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風

最近,從購物上,我能感覺到墨墨的一些變化。
我之前跟你們聊過,墨墨是一個對自己都十分摳門的孩子,買一件價值5元錢的東西都會糾結半天。我手機某購物平臺的購物車里,他加入了很多東西。精明的購物者買東西會貨比三家,可墨墨每次都貨比十幾家才下手。但是最近,他買了一些手辦,每個都價值100多元,花錢如流水。
我問墨墨,買這些東西的意義是什么。他的回答是:身邊的伙伴們都有,如果我沒有,會顯得low,很丟臉。
我把賬本掏出來,讓墨墨自己記賬,算算這一通買進后,今年的壓歲錢還剩多少。一筆筆算下來后,墨墨意識到錢花得太多,有些心疼。他自言自語:唉,這些手辦都差不多,買一個就行了。我真是缺心眼啊!
不盲目與別人攀比,人就能悠然自得。
追求物質是人類的天性,孩子也不例外。很多做父母的,只要家庭經濟能承受,都會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受虧。殊不知,這會助長孩子形成物質攀比心理。
孩子一旦出現這種心理,就會更加注重物質財富而忽略精神上的收獲。他們拿著玩具,本該去做游戲,卻變成比較價位的高低。孩子失去童真童趣和童年特有的快樂——這多么令人遺憾!
在攀比中,有的孩子發現自身的物質條件不如別人時,會失去自信,甚至產生自卑。
攀比是煩惱產生的根源。及時引導,不要讓孩子成了物質小孩,更別讓他失去童年的笑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孩子攀比,往往是從環境中習得的。父母要嚴以律己,給孩子樹立榜樣,幫助孩子遠離那些喜歡攀比的人,引導孩子向往積極向上的氛圍。
要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孩子愿意坦誠交流,父母才有機會分析攀比心理的成因,對癥下藥,找出正確的解決方法。
要營造融洽和諧的家庭氛圍。生活在這樣家庭氛圍里的孩子,情緒多是正面的。換一個角度來說,如果父母不過分地追求名利,不熱衷于炫耀成就,并且悉心培養孩子,那孩子的喜好和欲望怎么會是追求物質享受呢?
出現攀比心理,也說明孩子有了競爭的意識,開始要面子了。做父母的也不要過于緊張,找到根源,正確引導,多培養孩子一些健康的興趣愛好,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與同伴建立良性的競爭關系。這樣一來,孩子自然就不會盲目地與別人攀比物質了。
對比多了,欲壑就會擴張;攀比多了,心態終將失衡。
不做物質小孩,方能構筑自己的精神高地。
寒假計劃是你自己制訂的,不要攀比!比什么玩手機的時長,怎么不比成績?
對!攀比的后果就是,你把第一次假期練字課都忘記了。
不要攀比?你們天天拿我與別人比成績、比運動……我這也是學你們。這就叫上梁不正下梁歪!
媽媽說
墨墨不是一個物質小孩,但最近有些迷戀手辦,連課外書都不香了。我留意到,他和朋友們聊天的話題多圍繞著購物,還在攀比。這個小苗頭必須要掐滅。我們做父母的不妨大聲告訴孩子:放棄過度的物欲,遠離攀比,是一種更廣闊的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