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玉 韓震 麥文翰
摘要:區域科技創新是中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抓手。《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1》公布的數據顯示,廣西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為53.51%,排在全國第24位、西部地區第6位。為尋找差距,彌補不足,文章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廣西排位下滑的4個指標和低于第24位的10個指標進行分析。科技人力資源儲備不足、科技意識亟待提高、科技活動投入增長緩慢、科技活動產出能力不強是導致這些指標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并從加強科技人才培養和引進、提高全社會科技創新意識、優化科技活動投入機制、提升科技活動產出質量4個方面提出提升廣西綜合科技創新水平對策建議。
關鍵詞:統計數據;綜合科技;創新水平;分析
中圖分類號:G322.7;F124.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3)01-0006-04
0 引言
區域科技創新是中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抓手,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是區域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影響因素,其強弱是衡量區域科技實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尺度。本研究基于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1》[1](以下簡稱《報告》)公布的數據,從對影響廣西總體排位的落后指標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建議,為廣西提升科技創新水平提供決策參考。
1 廣西科技創新水平總體情況
根據《報告》,2021年廣西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為53.51%,排在全國第24位、西部地區第6位,均比2020年上升1位,首次進入全國第二梯隊,該指數較2020年提高5.23百分點,增幅居全國第二位。《報告》顯示,2020年,廣西科技創新環境、科技活動投入、科技活動產出、高新技術產業化和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五大一級指標分別提升2位、1位、4位、3位、3位。12個二級指標中,科技活動財力投入下降1位,科技意識、環境改善指標與2020年持平,其余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39個三級指標中,有9個指標排名下降,有17個指標排名低于24位。
2 影響廣西總體排位的落后指標分析
2.1 科技人力資源儲備不足
科技人力資源的三級指標中,2021年,廣西十萬人博士畢業生數排位較2020年下滑3位,萬人研究與發展(R&D)人員數、萬人大專以上學歷人數、十萬人創新中介從業人員數等3個指標排位低于24位。
(1)十萬人博士畢業人數。2021年,廣西十萬人博士畢業人數為0.4人,遠遠低于每十萬人中有5名博士畢業生的評價標準,比2020年下降0.1人。博士畢業生的規模水平是科技創新人力資源充裕與否的重要體現,廣西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低于全國6.5百分點,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增長緩慢,在校和畢業博士生規模與高等教育發達省份難以相提并論。《廣西年鑒2021》[2]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廣西82所普通高等院校中,僅有博士學位授權單位7個、博士學位授權點43個,在校博士生2 459人,畢業博士生僅有359人,在校、畢業博士人數均僅占全國的0.5%。
(2)萬人研究與發展(R&D)人員數。2021年,廣西萬人研究與發展(R&D)人員數為10.3人年,低于評價標準29.7人年。廣西企業創新不活躍,研發機構數量少,高水平創新平臺更是匱乏,創新環境有待改善,難以吸引和集聚R&D人員。《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21》[3]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廣西萬人研究與發展(R&D)人員為82 409人,僅占全國總數的1.1%。結合各省份萬人研究與發展(R&D)人員全時當量數據和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數據,測算出2020年廣西萬人研究與發展(R&D)人員數為9.1人年,排在全國第27位。
(3)萬人大專以上學歷人數。2021年,廣西萬人大專以上學歷人數為945.6人,低于評價標準54.4人。該指標與國民受教育水平聯系密切,國家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十三五”)以來,廣西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年均增長9.9%,增速高于全國6.5百分點,但由于高等教育基礎相對薄弱,受高等教育人員基數較小,因此與全國平均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2020年,廣西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人口約542萬,每十萬人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人數為10 806人,排在全國末位。
(4)十萬人創新中介從業人員數。2021年,廣西十萬人創新中介從業人員數為1.2人,低于評價標準1.8人。該指標采用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機構、國家大學科技園管理機構、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從業人員合計數,而廣西的這3類平臺較少,數量僅占全國的1.6%。2020年,廣西擁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9個,從業人員340人;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從業人員22人;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6個,從業人員238人。
2.2 科技意識亟待提高
科技意識的三級指標中,2021年,廣西萬名就業人員專利申請數較上年下滑2位,萬人吸納技術成交額、有R&D活動的企業占比重等2個指標排位低于24位。
(1)萬名就業人員專利申請數。2021年,廣西萬名就業人員專利申請數為14.2件,遠遠低于萬名就業人員專利申請數100件的評價標準,比2020年下降0.8件。注重發明創造、具有較強的專利意識是反映國民科技意識的重要方面,“十三五”以來,廣西專利申請數年均增長3.4%,增速低于全國10.3百分點。從申請人類型看,企業是廣西專利申請的主力,企業專利申請數占廣西專利申請總數的37.3%,但與廣東(70.8%)等發達省份還存在顯著差距。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嚴重下滑、企業專利產出主體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專利申請與維護成本高、專利申請激勵政策不足等,是造成廣西專利申請數增長緩慢的重要原因。
(2)萬人吸納技術成交額。吸納技術成交額指的是各地區在技術市場上為購買技術成果所支出的費用。2021年,全國31個省份萬人吸納技術成交額均超過200萬元的評價標準,廣西為650.5萬元,排在全國第25位。《中國火炬統計年鑒2021》[4]公布的數據顯示,廣西吸納技術成交額474億元,排在全國第18位;萬人吸納技術成交額約為945.5萬元,排在全國第23位。
(3)有R&D活動的企業占比。該指標評價標準為100%。2022年,廣西有R&D活動的企業占比為9.94%,與全國排名第1位的江蘇相差49.43百分點,與西部排名第1位的重慶相差28.62百分點。《報告》顯示,廣西有R&D活動的企業總數為968家,其中工業企業857家,僅占全部工業企業的12.1%。受經濟基礎、產業結構、政策環境、企業家素質等多重因素影響,廣西大部分企業長期處于無研發活動、無研發機構、無研發人員、無研發經費、無研發場地的“五無”狀態,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企業經營策略趨向收縮和保守,短期內企業創新活躍度很難有大幅提升。
2.3 科技活動投入增長緩慢
2021年,廣西科技活動投入指數為40.21%,比2020年提高了6.31百分點,全國排名上升1位至第26位。該一級指標項下的萬人R&D研究人員數、R&D經費支出占GDP比值、企業R&D經費占營業收入比重3個三級指標排名低于24位。
(1)萬人R&D研究人員數。2021年,廣西萬人R&D研究人員數為5.7人年,低于評價標準1.4人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21》[5]公布的數據顯示,廣西萬人R&D研究人員數尚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3。近5年來,廣西科研院所和高校R&D研究人員年均增速分別為10.8%和8.2%;而企業R&D研究人員數從2015年的14 128.8人年減少至2020年的9 440.7人年,5年整體降幅達33.2%,企業R&D研究人員數的低迷表現影響了廣西該指標的整體競爭力。
(2)R&D經費支出與GDP比值。2021年,廣西R&D經費支出與GDP比值為0.79%,明顯低于2.5%的評價標準,全國排名倒數第5位,與2020年持平。《2021廣西科技統計數據》[6]公布的數據顯示,廣西2020年R&D經費支出占GDP比值為0.78%,較2020年下降0.01百分點,與全國的差距擴大0.18百分點,與西部地區平均水平的差距擴大0.07百分點,R&D投入強度僅為全國平均水平(2.4%)的32.5%。企業創新活動不活躍,市縣財政科技投入不足,財政投入撬動全社會科技投入作用不明顯,是導致廣西R&D投入強度較低的重要原因。
(3)企業R&D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廣西企業研發動力不足,企業R&D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僅為0.6%,全國排名第26位,僅為廣東省的1/3強(1.58%),低于貴州省0.33百分點。區內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資本和技術積累少,抗風險能力弱,追求短期利益傾向突出,加之國內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侵權成本低,企業對投資高風險、長周期和回報不確定的研發活動意愿不高。
2.4 科技活動產出能力不強
科技活動產出的三級指標中,2021年,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萬元生產總值技術國際收入較2020年下滑1位,萬人科技論文數、萬人輸出技術成交額、萬元生產總值技術國際收入等3個指標均排在24位以后。
(1)萬人科技論文產出量低。2021年,廣西萬人科技論文數為1.45篇,明顯低于萬人科技論文數10篇的評價標準,在全國和西部地區均排名倒數第3位。從地方屬科研院所和高校發表科技論文數來看,當年廣西地方院所和高校合計發表科技論文28 149篇,按絕對數尚可躋身全國第二梯隊排第20名,但由于人口基數較大,折算萬人科技論文數則下滑到第25名。
(2)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2021年,廣西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4.85件,在全國排名較上年下滑1位(第19名),增速排在全國倒數第4名。2019—2021年,廣西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都排在第19位,未能實現進位。導致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廣西發明專利質量不高、專利申請通過率低。分3種專利看,2020年,廣西發明專利申請數比2015年下降58.3%,占3種專利申請數的比重由2015年的70.5%下降至24.9%[7]。
(3)萬人輸出技術成交額。2021年,廣西萬人輸出技術成交額為159.29萬元,較2020年增長28.3%,指標排名前進1名,至全國第26名。近5年來,廣西輸出技術成交額年均增長率達到28.03%,但成交額全國排位在25名左右徘徊,未能實現明顯進位。廣西輸出技術成交額規模小,主要與廣西技術成果市場化程度不高、高價值技術成果產出少有關。
(4)萬元生產總值技術國際收入。2021年,廣西萬元生產總值技術國際收入為0.14美元,僅達到評價標準(10美元)的1.4%,全國排名較2020年退后1名排第27名。由于高水平成果少,所以廣西在國際先進技術市場上議價能力弱,技術貿易輸出競爭力不強,僅部分農業領域的技術在東盟、南亞等國家(地區)具有一定市場,通過向他國轉讓專利、非專利發明、商標等知識產權,提供R&D服務和其他技術服務而獲得的收入較低。
3 提升廣西綜合科技創新水平的對策建議
3.1 加強科技人才培養和引進
(1)大力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大力推進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一流專業、一流課程建設,推進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力爭新增一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授權點。
(2)加大“留才”力度,出臺支持本土高校畢業生留桂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擴大各類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扶持政策知曉度和覆蓋面,給予本土人才與引進人才同等的待遇。
(3)創新引才機制,對創新領軍人才及團隊、青年拔尖人才量身定制引進方案,健全“保姆式”人才服務,及時落實配套支持政策。
(4)加強全國重點實驗室、廣西實驗室等高水平創新平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及大學科技園等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充分利用干事創業平臺留才引才。
3.2 提高全社會科技創新意識
(1)加強知識產權文化宣傳,積極開展知識產權普法教育,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發揮知識產權典型案例和案件的示范帶動、警示教育作用,提高企業等各類申請人專利保護意識。
(2)強化鼓勵專利申請的政策導向,把發明專利產出作為重點研發計劃、技術創新引導專項等科技計劃項目立項條件和驗收指標,相關財政資金和項目優先支持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示范企業,將專利產出情況納入國有企業年度經營業績考核。
(3)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建立健全政府采購創新產品的首購訂購制度,加大對中小企業創新活動的扶持力度,激發企業創新內在動力。
(4)完善創新風險分擔機制,加強“產學研用”合作,支持建立創新聯合體,強化產業鏈上中下游和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引導企業從“單打獨斗”式轉變為“抱團取暖”式創新。
3.3 優化科技活動投入機制
(1)充分發揮財政投入的撬動作用。在確保自治區、市、縣三級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前提下,優化財政科技投入結構,通過科技保險費補貼、設立科技信貸風險資金池等途徑,使有限的財政資金更多參與科技創新風險分擔,化解社會資本投入科技創新的后顧之憂。
(2)打通堵點增強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積極性。組織財務專家深入企業指導完善會計制度,推動研發輔助賬“應建盡建”。開發加計扣除系統,實現企業研發費用“一鍵歸集”。動員區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大范圍開展企業科技特派員派出行動,加速企業技術積累。全面落實對企業研發投入與技術交易的財政后獎補政策。
(3)構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格局。鼓勵通過冠名等形式,引導更多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探索建立涵蓋不同類型科技成果的證券化交易平臺,以份額化后的科技成果作為交易標的物,引導社會資本介入科技創新全過程。加快構建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引導科技銀行加強與風投、創投、基金、證券機構合作,發展“債權融資+股權投資+科創服務”新型業務模式,通過發展金融科技產品將投融資機構引入創投主戰場。
3.4 提升科技活動產出質量
(1)提高發明專利申請授權率。實施高價值發明專利質量提升行動,擇優資助開展高價值發明專利培育的創新主體,鼓勵知識產權服務機構開展高價值發明專利引進培育和轉化運營,對獲得中國專利獎和國外發明專利授權的專利權人給予資金獎勵并支持其申報高級職稱。
(2)深化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及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制度改革。通過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進一步激勵院所、高校、國有企業科研人員投入研發創新積極性,鼓勵產出高質量科研成果,主動參與成果轉化。
(3)激發社會多元主體科技創新熱情。設立各級各類政府與社會科技獎勵,通過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方式鼓勵廣大民間發明者、公民科學家投身科技創新活動。引導民營企業采用工作激勵、特殊福利、技術創新一次性獎勵等手段,滿足科技創新人才的個性化激勵需求。
(4)提高科技成果市場化水平。建立完善“產學研”協同的成果轉化機制,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各類技術成果中試轉化驗證基地,完善科技成果標準化評價機制。
(5)完善技術成果交易服務機制。整合名目繁多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平臺,推動數據共享。搭建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公共平臺體系,打造科技成果多類型應用場景。大力培育、引進技術成果交易服務機構,鼓勵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相關專業人才從事科技中介服務業,加快壯大職業化技術經理人(經紀人)隊伍。
4 結語
本研究結合《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1》的評價指標體系,重點對當年廣西排位下滑的4個指標和低于第24位的10個指標,逐一進行現狀和原因分析,預測部分指標的下一年排位情況。研究發現,影響廣西綜合科技創新水平趕超進位的指標中,科技人員、經費等投入類指標占比較高,指標排位提升難度較大,而科技意識、科技活動產出等類別的部分指標經過努力可以實現排位晉升;但本研究僅對與科技創新密切相關的部分指標進行分析,未覆蓋當年所有排位下滑和低于第24位的指標,尚不足以反映廣西創新活動的全貌,后續研究可擴大指標分析范圍,并作持續性的跟蹤分析和預測分析,從而提出更具參考價值的對策建議。
5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1[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21:9.
[2]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西年鑒2021[M].南寧:廣西年鑒出版社,2021:277.
[3]國家統計局社會科技和文化產業統計司,科學技術部戰略規劃司.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2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1-4.
[4]科學技術部火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中心.中國火炬統計年鑒202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137.
[5]國家統計局社會科技和文化產業統計司,科學技術部戰略規劃司.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2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5.
[6]廣西壯族自治區科技廳,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廣西科技統計數據2021[A].2021:2-3.
[7]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知識產權統計年報2021[A].202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