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韓 冰
教育意義上的“以人為本”是把關注的焦點從“物”轉移到“人”身上,從“外部空間”的開拓轉向對“內部空間”的探索。
在日常鋼琴教學中,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習慣將更多的關注放在訓練學生的演奏技術,以及如何提升鋼琴技巧上,而常常忽略一個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演奏樂器的這個人。我們很少關注這個學生是誰?他(她)有著什么樣的性格特點?心態如何?能力怎樣?其自身的行為模式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何種影響?
學生在自身的成長過程中,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成長煩惱,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疏解,會形成瓶頸,導致無法在專業上取得突破。很多學生復制著這樣一條人生軌跡:從五六歲開始接觸鋼琴,每天投入多于普通孩子一倍的練琴時間,經過多年努力,日復一日,考入專業附中,最終進入專業音樂學院。
這其中,有些學生最后會獲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也不乏有一些學生會背離父母設定的成長路線,最終掉隊,令人惋惜。他們在練琴中都走過各式各樣的彎路,都有過相似的人生彷徨和迷茫。作為教師,如果我們漠視學生在成長中的變化和問題,因循守舊、按部就班地上課,那么無論上多少節鋼琴課、教授多少演奏技巧,最終結果都將蒼白無力。當看著這些從小帶大的學生,出現問題卻不知道如何幫助他們時,我總是悵然若失。教不出好成績,也使我距離成為一名出色教師的夢想越來越遠。
直到兒子的出生,我成為一名父親,為了學生,也為了將來能夠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又踏上了漫漫求學路,但這次學習的卻不再是鋼琴。也就是從那以后,我的教學思路開始有了些改變,把更多的聚焦點放在演奏鋼琴的這個人身上。在我的鋼琴課上,不再只是解決學生如何清晰快速地演奏、如何處理樂曲細節等這些專業上的問題,而是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學生,去更深入地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不同,幫助他們找到自己想要的目標、戰勝內心的懦弱,繼而幫助他們擺脫束縛展翅而飛。
隨著多年教學經驗的積累,我慢慢領悟到教育的藝術不僅僅在于傳授本領,更在于喚醒和鼓舞學生的內心世界。同時,我又希望自己是一面鏡子,能真正折射到學生們的內心深處,讓他們看清自己的短板與盲點,洞察自身的行為模式,排除內心的干擾,從而激發潛力去完成他們的鋼琴夢想。
在此我寫下教學中的一些感想和反思,也希望借此文,與關心鋼琴教育的朋友們一起分享教學經驗。
鋼琴課前,我時常會聽到父母提醒孩子的話語“上課要認真聽老師說什么”;課后也會經常聽到家長們的嘶吼回蕩在走廊里“你怎么又沒有動腦子,你怎么又那么馬虎”。每當這時,我都很想跳起來大喊兩聲:“別指責孩子了!”
實際上對孩子反復提醒“認真、別馬虎”往往起不到警示作用,甚至隱晦著負面的暗示“你是一個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的人”“你是一個很笨的學生”“你是一個很不認真的孩子”……當這樣的暗示慢慢滲透進孩子們的潛意識深處時,他也許就真的會成為父母所提醒的那類人群了,這就是暗示的“魔力”??上У氖牵蠖鄶蹈改浮⒗蠋熢谂c孩子的互動中,都沒有意識到這種負面暗示對孩子的心理傷害。
此情此景讓我回想起十幾年前我教的一個學生D,我聽到她媽媽說得最多的幾句話就是“別練了!你學不好!”學生D從7歲起跟隨我學琴,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8歲開始就已經在全國范圍的比賽中陸續獲獎,和我們預期的一樣,她順利地進入了音樂學院附中開始了更為專業的學習。原本我們都想著乖巧的她上學后會更順風順水,但是后面的故事卻那么的出乎意料,令人大失所望。進入附中學習后,D練琴的時間越來越少,甚至開始厭煩鋼琴。無論是我與她每節課后的肺腑之談,還是父母的各種引導,始終無法讓她提起對鋼琴的興趣,就這樣進行了三年的拉鋸戰,直到最后這個孩子無奈地離開了附中。
一個自幼為學琴付出巨大努力的孩子,最后走向這樣的結局,是誰都不愿意看到的。尤其是對教師而言,看到一個自己灌注了多年心血培養出的學生最終放棄了鋼琴,每每回想,我心中都不勝惋惜。但是,剝開現實的背后,是什么讓她真正產生了對鋼琴的抵觸心理?這點更值得我深思。后來,從她媽媽的話中我才了解到,實際上D從小學六年級就進入了“叛逆”狀態,那時年齡小,沒有力量“反抗”,借著考上音樂學院附中這個目標,也就這么僵持著學下去了。
D的媽媽有句話觸動了我,也成了一個警示:“要是知道后來這樣,我就不每天強逼著她沒完沒了地練琴了,也不會每天那樣嘮叨她了!”琴童的父母是偉大無私的,他們不僅給孩子創造了學琴的機會,甚至還有些為了孩子能夠進入專業學校而辭去原有工作,舉家來到外地租房陪讀。這種付出讓人在心態上自然而然地期待著孩子能獲得更為矚目的成績。當孩子們稍有些不盡如人意時,父母就“理所當然”地懷疑他們、質疑他們。事實上,人很容易會在強烈的愿望前迷失自我,更何況是在擁有著高期待回報的父母面前呢?
古人云:傷人之言,深于矛戟。家長們在束手無策、憤怒至極時的脫口而出的暗示語錄,不知道傷害了多少孩子,讓他們開始懷疑,甚至否定自己,認為付出努力毫無意義,更甚者會慢慢用叛逆的行為證明自己“我就是一個不用功的孩子”“我就是一個不優秀的人”。
自然是孩子的天性,自由是孩子的本性,扼殺天性和本性,就是扼殺成長的活力和動力,而保護和信任才是建立父母和孩子之間有效溝通的保障。
最近面試了一個小學生,小小年紀琴齡卻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了,父母也一直陪伴學習。第一節課剛進琴房后,還沒說兩句話,媽媽就幫他把書拿出來,隨手拿出的還有鉛筆、橡皮外加一個大大的節拍器。最后還不忘補充一句:“自己在書上畫老師說的要求??!”直到一切都安排妥當了才安心地回到座位上開始聽課??吹竭@些舉動,我心中已經有了答案:今天可能是要面對一個“馬虎粗心”的小孩子了。一曲結束,果然不出所料,和我預判的絲毫不差。那些該錯的和容易錯的音毫無意外的都彈錯了,指法也是原始隨意的“拿來主義”。當我來到鋼琴前,更是被那迎面撲來和天書一樣的標記震驚了,譜面上密密麻麻地爬著歪歪扭扭的標記,甚至連下筆的地方都沒有了。接下的談話也證實了我的預判,他媽媽抱怨道:“孩子從小就馬虎、不上心,文化課也有這樣的問題。”
但是,當問及為何想讓孩子開始專業鋼琴學習時,媽媽說“擔心他的文化課將來跟不上,就想讓他試試”。我瞬間無言以對,心里一陣驚呼。學習鋼琴何時淪落到這種地步了,日常學習都有問題,那面對專業性要求更高的鋼琴又怎么能有所進益呢?
我直白地對家長說:“從你開始幫孩子的瞬間,我大概就知道了他的問題。我建議練琴可以先緩緩,你們先幫助孩子在生活上和學習上建立一個自理的好習慣更為重要。您的‘狠心不管’或許能改變他?!眿寢屢侧卣f道:“這個問題我們也認識到了,就是一直沒辦法改變?!?/p>
社會上的很多問題都從側面映射出一個現象“勤快的媽媽,大多有著懶惰的孩子;而那些‘不靠譜’的爹媽反而無心插柳柳成蔭”,教育是有邊界感的,淺水留不住大魚,籠里養不出雄鷹。作為父母,對孩子的“幫”是天經地義的,很多父母認為這就是“愛”。但是還有一種更智慧的“愛”、更尊重的“愛”,那就是放手和距離,或許適當的“無為而治”才是培養孩子自立自強的有效方法。
成為合格的父母是需要思考和抉擇的,作為教師更應該去思考因人施教的方式,對年齡很小的孩子,老師一個音一個音地教導、一個手指一個指法地監管,這種“保姆式的教學”確實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長時間保持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滋生了學生學習的依賴性,還會大大降低學生的自學能力。
能適時地選擇放任學生的老師是智慧的。留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教育真正點燃一把火,激發他自身的理解力,提高其自學和摸索實踐的能力,才能真正讓孩子在學習中成長。
一個音樂家的長成是靠他(她)自身慢慢成長起來的,不是依靠外力催化成的。就像文中的父母“幫”一樣,何時幫、如何幫、怎么幫考驗著我們的智慧,需要我們去思考去選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