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震

江南多園林,園林里面多太湖石。走遍江南園林,可謂無石不成園。這些太湖石,在造園藝術家獨具匠心的指揮下,有的集聚造型,疊石成山,氣勢磅礴;有的孑然一身,孤峰矗立,獨立成景,皆與周圍的景物融為一體,生出無限的詩情畫意。那些孤峰成景的每一塊奇石背后,無不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湖石產自太湖周邊山中。位于太湖南岸、富甲東南的南潯古鎮,得天獨厚,自然既不缺園林,也不缺奇石,更不缺奇石背后的故事。
進入小蓮莊景區,從升斗廳出來,沿著蓮花池邊的石板路前行,同行的著名詩人、湖州軍分區前政委溫永東提醒我們看一看池邊的一座石峰。這是一塊高約一米的太湖石,矗立在池邊一棵郁郁蔥蔥的香樟樹下,沒有說明牌,毫不起眼。如果不是溫政委特別提醒,我們定然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也就擦肩而過了。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那無名石形如少女,高鼻梁,櫻桃口,圓下巴,秀發披肩,豐滿秀麗,仿佛江西三清山神女峰的縮小版,又分明是一位溫婉的江南美少婦。她靜靜地坐在那里,觀看荷苞出水、荷花綻放、蜻蜓飛舞,觀看一個個游人幸福的笑臉。
經溫政委一點撥,游人紛紛稱奇,爭相與美少婦合影留念。
游覽過小蓮莊,走過一座小石橋,我們去參觀另一個重要景點嘉業堂藏書樓。藏書樓四周沒有圍墻,從鷓鴣溪流出的一道碧水靈巧地標示著它的界線,這也使得四周的景色與嘉業堂渾然天成。
嘉業堂融藏書樓與園林于一體。園林中有一荷葉形的蓮池,沿池十二生肖太湖石簇擁著池中四季不停變化的風景。
行經蓮池南側時,遠遠看見一位年輕女子緊貼在一塊高約三米的太湖石前,踮起雙腳,上身前傾,伸長脖頸,撅起秀口,對著石頭在做著什么。見此情景,我突然想起,這不期而遇的石峰莫不是被譽為“南潯三大奇石”之首的“嘯石”么?
走到跟前,看到一塊立于石峰右側的說明牌,果然是久聞大名的嘯石。清代學者阮元所題隸體“嘯石”二字在石上清晰可見。
嘯石石腹有一小孔,對孔吹之,“嗚嗚”的聲音會從石腔中回轉而出,低沉嗚咽,似空谷回聲,似猛虎長嘯。不少游人至此,上去一試,掌握技巧者果然能吹出虎嘯聲聲。
這嘯石自杭州西湖阮公墩喬遷而來,其身世、經歷耐人尋味。
清朝乾隆年間,杭州西湖嚴重淤塞。嘉慶五年(1800年),大學士阮元任浙江巡撫駐留杭州時,組織民工疏浚西湖,以浚湖葑泥在湖心亭西北面堆壅成島。百姓愛戴阮元,便把這座人工小島稱作“阮公墩”。
此次西湖疏浚歷時兩年。竣工那天,當地百姓聚集湖邊,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為感念巡撫組織疏浚西湖之功德,杭州商會會長贈送其一塊中間有一個小孔的太湖石。會長命人上前吹孔,只聽一聲長嘯,聲似虎吼,眾皆稱奇。會長請阮元為奇石題名,阮元略一沉思,揮筆寫下“嘯石”二字。但阮元一向清廉,堅拒不收。商會會長便把此石安放在阮公墩上,供游人玩賞。
阮墩環碧,景色秀麗。許多官宦人家都想在上面修建別墅,但懾于阮公的威望,未敢行動。
至清同治年間,阮元已去世多年。退居杭州的前兵部尚書彭玉麟與其好友、大學者俞樾到西湖游玩時,為阮公墩的絕佳景色所吸引,意欲在島上建一座與孤山放鶴亭相對應的“閑放亭”,作為休閑之所。俞樾認為此舉有損阮公墩風貌,加以勸阻。但彭不聽,派人上島勘測,發現土質松軟,只有嘯石附近土質堅固,便尋思移走嘯石。
事有湊巧。此時,“南潯四象”之一的朱宏茂造花園,正四處搜羅奇石。朱在阮公墩上看到嘯石,怦然心動,意欲得之。彭玉麟聞之要朱宏茂把石移走,但有一個條件,就是不能讓人知道。于是,經過一番精心策劃,朱宏茂安排人在一個月夜,神不知鬼不覺地把嘯石搬離了阮公墩,運到南潯后,置于朱家新建的述園中。
后來,終因阮公墩土質松軟,彭玉麟未能在阮公墩上造屋,但嘯石已到了南潯。
朱家述園本就頗具匠心,又有嘯石添彩,無人不贊。然而,三代之后,朱家敗落。四象之首的劉家也到了劉承干這一代。劉承干造嘉業堂時,為取鎮上各家園林之長,便逐家參觀。當在述園看到嘯石和阮元的題字后,大為歡喜。
朱家第三代主人朱平齋吹孔之后,劉承干更想得到這塊奇石。朱平齋這時已生活窮困,便將嘯石以900兩銀子賣給了劉承干。嘯石搬離述園時,采用的是滾木滾動之法。行至述園門口,因門低石高,出不去。劉承干就和朱平齋商量,拆除一段圍墻,讓石出去,圍墻由劉承干修復。
劉承干得嘯石后,將其立在嘉業堂花園荷花池旁。為使整個園子協調,劉又買來許多形如十二生肖的太湖石,圍池一圈,以與嘯石呼應。遂成今日之景。
嘯石真是一塊有故事的石頭。它雖不言,但它卻如實記錄著阮元保護西湖的功德和清廉,記錄著彭玉麟貪美景為己有的私念,記錄著南潯富家大戶的興衰變遷,也記錄著人們對大自然鬼斧神工饋贈的熱愛。
我想,江南園林之美,可能不獨在山水空間之勝,更在于山水與人文史跡的相互交融吧。
(作者系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報告文學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