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瑩

曾經到過西安的人,應當記得西安電視臺《白鴿都市頻道》有一檔陜西方言電視劇欄目:《狼人虎劇》。它的片尾曲《家住西安》是這樣唱的:“長安自古帝王都,西安是我的家。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盛世來造就它。要想了解我們國家,先從這兒出發,走街串巷你逛一逛,滿地都是精華:西周王的烽火臺,褒姒來嬉耍;秦始皇的兵馬俑,神秘又龐大;漢高祖赴會鴻門宴,武帝情在丈八;李世民修的大明宮,六駿陪伴他。大、小雁塔和碑林,人、物各顯才華。鐘樓、鼓樓、明城墻,簡直氣派咂!”這首用陜西方言演唱的歌曲,曾傳遍西安的大街小巷,好多外地人由此來學習西安方言。作為首創,帶動和影響著后來的歌者,以及關中方言歌曲的發展。
作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西安人。他叫馬巍,著名音樂人。這位才華橫溢的西北漢子,用詞曲和歌唱詮釋著情感、生活、藝術,詮釋著人生。
音樂啟蒙
馬巍從小在西安市南院門蘆蕩巷的一個關中大院里長大,爺爺是舊社會的資本家,父親畢業于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后來由于成分不好,被分配到外地當了一名小學音樂老師。因此,馬巍的童年是和媽媽、妹妹一起度過的。由于從小沒人管,就形成了一種奔放不羈的性格。稍微懂事的時候,媽媽偶爾會帶著他和妹妹去爸爸那里探班。70年代的時候,全國文藝系統活躍,小學也興辦文藝班。看著爸爸帶領著小學文藝班的同學,排練、演出當時的熱門劇目:紅色娘子軍、珊瑚頌、漁家姑娘在海邊……給馬巍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和音樂啟蒙。
人生轉折
這樣的日子一直到1984 年10 月秋,爸爸調回了省城。由于馬巍所在的中學是普通中學,他上的又是普通班,考上大學根本不可能,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他的命運。大概是十月份,一個在西安音樂學院附中吹圓號的親戚,出了一個非常絕妙的主意,讓他去學一個冷門樂器——大管。那時的國產大管是800 多元,家里根本掏不出這么多錢,親戚帶著他去咸陽的工廠樂隊里找熟人借了一個。等找到老師開始學管的時候,已經十一月底,幸虧碰到了他人生的恩師——米和平老師,教得也好,學得也快。時間到了1985 年4 月5 日,考試開始,初試、復試沒有打一個絆子全部順利通過,感覺就是一個奇跡。等到8 月份拿到西安音樂學院的錄取通知書,馬巍像做了一場夢!這也是他所在中學6 個普通班里唯一的一份大學錄取通知書。
如魚得水
大學畢業后,馬巍由于父母的安排,沒有進入音樂藝術團體,而是到西安人民廣播電臺,當了一名音樂編輯。才去沒幾個月,領導就安排他們4 個人去創辦一檔綜合生活欄目《工余半小時》,要求黃金檔每天中午12 點開播。馬巍負責全組音樂編輯并要獨立完成周日的編排稿件。經過一年的磨煉和老編輯的鞭策、指導,他終于得心應手,欄目也因此獲獎并刊登報道。這一年,為馬巍以后的創作水準提升埋下了伏筆。
工作的同時,馬巍參加了很多比賽并獲獎:2006年自己作詞、作曲、演唱的《自在的生活》,拍攝制作MV 參加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原創中國》中國音樂電視展播;2022 年憑借原創歌曲《柿子紅了》榮獲“感動中國”2022 全國大型詞曲網絡(電視)大賽銀獎,“詞曲中國——新歌大典2022 原創詞曲征集評選”活動中榮獲銀獎和專家評委會一等獎。
馬巍擁有著眾多頭銜:中國大眾音樂協會薩克斯管委員會會員、陜西音樂家協會會員、陜西省管樂打擊樂學會會員、2016 年《中國好聲音》陜西賽區評委、2017 年“亞洲音樂大賽”西部賽區管樂組評委、2022 年第九屆KJC 亞洲國際藝術節西安賽區評委,等等。個人能夠變換演奏8 種不同的西洋樂器,這是一個多么豐富的人生畫面啊!
展望未來
2022年可以說是馬巍創作的一個起步之年,學習大管從懵懂到考試第一,唱歌從學校到登上中央電視臺,創作從編輯到全國比賽第一。至今創作的歌曲已達上百首,每部都精益求精,每首都能獲獎。他目前正在向更寬廣的音樂藝術高地發起挑戰,創作器樂曲和一部交響作品《回歸》,總有驚人之舉。我們很期待,期待他用文字和音符帶給我們更多的享受和想象,期待他創作出更多、更好的音樂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