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軍



摘要:“使用環境特征”在我國《專利法》《專利法實施細則》中并無明確規定。自“島野訴日騁”案之后,涉及“使用環境特征”的專利侵權糾紛時有發生,各級法院基本上遵從“島野訴日騁”案的裁判要旨,但對專利權利要求中的“使用環境特征”的辨識仍然見仁見智,影響社會公眾對這類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確定的合理預期。值得注意的是權利要求(特別是產品權利要求)撰寫或審查中,為何將請求保護的主題(對象)以外的特征寫入,法院在解釋權利要求時,如何辨識“使用環境特征”,特別是當權利要求撰寫中某個特征與其他結構特征并列出現時,如何準確理解發明撰寫人的本意,精準辨識“使用環境特征”,在“島野訴日騁”案后的今天,更加值得業內認真回顧、探討與思考。
關鍵詞:使用環境特征;權利要求;必要技術特征
一、“使用環境特征”的法律概念
“使用環境特征”并非《專利法》固有的概念,其適用的歷史路徑與“功能性特征”一樣,系經過司法實踐確認而最終為司法解釋所吸收,進而成為一項具有約束力的規則。“使用環境特征”最早出現在最高人民法院(2012)民提字第1號民事判決書(株式會社島野訴寧波日騁工貿有限公司侵害發明專利權糾紛案)。該判決對“使用環境特征”作出了如下定義:專利法意義上的“使用環境特征”是指權利要求中用來描述發明所使用的背景或條件的技術特征。2013年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北京高院)發布的《專利侵權判定指南(2013)》第22條規定,寫入權利要求的“使用環境特征”屬于必要技術特征,對專利權保護范圍具有限定作用。“使用環境特征”是指權利要求中用來描述發明所使用的背景或者條件的技術特征。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專利侵權司法解釋二》),其第十六條以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規定,被訴侵權技術方案不能適用于權利要求中“使用環境特征”所限定的使用環境的,法院應當認定被訴侵權技術方案未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2017年北京高院發布了《專利侵權判定指南(2017)》(以下簡稱:《指南(2017)》),其對《專利侵權判定指南(2013)》有關內容進行了豐富,關于“使用環境特征”,《指南(2017)》進一步規定:寫入權利要求的“使用環境特征”對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具有限定作用。被訴侵權技術方案能夠適用于權利要求記載的使用環境的,應當認定被訴侵權技術方案具備了權利要求記載的“使用環境特征”,而不以被訴侵權技術方案實際使用該環境特征為前提。但是,專利文件明確限定的技術方案僅能適用于該“使用環境特征”,有證據證明被訴侵權技術方案可以適用于其他使用環境的,則被訴侵權技術方案未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另外,按照技術特征所限定的具體對象不同,技術特征可分為直接限定專利技術方案本身的技術特征,以及通過限定專利技術方案本身之外的技術內容來限定專利技術方案的技術特征。前者一般表現為直接限定專利技術方案的結構、組分、材料等,后者則表現為限定專利技術方案的使用背景、條件、適用對象等,進而限定專利技術方案,因而被稱為“使用環境特征”。常見的“使用環境特征”多表現為限定專利技術方案的安裝、連接、使用等條件和環境。鑒于專利要求保護技術方案的復雜性,“使用環境特征”并不僅僅限于那些與被保護技術方案安裝位置或連接結構直接有關的結構特征。
對產品權利要求而言,用于說明有關被保護技術方案的用途、適用對象、使用方式等的技術特征,也可能屬于“使用環境特征”。寫入權利要求的“使用環境特征”屬于權利要求的必要技術特征,對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具有限定作用,“使用環境特征”對于專利權保護范圍的限定程度需要根據個案情況具體確定。通常被訴侵權技術方案可以適用于“使用環境特征”所限定的使用環境的,即可視為其具備該“使用環境特征”。
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審結了株式會社島野與寧波市日騁工貿有限公司專利侵權再審案(以下簡稱:“島野訴日騁”案)。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的保護主題是“自行車后換擋器支架”,但是該權利要求1還限定了該后換擋器支架之外的“用以連接的后換擋器以及自行車車架”的具體結構。這些關于后換擋器支架所連接的后換擋器及自行車車架的特征,實際上限定了后換擋器支架所使用的背景和條件,屬于“使用環境特征”。最高人民法院指出:“凡是寫入權利要求的技術特征,均應理解為專利技術方案不可缺少的必要技術特征。對專利保護范圍具有限定作用。在確定專利保護范圍時必須加以考慮。已經寫入權利要求的使用環境特征屬于權利要求的必要技術特征,對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具有限定作用。”自“島野訴日騁”案后,使用環境特征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高度重視。《專利侵權司法解釋二》第九條首次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對“使用環境特征”進行了明確的規定。總體而言,即便司法案例以及規范性文件對“使用環境特征”進行了歸納總結,并給出了界定,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界定的邊界仍舊過于模糊和粗糙。筆者認為“使用環境特征”實際上是描述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中發明主題涉及的全部或部分結構內容安置于其他結構或與其他結構連接從而實現發明目的的特征。綜上所述,“使用環境特征”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使用環境特征”只用于對發明、實用新型專利權利要求的解釋,不涉及外觀設計;二是“使用環境特征”中的位置信息、連接關系等已經體現在權利要求之中,需要將其與其他必要技術特征一并進行解釋;三是是否屬于“使用環境特征”需要根據發明主題、現有技術、權利要求、說明書以及審查歷史等進行綜合判斷。
二、適用“使用環境特征”規則的典型案例及其認定標準
專利保護范圍是由權利要求界定的。對于產品權利要求的撰寫應采用結構性的特征來限定。司法實務中,權利要求中還可能出現了結果(結構特征以外的限定,例如安裝位置或環境)。如何看待寫入權利要求中的結果特征以外的限定內容,這些內容對于確定保護范圍有何影響,便成了權利要求解釋的“兵家必爭之地”。在“島野訴日騁”案中,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請求保護的主題為“一種……自行車后換擋器支架”,見涉案專利附圖所示:
該案件所涉專利為“后換擋器支架”,授權公告號為CN1095781C。2004年8月涉案專利權利人——株式會社島野以侵犯涉案專利權為由將寧波日騁公司訴至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寧波中院),認為其生產銷售型號為RD-HG-30A、RD-HG-40A自行車后撥鏈器(以下簡稱:被控侵權產品)使用的有關技術落入了涉案專利保護范圍,請求寧波中院:判令日騁公司立即停止制造和銷售侵權產品;立即銷毀所有剩余侵權產品、侵權產品宣傳資料以及制造侵權產品的專用模具,并刪除互聯網上有關侵權產品的廣告;賠償株式會社島野經濟損失30萬元。
日騁公司答辯認為涉案專利保護的是改進的車架后叉端、后撥鏈器及其裝配方案。被控侵權產品不涉及自行車車架,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將其安裝到任何地方,因此被控侵權產品并未覆蓋涉案專利全部技術特征,故不構成侵權。
本案的核心爭議焦點在于如何解釋涉案專利權利保護范圍。查閱涉案專利審查歷史可知,涉案專利在審查中為使涉案專利滿足新穎性、創造性的要求,曾根據審查員的要求對權利要求1進行了兩次修改。第一次修改時,株式會社島野在涉案專利部分前序中增加了“所述自行車車架具有形成在自行車車架的后叉端(51)的換擋器安裝延伸部(14)上的連接結構(14a)”的內容,以此限定自行車車架的結構;繼而在第二次修改時,株式會社島野更進一步對后換擋器和自行車車架的結構、后換擋器支架與二者的連接方式都進行了詳細限定。最終授權文本權利要求1中前序部分的表述為:“一種用于將后換擋器(100)連接到自行車車架(5O)上的自行車后換擋器支架,所述后換擋器具有支架件(5)、用于支撐鏈條導向裝置(3)的支撐件(4)、以及一對用于連接所述支撐件(4)和所述支架件(5)的連接件(6、7),所述自行車車架具有形成在自行車車架的后叉端(51)的換擋器安裝延伸部(14)上的連接結構(14a)……”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其特征在于”之后)為“所述第一連接結構(8a)和所述第二連接結構(8b)的布置應使所述支架體(8)安裝在所述后叉端(51)上時,所述的第一連接結構(8a)提供的連接點是在所述第二連接結構(8b)提供的連接點的下方和后方。”
2005年3月15日一審法院就本案作出民事判決,認為涉案專利中的本體結構與自行車車架結構在解釋權利要求時均有限定作用,且株式會社島野基于審查意見對涉案專利權利要求進行修改就已經使得該技術特征成為這個完整技術方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法院在確定涉案專利權利要求保護范圍時必須嚴格按照權利要求涵蓋的內容,不得任意做擴大或限縮解釋。基于禁止反悔原則,專利權人不能為了獲得專利權而根據現有技術增加有關技術特征,或明確了有關技術術語等,縮小涉案專利保護范圍,待其行使權利時卻做出相反的解釋,隨意使得涉案專利權利保護范圍擴大。本案中由于被控侵權產品尚未被安裝在自行車上,因此不具備權利要求1(前序)中的“所述自行車車架具有形成在自行車車架的后叉端(51)的換擋器安裝延伸部(14)上的連接結構(14a)”的技術特征,也不清楚具體的安裝方式。因此,一審法院認為被訴侵權產品沒有落入涉案專利權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被告不構成侵權。
株式會社島野不服一審判決,向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浙江高院)提出上訴。2005年10月28日浙江高院作出的民事判決思路與一審并無本質不同,其認為涉案專利權利要求包括結構特征和安裝特征,本案焦點問題在于被控侵權產品是否具有涉案專利中的安裝特征,即是否具有(1)后叉端的自行車車架;(2)安裝在車架后叉端的延伸部上。由對比可知被控侵權產品僅有涉案專利中的結構特征,考慮到日騁公司沒有進行安裝行為,且該被控侵權產品也可以使用涉案專利限定的其他方式進行安裝,因此被控侵權產品不具有專利權利要求中的安裝特征,沒有落入本案專利保護范圍,不構成專利侵權。
株式會社島野不服二審判決,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再審申請。最高人民法院于2005年10月28日作出民事裁定,指令浙江高院再審。浙江高院于2010年8月26日作出再審民事判決,維持該院二審民事判決。株式會社島野不服再審判決,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最高人民法院于2012年12月11日作出終審判決,撤銷一審、二審和再審判決。最高人民法院否定了前序程序中將關于后換擋器支架所連接的后換擋器及自行車車架的特征解釋為“安裝特征”的觀點,其首先認為以上特征對權利要求具有限定作用,但該特征并非“安裝特征”,而是“限定了后換擋器支架所使用的背景和條件”,進而認為該特征屬于“使用環境特征”。
由此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在個案中引入了“使用環境特征”這一概念,即“使用環境特征是指權利要求中用來描述發明所使用的背景或者條件的技術特征。”本案專利的保護主題是“自行車后換擋器支架”,但是權利要求1在描述該后換擋器支架結構特征的同時,也限定了該后換擋器支架所用以連接的后換擋器以及自行車車架的具體結構。這些關于后換擋器支架所連接的后換擋器及自行車車架的特征實際上限定了后換擋器支架所使用的背景和條件,屬于“使用環境特征”。對于權利要求1所保護的后換擋器支架具有限定作用。最高人民法院進一步對“使用環境特征”作具體分析:第一,“使用環境特征”是指權利要求1所保護的后換擋器支架所使用的自行車車架的特征,即“所述自行車車架具有形成在自行車車架的后叉端(51)的換擋器安裝延伸部(14)上的連接結構(14a)”;第二,“使用環境特征”是指權利要求1所保護的后換擋器支架所使用的后換擋器的特征,即“所述后換擋器具有支架件(5)、用于支撐鏈條導向裝置(3)的支撐件(4)、以及一對用于連接所述支撐件(4)和所述支架件(5)的連接件(6、7)”。它們與權利要求1的其他特征一起,組成一個完整的技術方案,共同限定了權利要求1的保護范圍。由此可見,如何辨識權利要求中的“使用環境特征”,亦成為權利要求解釋的重要任務。
繼“島野訴日騁”案后,另一涉及“使用環境特征”規則的典型案例是東莞光距訴寧波普能網線專利侵權案。該案中“使用環境特征”的辨識已然成為導致勝負的關鍵因素。該案中的涉案專利為智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4月27日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的名稱為“網路插頭上蓋自動定位結構”的實用新型專利,2018年1月2日該專利獲得授權,專利號為201720458033.X。其獨立權利要求1為:“1.一種網路插頭上蓋自動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底座;一上蓋,該上蓋一端活動樞接于該底座上端面并與所述底座彼此扣合共同組成一插頭本體;一含有多條內部芯線的網路線,該網路線的前端一定長度伸入上述插頭本體內部;一底板組裝于上述插頭本體內部的底座,該底板定位一電路板,并在上述電路板設有一刺破型端子座以及位于該刺破型端子座上方的壓板;上述底座后端組合一用以定位上述網路線前端一定長度的導線座,以及在所述上蓋表面設有一釋放彈片;上述底座與所述釋放彈片相對位置設有一前端座,該前端座設有一朝向該釋放彈片的解除彈片,且所述釋放彈片隨所述上蓋換開動作按壓所述解除彈片并在到達換開設定角度位置自動定位所述上蓋。”
該權利要求請求保護的主題是“一種網路插頭上蓋自動定位結構”,屬于產品權利要求。一審法院首先對該權利要求進行了解釋,認為:“涉案專利保護對象為一種網絡插頭上蓋自動定位結構,其專利權利要求1中的特征包括一種含有多條內部芯線的網路線,該網路線的前端一定長度伸入上述插頭本體內部,該特征對網線的種類及網線的連接插頭本體的位置進行了明確的特別限定,該特定網線構成上述網絡插頭上蓋自動定位結構的組成部分,上述特征為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中的必要結構特征,并非使用環境特征。”在特征比對環境中,一審法院指出:“普能公司所產銷的被訴侵權產品實物左側為一網線通道入口(見下圖),產品中并無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中的該特定網線,缺少了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中的必要技術特征,故未落入涉案專利保護范圍。”
二審法院則認為,對于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中“一含有多條內部芯線的網路線,該網路線的前端一定長度伸入上述插頭本體內部”技術特征,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閱讀專利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及專利審查檔案后可以明確而合理地得知涉案專利技術方案的上蓋定位結構適用對象為網線,且其使用方式是將網線的前端插入插頭本體內部,故該技術特征屬于“使用環境特征”。
綜上所述,在“島野訴日騁”案中,浙江兩級法院并不認可權利要求1中的“安裝特征”屬于“使用環境特征”;同樣,在東莞光距訴寧波普能案中,一審法院也不認可權利要求含有“使用環境特征”。由此可見,在解釋權利要求過程中,對于“使用環境特征”的辨識,往往成為原、被告的訴爭焦點,進而成為影響案件最終結論的“勝負手”。就撰寫理論而言,對于產品權利要求的撰寫用結構特征限定足矣,但為什么權利要求中會出現“使用環境特征”?本文對此問題將展開討論。
三、權利要求中采用“使用環境特征”進行限定的必要性
如上所述,一旦“使用環境特征”寫入權利要求,那么該特征就構成了理解專利技術方案必不可少的技術特征。在此情況下,專利權人仍舊選擇在權利要求中寫入“使用環境特征”,有時是為了使權利要求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可以滿足《專利法》規定的授權條件,尤其是使之具有新穎性、創造性,有時則僅僅是為了使技術方案的記載更為清楚而便于公眾理解。因此專利權人在權利要求中對于是否采用“使用環境特征”應當采用審慎的態度,畢竟是否“使用環境特征”會對該專利的保護范圍產生實質性影響。通過比較可知,專利獲權中上述兩種“使用環境特征”用語的目的本質性區別在于以上用語(特征)究竟是否會對權利要求有限定作用,顯然第一種情況下的“使用環境特征”必然會對權利要求的解釋產生應有的限定。因此專利權人在專利獲權階段一定要根據不同情況做出正確的選擇,特別是對于上述第二種情況,如果只是為了使權利要求的表述清楚以便于社會公眾更好地理解發明創造,那么在專利撰寫的過程中,可以考慮在說明書中多層次、多種類地記載權利要求所要保護的主題結構可以適用的不同的“使用環境特征”,并在權利要求中對“使用環境特征”進行合理的上位概括。
以下筆者結合自己承辦的深圳市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市蓮湖區某手機售后服務部申請訴前行為保全涉案發明專利,即“屏下生物特征識別裝置、生物特征識別組件和終端設備”(專利號:ZL202010658423.8)為例具體展開分析。上述專利權利要求1記載內容如下:
“一種屏下生物特征識別裝置,其特征在于,適用于具有顯示屏和中框的終端設備,所述屏下生物特征識別裝置包括:生物特征識別模組,所述生物特征識別模組為光學指紋識別模組,其包括具有光學感應陣列的光學指紋傳感器,用于設置在所述顯示屏的下方,以接收光線照射到所述顯示屏上方的手指并發生反射而形成的指紋檢測光,并且將所述指紋檢測光轉換為相應的電信號,所述指紋檢測光攜帶有所述手指的指紋信息;其中,所述生物特征識別模組通過所述中框固定設置在所述顯示屏的下方,且所述生物特征識別模組和所述顯示屏之間存在間隙,所述間隙使得所述生物特征識別模組與所述顯示屏相互解耦;所述中框為設置在所述終端設備的顯示屏和后蓋之間并用于承載所述終端設備的內部組件的框架,所述中框在所述生物特征識別模組的安裝區域形成有開孔,所述生物特征識別模組設置在所述開孔的下方,并與所述中框的下表面位于該開孔的周圍區域進行固定連接;所述生物特征識別模組的光學感應陣列通過所述開孔接收所述指紋檢測光;其中,所述中框的上表面在所述開孔的外圍區域形成臺階結構,所述臺階結構的高度差作為所述顯示屏與所述生物特征識別模組之間的間隙的一部分;所述中框的上表面在朝向所述顯示屏的孔口邊緣處通過倒角處理后形成有斜角;所述生物特征識別模組和所述顯示屏之間的間隙包括所述顯示屏的下表面與所述中框的上表面之間具有的距離、所述臺階結構的高度差、以及所述斜角上邊緣到所述生物特征識別模組上表面的距離。”
該權利要求1請求保護的主題是“一種屏下生物特征識別裝置”。該裝置“適用于具有顯示屏和中框的終端設備”,即使用環境特征A,其表明所述生物特征識別裝置用于“終端設備”,例如手機等智能終端,所謂“顯示屏”是指位于終端設備上的顯示屏A1,所述裝置位于“屏下”;所謂中框A2是指“設置在所述終端設備的顯示屏和后蓋之間并用于承載所述終端設備的內部組件的框架”,“所述中框在所述生物特征識別模組的安裝區域形成有開孔,所述生物特征識別模組設置在所述開孔的下方,并與所述中框的下表面位于該開孔的周圍區域進行固定連接”。
接著,權利要求1中又對中框A2做出進一步限定:“所述中框的上表面在所述開孔的外圍區域形成臺階結構,所述臺階結構的高度差作為所述顯示屏與所述生物特征識別模組之間的間隙的一部分;所述中框的上表面在朝向所述顯示屏的孔口邊緣處通過倒角處理后形成有斜角;所述生物特征識別模組和所述顯示屏之間的間隙包括所述顯示屏的下表面與所述中框的上表面之間具有的距離、所述臺階結構的高度差、以及所述斜角上邊緣到所述生物特征識別模組上表面的距離。”
從整體把握發明構思來看該權利要求1的方案,該權利要求1請求保護的主題(對象產品)是“一種屏下生物特征識別裝置”,故裝置在“屏下”的具體安裝結構就成為權利要求限定的重點。眾所周知,早期的智能終端已經具有“生物特征識別裝置”,例如蘋果手機用“home”鍵下光學指紋識別模組進行指紋識別,其安裝在手機框架之下,并非在“屏下”;而隨著智能終端不斷地朝著全屏化發展,原來位于手機框架之下的“home”鍵,已經被置于“屏下”,導致指紋識別模組與終端OLED屏幕直接緊固連接,由于OLED屏幕生性脆弱,將指紋識別模組貼合上去后很容易弄壞OLED屏幕。“進一步地,在進行指紋識別模組更換時容易損傷OLED屏幕”。因此,該專利的解決辦法是增加一個“中框”,“所述生物特征識別模組通過所述中框固定設置在所述顯示屏的下方,且所述生物特征識別模組和所述顯示屏之間存在間隙,所述間隙使得所述生物特征識別模組與所述顯示屏相互解耦;”也就是說,借助中框使“所述生物特征識別模組和所述顯示屏之間存在間隙”,該“間隙”的效果就是令兩者相互不直接接觸——即“相互解耦”。由此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的安裝維修難題。
如該專利附圖5所示,生物特征識別模組340不與顯示屏320直接接觸,即該生物特征識別模組340和該顯示屏320之間采用分離設計。具體地,該生物特征識別模組340可以設置于該中框370的下表面,該生物特征識別模組340采用光學方式進行生物特征檢測時,該顯示屏320發出的光信號經過手指反射而形成的反射光。
為了保證該生物特征識別模組340可以接收到上述反射光,該中框370在該生物特征識別模組340的安裝區域形成有錐形開孔371,該生物特征識別模組340設置于該開孔371的下方,且其光學感應陣列通過該開孔371與該顯示屏320的下表面正對設置。由于采用上述中框結構,既可以使生物特征識別模組340與顯示屏320產生間隙390以相互解耦,避免了安裝或者拆卸該生物特征識別模組340時損壞該顯示屏320,又可以使生物特征識別模組340的外形尺寸比緊貼在顯示屏時更小,可以小到“該中框370的開孔371的尺寸小于或者等于該生物特征識別模組340的尺寸。”外形尺寸縮小帶來的技術效果是可以節省該生物特征識別模組340的制造成本。由此可見,上述權利要求1中的技術主題是“一種屏下生物特征識別裝置”,此處的“使用環境特征”指的是該裝置“適用于具有顯示屏和中框的終端設備”,顯而易見該使用環境特征描述了該屏下生物特征識別裝置安置于有顯示屏和中框的這種終端設備,換言之,該裝置與終端設備之間的位置關系構成了實現發明目的必不可少的必要技術特征。因此在解釋該權利要求1時,上述使用環境特征必然對權利要求1的保護范圍產生限定作用。
綜上所述,權利要求中使用環境特征規則進行限定的必要性取決于涉案專利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比較的結果,如果現有技術的存在使得不引入使用環境特征就無法克服專利授權問題,那么該使用環境特征對于涉案專利技術方案當然是有必要性。反之,如果不存在克服專利授權問題,而專利權人貿然引入使用環境特征,那么其也應當承擔由此產生的縮小保護范圍的法律后果。
四、對“使用環境特征”法律屬性的再思考
權利要求的本質是一種“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權利要求的基本構件(element)是“技術特征”,對于產品類權利要求,可采用“結構”作為特征進行限定;對于方法類權利要求,可采用“步驟”作為特征進行限定。因此,從撰寫的角度,似乎沒有必要寫入“使用環境特征”。例如,在著名的朗科U盤發明專利中,權利要求中出現了并不屬于U盤裝置中的驅動程序,并具體限定了“所述驅動程序被裝載在所述主機上層操作系統和底層操作系統之間。”從“使用環境特征”的辨識來看,該驅動程序是安裝在主機(如臺式電腦等計算機終端設備)上使主機能夠正常訪問U盤,該驅動程序并非為U盤裝置中的構件(element),因此,該驅動程序的安裝與用途應寫入說明書而不是權利要求中。可見,權利要求中出現的驅動程序并非必要,而是撰寫者沒有搞懂說明書與權利要求的分工所致。再比如在“防雷支柱絕緣子案”中,權利要求1出現了“該絕緣子通過該下鋼腳安裝于橫擔6上”的限定,而橫擔屬于當絕緣子鐵塔上的一個輔助安裝配件,用于固定絕緣子。因此,從權利要求1請求保護的“防雷支柱絕緣子”的主題上看,橫擔本身不屬于該主題之下的構件(element),法院雖正確地解釋了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但在審理中,原被告雙方出現的是否橫擔為權利要求中的必要技術特征的爭議,本可以通過專業的專利撰寫就能避免。值得指出的是,上述兩案中出現的使用環境特征屬于撰寫失誤,本文稱之為“偽使用環境特征”,意思是本無必要引入權利要求中,卻無端引發這類特征是否為專利審查程序意義上的“必要技術特征”之爭。實踐也有觀點認為,如果“使用環境特征”只是為了便于公眾理解專利,甚至只是由于撰寫失誤,事實上經過分析可知該“使用環境特征”并非涉案專利技術方案的必要技術特征,即其對于涉案技術方案而言是多余的,在此情形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認定其對涉案專利的保護范圍不具有限定作用,以上就是已被摒棄的多余指定原則。對此最高法院于2010年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確立的“全面覆蓋原則”似乎已排除了“多余指定原則”的適用空間。此前多于指定原則之所以被引入對權利要求的解釋,賦予法官一定的裁量權,主要是考慮到彼時專利代理師撰寫經驗不足,不時將一些非必要技術特征寫入權利要求,從而導致保護范圍變小,在解釋權利要求時如果不將該非必要技術特征排除在外,客觀上對于專利權人不公平且會挫傷權利人通過申請專利保護其技術成果的積極性。雖然多余指定原則的出發點是為了方便解釋權利要求,但實踐中該原則的引入使得解釋權利要求時存有較多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由此導致社會公眾基于閱讀涉案專利文獻對于技術方案的理解與涉案專利實際被認定的保護范圍存在較大偏差,進而影響社會公眾對公開的專利文獻的信賴,久而久之會架空專利侵權判定中的全面覆蓋原則的適用。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實踐中也的確存在下述情況:“使用環境特征”對于技術方案而言并非必要,但因種種原因已經被寫入權利要求,此時根據《專利侵權司法解釋二》第十六條規定的“使用環境特征”規則,在進行專利侵權判斷時仍舊應將該“使用環境特征”納入特征比對的范疇,從而適用“全面覆蓋原則”判斷被控侵權產品是否落入涉案專利保護范圍。
在前述的“屏下生物特征識別裝置”發明專利侵權案中,權利要求1中的中框結構是為“屏下生物特征識別裝置”專門設計的。由于生物特征識別裝置位于屏幕的正下方,其與屏幕的接觸面積要盡可能小。但接觸面積小的不利后果是生物特征的識別的準確度不高,例如在指紋識別情形下,由于人的手指有大有小,在接觸面積小的情況下,顯然對于較大的手指難以進行全面準確的識別。但該發明提出借助中框結構可提高識別的區域,較好地解決了現有技術的難題。因此,權利要求的中框結構是實現涉案專利發明構思必不可少的技術特征,如果省略該特征,就無法實現發明目的,無法實現屏下生物特征的識別。而在東莞光距訴寧波普能案中,權利要求1請求保護的是“一種網路插頭上蓋自動定位結構”,其“點名”的結構特征有“底座、上蓋、底板、電路板壓板、釋放彈片……”等結構構件,遺憾的是,撰寫者將“一含有多條內部芯線的網路線,該網路線的前端一定長度伸入上述插頭本體內部”與上述結構特征相提并論,即撰寫者自認為該網路線是與其他結構特征一起,共同限定了請求保護的產品權利要求,此舉難謂撰寫失誤。這也可以從涉案專利在我國臺灣地區的專利(其作為涉案專利的優先權基礎)和美國同族專利的權利要求書中都出現了該網路線的限定得到證實。換言之,如果的確屬于撰寫失誤,則專利申請人在中國專利申請和美國專利申請之時,完全有機會糾正這個撰寫錯誤,用“插頭本體”來替換該網路線。例如寫成“所述插頭本體的內部用于容納一含有多條內部芯線的網路線之前端”。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審法院不認為其屬于“使用環境特征”,也是符合專利權人本意的。既然其完全有可能寫成上述關于“插頭本體”的結構構件,且有機會在中國專利與美國專利申請過程中修改,卻仍然拒絕修改,最后寄希望于法院從“實質主義”出發予以保護,這是不應提倡的做法。
“使用環境特征”的出現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技術發展的螺旋式上升規律,使技術本身的表現形式精彩紛呈,對技術方案的描述不具有唯一性,各種語言文化背景下,由于表達能力與遣詞用句的難易程度不同,對同一技術方案可以撰寫出“千人千面”的各種版本。但只要能完整和準確地體現出其發明構思的撰寫方式,就應該給予法律保護。其二是業內在專利撰寫基本理論方面缺少共識,權利要求既然是用文字表達的,就難免出現“夾帶非技術特征”的情況,實踐中將保護主題之外的“特征”寫入權利要求的現象也頻頻出現,這種撰寫方式與專利權人的發明思路相悖。這樣的寫法給權利要求的解釋帶來一定的難度,引發不必要的爭議。
業內已經取得的基本共識是,權利要求是用“若干技術特征及其相互關系(配合)”來限定的技術方案。但不能因此認為權利要求中的“任何文字表述”都必然是技術特征。有些特征只涉及使用環境,例如“屏下”,而真正的“使用環境特征”則體現在游離于生物特征識別模組之外的中框結構。因此,當前無論是針對“使用環境特征”,還是針對功能性特征,都需要用本領域技術人員的依據事實和法律來解釋權利要求,堅持整體把握權利要求的技術本質(發明構思),而不是對權利要求中的內容隨意“肢解”,然后一律當成“技術特征”來無差別對待。因此,本文認為,凡是寫入權利要求的“內容”,都必須予以尊重,即“專利法意義上的使用環境特征是指權利要求中用來描述發明所使用的背景或條件的(文字)特征”。此外,筆者查閱了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針對Catalina Marketing International,Inc. V. Cool-saving.com,Inc.一案判決,試圖了解域外司法機關針對使用環境特征規則使用的法律實踐。該判決對前序部分是否可以作為限制條件的說明是:“當前序是了解該權利要求主體的限制或用語所不可必缺時,該前序會限制權利要求的范圍。再者,當前序部分所提及的附加的結構或步驟,其重要性為說明書所強調時,該前序亦產生限制權利要求的作用。前序內容若僅僅在贊揚該發明的好處或特征,卻非因該好處及特征而取得專利時,前序并不會因此限制權利要求”。事實上美國專利法的教材或論著在討論特殊類型的權利要求時,多論及手段加功能型權利要求、馬庫什權利要求、方法限定產品型權利要求、吉普森型權利要求等,未見有“使用環境特征”這一表述,但Catalina Marketing International,Inc. V. Cool-saving.com,Inc.案判決體現的認定思路與我國使用環境特征規則呈現的內容基本一致,即寫入權利要求的內容應當在解釋權利要求時限定其作用。《歐洲專利審查指南》在其C部分第三章第4.13節描述了一種“適合應用產品B的產品A”,這種權利要求意指“產品A,其適合應用B”,它們要求保護一種產品,其具有特定的物理特性或其他特性而使之適合按照要求的保護方式使用。故《歐洲專利審查指南》的以上表述描述涉及的就是權利要求中技術主題與該主題所處環境之間的關系,上述關系必然會影響權利要求的解釋。
綜上所述,在專利侵權判斷中應將使用環境特征規則置于全面覆蓋原則之下,使之解釋并限定權利要求,由此方能倒逼專利權人更加重視專利獲權中的專利撰寫質量,促進專利代理師與專利權人就現有技術、申請專利的技術方案等進行充分溝通,在完整準確理解的基礎上準備專利申請文件,進而最終提升我國整體專利保護水平。
五、結語
在“島野訴日騁”案首次提出“使用環境特征”概念十年后的今天,深感該案關于“凡是寫入權利要求的技術特征,均應理解為專利技術方案不可缺少的必要技術特征”對專利保護范圍具有限定作用,在確定專利保護范圍時必須加以考慮。已經寫入權利要求的使用環境特征屬于權利要求的必要技術特征。對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具有限定作用”裁判要旨具有深厚的專利法原理。畢竟,在專利侵權訴訟中,解釋權利要求應以“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所謂“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其中就是既要尊重寫入權利要求中的每一個特征,又要在整體把握發明構思下理解、解釋權利要求的特征,以及特征之間的相互關系,因此撰寫表達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使用環境特征的辨識。特別是對于產品權利要求而言,從“公開”換“保護”的專利法基本原理出發,絕大多數情況下需要寫明其技術方案整體“是什么樣子的”,即寫明其結構特征的“組合”,而沒有必須將無關主題對象的其他部件寫入。因此,對于與權利要求技術方案相關的背景或條件等特點,應該寫在說明書中予以充分說明。說明書要清楚完整地“公開”其技術方案,其不僅僅要寫“是什么樣子的”,還要寫為什么是這樣的,這樣做的好處(技術效果)是什么。而權利要求只需寫明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避免將請求保護的主題對象的內容引入權利要求中。
當然,如果“用來描述發明所使用的背景或者條件”的特征屬于體現發明構思必不可少的部分,則寫入權利要求中有其必要性與合理性。在這個意義上,與其說還是用“使用環境特征”作為標簽,倒不如說其屬于一種特殊的結構特征表達。上述“屏下生物特征識別裝置、生物特征識別組件和終端設備”的發明專利案中的權利要求中關于“中框”的限定,恰恰是為了配合智能終端的全屏式結構,而對“屏下生物特征識別裝置”中生物特征識別模組的自身結構與“中框”的結構配合關系所做出的符合發明構思的限定。
總之,“使用環境特征”隱含了要求保護的對象具有特定的結構、性能或組成;專利文獻中暗示保護的對象必須被“使用環境特征”所限定。法院裁判所言:使用環境特征對于保護范圍的限定程度需要根據個案情況具體確定。一般情況下,使用環境特征應該理解為要求被保護的主題對象可以使用于該使用環境即可,不要求被保護的主題對象必須用于該使用環境。但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閱讀專利權利要求書、說明書以及專利審查檔案后可以明確而合理地得知被保護對象只能用于該使用環境的除外。只要被訴侵權產品能夠用于專利權利要求中使用環境特征所限定的使用環境,即具備該使用環境特征;至于被訴侵權產品是否還可以用于其他使用環境,原則上不影響侵權判定結果。
Identification and Thinking of "Usage Environment Feature"
Abstract: Usage environment feature is not explicitly prescribed in neither of the Chinese Patent Law and the Implementing Regulations thereof.? Patent litigation disputes have come forth occasionally after the judgement of Shimano INC. v. Ningbo Sunrun Industry & Trade Co., Ltd., in which courts of different levels substantially keep consistent with the digest of said judgement.? Nevertheless how to identify a usage environment feature in a claim of a patent is still controversial, affecting reasonable prediction of the public with respect to determination of protection scope of such claim.? After the judgement of Shimano INC. v. Ningbo Sunrun Industry & Trade Co., Ltd., there still are some problems deserved for careful retrospect, deep discussion and thinking, including why the feature(s) other than the subject sought for protection is/are introduced in drafting or examination of a claim (especially a product claim), how to identify a usage environment feature when the court makes interpretation in terms of the claim, and in particular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intention of drafter of the patent and precisely identify a usage environment feature when a certain feature is present in parallel with other structure feature(s) in drafting of a claim.
Keywords: Usage Environment Feature, Claim, Essential Technical 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