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民
什么是未來產業?未來產業應該是指那些當前初見端倪,而在未來能夠大行其道的產業;應該也包括那些當前已成規模,但是在未來經過轉型升級成為更加輝煌的產業。比如站在二十年前,移動互聯網就屬于未來產業;而站在今天,Web3.0可能是未來的網絡產業。
努力辨識未來產業,盡早布局未來產業,從而搶占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是無數人的夢想。大到國家,小到企業,都期望自己有辨識的本領,有布局的戰略。我國在2021年3月13日頒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前瞻謀劃未來產業”,并將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重大方向列入未來產業。
然而,正因為未來產業之初見端倪,就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過早布局就會具有很大風險。所以,探索那些用來辨識未來產業的視角或者維度,從而更加有效地識別未來產業,并努力推測其在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及發展所需要的環境要求,就變得非常重要。
一、能量與信息:未來產業關注的主賽道
首先,判斷未來產業應該站在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軌道上看,也就是說,要判別未來產業,先要推測未來的經濟社會大環境。因為成功的未來產業一定是在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環境里孕育成長起來的,而不是成長在當前的環境里;它一定是為了滿足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而不是滿足當前的社會需求。
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大軌道是個什么呢?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騰訊原副總裁吳軍博士認為,人類社會幾千年的發展,其實是圍繞著能量和信息進行的。主流的經濟活動,包括科技創新和產業革命,都是圍繞著兩個維度進行的。一個維度是擴大能量規模,如發現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另一個維度則是擴大信息規模和使用效率,包括信息的傳遞規模和速度等。
我很認同這種基于技術視角的大歷史觀。我們看到,“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的未來產業幾乎都是與未來的能量與信息相關的。
事實上,能量與信息的發展,在相互之間還有著很強的互補與替代關系。
一方面,每一次信息革命出現,都首先表現出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無論是早期的電報、電話、收音機和電視機等技術的出現,還是后來半導體、集成電路、計算機的發明,無不伴隨著對能量需求的快速擴大。就是現在很火的ChatGPT,它不僅需要大量的芯片,也需要大量能耗,其日常維護一天的耗電量大概是5萬瓦,而且它還在飛速增長,需要更大的能量。所以,信息技術和新一代信息產品都是以對社會更大能量需求為基礎的,即信息增加與能量增加有著很強的互補性。
另一方面,信息發展與能量發展又存在著很強的替代性。信息技術發展和信息傳遞效率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替代對能量的需求。這些年,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許多原先必須線下解決的問題、必須面對面協商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在線交流實現,即通信業發展對于交通運輸有相當的替代性。即便當前很熱的人工智能也是如此,AI在各行各業廣泛而深入地應用,既對能量消耗提出了更多需求,而算法的持續優化又能不斷節省能耗。
所以,沿著持續發展能量和信息的大維度,對于發現未來產業會有很強的參考價值;而深度關注能量與信息在某個時期的互補和替代關系,則會增加對某些未來產業的發展速度的辨識能力。
二、技術與商業模式協同創新:未來產業爆發的契機
我們常說“未來已來”,其實要判斷出“未來已來”并不容易;要推進“未來已來”,則難度更大。而如果一個國家或者一個企業提前布局了未來產業,結果卻被他人后來居上,占據了該產業的核心位置,獲得了由該產業發展所獲得的主要收益,即所謂“起個大早,趕個晚集”,那就更冤了。
所以,我們不僅要善于判斷哪些是未來產業,還要能夠判斷未來產業得以爆發的契機,認清其實現量產的條件和環境,并積極創造條件使得“未來已來”。
中國歷史上有著著名的四大發明,這是讓我們世世代代引以為豪的。但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另一個問題,即以這些發明為基礎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實現,大都不在中國!比如活字印刷術,雖然畢昇的發明早于西方古騰堡四百年,但是這四百年里,活字印刷始終沒有成為中國印刷業的主流技術,中國的教育規模和成本更沒有因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而得到顯著改善;而最后中國的現代印刷技術和裝備,最初還是從西方引進的。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科學發明和技術創新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光有這些還是不夠的。要將這些轉化為未來產業,還需要良好的市場環境,需要與這些科技創新相匹配的商業模式創新。
比如,上一輪數字經濟的發展(我國稱為“互聯網+行動”)就是因為以開放式平臺為代表的商業模式創新順應了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這些技術創新能有效地應用到許多傳統產業,尤其是零售、出行、餐飲、金融等服務型產業中,涌現出電商平臺、打車平臺、外賣平臺、金融服務平臺以及共享經濟等一系列新型業態,有力地促進了這些產業的轉型升級。
十五世紀,古騰堡發明活字印刷術,不僅有科技創新,如鑄造出金屬的字母庫,發明出手搖印刷機;還實現了一系列商業模式創新,如訓練出一批有文化、重協作的排字工人以實現大規模生產,采取墊資約稿模式以刺激大規模寫作,組織專業銷售團隊以實現大規模銷售等。因為只有努力擴大規模,活字印刷術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才能真正體現出來。在活字印刷術使用之前的十五世紀初,西方社會與古代中國相似,讀書識字是少數社會精英的專利,印刷書籍很少。可活字印刷術迅速成為印刷業主流技術,十六世紀初已經有了兩億多本印刷書籍,十七世紀初就有了近六億本印刷書籍,極大促進了當時的教育文化社會等諸多產業。
因此,當我們考察一個可能的未來產業,不僅要分析其技術的先進性,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滿足能力,還要研究其實現的有效方式。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一個新產業的出現和快速成長一定獲益于眾多利益群體的共同推進;而所謂商業模式創新就是將新增商業利益在眾多利益相關者之間合理配置的機制設計和制度保證。
比如共享經濟模式的出現,就是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的一種新型利益安排。因為新技術可以大大降低資源共享所需要的交易成本,而共享平臺則對交易成本降低所創造的收益進行了合理安排。
三、路徑依賴和政策創新:未來產業選擇的關鍵
布局未來產業,既要不失時機,也要合理選擇。這種選擇就要充分考慮一個國家或者一個企業自身原有的優勢和劣勢,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既要注意揚長避短,也要避免急功近利。
比如世界各國因路徑依賴形成的特色不同,各自在制造業價值鏈中的優勢也就不同。
制造業演進的基本邏輯,都是“問題產生數據,數據創造知識,知識解決問題”。這種“螺旋式上升”憑借的是經驗和知識的積累,但是世界各國因先天優勢和文化理念上的差異,導致其積累載體的不同,從而體現了各國制造業發展路徑的不同。日本是以人為載體,重視把經驗和知識聚集在專業人員(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身上。德國是以設備為載體。把更多的經驗固化在先進設備上,通過持續提升設備的性能來解決問題。而美國是以模型和算法為載體,即在數據的基礎上,通過模型和算法來提煉知識。在“問題-數據-知識”的循環里不斷改善模型和算法,從而實現提升。
如今發展智能制造,德國是工業4.0,中國是2025,美國又是依托工業互聯網。所以我們講未來產業的時候,也要與我們現有的產業優勢、現有的優勢相連接。
最后,要強調政策選擇。布局未來產業,政策是關鍵因素。尤其是我們具有舉國體制的特點,政策更是舉足輕重。前面分析的各個方面,無論是考察能量和信息的維度,還是技術與商業模式的協同創新,包括產業發展的路徑依賴,在現實中能否有效實現,既取決于市場中企業家和投資家們的遠見卓識,也取決于政府官員們的政策創新能力和膽識。
布局未來產業,從政策層面看,一是在完成頂層設計后,政策要保持相對穩定,給社會以穩定的預期。二是鼓勵地方政府發揮各自優勢,差異化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三是處理好布局未來產業和發展當前產業,尤其是那些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間的關系,注重因勢利導,強調順勢而上。四是努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體作用,營造寬松而公平的市場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