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丁太


工作五年,我來到西南大學臨高實驗中學已有四年之久。在西南大學臨高實驗中學這四年,一路走來,不論是教學還是教研,都有賴于師父的引領和指點,才有了我這個教學新手的成長。
我們師徒的第一次見面,是在西南大學臨高實驗中學教師招聘考試的面試場上。彼時師父作為面試考官之一,在我試講結束答辯的環節中問了我一個問題:借代和借喻有什么區別?這是一名治學嚴謹的老教師對一名教學新手在專業上的追問,也是令我至今還難以忘懷的一個追問。每每在教學或者是教研上遇到相似又容易混淆的概念時,我總會想起師父的這個追問,讓我在講授或者是確定概念的時候慎之又慎,以免誤人子弟。結束面試之后我就在想,未來的從教之路,要是能跟著這樣的老師學習成長,那將是職業生涯中的一大幸事。也許彼時的李老師沒有想過她在面試場里問了一個年輕人一個問題,往后的許多日子里這個年輕人請教了她好多個問題。
入校以后,因為我和李老師是同一學科的關系,我時常去聽李老師的課,被李老師淵博的知識和精湛的教學藝術所折服。我對自己說一定要跟著這樣的老師學習,我常常師父長,師父短地喊著、問著。李老師總是笑盈盈地說:“喊啥師父哦,相互交流便是。”那時我便想,大抵是自己不成器,李老師都不愿意收我這么個徒弟。2019年,學校舉行“青藍工程”師徒結對儀式,在全校教職工的見證下,我在結對徒弟那里簽下了自己的名字,捧著花獻給了李老師,鄭重地喊了聲:“師父。”
回顧這幾年來,師父可謂是“傳道、受業、解惑”。李老師有著十分豐富的教學經驗,還有對孩子的耐心與負責,常常讓我在感動之余獲得了很多學習、工作的動力,使我大膽放下包袱開展教學、教研活動,同時也明確了自己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負的職責。
在備課方面,師父會非常耐心地指導我,告訴我要多看課標和教材,對教材要“門兒清”,還要多查閱相關的資料,做到書上沒有出現但與授課內容相關的知識點在自己心中要有數。也正是她細致認真的態度不斷感染了我,我開始認真對待每一個備課環節,有問題及時向師父請教,盡量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資料作為教學資料,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狀況,力求備好貼合學生水平的課,努力把教學資料和學生學習實際結合起來。
在講課方面,我經常找機會去“蹭”師父的課,每次都會有很大收獲,師父最大的特點就是教學有序、方法清晰,很有感染力。她上課時從容不迫,很有激情,學生的課堂氣氛也很好!真正做到了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和方法,將知識教學與情感教育結合在一起。在她的影響下,我也學著靈活地根據學生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讓學生用心參與課堂,做到有效教學,注意教學環節的緊密聯系,讓學生真正掌握課堂知識,運用方法。
師父經常會過來旁聽我的課,聽完后給我評課時,她也會反饋很多我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問題,比如課堂環節的設計是不是銜接自然;內容是不是切合我設定的教學目標;在跟學生探究互動的時候是不是能夠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方法。我可能從教師的角度覺得處理得挺好,但師父能夠從聽講人的角度發現不足。評課時她把我的不足反饋給我,從而起到了讓我再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的效果,讓我能夠有意識地進行調整。我上課有一個通病,那就是一點也不著急。師父經常提醒我要注意課堂的節奏,這也是我日后要多多注意改善的一個方面。
在班級管理方面,初出茅廬的我第一次當班主任,也會遇到處理不了的問題。因為師父是有多年班主任經驗的教師,遇到我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我總是會麻煩她,請她支招。她很樂意與我分享她的經驗,通過師父的不斷支招,我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上也慢慢得心應手。有時我為學生的錯誤生氣時,她也會開導我,會教我如何更耐心地對待學生。
在教研上,師父總是鼓勵我參加論文、設計、微課、課例這些比賽,還指導我開展課題研究。在我參加這些比賽或者是做課題的過程中,她總是不厭其煩地幫我并給我指出不足之處,給出修改建議,幫我不斷打磨和完善。師父總會一針見血地指出我的不足,很少會告訴我優點,但又會在我取得成績的時候來一句:“小伙子上道了,繼續努力。”
荀子有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回顧自己的成長之路,每一步都離不開李老師的指導與引領。可以說正因為有幸來到西南大學臨高實驗中學這個大家庭,跟隨李老師這位“巨人”的前進腳步,我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愿意在師父的帶領下為教育事業不斷奉獻自己的熱忱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