我們與社區的聯系前所未有地緊密。鄰居不再是陌生人,而是和我們接受同樣的防疫政策、面對同樣的隔離處境、遇到困難時可以彼此搭把手的共患難者;社區不再是一個象征性的概念,而是為我們組織核酸檢測、招募志愿者、派送生活物資的后勤保障。我們的活動范圍確實因隔離而變得狹窄,但是我們也因此意識到,原來我們可以向近在咫尺的人尋求幫助,鄰居可以是我們的同伴,社區也可以是我們的家園。
而在居家的特殊時期,我們不再與家人僅僅共度下班、放學后的那一點短暫的時光,而是從早到晚地待在一起。即使共處時間的增加可能會帶來爭吵和摩擦,但是此刻能夠當面陪伴我們、與我們分享內心感受的只有家人,無論經歷了什么,至少他們能夠懂得你此時的感受,因為你們正經歷著一樣的風雨。這讓我們每個人都真實感受到在同一屋檐下流淌著的溫熱情緒,讓我們體會到心與心的距離是那么近。而這場疫情,也讓我們感激曾經擁有的習以為常的那些美麗:可以不戴口罩的空氣是那么新鮮,隨意漫步時望見的天空是那么的清澈。它讓我們看到了生命中那些庸常的可貴,讓我們明白平凡的當下是那么值得珍惜;它讓我們不再用挑剔的眼光看著生命中種種,讓我們用積極而又溫和的態度感激著自己當下擁有的美好。
疫情期間,我們看到了教育形式和工作組織形態的全新可能性與社會智能化的快速推進。在疫情嚴重時期,部分城市的外賣系統、快遞系統幾近癱瘓,許多獨居的年輕人在家中有食材的情況下卻不會做飯。受此影響,“做飯”自2022年9月起正式成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課程。這一新規定的出臺和實施能夠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也能夠讓孩子在未來多一分自理能力和生的希望。除了疫情帶來課程內容的豐富,學校的教學方式也走向多元化。學校的線下停課在特殊時期是一種重要的防疫手段,但這也讓網課走進每一位學生的生活。網課的質量如何保障,師生交流如何維系,這些問題都啟示我們必須改變教學現狀,優化教學水平,要讓教師的角色從具體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邏輯思考的啟發者,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要更多地去思考教學的本質,探究如何讓學生愿意學、懂得學。
與此同時,各種先進高效的線上學習平臺與學習工具也應運而生,一場教學的優化改革就這樣悄然發生了。與教學方式走向多元化相類似的,疫情下的居家辦公措施也使我們的工作方式趨于電子化與智能化。種種居家辦公的實踐措施表明,居家電子辦公縱然在最初是為防疫而設定的無奈之舉,卻未必導致低效率。線上智能辦公軟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線下辦公環境,幫助員工在線上進行高效率的溝通與工作。與此同時,居家辦公不僅減少了員工通勤所需的時間成本與置身于辦公室環境下可能面臨的人際壓力,還節約了公司管理員工所需的辦公空間成本與費用。抗擊疫情帶來的居家辦公等措施為我們提供了嶄新的視角,這些與在線工作相關的積極實踐不僅便利了我們的生活,也讓我們看到了未來工作組織形式的全新可能性。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我們國家的社會制度優勢和文化優勢。經世界衛生組織評估,2020-2021兩年間,因新冠導致的直接死亡和間接死亡全球總人數約為1490萬,而我國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約20%)的大國,截至2021年12月31日,報告的死亡總人數為4636人(占死亡總人數比例約0.03%)。這與我國堅決貫徹“動態清零”的方針是分不開的。在政府決策的高度上,不計資源、不論代價也要實現動態清零,一方面是因為新冠病毒感染對有基礎病的群體和老年群體的傷害是巨大的,而我們的國家不會放棄任何一位公民的生命;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從發展視角看待疫情發展,一旦任由疫情蔓延,可能造成的感染、傷亡或會對我國的醫療壓力和社保體系帶來影響。
在人民生活的層面上,盡管部分防疫措施可能為居民的生活帶來了一些不便,群眾仍然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防疫工作,除了為防疫工作做出卓越貢獻的醫務人員之外,甚至有許多居民也作為志愿者積極主動地加入防疫事業,這不僅僅是因為愛國情懷縈繞在每個人的心間,更是因為每一個人對抗疫工作的配合,都是對國民生命的保護和尊重,都是對醫療資源體系平穩運轉的保障,都是對遏制疫情傳播的突出貢獻,都是對國家乃至世界疫情防控工作的負責,而這最終將保護我們自己家中的老人、孩子和我們自己。這場保衛生命的斗爭讓我們每個人切實地認識到了生命的脆弱與寶貴,這樣我們更加珍惜身邊人,更加明白過好自己生活的意義;而我國在應對新冠疫情的歷程中所做的種種防疫探索,也一定可以讓我們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獲得質的提升。國家與我們每個人一起在成長。
我們知道已經發生的事情不會改變,已經造成的傷痛不會消失,但是這場疫情并不是什么也沒有帶給我們。它讓我們每個人在與之拮抗的過程中,看到了自己、家庭、社區、社會和國家更多的可能性,它讓我們經歷了創傷后的成長,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貴與自我的力量。隨著疫情防控政策優化,我們可以自愿核酸檢測、出行不再受限等,離疫情的徹底結束日子已越來越近。但恐慌情緒及非理性行為仍可能以多種形式反復出現。此刻,我們做出的每一份努力與堅守,都是為了那時摘下口罩呼吸的清潔空氣和轉眼望見的湛藍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