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曄 包德福 郭和睿



關鍵詞:產品生命周期 可持續設計 生態材料 門票設計 產品使用方式設計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設計在為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當前生存的環境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為了使設計與自然更好地和諧共生,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帶入設計領域具有必要性。在旅游行業,特別是紙質門票的使用,浪費了大量的生態資源。在這樣的背景下,將基于產品生命周期的可持續理念與門票結合,最大化減少紙質門票生產所帶來的污染,同時進行使用方式創新,提升門票的體驗感,填補市場的空白,是最優的選擇。
一、基于產品生命周期的可持續設計
可持續設計就是使人與自然、社會與生態和諧共處持續發展的一種設計活動。可持續設計不僅需要從用戶需求的角度出發,還需要關注社會環境、生態環境等因素,在可持續設計中特別重視產品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希望兩者能夠和諧統一,不僅能夠滿足當代人的需求,還能滿足后代人的需求。可見可持續設計是一個整體的設計觀念。在廣義的可持續設計中,設計還包括行為方式、系統等設計,其遵循5R原則:Reduce(少量化設計原則)、Recycle(再利用設計原則)、Reuse(循環利用原則)、Recovery(再生資源設計原則)、Remake(在造設計原則)[1]。設計師通過材料、系統、服務等設計,改變人們的生活,促進可持續發展。
要想真正在現實生活中落實可持續發展,就不能僅僅只針對產品考慮,必須從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來考慮,將可持續理念貫穿整個產品生命周期[2]。產品生命周期是從生命周期演化而來,是產品從“誕生”到“衰亡”的整個歷程,如圖1大致包括五個環節:設計選材、生產倉儲、運輸銷售、使用維護、報廢回收[3]。基于產品生命周期的可持續設計是將產品生命周期看作一個整體,從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考慮對環境的影響,達到破壞環境最小化,通過不同階段的設計實現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合理使用,達到產品的可持續發展。
例如圖2,新型農村生態旱廁系統設計,該產品系統主要包括兩部分,人性化免水沖便器和免水沖糞尿生態處理設備。我們將設計通過產品生命周期歸納為三個部分,分別為概念設計、使用設計、維護回收設計。在產品概念設計的階段,主要從宏觀系統層面考慮如何使廁所的糞便無害化;在產品使用設計的階段,考慮使用者使用產品時排泄物的具體處理方式,在使用者如廁后糞便通過生物墊料分解、尿液通過靜置腐熟處理,使廁所系統不用沖水就能處理排泄物,減少了在干旱地區的水資源浪費,且產出的有機肥還能資源化還田,達到了資源的重新利用;在產品維護回收階段,通過簡單管道設計,減少了需要因完備下水管網、污水處理系統導致設備維護成本高的問題。在三個階段里都貫穿了可持續理念,通過整體的考慮達到破壞環境最小化。
二、門票設計現狀分析
(一)紙質門票的電子化
紙質門票,是以紙張為載體印刷信息的門票。以前的旅游景點多采用紙質門票,進行人工售票、驗票等,但紙質門票往往使用周期短,人們在驗票后進行丟棄,造成大量的環境污染。隨著智慧景區的提出,信息化在景區的建設逐步加強,電子門票逐漸取代紙質門票出現在旅游景點中,電子門票通常采用IC卡、條碼票、磁卡、手機二維碼等形式,使用手機二維碼形式的游客,往往只持有一個手機便可通過景區的入門檢測,且電子門票通常和線上系統一起推出,極大地便利了預定、買票、售后等操作,于是電子門票逐漸流行起來。但紙質門票并沒有隨著電子門票的消失而消亡,紙質門票的紀念、收藏功能逐漸取代了其“入園驗證”功能,一部分喜歡紀念、收藏的人把紙質門票看作一種紀念品,將其收集起來,作為曾經去過景點的證明。
(二)紙質門票作為旅游紀念品的意義
格雷本指出旅游紀念品的意義是多元的,也是積累的,意義遠大于功能。旅游紀念品的意義不僅僅是對于“地”的紀念,還包括物——人——地關系,具有更豐富的外延。旅游紀念品對于旅游者來說大致具有四大意義:紀念意義、象征意義、饋贈意義、實用意義[4]。紙質門票是景區信息的載體,上面通常包含了具有景區特色的圖案、參觀路線、二維碼等,是一種景區自我形象的明確,也是景區的一種宣傳窗口。門票對于參觀者來說具有較強的紀念意義和象征意義。在一些特殊的旅游地點——博物館、寺廟等,采用設計的紙質門票會具有更大收藏和紀念的意義,通過設計還可以給人帶來更好的參觀體驗。例如圖3日本的金閣寺門票是一張“符”,來傳達景區的文化特征,門票作為一個良好的宣傳窗口,具有很好的識別性,被人們廣泛喜愛,還成為打卡物品,在互聯網傳播,具有一定的紀念意義與象征意義,給寺廟吸引了大量的流量。再例如,在廣東省博物館舉辦的泰坦尼克文物精品展,如圖4在購票后贈送一張復制的“泰坦尼克”船票,配合以展覽中的各項場景復原給人強烈的沉浸感,引發人們的思考。
(三)紙質門票的可持續設計
紙質門票雖然具有較強的紀念意義和象征意義,但大量的紙質門票會消耗大量的生態資源。隨著可持續理念的提出,很多可持續新型材料被應用于設計中,促進了可持續產品的誕生。例如,圖5Mirum制作的包,其原料來自于軟木、葉子、植物油以及天然橡膠,是一種可以替代皮革的可降解植物皮革,制造與染色過程中不需要用水,也不含有任何石油基材料,最小化地減少了以前因生產皮革而產生的生態污染。再例如,圖6生態薯條包裝,馬鈴薯的皮重新加工制作成為一種新的生態包裝代替原來的紙質包裝,馬鈴薯皮由淀粉和纖維組成,可百分之百降解。如果將新型可持續材料代替紙,與門票結合起來,設計一種可持續門票,在給游客帶來紀念意義的同時,也將減少環境的負荷;其作為一種可持續性產品,將可持續的理念帶給游客,也將促進可持續理念走進人們的生活中。
三、基于產品生命周期的可持續門票設計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以產品生命周期為基礎,采用可持續5R原則,從整個門票的生命周期進行設計,每一階段都進行有效優化,減少因為產品而給環境帶來的負荷,同時,通過使用方式創新設計加強人與產品的交互,給人們傳遞綠色的可持續的生活觀念。因為在實體門票的生命周期中生產倉儲、運輸銷售與紙質門票并無太大差異,不重點考慮,不作為重點設計,所以筆者將門票生命周期大致簡化為三個階段,設計選材、產品使用、產品回收報廢,如圖7基于這三個階段貫穿可持續原則制訂設計策略。
(一)可持續設計性材料
實體門票需要基于某種媒介而存在,所以在門票的設計過程中材質的選擇和表達十分重要。紙質門票就以紙為媒介,雖然易于生產,但在生產時消耗大量的紙資源,造紙過程中還會產生水污染和木材的消耗,且紙質門票經常使用后被丟棄,造成大量的環境污染,不利于可持續發展。首先從門票的材料來考慮,利用少量化原則(Reduce)和再生資源設計原則(Recovery),在材料的選擇中盡量選擇對生態造成污染少的材料,應優先考慮可降解、可循環的生態材料,盡量最大化減少環境的負荷。門票直接與人的皮膚進行接觸,直接決定了人們對于產品的第一印象,所以在選擇可持續材料后,還需要從材料的特性方面來考慮,也就是材料的質感。材料的質感是指物體外部材料的綜合性能,包括材料的紋理、光滑度透明度等[5]。材料的質感應與產品所處的語境相匹配,最大限度地表現出產品語境。通過材料的設計不僅可以賦予材料新的價值,還可以轉換視覺、觸覺等心理體驗,從而改變某一個產品或者材料的形式語言、使用環境[6]。
(二)產品使用方式
基于設計材料后,門票擁有了實體的媒介,在產品使用設計階段,人和門票構成了交互關系,產品的使用方式直接決定了人與產品的關系,所以筆者認為,產品的使用方式是產品設計中一個重要環節。從傳統紙質門票的功能來看,門票往往被當作入園驗證的憑證,具有“核驗”功能,雖然一部分人將紙質門票收集起來,當作旅行紀念品,具有紀念功能,但從傳統紙質門票的交互方式來看,人與門票的交互往往只有“拿——撕——扔”的單一交互,交互形式枯燥;人與門票的情感聯結較弱,情感體驗差,紀念功能性弱,造成紙質門票的綜合價值相對較低。互動重在過程,強調的是雙方的相互作用,將旅游者與產品充分結合,實現紀念品的情感“加值”,也能讓旅游者在這樣的信息交流與反思過程中獲得美好的旅途體驗[7]。所以基于可持續理念,在使用方式上,應該盡量加強人與產品的聯結,豐富人與門票的交互,提升產品的情感價值,延長產品生命周期,減慢資源浪費速率。我們利用可持續原則中的再創造原則(Remake),其主要指產品的翻新,將舊物品進行重新的改造與創造。盡量通過產品的重新改造與創造,在可持續的原則下,通過產品與人的互動設計使使用者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通過人與產品使用方式的設計,盡量完整明晰的表達產品含義,傳遞產品可持續的理念,延長門票的生命周期。
(三)產品回收利用循環
產品經過一次或多次使用后,來到了產品的生命周期末端,也就是報廢回收階段。如果將使用過的舊材料當作垃圾丟棄,既會浪費可以再回收的物質資源,又會增加環境的壓力。廢舊材料的再利用有助于保護環境和提高經濟價值[8]。我們應采用可持續原則中的循環利用原則(Reuse)和再利用設計原則(Recycle),從設計理念開始,就要考慮到產品的最終處理方式,從產品生命周期設計選材、產品使用、回收報廢整個過程階段來說都應該是可循環的。生產出來的產品在其完成使用功能后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是不可恢復的垃圾。
四、基于產品生命周期的可持續門票設計實踐
(一)設計目的及創新點
在旅游市場的帶動下,我國旅游購物消費額不斷增長,紀念性消費在旅游總消費中占有很大比重,其主要形式是旅游紀念品的銷售[9]。紀念品作為旅游產品具有廣闊前景,從門票切入,我們發現仍有需多機會與需求尚待挖掘。目前門票形式主要為電子門票、紙質門票,在功能上,主要為“核驗”功能,紀念功能較弱,在材料上,紙質門票以紙為載體,給人以真實的質感,但造成的污染問題不可忽視,而電子門票以電子設備為載體,環保便捷,但其紀念意義弱,收藏價值小;在使用方式上多數門票僅僅只是信息的堆砌和視覺的傳達,與人的交互作用少,造成門票的綜合價值弱,因此門票的創新設計具有必要性。
筆者認為,針對目前門票現狀,可以從材料設計和使用方式的維度進行創新。筆者團隊從這兩個層面入手,從生命周期的設計選材、產品使用、回收報廢三個階段出發,將不同可持續理念的原則貫穿門票生命周期的同時進行使用方式創新設計,提升產品的綜合價值,使產品和環境達成和諧統一。于是筆者團隊聚焦在具有一定旅游特定性的地點——植物園,為其進行門票設計,我們以杭州植物園為例,從材料設計和使用方式的維度進行創新實踐。
從材料設計維度考慮,筆者團隊采用廢棄生態資源作為門票的主要的原材料,對現有的門票載體做出創新。團隊發現城市園林綠化在養護管理的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的枯枝落葉、雜草種子等,其處理方式往往采用填埋和焚燒[10]。但落葉落花中含有豐富有機質和植物生長所需的氮、磷、鉀等養分,大量生態資源被浪費。所以在實踐中我們引入“可持續”創新理念,筆者團隊以落花落葉的腐殖質作為門票的制作材料,通過對廢棄生態資源的發掘,不僅有效利用當地廢棄資源,還為被焚燒、填埋的落花落葉提供了新的利用形式。
從門票的使用方式維度考慮,筆者團隊將門票賦予“種花”的新功能,通過拼、種、養花增加了游客與門票的感情聯結,突破了門票單一的“拿——撕——扔”交互方式,將門票使用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呈現,給消費者帶來獨特的體驗感受,同時增加門票的紀念價值。
(二)設計實踐
1.門票可持續設計
(1)門票材料可持續設計:基于可持續理念,利用落花、落葉廢棄生態資源進行門票材料創新設計。如圖8門票共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為門票本身、種子拼圖以及最外層塑料膜。其中門票本身由植物園落花落葉形成的腐殖質混合物加工構成;種子拼圖由門票本身切割的基礎上,加入內嵌花的種子;在材料設計上都為可降解的生態材料,且富含有機質和生長元素,在丟棄后還可重新填埋作為生態環境的養料進行生態循環。遵循少量化原則(Reduce)和再生資源設計原則(Recovery)。門票最外層塑料膜材料為可降解塑料,具有一定強度為門票提供保護作用,與一般塑料相比,在穩定性基本不變的同時,廢棄后可進行填埋降解,減少環境負荷,符合可持續設計理念。從門票材料質感來考慮,人們對于植物園的印象往往是“綠色”“自然”,所以我們選擇貼合大自然的顏色,綠色作為門票的主色調,提取大自然樹木的粗糙感,在主門票的制作上使門票的質感帶有一定粗糙質感,采用具有凹凸感的字體印壓,通過門票的材料質感,給人傳遞出自然的感覺。
2.門票使用方式設計
如圖9設計“掃”“拼”“種”“養”“展”五個使用步驟,來完成整個門票的生態體驗循環。對傳統的“拿—撕—扔”交互方式進行創新設計,賦予了門票“形成花”的新功能,延長了門票的生命周期;同時讓游客體驗拼、種、養花增加了游客與門票的交互趣味,擴寬交互形式,提升了門票作為紀念品的紀念意義,通過將門票變成花的使用方式設計給用戶傳遞出可持續理念,具有社會、經濟效益。
“掃”——掃描門票條形碼,游客通過掃描條形碼,進入配套App,了解園區植物種類、花期等信息,設計將紙上的信息容量擴展到軟件上,讓游客可以邊玩邊看,同時擴展游客的知識面。
“拼”——拼裝花束,游客在結束游玩后,將門票上的花束拼圖拿下,拼成一束花。此方式與傳統門票的交互形式區別性大,在視覺上完成門票從平面形狀到立體花束的呈現,在觸覺上使得游客拼的過程中與門票產生更多接觸,給用戶帶來驚喜感。
“種”——種入花盆,游客將立體的種子花束,埋入花盆中,游客通過親手種植的方式,將“創造”融入門票中,進行花的“創造”,讓游客體驗自主養護植物從零到一的生長過程。
“養”——養護盆栽,游客可根據軟件端的植物指南,進行盆栽的灌溉、施肥,還可以通過日志,將盆栽養護的心得記錄下來與別人交流、共享,通過交流共享建立起養花游客的聯系。
“展”——展出盆栽,當游客盆栽開花后,城市季節性花展邀請游客展出,季節性花展會由工作人員評選出最佳園丁,最終會獎賞小盆栽和其他花種子。通過花展,將游客養好的植物進行展示,提升用戶養花的意義,同時也給植物園做出了宣傳。
3.門票回收循環設計
門票由落花落葉的腐殖質混合加工產生,游客拿到門票后可將門票后拼成花束放置土壤里進行種植,種植后當植物枯萎又重新變成了落花落葉,設計門票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生態材料通過這樣的方式形成了一次“生命的循環”如圖10。這樣使得門票在回收循環中達到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時讓游客通過體驗從生態材料門票到最后變為生態肥料這一完整的生態體驗循環,從認知層面更好地理解可持續設計理念,將可持續理念傳遞給大眾。解決了門票使用過后被遺棄,資源浪費的問題。
4.軟件端設計
軟件端將線下逛植物園與線上知識、線下養花與線上記錄、線下花展與線上邀請相結合,配合門票的使用方式使用,使游客的循環體驗更加順暢。軟件主要功能有:花種介紹功能、智能指南與記錄功能、激勵功能。
(1)花種介紹功能
如圖11,配合游客游覽植物園,軟件提供花種信息的介紹,包括基本信息、花期、花語等,拓展紙質說明承載的知識容量,可以使游客邊走、邊看、邊學,離線時還可以進行線上查看,給游客提供了大量的植物知識。
(2)智能指南與記錄功能
如圖12軟件端開設了植物指南功能和記錄功能。植物指南功能可以結合植物實地生長環境智能分析,判斷環境的適配程度,對花的狀況做出判斷,從而給用戶養盆栽的指導,通過植物指南頁面來呈現,讓盆栽更好地生長。記錄功能可以讓用戶通過軟件看到更多養花的游客,通過盆栽的心得記錄和分享,形成盆栽圈特定社群。
(3)激勵功能
當城市舉辦季節性花展時,如圖13軟件提醒游客并發放邀請函,并評出最佳園丁,用戶可在盆栽圈和其他社交平臺展示自己的成果,同時在花展中進行實物展示,提高了用戶的目標性和意義性,從而激勵用戶更好地進行盆栽的種植。
結語
隨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帶動了游客的消費,門票作為一個景區的象征性“入口”,具有很好的紀念意義和象征意義,在紀念品產業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但當前的紙質門票紀念性弱,且大量的紙質門票使用還會造成大量污染,造成生態環境的威脅。因此,本文從產品生命周期的可持續設計出發,將可持續原則運用在門票設計中,希望在滿足門票基本功能的同時,減少環境負荷。致力于將可持續理念帶入人們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