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庚吉



派出所名稱:甘肅省靜寧縣公安局治平派出所。
建所時間:2016年。
轄區概況:派出所設置馬合、劉河兩個警務區。轄區面積77.86平方公里,共有12個行政村、80個村民小組,實有人口3755戶1.42萬人。
警力配備:現有民警3人、輔警4人。
甘肅省靜寧縣公安局治平派出所立足轄區實際,堅持“前端+末端”并重,辨證施治、多維發力,做好“加減乘除法”,探索出一條新形勢下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的新思路。自2019年以來,全鎮未發生“民轉刑”“刑轉命”惡性案件和信訪案件,因民間糾紛引發的治安案件逐年下降,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前端治理做“加法”,建強“望哨”
堅持責任前置。明確所長第一責任,駐村民警主體責任,輔警義警排查責任,并建立與鎮綜治、司法部門聯勤聯動機制,將村組干部、網格員全數納入矛盾大化解工作系統,級級簽訂責任書,形成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一級抓一級的責任體系,構建了權責明晰、功能集成、運行高效、執行有力的工作格局。
堅持關口前移。建立矛盾糾紛預警機制,在全鎮選建矛盾排查信息員54名,推行滾動排查+警情研判+指令核查工作模式,緊扣果品經銷、婚姻家庭、鄰里矛盾等重點熱點,充分依托公安大數據平臺,網上網下聯動、人力技術并重,突出熱點社情、民情、輿情、警情信息搜集匯總,從中發現苗頭性、傾向性、隱藏性矛盾糾紛24起,其中信息員報告15起、警情梳理8起、合成指令1起,做到早發現、早處置,提高了預警預防能力水平。
系統治理做“減法”,打好“組合拳”
推行“月例會”制度。堅持矛盾糾紛“日排查、周分析、月研判”,每月召開一次矛盾糾紛調處工作會商研判會,對本月內重點、難點、要點矛盾糾紛上會分析研判,逐項、逐戶把脈問診,對癥下藥。對重大矛盾糾紛事件,對接鎮政府職能部門和基層共同協商處理意見,確保處理得當、調處到位,實現了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統一。2022年1月19日,伍坪村常某甲、常某乙產生婚姻糾紛,雙方成見較深,派出所多次調解未果。在當月例會中,派出所會同鎮司法所、綜治中心和伍坪村村委會多方勸和調處,最終雙方重歸于好。
實行“項目化”管理。對排查出的突出矛盾糾紛,全部登記造冊,建立臺賬、公布清單;對重點矛盾糾紛,按照“一起糾紛,一個方案,一個領導負責”的工作要求,確定責任領導、包片民警和責任人,明確辦理要求和時限,倒排工期、掛賬盯辦、跟蹤問效;對已經化解的逐案審批銷號,確保了矛盾清結、隱患清零。劉河村王某、張某兩家比鄰而居,素有積怨,平日里口角不斷。在被列為重點矛盾糾紛后,所長牽頭組成專班,經過三周的努力,源頭化解矛盾糾紛,按期銷號,雙方當事人送來錦旗表示感謝。
當好“和事佬”角色。深化治安案件調解制度創新,對民間糾紛引起的社會危害不大的治安案件,堅持能調則調,著力減少社會對抗,傳遞了法律溫暖。2022年,共調解治安案件35起,做到了定分止爭、案結事了。
依法治理做“乘法”,守牢“主陣地”
提升群眾工作能力。踐行群眾路線,發揚“傳幫帶”傳統,組織民警輔警苦練基本功,用群眾的方式、群眾的語言和群眾打交道,提高了開展群眾工作的能力,駐村民警、輔警都能與老百姓說得上話、交得了心,下地能勞動、上炕能說事,搭建了警民連心橋,副所長張本本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說事老張”。
增添群防群治動力。動員群眾主動參與社會矛盾化解工作,壯大矛盾糾紛調解的志愿者力量,將鄉賢能人、老人長者和治安積極分子納入志愿者隊伍,建立能人庫和調解員機制,形成了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的社會化工作格局。目前,全鎮共有志愿調解員24名,在源頭化解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釋放法治宣傳張力。強化法治宣傳,充分利用好宣傳欄、大喇叭、新媒體“三大平臺”,印發《矛盾糾紛調處倡議書》《致廣大群眾的一封信》彩頁3600余份,在公路主干道沿線、學校、村部周圍制作張貼宣傳標語30條,每周至少兩次通過農村大喇叭播放矛盾糾紛的通告、公告和典型事例,充分利用各村組微信群等線上平臺廣泛宣傳矛盾糾紛化解知識,引導廣大群眾通過和解手段、法治途徑維護權益、解決紛爭,確保了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末梢治理做“除法”,激活“神經元”
緊盯關注群體除隱患。認真落實包戶、包人、包事件“三包”責任制,對特定群體和重點人員掌握思想動態,跟進干預救助,解決合理訴求,落實“日報告”制度和痕跡化管理工作法,及時息事化積。2022年1月19日,監測人員李某到前夫家看望孩子,遭到男方家屬阻撓。派出所民警及時到達現場維持調解,維護了李某的合法權益,防止了事態升級。
緊盯現場處置除隱患。堅持“第一現場”原則,堅持維權導向,抓早、抓小、抓苗頭,注重從政策層面化解矛盾糾紛,堅持“情理法”一體宣講,講清法理、說透道理,算清人生、道路、感情、自由、法律“五筆賬”,保障群眾權益,疏導群眾情緒,切實提高現場處置率,消除了矛盾糾紛的積累、聚集、疊加和演化風險。2022年,現場調解矛盾糾紛和輕微案件312起,占比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