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地方高校專碩研究生創新與實踐能力培養探索

2023-05-30 08:42:32羅清海曾濤濤
高等建筑教育 2023年1期
關鍵詞:學科發展教育

羅清海 曾濤濤

摘要:地方高校已經成為我國專碩工程教育的主力軍,但教育教學資源的差異可能導致人才培養質量的參差不齊。人才素養對接社會發展需求是增強畢業生發展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揚長避短發展研究生教育是地方高校學科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新基建”和“互聯網+”等背景下,工程形態和建設模式變革日益廣泛和深刻,T形知識和能力結構是新發展形勢下土木水利工程建設對高層次工程人才的素養需求。分析了土木類專碩教育轉型發展的緊迫性,討論了地方高校發展專碩教育的主要局限因素:教學資源配置相對不足,生源基礎素養相對不強,師資隊伍工程閱歷欠缺,以及研究生教育同質化競爭等。同質化競爭表現為校內學碩與專碩培養模式、目標的同質化,以及校際學科發展方向的同質化,導致研究生教育資源和發展空間的相互擠壓。基于南華大學土木與水利專碩學位點十余年的建設實踐,討論了地方高校提高專碩研究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的思路和成效。立德樹人理念之下,創新協同育人模式,發展學科特色,整合教育資源,建設教育共同體,是地方高校傳統學科專碩教育破解同質競爭難題,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改革思路和實踐模式對地方高校傳統工科順應時代需求發展專碩教育具有較好借鑒意義。

關鍵詞:地方高校;專碩教育;教育共同體;需求契合;特色優勢

中圖分類號:G64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23)01-0063-10

2020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出臺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到專碩教育在認識、結構、質量、機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指出:“重學術學位、輕專業學位的觀念仍需扭轉,簡單套用學術學位發展理念、思路、措施的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方案》要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深化產教融合培養模式,完善教育評價機制。《方案》提到,到2025年,以國家重大戰略、關鍵領域和社會重大需求為重點,增設一批碩士、博士專業學位類別,將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數量[1]。

“一帶一路”倡議、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網+”技術等時代背景之下,土木類關聯產業形態正在經歷深刻變革,土木類高層次人才培養及學科發展面臨新機遇和新挑戰。高層次土木工程人才需要具有與行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應對復雜的自然、社會環境,處理復雜工程問題。

地方高校普遍面臨著教育教學資源、師資、生源、歷史、品牌等發展專碩教育的制約因素。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外在擴張性發展過程中,學科內學碩與專碩間的同質化現象較為普遍,區域內校際學科間的同質競爭也較為突出[2],專碩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難以落到實處,與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契合度不高。

BIM、GIS、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3D打印、物聯網、機器人等技術將為傳統建筑行業帶來巨大變化,也對高層次人才素養提出了新要求。整合教育資源,改革培養模式,發展特色優勢,破解同質化困惑,提高專碩研究生創新與實踐能力,增強研究生培養與行業發展對高層次工程人才素養要求的契合度,是地方高校傳統學科發展研究生教育所必然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新發展形勢對土木類高層次工程人才的新需求

(一)產業形態的深刻變革對人才素養的要求

“十四五”規劃提出: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建設[3]。“新基建”是有時代特色的,如果說20年前中國經濟的“新基建”是鐵路、公路、橋梁、機場的話,如今的“新基建”是智慧經濟時代貫徹新發展理念,吸收新科技革命成果,實現國家生態化、數字化、智能化,實現新舊動能轉換與經濟結構對稱態,重塑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家基本建設與基礎設施建設。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內涵更加豐富,涵蓋范圍更廣,更能體現數字經濟特征,能夠更好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同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側重于突出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方向,無論是人工智能還是物聯網,都體現出加快推進產業高端化發展的大趨勢。在新型基礎設施的不斷推動下,催生了建筑行業新生代專業技術人才和土木類高等工程教育轉型發展的緊迫性。

生產力水平始終是影響工程及其產業形態的最重要因素。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丁烈云教授認為,建筑產業正在經歷六種變革:一是產品形態變革,將由傳統的實物產品轉變為“數字產品+實物產品”,通過為建筑加載數字屬性生成數字工地,提升建筑質量。二是經營理念變革,將由產品建造向服務建造轉型,建筑產業鏈逐步向工程設計服務、工程機械服務、智慧物業等生產性服務業延伸。三是市場形態變革,通過數字化技術構建資源組織與配置服務平臺,從產品交易向平臺經濟轉型。四是建造方式變革,數字建造將制造與建造有機結合,形成制造一體化、自動化、智能化,從建筑施工向“制造+建造”轉型。五是行業管理模式變革,以數據資源驅動政務服務、行業協調、標準制定、企業自治,由單向監管轉變為共生治理,由被動受理轉變為主動服務。六是人才培養理念變革,人才需求從單一學科的專業人才向“一專多能”的“T形人才”轉變[4]。

所謂“T”型人才,“丨”代表專業基礎知識必須扎實,而“”則要求學生通覽各方面的知識,T型人才擁有“寬泛扎實的理論基礎+專業深入的技術技能+精準嫻熟的實踐經驗”,應當說, T型人才素養是畢業生適應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更加強調實用性、適應性、全面性,知識結構“淵”“博”結合,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技能,因此,學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書本知識,還要在實踐中培養自身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培養團隊精神和工匠精神。

(二)新發展形勢下土木類專碩教育轉型發展的緊迫性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職能是高層次專業人才的培養。學校按照各專業方向對學生進行專業化教育,畢業后按專業方向“對口就業”就成為高教運作的基本模式。半個多世紀以來,這種辦學模式對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當今時代,任何現代科技成果、工程成就無一不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結晶。培養出高質量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以滿足現代大工業、大系統發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的時代使命,引發了高等教育深層次的變革。

2009年3月,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意見》要求:充分認識開展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創新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模式,確保培養質量[5]。專業學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對于學術性學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學位類型,其目的是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并適應特定行業或職業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學術性學位按學科設立,其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偏重理論和研究;而專業學位以專業實踐為導向,重視實踐和應用。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在培養目標上各自有明確的定位,因此,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授予學位的標準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要求,要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將增設一批碩士、博士專業學位類別。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原則上只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專業學位授權點為主。該

《意見》還要求,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實施“國家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計劃。科學規劃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實施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緊缺人才自主培養專項。目前,專業學位碩士生招生超過60%,形成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分類發展、齊頭并進的格局[6]。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快速變革,社會對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專碩教育以其獨有的職業性、復合性和應用性的特征必將逐漸為社會各界所廣泛認可。土木類高層次工程人才的培養需要契合建筑產業形態的變革,重塑教育形態和內涵,建設教育共同體,實現全主體共贏,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二、地方高校土木類專碩教育的制約因素

非中心城市地方高校受地域、資源、生源、師資等現實因素的制約,研究生教育歷史積淀相對不足,研究生專業技能、創新素養等核心競爭力相對不強,并日益成為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內涵發展的瓶頸。順應時代發展需求,提高專碩研究生創新素養與實踐能力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地方高校土木類專碩教育的發展制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資源配置相對不足

地方高校由于地方發展水平的制約,教育經費、資源投入相對不足,創新平臺相對欠缺,影響了創新與實踐能力培養。

辦學經費是一所高校資源水平的重要指標,歷年來高校的經費情況也廣受關注。高校的經費一般來源于財政撥款,包括事業收入(包含學費/非學歷教育、培訓收入、科研收入)、其他收入(校友和社會捐贈收入、科研成果轉化收入)等。據媒體報道, 2021年有600多所高校公布了預算經費,共有17所高校經費超過100億,其中清華大學預算收入為317.28億,位列全國第一。教育部直屬綜合高校、理工高校的年辦學經費一般維持在30億元以上,而地方高校的經費相對就要捉襟見肘得多,即便本碩博學歷層次完整的地方院校,年辦學經費一般也在20億元以下,而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年辦學經費甚至不足2億元[7]。辦學經費直接決定了教學、科研平臺建設水平,也就直接影響了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學科建設的貪大求全,招生規模的盲目擴張,教學資源擴張性稀釋;內部資源配置不平衡,流體渠道不通暢,資源利用效率低下,也是個體培養資源欠缺的重要因素。

(二)生源基礎素養相對較低

地方高校由于地域、學科影響力等局限,土木學科研究生錄取中調劑生比例較高,“學歷提升”思想相對突出,專業基礎相對薄弱,創新內驅力相對不足。

地方院校對優秀研究生生源吸引力不足。教育部直屬高校、一流建設高校院校的本科生一般不太愿意“下嫁”報考影響力相對較低的地方院校,尤其是非中心城市地方院校、新增研究生學位點高校,而“普通”高校的畢業生則普遍期望能夠“攀高門”深造。研究生入學考試不存在嚴格的錄取批次,而且復試環節可以有若干次選擇機會。在土木、機械、電氣等一些就業形勢較好的工程類專業中,地方高校,尤其是非中心城市地方高校新增學位點的地方高校,基本靠調劑生完成招生指標,生源錄取分數、基礎素養的整體水平不可避免偏低。

地方院校專碩研究生創新內驅力不足。長期以來,研究生教育處于學歷教育的頂端,“精英”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依然存在,而專業學位碩士則定位于職業能力的提升,在于專業技能的高端發展,認知、觀念的慣性導致大眾對專業碩士的社會認可必然要經歷一個過程。全日制專碩教育起步晚,社會、家長、考生對國家政策了解不深入,甚至以為全日制專業碩士是“二等公民”。國家在一段時期通過研究生擴招緩解本科畢業生就業壓力,客觀上強化了專碩研究生升學的“就業”導向。土木類本科生就業形勢相對較好,一些考生如果不能實現“攀高門”深造的愿望,寧可放棄讀研深造;而選擇“下嫁”或“湊合”的研究生,不少抱著“混學歷就業”的思想,學習期間創新內驅力不足。

(三)研究生教育同質化競爭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同質化問題比較突出,其表現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校際學科間的同質化競爭,導致教育資源的稀釋性競爭和發展空間的相互擠壓;二是校內學碩與專碩教育同質化,培養方案、過程考核、資源配置、素養側重等區分度不強,專碩培養目標實際難以達成。

地方高校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社會民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歷史性成就,但在人才培養方面依然是高等教育均衡、協調、充分發展的短板和薄弱環節。探索人才培養的差異化路徑,凝練人才培養特色,對于地方高校錯位、協調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實際發展進程中,一些地方高校對發展機遇的響應出現了一定的偏差,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同質化趨向、競爭比較突出,降低了人才培養質量,消減了人才培養特色。在研究生培養方面,這種校際同質競爭表現為學位點設置、學科方向上中西部高校與發達地區的盲目效仿性同質競爭,以及區域內高校之間盲目攀比性同質競爭。學位點設置貪大求全,追求升格晉級;學科方向跟蹤效仿,缺乏特色;績效評價追求數字指標,缺乏內涵。學科建設與學校資源稟賦不相稱,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需求的契合度不高,畢業生缺乏核心競爭力,學校缺乏可持續發展后勁。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歷史積淀薄弱。伴隨持續十幾年的合并、升格、擴招等規模擴張式發展,由于思想認識存在偏差、培養機制尚不健全、資源配置不充分、師資力量亟待提升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存在,專碩與學碩教育同質化問題較為突出,實際表現為教學組織、課程設置、教學方式、過程考核、論文評價同質化,學碩與專碩培養目標的差異難以落到實處。

(四)師資整體實力相對較弱

地方高校師資整體水平較弱,青年導師工程閱歷欠缺,影響工程協作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

在地方高校擴張性發展進程中,年齡結構上青年教師逐漸處于主體地位,學歷結構上博士研究生比例大幅提升。一本招生高校的工科青年教師基本“博士化”,并成為研究生導師隊伍的主體。青年導師學術基礎扎實,進取心強烈,但從專碩培養的角度來看,青年導師工程閱歷的不足成為專碩創新與實踐能力培養的制約因素。同時,地方高校知名高水平學者欠缺,資源虹吸效應受區域、行業發展等諸多因素的局限,師資隊伍梯隊建設成效難以立竿見影。國家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引導之下,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專碩比例不斷提高,甚至處于主體地位,因此,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成為地方高校發展專碩教育亟待改善的任務。

多維度協同是新時期地方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有效途徑。一方面,地方高校立足學校的發展定位,完善人才引進和培育政策,加大高水平人才引進和培育力度,優化師資隊伍的年齡、學歷、學緣結構,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另一方面,創新遴選、考核機制,整合政府、企業專家等師資資源,建設多元化師資隊伍,適應專碩教育創新與實踐能力培養的需要。專碩教育導師隊伍建設立足于深度服務社會發展,完善學校、政府、企業和國內外高校之間的協同作用,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環境和政策優勢,打造一支創新活力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三、地方高校土木類專碩研究生創新與實踐能力培養改革探索

響應新時代、新形勢下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方針的指引,地方高校傳統學科發展面臨新機遇、新挑戰。南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科具有60余年的本科教育歷史,1998年獲批土木工程碩士點,2007年獲批建筑與土木工程專碩點,數十年來,培養了一大批行業精英人才,學校與行業協作關系緊密,為專碩教育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協作支持。土木工程學院設有土木工程(建工、巖土、造價3個專業方向)、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筑電氣與智能化、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等6個土木類專業,研究生教育二級學科(專業)齊全,學校“醫品牌、核特色、環保優勢”學科特色突出,這些為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學校順應時代發展,重視土木工程等傳統、優勢學科建設,為專碩教育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

需要說明的是,土木工程本科專業的3個專業方向(建工、巖土、造價)不是建筑工程、巖土工程、工程造價三個專業,而是為了提高畢業生知識、技能結構與用人單位對人才素養需求的契合度而設置的專業方向側重。根據歷年畢業生職業發展調研分析,土木工程畢業生就業后在建筑、巖土工程設計與施工、工程造價與管理等崗位群相對集中,現代企業崗位工作內容綜合性、協作性日趨增強,通過選修課程設置的側重和調整,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也是對中國高等教育“四不夠、一不高”問題的回應[8]。

(一)突出立德樹人,培養創新擔當

強化課程思政、專業思政建設,挖掘學校特色思政資源,強化家國情懷教育,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核工業”精神,培養工匠精神、團隊精神,樹立“中國夢”中的強國擔當,強化創新內驅力的培養。

專碩教育體系實現四個轉變:培養方案從重智育轉變為德育為先,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主體從以導師和專任教師為主轉變為導師負責制下的“師生管培用”全主體參與;培養目標從以知識體系掌握為主轉變為技能與知識融合重構、思維與思想進階的綜合素養提升;教育資源從學校配置、線下為主轉變為線上線下互補、實體虛擬互補、校內校外互補的開放性資源供給體系。

利用“研究生楚岳文化節”“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學校”等載體組織系列專題講座,優化校園文化活動的內容和組織,強化研究生知行合一的品質,促進研究生知識、能力、價值素養的全面進階。

1997年,南華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組建了衡陽市首個保護湘江的學生公益組織“保護湘江母親河監測站”; 2004年12月,國家環保總局、共青團中央聯合行文,將南華大學的“保護湘江母親河監測站”命名為“全國保護母親河生態監護站”;2007年10月,南華大學“大學生保護湘江母親河監護隊”成立,開展“保護母親河”實踐活動。發揮專業優勢,成功舉辦了一系列“保護母親河”活動,多家省市媒體多次給予報道,還獲得了由共青團中央、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授予的“全國十佳環保公益社團”等殊榮。

(二)發展學科特色,提升生源質量

影響研究生生源質量的因素方方面面,學校土木學科歷史積淀深厚,特別在核工程建設領域樹立起了良好的口碑,影響生源吸引力的主要因素是學校所處三線非中心城市的局限。發揮歷史積淀和行業關聯優勢,宣傳衡陽鐵路、航空交通比較優勢,以及學校處于城市核心區域的比較優勢,是克服三線非中心城市局限的有效突破口。

結合學校的“醫品牌、核特色、環保優勢”特色,以學科評估為抓手,精準學科發展定位,加強學科融合,形成特色學科方向。加強區域內學位點建設的協同發展,緩解校際研究生教育發展空間的相互擠壓。2016年土木工程學科在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學科驗收中獲評“優秀”,形成了“核電土木工程、放射性污染治理與資源化、建筑節能與放射性防護”等特色研究方向。

優化招生宣傳策略,分析青年的傳媒認同趨向,發揮現代媒體技術優勢,講好育人故事、育人優勢,提升特色學科方向的影響力。加強與省內外高校的戰略協作,構建育人共同體,創新升學直通機制,提升校外生源質量。突出特色學科方向的資源優勢,吸引校內外優秀生源報考。第一志愿報考率從2009年的21%提高到2021年的56%;含調劑生在內,一本高校生源比例持續上升,從9.5%提高到目前的66.5%。

結合本科專業評估(認證),加強校內生源基本盤建設,夯實人才培育的基礎,提升校內生源質量。2014年以來,給排水、建環、土木等本科專業相繼通過住建部專業評估(認證),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土木工程、建筑電氣與智能化獲批湖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三)強化科教融合,完善創新激勵

優化開放實驗室建設,強化科教融合,規范助教助研體系,拓展研究生的前沿視野,提高科研、教學平臺的效益。加大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的程度,規范儀器使用培訓,提高研究生實踐動手能力。土木工程學院相繼獲批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2011年)、省產學研示范基地(2011年)、省工程實驗室(2016年)、湖南省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016年)、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重點實驗室(2016年)、湖南省重點實驗室(2017年)、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018年)、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2019年)等科教融合與創新實踐校內平臺。

優化研究生創新激勵體系,規范創新課題、學科競賽指導體系,實施導師指導下的雙創教育“四自”機制——“課題自選、方案自主、團隊自組、資源自籌”,指導持續跟進,提升研究生創新素養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研究生獲得省級以上創新課題資助的比例大幅提升,不僅為學生自主性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平臺和資源,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導師課題資源不足的壓力,為導師科研工作提供課題研究、開發借鑒,促進了教學相長。近年來,研究生發表SCI、EI檢索論文、核心期刊論文或申請專利1~3項/生·年,指導學生發表ESI高被引論文1篇(被引用599次)。2017年以來,研究生獲得 “挑戰杯”“互聯網+”“節能減排”等綜合性學科競賽省級以上獲獎成果16項。

(四)強化產教融合,對接用人需求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教融合為途徑。進一步創新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產教融合培養機制更加健全,專業學位與職業資格銜接更加緊密,發展機制和環境更加優化,教育質量水平顯著提升,建成靈活規范、產教融合、優質高效、符合規律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體系,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目標[1]。

專碩教育產教融合模式需要整合學校與區域、行業的資源,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發展局面。創新產教融合體系,促進“師生管培用”全主體、全過程、全方位參與,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與社會對人才素養需求的契合度。實施“校企五共”工程,整合育人資源:培養方案共商,師資隊伍共建,課題資源共創,創新實踐共訓,研究成果共享。建設教育共同體,實現“全主體”共贏目標,師資上彌補校內導師工程閱歷的不足,資源上彌補校內創新、實踐平臺的不足,課程體系對接社會發展對人才素養的要求,課題研究對接行業、企業發展實際需求,培養過程突出土木類專碩教育的時代性、工程性、實踐性特色。

學院建設湖南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創新培養基地2個, 南華大學—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2018年)、南華大學—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2020年);相繼與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湖南核工業建設有限公司、遠大住宅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衡陽華菱鋼管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建設省級研究生創新實踐教育基地4個。創新培養基地為聯合培養研究生配備專用授課教室和常住宿舍,研究生食堂就餐享受企業員工待遇,為研究生學習提供基本保障。學校近年分別在長三角、珠三角、長株潭等地方政府強化戰略合作,構建專碩教育多元投入機制,成立了南華大學長三角創新研究院、南華大學東莞協同創新研究院、南華大學長沙創新研究院,土木學科作為傳統優勢學科為研究院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五)創新評價體系,破解同質難題

在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引領下, 2012年3月開展研究生教育改革大討論,2013年9月開展研究生教育協同育人大討論,2017年9月開展研究生教育課程思政建設大討論,2020年9月開展學習貫徹全國研究生教育大會精神大討論。人才培養方案每2年修訂一次,建設專門研究生督導隊伍,企業師資參與教育教學全過程。

結合學校發展戰略與區域、行業發展需求,區分專碩與學碩研究生培養目標、方案和過程管理,突出專碩創新與實踐能力培養要求,行業專家協同制定考核指標體系,研制“工科研究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嚴格“雙邊考核+三級管理+兩級盲審”制度,培養過程校內外雙邊考核,教學過程系院校三級管理,學位論文院校兩級盲審,促成培養目標達成。測評體系和考核模式在省內外多所高校被借鑒或推廣。

強化課題來源與行業發展的熱點、難點、前沿工程問題對接;校外導師參與教育教學全過程,校外實踐環節在半年以上,強化實踐環節寫實性、追溯性考核;對專碩研究生開題、中期、答辯等關鍵環節,加強對應用創新與工程能力的考核權重。注重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科方向和課題類型,彈性與柔性考核相結合。專業學位具有相對獨立的教育模式,以產教融合培養為鮮明特征,是職業性與學術性的高度統一。專碩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選題100%為應用型課題,其中依托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體系,來自產教融合、聯合培養基地、創新實踐基地企業生產中的現實課題的比例逐漸處于主導地位,增強了破解學碩與專碩教育同質難題的“源頭活水”。

(六)強化協同育人,導師隊伍多元化

學校將產教融合、聯合培養基地建設作為碩士專業學位點建設的重點,推動碩士專業學位授權緊密服務區域、行業產業發展。積極推動培養單位和行業產業之間的人才交流與共享,各培養單位新聘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須有在行業產業鍛煉實踐半年以上或主持行業產業課題研究、項目研發的經歷,在崗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每年應有一定時間帶隊到行業產業開展調研實踐[1]。

創新協同發展思路,優化專業學位研究生雙導師制。重點依托產教融合單位和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整合政府、產業、研究院(所)等專業骨干力量,建設多元化的導師隊伍,實現導師智能、技能、資源、閱歷的優勢互補;創新教育共同體建設模式,優化雙導師制度體系,鼓勵校內校外導師依托創新平臺、工程課題、課程建設深化橫向合作,提升協作成效。

鼓勵中青年導師申請國內外高校、院所和企業博士后工作站訪問、訪學和繼續深造,實施教學、科研工作成績彈性互補考核制度,拓展中青年導師職業發展的自主空間。優化導師管理體系,構建差異化、精細化柔性管理體系,營造良好的校內外導師互融、互促、互鑒的學術環境。

土木學科校內中青年導師暑期企業訪問、調研,連續時間一月以上,每年1~4人/次;中青年導師出國訪學進修,連續時間三月以上,每年1~2人/次;導師參加行業國際、全國學術會議,每年5~12人/次;制度化、常規化全院校內外導師學術研討會議每學期1次。

四、結語

過去十幾年來,研究生教育持續擴招,招生規模由2000年初期的不足10萬人到目前突破100萬,規模上地方高校成了碩士研究生教育的主力軍。但發展專碩教育的過程中,地域、資源、生源、師資等現實因素的弱勢無可回避。

中國長期以來崇尚“學而優則仕”的觀念,而專碩教育則定位于創新和實踐能力等職業核心素養的高層次提升,兩種觀念的沖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專碩教育的發展。

地方高校傳統學科發展專碩教育應順應國家教育方針指引,結合學校發展定位,體現時代特色、協同特色、實踐特色、學科特色。

(1)改革思路體現時代特色。學科建設緊跟國家教育方針導向,適應產業形態的工業化、國際化的深刻變革,借助“互聯網+”時代的技術優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土木專碩教育實現教育主體、培養目標、培養方案、教育資源的體系轉變,實現地方高校傳統學科升級發展。

(2)資源整合彰顯協同特色。結合學校發展定位,適時調整學科建設思路與目標,整合教育教學資源,建設教育共同體,創新“師生管培用”全主體、全過程、全方位協同育人模式,實施“校企五共”工程,實現“全主體”共贏目標,構建“三全育人”大格局。

(3)培育過程突出實踐特色。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素養的需求,研制協同育人特色和要求的“研究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嚴格“雙邊考核+三級管理+兩級盲審”制度,強化實踐環節寫實性、追溯性考核,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4)學科特色緩解同質化現象。破解校際同質競爭,需要精準學科發展定位,發展特色學科或方向優勢,加強區域內高校學位點協調建設,緩解校際發展空間的相互擠壓。建設教育共同體,強化協同育人,則是地方高校傳統學科緩解資源約束,破解學碩與專碩教育同質化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于印發《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EB/OL].[2022-03-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30_492590.html.

[2] 杜 靜,王江海.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的同質化問題與路徑創新.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7(6):101-108.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2022-03-12].http://www.xinhuanet.com/2021-03/13/c_1127205564.htm.

[4] 中國工程院丁烈云院士來渝作“數字建造促進建筑產業變革”專題學術報告[EB/OL].[2022-03-12].http://zfcxjw.cq.gov.cn/zwxx_166/bmdt/bmdt_23631/201903/t20190328_4054732.html.

[5] 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2022-03-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0903/t20090319_82629.html.

[6] 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EB/OL].[2022-03-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7]2021年全國高校經費統計結果出爐[EB/OL].[2022-03-12].https://new.qq.com/rain/a/20210831A0BPQ500.

[8] 杜冰.我高等教育躍升世界中上水平[N].光明日報,2016-04-08(06).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master degree program in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LUO Qinghai, ZENG Taotao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Hunan, P. R. China)

Abstract: Local universities have become the main force in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master education, but the difference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ources may lead to the uneven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graduate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in local universities to develop postgraduate education by exploiting strengths and avoiding weaknes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infrastructure” and “Internet+”,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gineering forms and construction modes is increasingly extensive and profound, and the T-shaped knowledge and ability structure is the quality demand for high-level engineering talents in civil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urgency of the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graduate edu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main limitation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master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The alloc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is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the basic literacy of students is relatively weak, the teaching team is lack of engineering experience, and the homogenization competi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is prominent, and so on. The homogenization competition is manifested as the homogenization of training mode and objectives of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master within the university, as well as the homogenization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direc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this leads to the mutual squeezing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space.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master program in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deas and effects of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master stud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oncept of cultivating talents by virtue,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omogenous competition and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local universities to innovat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develop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integrate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build education community. The reform ideas and practice modes have goo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local universities to develop professional master educ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eds of the times.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professional masters education; educational community; harmony between requirement and demand; unique advantages

(責任編輯 胡 玥)

修回日期:2022-04-21

基金項目:2018年湖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生態文明思想下工科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探索”(湘教通【2018】505號,項目序號118,編號JG2018B090)

作者簡介:羅清海(1969—),男,南華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建筑環境控制與節能和高等工程教育相關研究,(E-mail)673808769@qq.com。

猜你喜歡
學科發展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學科新書導覽】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超學科”來啦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白浆在线| 性69交片免费看| 日韩欧美中文|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你懂得|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中文字幕资源站|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伊人AV天堂| 国产色偷丝袜婷婷无码麻豆制服|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免费毛片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国产污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爱爱网|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欧美啪啪精品|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激情影院内射美女| 日本黄色a视频| 欧美伦理一区|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福利视频一区|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干伊人|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国产另类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欧美色综合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久久男人资源站| 日韩精品毛片|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午夜丁香婷婷|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毛片又爽又刺激| 国产91av在线|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