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民 徐路



關鍵詞:漢語生僻字 敘事性 字體設計 形意融合 裝飾與形象化
引言
在世界四大文明中,中華文明發展至今未曾中斷,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中國擁有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表意文字體系——漢字。漢字的出現,文明才得以記錄、傳承和發展。而生僻字是中國漢字文化中的重要分支,是從最早的四千多個甲骨文到如今五萬多字的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但是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張永言說“詞匯在某種程度上呈現出社會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歷史,從語言詞匯的分析就可以看出,社會歷史發展的軌跡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習近平復興中國》中指出“要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時代的變遷導致雖然很多字不常用,但是文化還在,需要去傳承。
生僻字具有漢字本身的敘事性特征,是敘事歷史的有效載體,因為視覺傳達設計主要是傳達內容和信息,所以敘事學和設計學會產生學科的交叉和融合。本文就是結合敘事學理論和方法對生僻字進行設計研究,
一、漢語生僻字的概念
生僻字,指不常見的或人們不熟悉的漢字,但是在歷史上,這些字也可能是我們的常用字,漢字誕生以來,是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的。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李祿興明確,生僻字雖然不經常用到,但仍屬于現代漢語的范疇。生僻字是在漢語數千年發展變革中,由于種種原因,在正常的交際中逐步喪失了本來的使用價值故而被塵封在文獻古籍中。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冉啟斌認為,生僻字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人們的歷史文化素養,因為在生僻字中通常擁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或是時代的影子,可以讓人們回味起歷史記憶。生僻字大多和這些字所產生的某類特定 時代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1]。
二、漢語生僻字的現狀分析
(一)漢語生僻字理論及設計研究現狀分析
以“生僻字”為題的理論研究大多關于生僻字的網絡流行現狀、錄入方法、地名生僻字的替代等方面的論文,僅有一篇與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相關的論文,是宋亞丹的《生僻字在文具包裝設計中的應用》。以“漢字”“敘事性”為題的理論研究共13篇,但是無“生僻字”“敘事性”為題的相關理論研究,對于生僻字的敘事性設計研究比較缺失。
1988年3月,國家語委頒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收字7000個,其中3 5 0 0 個常用字(一級字)就覆蓋了現代出版物用字的99.48%。漢語生僻字數量遠遠大于常用字,在進行研究前,有必要對其進行一個研究范疇的界定,生僻字總共分為八類,分別為專有名詞、歷史詞、文言詞、連綿詞、成語詞、專業詞、方言用字和網絡用字(表1)。通過不同類別的比較分析,得出適合敘事性表達的類別納入研究范疇進行研究。
從生僻字的8種分類來看,學術及設計研究主要研究類別為“專有名詞類、方言生僻字及網絡語言生僻字”三大類,
1.專有名詞:理論研究中,地名生僻字的由來及保護相關研究最多,如朱昌春對1956年以來更改的34個生僻縣名用字的源流、沿革總結歸納提出地名的更改會使文化消失,以及保護地名及傳承地域歷史文化的重要性;在設計研究中:有一例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中的生僻字為主題設計的海報,2019年天貓推出“天貓新文創”計劃的背景下,H&H公司在天貓識遺計劃中結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選擇生僻字作為切入點進行“非遺不生僻,才會有生息”的系列海報設計(圖1),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字中的生僻字為主題,融入非遺視覺符號,在保證字體識別度的前提下,使其具有人文氣息,達到字如非遺的視覺效果。在打造品牌的同時,真切地幫扶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專有名詞中,生僻地名用字的源流、沿革等都體現了地域文化內涵豐富。對地理學、社會學和語言文字學等學科有研究價值。地名來源于地形地貌、山河名稱、姓氏、隕星降落等。如貴州省婺(務)川縣是由于隋開皇十九年因婺女星降落于此、盩厔(周至)縣是因為西漢太初元年《元和郡縣志》中山曲曰盩,水曲曰厔以及呷(甘)洛縣意為呷姓氏人居住的地方等,這些地名中的生僻字因過于生僻現已不再使用,但文化還在卻鮮為人知。
2.方言用字類別:沒有相關理論研究,但在設計案例中,有一例以公共藝術裝置形式呈現的設計案例——西安永興坊美食街方言生僻字景觀(圖2),將具有西安地域文化特色的方言生僻漢字打造成公共藝術景觀,在歷史文化底蘊濃厚的永興坊美食街中,增添了別樣的坊間生活氣息。傳承歷史文化、彰顯人文氣息,打造出極具特色的風景線。雖然中國各個地方都有方言,但是大都不知道方言存在相對應的生僻字,口頭語言無法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如果沒有生僻字作為載體進行傳播,方言可能會受影響,因此地域文化特色豐富的方言生僻字對城市文化的體現顯得尤為重要。
3.在網絡用字方面:有10篇網絡生僻字文化解讀相關文獻,如范亞茹的《文化傳承視角下生僻字流行的再認識》、李靜瑩的《語言學視角解讀烎文化》等,有1篇與視覺傳達專業相關的論文,是宋亞丹的《生僻字在文具包裝設計中的應用》,無設計研究。漢字的歷史發展與時代的特殊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每個時代漢字的意義變化都蘊含著本時代社會交際的發展新方向。隨著現代社會信息化的不斷發展,漢字將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彩內涵,部分漢字將擁有與其本義截然不同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新興意義,信息時代人們信息持有量的增加,進一步擴大意義的范圍,因此對生僻字“舊詞新用”賦予其新興意義是符合時代發展規律的。
總結:綜合以上看來,專有名詞、方言生僻字及網絡生僻字三類對于傳承與弘揚歷史文化、地域文化來說更具研究意義,因此本文將此三類生僻字納入敘事性表達的研究范疇。漢語生僻字的字體設計與敘事學的關系還是一個較為新穎的交叉領域,具有敘事功能的漢字在敘事性設計方面的學術理論研究尚且薄弱,而生僻字的認知性更弱,理論研究更為欠缺,學術界對其關注度仍有待提高,再加上研究實例的匱乏,該領域仍具有較大探索研究價值。
(二)漢語生僻字敘事性設計的可行性分析
1.漢語生僻字敘事設計的概念
敘事是文學領域中較為常見的一種作品表現方法,運用范疇廣泛,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法國敘事學興起的影響,設計界開始對敘事學進行研究,從敘事角度的設計思維出發,通過作品將故事傳達給受眾。敘事設計包含內容及傳達兩個方面,通過敘事學的視角和設計學的表達結構,賦予設計作品新的內涵,了解受眾去解讀設計作品中故事的行為與過程[3]。
生僻字的敘事性設計是在特定的環境中展示字的信息,通過將生僻字轉化為圖形符號,直觀有效地傳達生僻字的信息并描述故事,有明確的主題性,將呈現的視覺與故事內容相互滲透,讓受眾能夠直觀地接收到字的信息。在生僻字設計中融入敘事性設計方法,傾向于運用象征、隱喻等修辭手法,顛覆傳統層面上的設計思維,向受眾打造更豐富飽滿的視覺效果,使敘事者與受眾者建立互動體驗。
2.漢語生僻字敘事性設計的可行性分析
生僻字是中國漢字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漢字本身的敘事性特征,是敘事歷史的有效載體,擁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深厚的文化內涵,視覺傳達設計傳達內容和信息的特征使敘事學與設計學會產生學科的交叉和融合。
(1)漢語生僻字本身具有敘事性:一方面,大多數生僻字和產生這些字的時代密切相關,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的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 ,生僻字從“出現”到“塵封”的特點,使得其本身帶有歷史性和敘事性;另一方面,漢語生僻字是兩維度的表意文字,在兩維度的構形上基本是一形一義,具有得天獨厚的敘事性特征。是敘事歷史的有效載體。(2)通過敘事的表現方式能使生僻字的信息更直觀準確地展現,便于直觀地了解生僻字的信息及文化內涵。(3)敘事能增強生僻字的認知性,并使畫面更具美感地展現文化內涵。
三、漢語生僻字敘事性設計的原則
本文從專有名詞、方言用字及網絡語言生僻字三類進行分析敘事性設計研究,總結出相對應的設計原則,
(一)易識別性
對生僻字進行敘事性設計的首要原則是字體具有易識別性。生僻字本身具有難讀難寫難認難懂的特性,為使生僻字重返大眾視野,進而達到科普生僻字意義、傳承與弘揚文化的目的,必須以可識別性作為首要的設計原則,不可過度設計,這直接關乎生僻字辨別及文化傳承的影響力。在合適的文化表達下,可將文字元素直接呈現,確保其易識別性。因為只有讓受眾準確地辨別出生僻字的筆畫,才能夠幫助受眾更好地識別文字信息、了解意義與文化[2],否則文字會因轉化為圖像符號而喪失了文字的敘事功能,無法準確有效地傳達信息[3]。
(二)文化性與藝術性統一
專有名詞生僻字包括地名、文物名、非遺名等,其中的生僻字是歷史文化與地域文化的敘事符號和記憶載體,在進行生僻字的敘事設計時,文化性與藝術性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首先強調文化性的融入,同時兼顧文化性與藝術性的協調統一,給人美的感受,不僅能夠引起現代人對生僻字背后蘊含的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視,也能使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人們可以以此找到關于中國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而產生共鳴。
(三)趣味性與地域性統一
在方言生僻字的敘事性設計過程中,傳達的意思需具有趣味性,從而調動人們的主動意識,使人們樂意將方言“熟悉的語言”和“生僻的字”對應起來,同時要強調地域文化的表達,融入不同地區的地域、人文、自然景觀等文化元素,加以提煉,增強故事性的表達。方言本身就帶有趣味性,在敘事性設計時,要增添趣味性的內容傳達信息,畫面中增添趣味性的內容使視覺的呈現更加生動、豐富。這樣人們可以得到一系列自主的、完整的敘事信息,撐起整個敘事過程[4]。中國大多數地區擁有各自的方言,方言是一個地區區域文化的縮影,方言因有對應的生僻字而流傳至今,包含著不容小覷的地方文化價值,隨著普通話的普及,極具地域文化特征的方言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為了保護語言的多樣性,延續地方的文化,增強地方文化自信,可通過普及方言生僻字進行文化的延續。
(四)創新性與時代性統一
由于漢字具有的時代特點,隨著現代社會信息化的不斷發展,生僻字的舊詞新用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多彩內涵。網絡語言生僻字本就是互聯網時代的環境下,被賦予了新的網絡意義的特色鮮明、生動形象的古漢語生僻字,因此,對網絡語言生僻字的敘事性研究中,應注重創新性及時代性的協調統一,挖掘社會與文化價值,為網絡語言注入新的活力,根據具體語境的不同和表達對象的差異,進行圖像敘事,將故事情節與生僻字做創新性的結合,直觀地傳播豐富的語意信息和情感,達到最高效率又有時代表現力的目的,尋求表達效果的最優化[4][5]。
四、漢語生僻字敘事性設計的方法
(一)形意融合的敘事設計
“形”是生僻字字體結構所表現的形態,是生僻字意象的主要框架,“意”即意象,指字的信息。“形意融合”就是在不破壞字的間架結構的基礎上,與意象融合,對字進行轉化或對場景進行營造。通過藝術手段對字形這一敘事載體進行有意識的刻畫,依賴于圖像進行視覺形態的解讀,達到“形”與“意”的融會貫通和意義延伸[6]。在設計的過程中,將文字信息轉換為抽象概括的圖形化視覺語言,通過點、線、面三大構成要素在筆畫上進行組合與延展,分析筆畫元素與字體框架的關系,注意筆畫間的節奏感。筆畫通過變形、簡化、重疊等設計手段敘述語義、通過色彩增強情感表達,如紅色象征著喜慶、熱情,常用來表現節日、中國文化、民族精神等。
如靳埭強的《互動》主題海報(圖3),在“互”的結構形態上,將筆畫與中國水墨風結合進行敘事設計,凸顯“互”字中間眼睛的形態、上下均衡相對的臉部輪廓使字有互動之意向,而色彩選用黑色與水墨風格一致,強調返璞歸真與自然。與所傳達的“互幫互助、以人為本”的交流方式呼應[8],整體敘述中國傳統韻味。在生僻字的敘事設計中,如“覞”字,可以在文字的形態結構基礎上,增添相視的臉部輪廓視覺形態進行圖像敘事,表達兩人相對而視的意思;“骉”字可以將漢字的筆畫與馬的形態結合,營造出很多馬匹奔騰的場景,強化萬馬奔騰的視覺形態。印象徽州的字體設計(圖4),運用形意融合的設計方法,將徽派建筑檐角青瓦起墊飛翹的形態在“杭”字的筆畫上展現、黑色將青瓦白墻的色彩韻律表達,該敘事性表達凸顯了徽州的地域特色。杭州城市漢字標志設計(圖5),將“杭”字的筆畫融入園林、拱橋、建筑、船舶等意向形態并與篆書字體結合進行敘事,運用“取形表意”的設計方法,使文字的識別性與藝術性統一,色彩選用藍綠色與杭州江南水鄉的自然環境相契合,表達出杭州獨特的地域性,滿足“合意-取象-達意”的傳播過程 [7]。
(二)裝飾與形象化的敘事設計
生僻字筆畫的裝飾與形象化的敘事設計就是依據生僻字表意的需求,在線性結構上,將時代特色、歷史典故、地域文化與生僻字結合,進行敘事性設計。筆畫裝飾與形象化敘事的直觀表達是指通過繪畫等藝術手段進行傳達,敘事者將信息及情感貫通到畫面中,以此傳達出最真實、直觀的場景使受眾者產生共鳴。。
通過對生僻字的解讀,總結出描繪性的詞語,尋找詞語相關聯的元素進行圖形/圖像化表達。常用的手法有圖形法、圖像法、圖形圖像結合法、手繪法等,圖形法通過矢量圖形描繪,既可概括也可表現細節,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圖像法對事物進行真實記錄,如將寫實的照片進行處理,使畫面傳達信息更清晰;圖形圖像結合法則使整個敘事過程更生動有趣,畫面更有層次感;手繪法通過插畫的方式進行敘述,因插畫風格、表現技法眾多使內容更豐富更具有感染力。
對生僻字基礎骨架的元素添加與美化都是具有“裝飾”的形象化性質,既能展現文字意義極具特色的形態美,又能深挖生僻字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內在精神[9]。如香港設計師黎耀升的廟宇骨(圖6),將中式道教的中式建筑特色、祭祀用品、神獸石像等實景照片進行處理,與文字的骨架結合進行敘事表達,使設計更加形象化地敘述出中式的建筑風格和民間信仰,又在述說古樸韻味及質感,整體散發出中華傳統文化氣息。還有字繪旺角和字繪武漢(圖7),通過手繪法將香港旺角繁華擁擠、布滿美食店的市井風貌和武漢抗擊疫情的大愛景象在文字的線性結構上敘述出來,傳達字的信息,以特殊的視覺敘事構建妙趣橫生的故事情節,強調生僻字本義及文化傳播的視覺沖擊力。
(三)融入場景的敘事設計
將生僻字融入場景的敘事設計是將生僻字做為視覺符號融入到語義的場景中,字本身不做設計,提取語義相關元素和色彩進行視覺語言的表達。場景營造中可融入字的寓意、歷史典故、地域文化等,通過藝術手法進行表達,與場景對應的生僻字進行簡單的裝飾來呼應場景。為了讓受眾能夠更清晰全面地理解生僻字敘事的內容,要具備完整的邏輯性,將畫面展示的情節與信息的真實敘事內容很好地結合呈現出豐富的敘事觀感,加深受眾的認知度。
如於菟非遺生僻字海報設計(圖8),將“於”的字體作為符號融入到於菟的的祭祀舞蹈場景中,為保證字體的可識別性,“於”本身不做設計,於菟是土族驅邪納吉的民間祭祀活動時跳的舞蹈,提取了於菟有代表性的虎豹紋圖案作為敘事的底紋,將“菟”字作為主要視覺符號并擬人化,通過在字的兩邊放置於菟表演者手持的插有“克日特”符紙幡,在字的頂上融入扎頭發的白紙條,營造於菟舞蹈的祭祀氛圍感。
總結
漢語生僻字敘事性設計研究是一種敘事思維的導入,是一套關于生僻字字體設計的方法論。生僻字敘事設計屬于視覺敘事的范疇,因此在進行敘事方法的研究時,要通過視覺的方式貫穿整個敘事過程[10]。從生僻字的字體設計入手,在深刻理解生僻字的意思及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提出生僻字敘事性設計的原則,形成了一套系統的設計方法。通過對生僻字的敘事性研究,一方面,希望使生僻字重返大眾視野,進而科普生僻字的意義,傳承與弘揚其歷史文化與地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達到直觀有效的傳達作用,對于生僻字敘事性思維的融入帶來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