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靈
【關鍵詞】贛南客家文化;人工智能;傳播方式
贛南客家文化作為客家人生產生活的智慧結晶,是客家人寶貴的精神財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拓寬了對外傳播文化的渠道,改變了傳播方式,為贛南地區客家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更多選擇,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傳播傳統文化已經成為未來趨勢。目前,傳統文化所遭受的壓力不只是文化本身的危機,傳播模式固定化、單一化也是構成困境的重要來源之一。在當下的互聯網時代,將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高新技術與贛南客家文化相結合,為贛南客家文化的傳播提供新思路。
一、當前地方傳統文化傳播政策多層級重視
麥克盧漢(McLuhan)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前文字時代/部落時代、古登堡時代、電子時代。從電報等電子發明出現之后,人類逐漸由紙質媒介朝網絡媒介轉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電子媒介所展現的便捷性、交互性、傳播性使得信息的傳播呈多樣化與擴散化發展,人們對于地方文化的了解與保護意識也呈上升趨勢。國家及地方政府也相應出臺相關政策促進地方文化與數字化相互融合,下文從國家級與省部級兩個層級來概述傳統文化數字化傳播及發展政策概況。
首先從國家層面看,2011年原文化部、財政部共同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將現代科學技術和傳播手段應用于文化,以加強公共數字文化的建設。2013年09月《文化部信息化發展綱要》要求從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搭建服務平臺、產品研發三個方面提高文化信息供給能力。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要促進文化產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構建數字文化產業生態體系。國家政策的支持推動了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在傳統文化領域的創新。
其次是省部級層面。202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實施意見》提出支持各地利用VR產業優勢,開發5G+VR全景直播、5G+AR慧眼、5G+AI旅游,發展VR沉浸式文化和旅游體驗產品。推動文化大數據體系和區域文化產業帶建設,加快文化產業全面轉型升級,提升文化核心領域發展水平。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政策要求深入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培育壯大數字演藝、數字藝術、電子競技、沉浸式體驗等新型文化業態,豐富個性化、定制化、品質化的數字文化產品供給。以上數據證明,推動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與傳統文化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贛南客家文化傳播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傳播方式正在向傳統與網絡多維協同化傳播方式的轉型。如今,各類移動端與智能應用程序日益完善,網絡等新興媒體已成為民眾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人工智能在高新科技的支持下被廣泛應用,為贛南客家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選擇。從基于拉斯韋爾(Lasswell)對人類社會傳播活動分析提出的“5W”理論上,從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媒介三個角度解析當下贛南客家文化的傳播。
(一)傳播主體力量失衡
傳播主體是傳播行為中的引發者。過去,對于贛南客家文化的傳播主要是依靠政府文化事業單位的扶持,其他非官方傳播主體力量勢單力薄。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播方式得到增加。傳播主體不再局限于官方政府機構或相關研究專家,普通客家文化愛好者也可以利用網絡媒體傳播贛南客家文化。目前對于贛南客家文化的傳播主體可以分為三大類:首先以官方文化機構或團體為主;其次是贛南客家文化研究人員、從事客家文創的設計人員;最后是對贛南客家文化的愛好者。但與官方組織相比,民間組織和個人愛好者存在宣傳內容單一、缺乏系統規劃等問題,對贛南客家文化內涵的深刻詮釋還不夠。在傳播贛南客家文化過程中力量較弱,對理解和宣傳客家文化傳承的廣度和深度有限。目前傳播主體整體呈現官方組織依舊為宣傳的主力,其余傳播主體力量較弱的局面。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扶持擴大非官方組織傳播主體力量成為目前傳播贛南客家文化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傳播內容數字化路徑漫長
贛南客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面臨資料不全面、數據不統一、形式單一化、數據之間缺少交互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客家文化傳播內容格式化的風險,使觀眾對贛南客家文化的理解出現偏差。贛南客家文化作為漢文化的分支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無法脫離當地獨特的歷史與文化環境。因此加強對數字文化內容的開發,建立數字內容生產、轉換的專業渠道,對深入研究客家文化推動數字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國內學者賈菁也提到,目前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數字技術的結合更多地停留在“記錄一利用”分離型、階段式的管理方式。對于數字技術大多地區只將其作為傳統文化的記錄、展示的工具,在涉及收集整體贛南客家文化的資料和情景等核心內容的數字化過程中,文化與數字技術雙方還處于相對隔離的狀態。由于對數字傳播技術掌握不夠全面,加上對客家文化認識不夠深入,不能形成完整的客家文化生態圈,使得部分具有深刻內涵的民俗文化表現呆板未能深刻傳遞其本質。傳播內容如何與數字技術完美融合,成為贛南客家文化傳播發展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三)傳播媒介囿于傳統方式
據調查目前部分地區的贛南客家文化傳播通常采用傳統的單向傳播方式,形式較為刻板傳統、創新點不足,難以展現文化的豐富性,導致傳播效率較低,逐漸喪失受眾關注力。當今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傳播手段異常豐富,甚至在一個程序內,包含圖文、視頻、游戲、社區交流等多元化的傳播手段。鑒于人們對傳播內容的新興社交平臺與智能媒體具有對信息保真度與傳播自由度關系的平衡功能,越來越多的任務需要協同處理多種傳播形式,只有對這些多種傳播模式進行融合分析,才能得到完整的信息。相對比起傳統媒介,人工智能多為跨媒體智能,具有極高的互動性、主動性、個性化的特征,表現為將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復雜媒體對象混合并存,在不同行業的文化產品輸出上都有亮眼的表現。
雖然目前一小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將人工智能技術與贛南客家文化相結合,利用VR、投影等高新技術將客家文化內容展示于觀眾。但由于設備的稀缺性,普通民眾缺少日常接觸高新設備的機會,使得數字化傳播的效果未能達到最大化。加上數字技術本身的復雜性,普通民眾參與度較低,不利于信息的推廣。如何把握新興技術突破傳播媒介的思維定勢,是當下贛南客家文化廣泛傳播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三、基于人工智能的贛南客家文化創新新方式
(一)通過人工智能加強傳播內容構建化
首先,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贛南客家文化以往的文獻史料、相關數據進行梳理并建立起贛南客家文化數據庫。人工智能作為新興的高端科技,具有高效的儲存、運算的能力,對于信息存儲及分類整合具有天然優勢。例如利用圖像識別對海量圖片進行分類,或是利用關鍵字將文本類資料快速篩選,極大提高了數據整合效率。同時,人工智能技術還能針對非文本類型的贛南客家文化數據內容方面進行優化。將部分通過口述、演述的信息整合加以轉化為對贛南客家文化知識、內涵、邏輯相關聯的活性情景模式,將贛南文化聯動成一個整體。通過建立數據庫,還可以對衍生出的文創產品、游戲引擎等提供數據支持,形成可共享的文化數據資源。從而使傳統客家民居文化數字化資源管理從簡單的優化建檔手段向數據管理智能化躍進。
其次,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針對用戶喜好進行內容精準投放,有效提高信息接收者的信息讀取率。在投放信息的同時也可以利用技術確保傳播內容的真實性、當代性、廣泛性,減少不實內容的傳播。贛南客家文化經歷百年變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其中如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宗族文化、飲食文化在不同地區都具有各自不同特點,在傳播過程中,必須確保傳播內容真實、全面地反映贛南客家的歷史文化和結構特點。當下社會正處于“信息大爆炸”時代,人們獲取信息途徑和內容越來越多,贛南客家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也必須豐富自身內容才能提升傳播效率。在確保傳播內容的真實上,結合當代價值觀對傳統贛南客家文化進行二次創作,使人們更易于提取信息內容,拓寬了文化交流的廣度。
(二)基于人工智能構建傳播渠道多樣化
互聯網的最大特點是具有即時性和交互性,為實現新的人工智能的萬物互聯提供了支持。在開發和傳播贛南客家文化的傳播策略上,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的互聯互通用科技推動文化溯源和創新,結合線下和線上兩種傳播并行。在線下采取將采集的資料進行分類、處理、轉化,再通過建立數字博物館或者特色展廳利用VR技術、交互感知、環境復原等技術手段為受眾者提供“虛擬場景”,使人由視覺感官轉變為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重感官的體驗。
線上相比較線下具有更廣泛的渠道,首先是建立智慧旅游小程序,將建筑數據導入小程序形成可交互的虛擬地圖。例如贛南龍南圍屋通過掃描二維碼可使用微信小程序進行電子導航,除地圖外也有錄制的視頻講解。以及在陜西省的西安市,當地文化和旅游局推出了《按圖索“跡”西安文旅地圖》紙質地圖和線上“西安文旅智慧導覽”小程序,手機掃描地圖便會在手機上出現立體的動畫。其次,還可通過創作相關音樂、動畫、短視頻、游戲以及文創產品等多種渠道來擴大接觸受眾,例如《大魚海棠》、故宮文創產品等都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的成功案例。最后還可通過微博、小紅書、嘩哩嗶哩等社交媒體平臺;抖音、快手等移動短視頻平臺;喜馬拉雅、貓耳FM等移動端聽書軟件合作推出一系列高品質贛南客家文化相關內容。人工智能的空間再現技術應用于贛南客家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輔助身體有缺陷和沒有時間外出的人去了解客家文化,讓受眾體驗和接觸到跨越地域的“無界”式的傳統文化傳播,從而打破消除了贛南客家文化傳播障礙。
(三)引入人工智能促進傳播受眾廣泛化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在提升文化傳播的速度和效率同時,人類也擴大了信息接收范圍,破除了地域屏障。在傳播文化的同時,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傳統文化愛好者數據調研,獲取數據背后的用戶真實顯性興趣和隱性用戶需求。例如故宮博物院與騰訊在游戲、動漫、音樂等方面開展合作,利用線上匿名調查問卷的方法提取用戶文化需求和喜好,通過數據分析將文化內容與客戶需求有效結合極大提高了用戶點擊率。在當下,收集信息接收者的真實需要同創作相結合,才能創造出令受眾滿意的作品,構建出個性化數字技術和傳統媒介相互補充的綜合傳播空間,促使贛南客家文化受眾的廣泛化發展。
四、結語
贛南客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華文明的藝術瑰寶、世界獨一無二的文化遺產。目前,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數字技術的成熟和應用,信息媒體技術、虛擬仿真、人工智能、5G技術等,豐富了方式文化交流,拓寬了文化交流的渠道,并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強大助推器。將客家文化與數字技術相結合,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贛南,使客家文化傳承無窮。同時,贛南客家文化數字化傳播模式也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人工智能技術具有更大的潛在價值,值得進一步開發和應用,數字技術在文化傳播中的應用也將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擴大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