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鳳霞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結構,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這些重大成果產業化以及商業模式創新又催生出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聯網、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未來產業。2022財年,美國《政府研發預算優先事項》中提到,要大力支持國家安全、未來工業、能源環境和空天科技等領域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歐盟于2020年3月發布《歐洲新工業戰略》,支持發展對歐洲未來工業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機器人技術、微電子技術、高性能計算和數據云基礎設施、區塊鏈、量子技術、光子學、工業生物技術、生物醫學、納米技術、制藥、先進材料和技術。日本政府于2021年發布的《第6期科技創新基本計劃》提出,要激發研究學者的內在動力,不斷產出新知識新技術,建立面向解決社會問題的綜合知識系統。我國《“十四五”規劃 和 2035 年遠景綱要》中,將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仗扉_發、氫能與儲能等重大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作為未來產業的核心支撐點,進而通過這些未來產業培育和壯大實體經濟新的增長點。未來產業已然成為各國規劃的重點,并將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占據角力的新賽道。
從產業發展歷程來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未來產業。我們今天眼中的未來產業,希望是將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期待在未來競爭中勝出的支柱產業。研究未來產業發展動力機制,掃清未來產業發展可能存在的潛在問題,對各方各面都提出了迫切要求。不僅需要從政府、社會、企業等層面進行制度設計和配套安排,還亟需在創新要素保障和推動產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同時,提高資源配置的市場效率。
發展未來產業,目前還存在一些瓶頸。
第一,產業基礎瓶頸。從產業演進規律看,無論是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還是未來產業的培育發展都離不開產業基礎能力提升。然而,目前由于產業布局上的同構問題嚴重,導致區域性公共產品供給過度和供給不足并存,浪費了大量資源,不同區域產業資源存在惡性競爭現象,資源內耗,利用效率不高。這一點從各地方政府主導產業規劃和招商引資內容可以看出來,創新源頭、產業龍頭與生產基地未能結合地方優勢進行有效分工。
第二,優勢要素獲取和競爭能力受到沖擊。除了正在減弱的人口紅利優勢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還存在的一些供應鏈、產業鏈核心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加速重構的影響下,國際分工體系全面調整,關鍵環節的國際競爭壁壘將加劇,這樣的變化會導致全球產業合作格局重構,給我國產業的安全穩定帶來嚴重隱患和沖擊。
第三,未來產業商業模式需要以企業為主體不斷探索?!?021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5.4%,其中科研單位和高校分別為15.6%、3.0%,超過一半原因為“專利不能滿足市場化需要”或“專利申請本身不以轉移轉化為目的”,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尚未完全成為創新的主體,導致研究出來的成果不能被市場所接受。我國由于產業發展時間短且增長速度快,因此細分市場中的企業數量較多,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過度競爭,但也提供了當未來產業進入大規模產業化后對不同技術路線進行探索的空間,而與未來產業相匹配的商業模式的出現,需要適用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標準,其中包括供需變化、客戶偏好決定、技術變革和監管改革等。
培育未來產業發展的土壤,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問題:(1)發展未來產業要以現有產業體系為基礎,結合本地優勢產業展開;(2)發展未來產業要以開放條件為基礎,利用全球優勢資源;(3)發展未來產業要尊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以企業為主體,探索新的商業模式來獲得價值創造機會。
首先,發展未來產業要以現有產業體系為基礎,結合原有優勢產業展開。2010年,我國正式提出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到現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許多地區已發展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然而也存在許多問題,要素市場尚未形成有效的調節、引導和激勵機制,無法將人才、資本和技術等要素有效地配置到產業中。區域間產業分工和空間布局存在一定的趨同現象,尚未形成有效的產業分工和產業空間布局,資源在不同產業和不同區域間存在一定的錯配現象。因此,對未來產業的布局和投入需要避免出現“潮涌”現象,避免不同地區無視已有產業基礎條件,對未來產業的盲目過度投入。這不僅整體上會造成發展未來產業的低效率,還可能會破壞地區原有的產業基礎,影響經濟的平穩發展。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應該在強化市場機制的基礎上,不斷弱化區域內各行政區間的產業分工,根據區位優勢重構產業分工鏈條、不同地區的要素稟賦和產業關聯等因素,將不同產業和一個產業的不同環節在不同區域之間進行分工。上海作為工業化水平相對發達的城市,土地資源有限,工業用地價格上升,商務成本逐漸攀高,需要通過未來產業的發展推動現有產業的升級,不斷創造投資機會和就業機會。
其次,發展未來產業要以開放條件為基礎,利用全球優勢資源。從現實情況來看,各方對未來產業的概念內涵還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也缺乏普遍性共識,對于未來產業趨勢規律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對于發展未來產業的路徑也在探索之中,這對各地謀劃發展未來產業帶來一定的挑戰。未來產業不應該只是局限于某個具體的細分產業上來,而是以滿足未來人類和社會發展新需求為目標,以新興技術創新為驅動力,旨在擴展人類認識空間、提升人類自身能力、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這些都應該是我們集中力量發展的產業。但是,當前經濟增長趨緩,我們不僅面臨著一個更加不穩定、更加不確定的外部環境,還面臨著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所帶來的困難和挑戰,比如現實上的就業和增長上的壓力。世界“逆全球化”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擴展和蔓延,全球產業格局正不斷重構,全球合作分工體系也不斷調整,不確定因素增大。而在未來產業的新方向和新領域,美國等發達國家在技術、理念和創新模式上仍具有相當優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聚焦于國內大循環,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給“雁形模式”在中國內部的演化提供了機會,當然也給內陸地區帶來了挑戰。這不僅要企業自身求變,更對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在產業轉移和發展的眼光、智慧和魄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聚焦于國內國際雙循環,就需要不同地區發揮自身優勢,高效利用全球資源,通過擴大開放吸引國際人才,提高我國自身的產業創新能力。
最后,發展未來產業要尊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以企業為主體探索適合未來產業發展的商業模式。對政府而言,競爭機制、供求機制、價格機制以及風險機制的引入需要考慮多方因素,只有在合適的產業、地區和環節引入,才能保證市場的有效性,優化資源配置的效率,厚植具有中國特色的未來產業發展的土壤。與此同時,企業應該通過調整戰略和探索新的商業模式來獲得價值創造機會。支撐未來產業的技術可能會帶來巨大的優勢,也可能會對已有企業戰略產生意料之外的沖擊,進而影響原有價值鏈和業務模式。換言之,技術只是企業面臨壓力的其中一部分,企業是否能從技術創新中獲得價值還取決于商業模式,這些新技術為企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對原有業務模式帶來了威脅,這就要求參與其中的企業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未來產業技術會影響公司的內部和外部流程,企業需要調整內部能力、價值和定價策略,調整成本結構,在整個價值鏈中進行協作,通過這些方式保持競爭優勢,減少成本,增加市場份額,以使整個商業模式得以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