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瑞

人類在勞動實踐中除了促進物質的富足和身體的強健外,同時也滿足了精神的需要,對我們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心靈手巧這個說法,手巧可以促進心靈,心靈同時也會帶動手巧。勞動是軀體和大腦配合起來的綜合性活動,對于人的大運動和精細動作發展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同時,人類通過勞動工具的發明和使用,延伸了身體的某些器官功能,加強了在大自然中生存和發展的能力,也使人類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和創造力等智能素質得到了發展。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熱愛勞動的民族,勞動創造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歷史文化,勞動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前人圣賢身體力行,為勞動賦予了神圣無比的意義。古語有云“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
勞動能給人帶來充實感和滿足感。首先,通過參加勞動,可以使人們接觸自然,體驗收獲的快樂,擴充知識庫,促進我們更加了解生活,也有利于我們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其次,勞動和體育鍛煉一樣,都能激發大腦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可以說是我們大腦釋放的“快樂分子”,人們在付出努力和勞動之后,可以收獲愉悅的心情,產生一種快樂感。當人們面臨學業、生活和工作的壓力時,可以嘗試積極參與勞動實踐活動,運動肌肉,伸展四肢,讓我們放松心情,調節情緒,釋放壓力,保持一個積極良好的狀態。
人際交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與外界的交流互動離不開勞動,勞動的過程中人際交往能力不斷形成與提升,勞動能促進個體的情感交流,協調人際關系,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第一,人們在與同伴一起參與勞動的過程中,可以創造出共同參與的場景,增進人們在時空上的接近性。同時,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我們必須學會與他人進行交流、溝通、協調,這個過程也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相互了解,有利于培養人際交往意識和技巧,增強個人在集體中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第二,在勞動教育的引導或實踐的鍛煉下,能夠切身認識到、體會到勞動的辛苦與不易,對勞動、勞動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體會,能夠設身處地地體會到正是由無數勞動者的辛勤付出才有了便利的條件、美麗的環境、幸福的生活,能夠體會到親人的關懷、支持與無私的付出,有利于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
自我效能感是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針對個體對自身是否具有完成某一活動所具備能力的判斷和信念的概念性描述,個體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能夠對個體的思維、行為、動機和情感等方面產生顯著性的影響,并進而影響到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勞動的成效不再是同伴之間的競爭、排名性比較,而是具體落實到某項實用性勞動技能的掌握、勞動精神的領悟方面,這種掌握、領悟并不存在排他性和唯一性,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并且,勞動知識、技能的習得與掌握,同樣需要參與者付出相當的精力與努力,克服勞動過程中的困難與挑戰,進而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積極的成功性體驗,以提升自我效能感,達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當今新時代下,越來越多的復雜勞動并非簡單勞動,個體在從事這些復雜勞動時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在勞動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困難、挫折和挑戰。勞動可以磨礪我們的意志,強化自立、自強、自信的意識。袁隆平是聞名世界的農業科學家,他研究雜交水稻時,經常像普通農民一樣赤腳站在水田里,天天在烈日下暴曬,頂著太陽選種、培育,不懼水稻割傷,天天在勞動中觀察水稻的成長,像農民一樣勞作,幾十年如一日地排除各種干擾進行水稻雄性不育試驗,從中研究規律,最終培育出雜交水稻,使水稻的畝產量大幅度增加,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上。雜交水稻并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袁隆平及其團隊在農田里長期勞作、不懈試驗的結果。勞動教會我們吃苦耐勞,堅強不屈,不向困難低頭,以堅強的意志迎接挑戰,助力我們在未來的事業發展中,迎難而上,攻克難關。
勞動不僅能夠讓人在勞動實踐中感受美、創造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更能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在尊重自然、珍惜生命中健康成長。一方面,積極參與勞動實踐活動能夠使人獲得贊揚和肯定,從而獲得愉悅感、自豪感和價值感。另一方面,體驗勞動的過程也是感受生活、感受生命的過程。通過勞動實踐活動,能夠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斷探索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在獲得生活知識的同時,親身體會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從而真正敬畏自然、珍惜生命,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人們要保持充實的生活、內心的豐盈,就必須養成勞動的習慣。不干事情人心里必然不踏實。人普遍擁有向上的進取心,并不斷地通過創造性的工作來實現,然后才能取得成績,才能進一步產生意義感。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做許多事情,不是有了自信、已經成功了之后才去做,而是在沒有自信的狀態下,在有可能失敗的情況下去做的,成就和充實感將產生于努力與勞動之中。例如,農民灑下了辛勤的汗水,秋后獲得豐收的喜悅,從中體會到生活的意義。人們遭受痛苦,也會在工作中增加信心,減輕痛苦。對于過度內向的人來說,通過積極工作,也可逐步變得開朗外向。有心理學者指出:外向化的最佳方法是從事某種工作,即使是難做的事情,也要逼迫自己去做。

課題項目:2021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項目“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發展研究”(編號:21F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