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祥飛 連珂瑤
【內容提要】在全球化向縱深發展、世界交往聯系日益緊密的時代語境下,以文明交流互鑒思維構筑中國跨文化傳播實踐的立體格局,是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的必然要求。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蘊含了豐富的國際傳播智慧,是提高中國國際傳播效能、增強中華文明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實踐指引。
【關鍵詞】黨的二十大? 文明交流互鑒? 國際傳播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①習近平的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在新傳播秩序與新傳播格局下,中國參與國際傳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鮮明態度,尤其是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系列重要論述更是為推動以合作、共享、交流、互鑒為特征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鮮明指引。從學理上理解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深刻把握其蘊含的豐富的跨文化傳播智慧,是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關鍵。
一、文明交流互鑒是全球化時代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在若干重要場合對“文明交流互鑒”進行了深刻論述:2019年5月15日,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主旨演講中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指出,“我們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沖突論”;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應了在全球化向縱深發展、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的背景下,中國在參與國際交往的過程中,應如何看待不同文化、文明之間關系的深層次問題,指出了全球化時代國家間交往的本質內涵是借助于各類信息傳播的載體推動用協作取代沖突、用互鑒取代敵視、用包容取代排斥。
推動全球人類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有著深刻的時代和歷史背景。在新一輪的信息革命推動下,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使國家間的交流與傳播開始演變成一種世界性的交往,隨著全球范圍內基于資本、產品、管理模式等的國際化與世界化,這種交往將更為密切和頻繁。同時,在應對氣候變暖、跨國犯罪、糧食安全、恐怖主義、新冠疫情等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獨善其善。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那樣,“在市場經濟向全世界擴張的趨勢下,人類的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從狹隘迅速向廣泛發展,世界交往必然要替代局部的民族交往,成為現代交往的主旋律;民族交往必然會沖破以往的種種藩籬而成為世界交往的一部分?!雹?/p>
全球化作為一個現代性的過程以不可逆的方式將所有的國家卷入其中,而通信技術、商業貿易以及資本、技術和市場的全球化格局構建出以節點之間相互關系而存在的網絡社會。在曼紐爾·卡斯特看來,國家間的交往正在形成一種全球化的網絡文化,這種文化處在一個漸進的過程中,“多種來源的有意識的社會參與者將他們的資源和信仰通過這一進程帶給他人,也期望能獲得相同的回報,或者更進一步地共享多樣化的世界,結束對外人產生的由來已久的恐懼”③。這就意味著,地球村的形成已經是一個顛撲不破的事實,如果不能成為全球網絡中的一個節點,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只能被邊緣化。正因如此,國家間的交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被學術界和政治界格外關注。而有效推動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不能把希望寄托于某一國家某些國家的良心發現,也不是獨自推崇某一種文明形態,而是世界各個國家都秉持一種“既要手拉手,又要心連心”的連接關系,讓所有的民族和國家都成為世界公共事務的積極行動者、經驗貢獻者、智慧分享者。唯有如此,全球才能攜起手來鞏固人類文明發展的豐碩成果,傳承人類文明共有的記憶,應對全球共同面臨的各類挑戰。
二、文明交流互鑒展現馬克思主義的交往觀
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世界交往的思想認為,人類社會歷史演進的實質及其內在根本規律就在于“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④。從最根本的層面來講就是一種人類以文化間的互動為表現方式的物質實踐。馬克思是較早以唯物主義史觀對國家間交往進行研究的學者,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指出,“由于機器和蒸汽的應用,分工的規模已使脫離了本國基地的大工業完全依賴于世界市場、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⑤。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提出了“精神交往”的概念,并清晰地闡釋了人類物質交往與精神交往的關系,他說,“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⑥。馬克思關于人類精神交往的精辟論述為我們思考今天國家間交往的理想范式提供了精神之源:一方面,對國家間交往進行地考察必須植根于人類的物質實踐和物質生活,既不能僅僅追求抽象層面的道德規范又不能脫離作為時代背景、共同問題及發展趨勢的“全球化”現實;另一方面,理論的論證或一種新的交往范式的提出必須達到哲學層面的“彼岸性”,即源自人類物質實踐的理論范式將再次回歸到人類交往的實踐中體現出實踐的張力。
這一系列主張均意味著在面對全球時局和世界輿論場的挑戰中,中國高度重視加強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戰略意義,新文明觀視域下的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重申中國在解決世界文明沖突面前的“和而不同”理念觀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交往思想認為只有世界在不斷的交往過程中沖破民族藩籬進行文明融合,才有可能達到人類文明的更高層次的發展,交往是一個長期的融合發展過程,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也是世界交往的一部分。習近平關于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闡釋,不僅植根于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更是基于對當前國際關系進行系統化審視,并通過不斷向世界提供公共產品等系列行動和系列舉措來展現中國的積極作為。從這個意義上講,“文明交流互鑒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的重要內容,還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實踐的理論探索與現實回應”⑦。因此,中國以積極的姿態介入國際傳播,是理念與實踐的“雙向奔赴”——既從理念上思考國際交往的理想狀態,又通過切身的行動來推動一種科學理念在世界舞臺上落地生根。
三、文明交流互鑒蘊含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鮮明地指出:“我們真誠呼吁,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⑧中國共產黨在國際議題中堅持胸懷天下,追尋全世界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積極推動全世界范圍內的文化融合。
在思考全球化進程中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中,既有的國際傳播和國際交流秩序背后所隱含的深層次問題是國家間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差異實質性地建構,并助推了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國家間交往的巨大不平等,還將本土與異域的交流過程化約為一種自我與他者、現實與想象、中心與邊緣的簡單對立關系。在全球化的信息流動過程中,西方部分國家基于國家利益,借助媒介文化不斷提供有關國家、制度、文化等優劣比較的暗示,而貫穿其中的則是西方中心主義的敘事框架、線性的文明優劣的比較框架以及中心與邊緣的二元對立邏輯。
體現全球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國際傳播規則應該是各個參與交流傳播的國家和民族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規則的制定,參與國際共性問題的共同治理。國家與國家之間、文明與文明之間的交互應該是互為主體而存在一種共生關系,一種非目的性亦非工具性的對話行為,或者說,國家的交往“應成為主體間共同的活動,使得孤立自我成為共在自我,應具有主體間性的普遍意義” ⑨。以文明交流互鑒為取向的國際傳播實現了對“自我與他者”“事實與想象”“中心與邊緣”關系的超越,在文明交流互鑒視域下,所有的國家和民族是平等的對話者、共同問題治理的參與者、治理成果的共享者。文明交流互鑒指導下的國際傳播是一種對話性而非目的性的行為,把對參與各方的利益的強調轉向為更為宏大層面上的共同利益的建構,用“主體-主體”關系取代“主體-客體”關系,以人類對美好事物的共同追求和全球人類共同的利益為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一直充分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通過團結各國人民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套價值理念正在成為全球共享的思想財富,開創了一種非國家中心主義、尊重國家和文化差異、推動國家間充分協作對待世界文明交流的新范式;正因為文明交流互鑒蘊含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必將得到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和世界各族人民的支持和認同。
四、以文明交流互鑒引領國際傳播秩序建設
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包含了豐富的主體間性思維,并將主體間的交往與交互放置于人類文明共生互鑒的宏大背景下進行系統思考,超越了文明中心主義視角下狹隘的世界國際秩序傳播觀念。在國家間的交往實踐中,需要被格外強調而不是忽視的是文明的多樣性以及基于文明多樣性這一現實進行的包容性思考。長期以來,美國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提出的“文明的沖突”論調顯然已經不合時宜,它以沖突而非對話、矛盾而非協作的預設立場為那些希望看到沖突的人提供了佐證。習近平在一系列場合強調了如“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⑩等富有建設性的觀點,無疑是將不同的國家均視為平等交往的主體,更以共享的信仰、共同的利益為基礎建構起渾然不可分割的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
從這個角度來講,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論述不再是一種世界交往符號表述的技巧,也不僅僅是一個基于少數國家的特定利益為訴求的政治信仰,而是一種對新的秩序的構想、倡導或提議,這種構想將全球人類的共同命運聯系在一起,是一種求同存異,求大同存小異的國際秩序觀與國家交往觀。習近平提出的“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是對每個國家文明的獨特性及其存在的合理性下認可,是對世界文明進步,世界和平發展的推動。與西方一些學者的論述不同的是,這種構想不再是烏托邦式的空中樓閣,也不再是某些個別國家優先論的國家利益中心主義邏輯,而是一種天下大同的思維——既具有無盡的包容性,又具有轉化為物質實踐的可能性。
五、以文明交流互鑒開創跨文化傳播新格局
習近平關于人類文明交流互鑒論述以清晰的邏輯、辯證的思維和積極的實踐超越了“修昔底德陷阱”的邏輯誤區,明確了在新的全球化語境下,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和平發展的、負責任的、注重國際貢獻的角色和地位。中國的倡議、主張、方案在國際上贏得了主流意見群體的支持,改變了國際傳播只有交往之名而無交往之實的尷尬,中國倡議、中國方案、中國智慧所蘊含的合理性為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和支持。
中國在強調自己在國際舞臺上的角色和地位時,其立場、視角和價值取向一以貫之的是共贏、合作和互惠,而非獨享、分歧和爭霸。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中國將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無論自身如何發展,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范圍”11。“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12。這意味著,中國方案、中國主張要想在世界范圍內獲得廣泛的認可,既需要“誠”的姿態,更需要“誠”的行動,要想沖破西方話語體系以自我的視界來審視他人的思維桎梏,既需要用別人聽得到、聽得進、聽得懂的方式來講述好中國故事,更需要一種具備分眾化、實踐性和持續性的總體性方案,近年來,以“一帶一路”倡議、“網絡空間治理”等為代表的系列舉措、系列倡議及系列方案正在以實際行動破解異域公眾認知——它宣告了一個和平發展的中國對世界而言更有利。
近年來,不少由中國提出關于文化交流的表述、倡議等在國際范圍內獲得了較多的認可,而這些新的表述、表達和倡議中所蘊含的交往理論也正在引發學術界新一輪的思考。對中國國家領導人關于國家間交往的系統論述進行研究的文章已經成為國際政治、全球傳播研究領域中一個繞不開的學術話題。而實際上,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有過諸多精辟論述,廣泛涉及中華文明如何推向世界、文明間如何共生協作、如何看待文明的差異等若干維度。同樣,“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等一系列新的主張、倡議為解決國際爭端、調節國際紛爭、緩解國際矛盾、推動世界文明交流、國家間交流協作提供了一種富有闡釋力的解決方案。
文明交流互鑒既是在全球化語境下國家話語體系建構的重要立足點,更涉及在新的歷史方位下,中國應該以何種姿態和維度闡釋好中國在推動建構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角色與使命問題。尤其是在中國身處新的全球經濟、政治環境下,中國在闡釋自己的身份、界定自己的角色進行國際傳播時,需要充分考慮不同文化圈層、不同文化傳統所構筑的“視界”的影響。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國的發展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而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影響力的壯大不會對既有的國際體系和國家間交往的秩序產生根本性的威脅,而是為全球發展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注入正能量。正如美國學者彼得·卡贊斯坦等人所指出的那樣,“我們的文明世界是多元多維的。這個世界樂于接納具有獨特文明的中國,而不是文明例外的中國”13。實際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在為解決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國際爭端、健康、饑餓、恐怖主義等各種共同的難題提供具有闡釋力的行動方案,中國的發展和壯大有助于這些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制造更多的問題。
習近平關于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論述重新定義了國家間交往的理想范式,明確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角色、地位、責任和使命問題,更明確了中國的發展壯大為世界各國帶來的巨大機遇,并為世界上現存的各種懸而未解的問題提供了富有闡釋力和實踐張力的解決方案,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論述是對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弘揚。
注釋:
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6.
② 陳力丹: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交往觀念[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117。
③ [美]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跨文化的視角[M].周凱,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45.
④[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8;166;804;180.
⑤ [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27.
⑥[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3.
⑦肖燕飛. “一帶一路”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貢獻[J]. 社會科學家,2022,No.305(09):26-32.
⑧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3.
⑨周建萍.國家形象建構中的主體性與主體間性問題研究[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1(04):60-64.
⑩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43-544.
1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5.
1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2.
13[美]彼得·卡贊斯坦.中國化與中國崛起:超越東西方文明的進程[M].魏玲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223.
作者簡介:孫祥飛,華東政法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新媒體數據研究院院長;連珂瑤,華東政法大學傳播學院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編輯:徐?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