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來
[ 關鍵詞] 融媒體;典籍文化;大眾傳播
典籍文化記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思想,屬于集成創新時代文化的關鍵組成部分。融媒體時代下,為了擴大典籍文化的影響力,應科學引入大眾傳播技術,打造專注度高、創意性強的IP,在繼承創新的基礎上,將傳統古典文化轉變為大眾喜聞樂見的產品,達到守正創新的目的。
一、典籍文化的起源與傳承意義
(一)起源
我國文字起源較早,為典籍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新石器時代便出現了最早的文字,商周時期出現甲骨文,文字逐漸成熟,至春秋戰國時期,文字開始分化,內涵不斷豐富,商周時期社會開始普及文字與典冊制度,士人階層開始第一次整理神話傳說、典冊等中華文獻資料,產生中華民族元典,為此后統一發展民族精神打下基礎,為促進典籍文化的規范流傳創造有利條件。發展至西漢武帝時代,中華典籍確立了尊經重道的傳統,劉向、劉散父子第二次全面整理典籍,為此后典籍文化的保存與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直至隋朝開始確立科舉制度,密切聯系了讀書、考試、做官等事項,擴大了典籍文化的影響力。
(二)意義
我國具備獨特的歷史文化,屬于世界著名的文明圣地,而保存、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于中華典籍。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類文明也在不斷變化創新,積累更多經驗與知識,走出了蒙昧時代,正是因為文化的不斷傳承,才促進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通過典籍文化,人們可以了解以往的歷史事件,明確民族發展的意義,并在多次考驗中依然堅持不懈,不斷鞏固我國在世界中的地位,為促進民族未來的全面復興具備十分關鍵的作用。
二、融媒體時代下典籍文化大眾傳播存在的機遇與挑戰
(一)典籍文化面對的挑戰
1. 新媒體技術的影響
自然環境、技術環境、文化傳播等因素決定著典籍文化的發展進程,融媒體時代下,社會產生新的信息傳播方式,社會關系發生轉變,打造了全新的文化傳播體系,典籍文化生態結構得到改變。且當前出現較多新媒體技術,媒體融合發展程度得到加深,文化傳播形式發生改變,大眾接受、處理信息的思維方式也開始變化,呈現碎片化趨勢。而大眾頻繁接觸碎片化信息,會弱化傳統閱讀過程中培養的邏輯思考能力,無法嚴肅專注對待歷史文化。同時,從文化傳播客體角度,典籍文化屬于高語境類型,脫離語境傳播會扭曲典籍文化的精髓,無法保證邏輯性、完整性、真實性,不能達到深層次傳播的效果[1]。
2. 跨文化傳播與新興文化的影響
隨著融媒體的發展,世界不同國家、民族之間文化交流渠道得到增加,文化全球化發展進程加快,但在此期間也會發生文化選擇與交融問題,引入的外來與新興文化會擠占傳統優秀文化的空間。一是在全球化發展進程下,傳統文化需要對比其他國家與民族的文化,此時形式單一、欣賞門檻較高的傳統文化很難調動大眾閱讀興趣,易被其他碎片化信息干擾。二是在社會的變遷過程中,出現多種不同的信息傳播途徑,大眾更喜歡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獲取信息,靜態、二維、文字形式的典籍文化受到沖擊。
(二)典籍文化面對的發展機遇
1. 文化輻射面積增加
融媒體時代下,網絡媒體類型增加,拓寬了傳統文化的覆蓋范圍,達到了資源共通、內容兼容、宣傳互融的效果,典籍文化的傳播輻射面積不斷增加。一方面,典籍文化呈現出多樣化的存儲與展現方式,相關網站引入大數據技術處理典籍文獻資料,建設媒資庫系統,并通過視聽技術改變典籍文化的傳統形式,將典籍內容存儲于圖像、音頻、視頻中。另一方面,典籍文化多樣化的呈現方式,為大眾提供了更多選擇。融媒體時代下,大眾并非完全被動接受信息,而是可以自主確定媒體接觸,根據自身的喜好動態選擇優質的典籍文化,打破年齡與圈層限制,擴大典籍文化的受眾范圍[2]。
2. 趣緣群體擴大
融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方式發生改變,開始傾向于使用垂直傳播模式,針對某一領域精耕細作信息內容,并利用專業性軟件整合創作信息,為特定目標人群推送需要的信息內容,獲得更多大眾的關注,構建以興趣為基礎的社群,其間人們可以根據社會層級結構打造廣泛的網絡體系,系統化推送文獻信息,以周圍節點的方式將信息持久性擴散,通過好友關系保證信息的裂變式傳播,打破以往的社交時空界限。因此,典籍文化可以以文化社群為單位,不斷擴大自身的影響范圍,在全社會得到廣泛傳播,將趣緣群體發展為最大的受眾。
3. 文化IP不斷涌現
傳統文化屬于民族精神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動力。中華傳統文化具備巨大勢能,這些優秀文化資源不能僅陳列于博物館中,也不能僅成為部分專家學者的研究內容,而是應改變靜態形式,實現提取創新,打造標志性的文化符號,將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打造為優質文化IP,授權相關企業生產時尚創意的文化產品,走進國人生活,全方位傳承典籍文化。同時,融媒體時代下,還可以挖掘典籍文化IP,在把握精髓的基礎上精雕細琢,體現出自身的生命力,真正將典籍文化打造為代表國家形象的文化符號。
三、融媒體時代典籍文化大眾傳播途徑
融媒體時代下,典籍文化的發展格局發生改變,出現多種傳播方式,傳播受眾也發生改變,出現新形勢與新格局。為了達到預期的大眾傳播效果,應強化開發轉化文化IP,實現傳播突圍。
(一)明確傳承使命
典籍文化集聚了大眾群體的集體記憶,屬于群體聯系的精神紐帶。為了擴大大眾傳播范圍,應打造典籍文化IP,利用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價值,承擔傳承文化的使命,在掌握典籍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的基礎上,激發受眾參與情感與語言互動,加強典籍文化與大眾的聯系,促使更多人群認可典籍文化,打造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3]。
(二)深耕典籍文化
融媒體時代下,社會文化的傳播格局發生較大改變,為了多元化、大范圍傳播,應保證典籍文化的優質性,體現歷久彌新的精神內涵。典籍歷史文化凝聚著中華兒女的心血,蘊含著中華民族治理政治的智慧,體現著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集體構成了典籍文化的深刻內涵,為打造文化IP 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可以多角度解讀典籍文化。在現代文明社會中,為了保證典籍文化的大眾傳播效果,應全面深耕典籍文化,使大眾在豐富的典籍資料中感受現實與傳統的聯結,在古今情感共鳴的過程中,創新性地解讀典籍文化內涵,把握精髓,打造特色化的典籍文化IP,滿足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方面,應做到以小見大,見微知著。融媒體環境中,人們傾向于碎片化的閱讀習慣,接收短時間沖擊力強、片段式的信息,邏輯思維能力減退。而典籍文化資源內涵深刻、內容復雜,呈現出較強的整體性,內容廣泛抽象,理解難度較大,不適合碎片化的閱讀方式,不利于擴大受眾閱讀范圍。雖然當前大眾接受對典籍文化的闡釋與解讀,但并非意味著典籍文化的淺顯化、局部化發展,為了增強大眾的接受程度,應針對典籍文化資源庫系統,找準切入要點,將典籍故事轉變為具體信息,真正做到以小見大,使受眾更易理解文化內容,促進典籍文化的廣泛傳播。同時,在講解典籍文化時應改變為了講解而講解的思維模式,應重點塑造典籍中的人物形象,以此為基礎明確人物的思想與情感,引導觀眾初步理解人物,以此為切入點增強對典籍的閱讀興趣。具體文化解讀過程中,應發現典籍人物身上的家國情懷、禮儀孝悌等精神,反映出大眾感興趣的文化要素,折射大眾內心的情感與思想。整體而言,在解讀典籍文化過程中,應重點分析其中的代表人物與背后的歷史故事,以此為基礎打造核心文化IP,幫助大眾加深對典籍內容的理解。另外,大眾較為熟悉典籍文化中的象征,但卻并未理解其中的內涵,比如在“伏生傳書”故事中,伏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與人文主義精神被大眾了解,但其傳書護書的故事卻較少人知道。為了增強人們對典籍文化的親近感,在解讀期間應深耕典籍中未知的文化形象,使大眾產生共鳴,體驗熟悉感與新鮮感,以此擴大傳播范圍。
另一方面應做到觀照現實,古今融通。任何時期的典籍文化均蘊含著深刻的時代精神,為了創新性解讀典籍文化,應結合傳統與現實情況,在歷史經典中凸顯當代價值。其間應以大眾現實精神需求為基礎,充分挖掘典籍文化中的價值精神,體現公平正義與愛國情懷,真正達到古今互通的效果,引發大眾的情感共鳴。同時,在解讀典籍文化內涵時也應使用大眾喜聞樂見的語言,通過深入淺出的表達方式將典籍文化轉變為時代經典,滿足受眾的閱讀需求[4]。
(三)注重媒介表達
融媒體環境中,大眾傳播界限被打破,典籍文化傳播載體也得到改變,由以往單一的紙質形態轉變為多媒體形態。由此,典籍文化IP 也應改變以往平面化、紙質化的傳播方式,構建多元化的內容樣態,引入特定的敘事模式,打造多維度的話語形式。
一方面,應綜合運用融媒體技術,實現典籍文化的立體化解構。融媒體技術打破了各種傳播形式的界限,各種形態的文化產品得到協同發展。為了豐富受眾的視聽體驗,為典籍文化創建多維度、立體化的傳播空間,應綜合引入多種傳播方式,創新新媒體平臺,聚集多方面受眾。比如應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整合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形式,打造多樣化的文化產品,增強與受眾的互動效果。同時,還應引入抖音、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結合不同層次受眾特點,展開立體化宣傳,擴大典籍文化的覆蓋范圍,突破受眾原生圈層。
另一方面,應引入非線性敘事方式,實現多維度連接。融媒體技術下,典籍文化的線性敘事方式得到改變,不再僅重視時間線索與因果關系,而是開始引入非線性的敘事模式。比如可以使用互聯網超文本鏈接方式,為用戶直接跳轉需要閱讀的內容。且在打造典籍文化IP 時,還應利用融媒體技術有機連接不同的典籍文化內容,以時間序列為基礎,集中主題相近的典籍內容,突破時間與主題的影響,保證典籍文化的整體性,引導大眾多方面了解[5]。
(四)營造共情基礎
優秀文化的傳承基點依然在于大眾,為了打造優質的文化IP,應引導大眾自主參與典籍主題,并實現自主表達。融媒體時代下,互聯網社交平臺實現了去中心化處理,為大眾提供了廣泛的討論空間,可以根據個人興趣自由表達分享。由此,在打造典籍文化IP時,應明確大眾的閱讀需求,建立高效的互動模式,為典籍文化IP 注入新的發展活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典籍文化的內涵價值,體現時代精神。
一方面應融入情感元素,形成共情。典籍文化中包含著真摯的親情與友情,為了喚起大眾的共鳴,應重點強調典籍中的故事情節,引導觀眾沉浸其中,在情感處挖掘直擊人心的文化元素,獲得大眾的共情體驗,調動大眾討論與表達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應明確大眾需求,激發再創作模式。融媒體環境中,人們大多在網絡社群中分享信息,呈現出垂直化的表達特色。由此,在塑造典籍文化IP 時,應激發受眾表達意愿的興趣,挖掘受眾情感共鳴情節,建立反饋與互動機制,引導大眾表達創作意愿,加快典籍文化的傳播速度。同時,為了保證受眾主動參與典籍文化IP 的構建過程,擴大影響力,還應形成多方聯動的矩陣,利用網絡社群平臺,綜合視聽傳播方式,鼓勵受眾彈幕互動、自由轉發、二次創作,實現信息的多點矩陣式傳播。另外,還應構建受眾與典籍文化的高效反饋機制,對接受眾需求,增強對典籍文化的黏性,拓展大眾傳播路徑。
四、結語
典籍文化包含著勞動人民的創造與修身齊家的規范,隨著融媒體的快速發展,典籍文化應轉變傳播途徑,實現創新性、多維化演繹,融合古今元素,創建一脈相承的經典文化IP,真正突破傳播障礙,在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基礎上,促進傳統優秀文化的長遠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