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雷 蔣洪池
[摘 要]高等教育國際化成為當今各國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環。進入21世紀后,印度高等教育在國家規劃方面,設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并開放本土高等教育市場;在大學建設方面,持續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并推動課程和科研國際化;在人才跨境流動方面,鼓勵教師流動和學生流動;在海外競爭與合作方面,大力開設高校海外分校并與多個國家、國際組織和機構建立聯系。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建設性的,印度在其國際化過程中也面臨諸多困境,如涉外辦學舉步維艱、大學國際聲譽不高、優質人才流失仍然嚴重和國家教育主權受到侵害,等等。
[關鍵詞]印度;高等教育國際化;二十一世紀
[中圖分類號] G649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03-0042-05
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全球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各國高等教育在面向國內的發展基礎上同時面向國際的發展趨勢,主要包括國家規劃、大學建設、人才跨境流動和海外競爭與合作等方面。當今國際社會,世界各國進入了知識經濟和教育全球化時代,各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既要注重本國的需求、傳統和特色,又要適應世界形勢的發展,吸收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培養創新型、復合型和國際型的人才,以促進本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印度作為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曾在古印度時期就吸引了大量學者前來研讀佛教、哲學、邏輯、醫學等學科,具有很高的國際化程度;到近代時期遭遇了英國殖民,其高等教育受英國教育模式的影響較深,但也吸納了不少國際化元素;1947年獨立后,印度政府一方面非常強調高等院校數量上的擴展,另一方面接受了一些國際援助項目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部分發達國家的資助,與眾多國家保持在高等教育上的聯系與合作。進入21世紀后,印度在面對不可阻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時,采取了更為積極主動的措施以融入世界文化體系之中,希望能夠吸納國外先進的教育資源和培養具有廣闊國際視角的專門人才,但是在借助高等教育國際化以提升自身在南亞地區的領導力和在世界體系之中的話語權的同時,印度高等教育國際化也面臨著諸多問題與挑戰。通過梳理印度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現狀、探尋其存在的問題,以了解當今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般趨勢,可以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在發展戰略和具體措施上提供經驗教訓、規避風險。
一、21世紀印度高等教育國際化現狀
(一)國家規劃方面
1.建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
印度的教育在古代與其他國家相比較為發達,但是在近代由于國家實力的削弱和遭受英國的殖民從而衰退。為此,印度政府在21世紀制定了各項教育發展戰略,希望借此改變自身教育弱國的形象并向成為教育大國和強國的目標邁進,而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成為印度國家戰略實施的重要內容。
在“十五”(2002-2007年)和“十一五(2007-2012年)”教育戰略規劃期間,印度政府提出了在南亞地區建立學術和戰略主導地位的目標,將發展“軟實力”作為教育發展戰略,打造“區域教育中心”。進入第十二個“五年計劃”(2012-2017年)后,印度政府強調高等教育是一個日益全球化的事業,印度的教育機構應該接受并適應國際化,以增強印度的“軟實力”和培養具有國際能力和技能的畢業生。2013年,印度工商協會聯合會高等教育委員會(FICCI Higher Education Committee)發布了《印度高等教育:2030 年的愿景》,認為印度工商行業的繁榮離不開高等教育,必須要大力推進印度高等教育國際化和治理體系進行改革,致力于建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教育體系和成為全球高等教育的領導者。[1] 2015年,莫迪政府提出印度大國戰略目標,要帶領印度成為“全球領導大國”,聚焦于印度在南亞的領導地位,并通過高等教育國際化來發展國家“軟實力”。[2] 2020年,印度政府計劃將印度打造為“以負擔得起的成本提供優質教育的全球學習目的地”,取代以往的“區域教育中心”,還打算通過各種形式與國際學術界建立聯系以及建設多學科性高等教育機構,這一意圖體現在2020年印度人力資源開發部頒布的《國家教育政策2020》(NEP2020)之中。[3]
2.本土高等教育市場對外開放
印度政府打開本土高等教育市場和吸引發達國家在印辦學有著多重考量:首先,增加印度本土學生的入學機會,保證教育公平。印度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較低,印度政府希望通過涉外辦學以增加印度本土學生進入高等院校的機會,促進高等教育系統的發展,保證教育領域中的公平。其次,引進優質的教育資源。印度政府和高校希望能夠獲得發達國家的優質教育資源和辦學經驗,為本土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借鑒經驗。最后,減少人才流失。印度每年的海外留學生數量一直居高不下,通過此做法印度政府希望本土學生能夠直接在本國享受到較低費用的外國教育,以節約外匯和減緩人才流失。
為此,印度政府于2000年頒布了《外商直接投資法》,打開本國的高等教育市場,允許外商和外國機構對高等教育領域進行全部投資和開設教育機構,外商和外國機構對印度高等教育的投資不僅使印度學生受益,還促使印度打開教育大門,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4]該法案直接促使了印度涉外辦學的快速發展,但是這些外國教育機構也存在著商業化行為嚴重、管理體制混亂、缺乏法律和規章制度上的約束等問題。針對印度國內涉外辦學出現的種種問題,印度內閣于2010年一致通過了《外國教育機構法案》,旨在規范外國教育提供者的進入、運營和維護,希望以此治理涉外辦學所存在的問題,加強印度政府對這些機構的監管職能,提高國外高等教育機構的準入門檻,以引進國際先進的、優秀的教育資源促進印度高等教育的發展。[5]在此之前,已經有許多外國大學在印度與當地大學合作提供學位課程,而按照此法案的規定,外國大學此后可以提供獨立學位,無須與任何本地大學捆綁,因此吸引了一些高水平的外國大學在印度開辦分校。[6]
(二)大學建設方面
1.持續創建世界一流大學
在“九五”計劃(1997-2002年)期間,印度政府就提出了建設“卓越潛力大學”的計劃,該計劃現囊括印度的15所大學,這些大學在該計劃的幫助下與美國、法國、英國、日本、德國等國家以及外國科研機構保持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獲得了非常豐富的科研成果。[7]在印度“十一五”規劃期間,印度在教育發展戰略報告中明確說明要建設“14所世界一流的中央大學”(后更名為“針對世界一流標準的創新型大學”),以促進印度大學卓越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與國際競爭力。[8]這意味著印度政府將創設世界一流大學作為教育發展戰略并提上日程,但是這僅僅是個設想,沒有形成具體的方案。在2012-2013年期間,印度人力資源開發部希望把大學建設為研究和創新中心并提交了有關“創新型研究大學”的議案和報告,但被議會束之高閣。2013年,印度大學撥款委員會公布了“創新大學計劃”。[9] 2017年,印度人力資源開發部遞交了“卓越大學計劃”,經過條件遴選和專家委員會評審,最終于2018年選定了20所“卓越大學”并給予它們資金支持和高度的自治權力,希望它們能夠提高國際排名并進入世界前500名,成為世界一流大學。[10]
2.大學課程和科研走向國際
印度因近代長期受到英國的殖民統治,導致其高等教育模式受到英國教育模式的深遠影響,英語也成為印度的官方語言,這使得印度高等教育在國際化的過程中有著巨大的語言紅利。印度高校在教學方面基本使用英語,開設了一些聚焦全球化的國際課程供學生學習,也積極與國外研究機構和大學進行交流合作,促進印度大學里的課程和研究逐漸國際化。
以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為例:在課程方面,孟買分校開設了有關工程、生物制藥、通信、化學等方面的國際課程,聘請外國優秀教師授課,邀請國外著名教授前來演講或開設學術講座,還組織部分優秀的學生參加國際會議或去國外高水平大學研學。在研究方面,孟買分校的眾多研究所與許多國家政府、國際大學和各界行業進行持續的學術和研究合作,以不斷地擴大知識前沿,促進全球發展;孟買分校還成立了國際關系辦公室,其職責是負責監督和協調孟買分校所有的國際研究活動,以促進本校與國外大學的研究合作,同時也管理本校的外語課程。另外,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在2020年參與了人力資源開發部發起的“促進學術和研究合作計劃”,希望通過國際頂尖人才的訪問和教研、派遣學生研學、聯合開發課程和科研產品、舉辦國際會議和講座等方式,促進印度院校與世界最好的高校進行學術和研究合作,共同解決國家或國際之間的問題。[11]
(三)人才跨境流動方面
人才的跨境流動是高等教育國際化最主要的特征,主要包括教師流動和學生流動兩個方面。在教師流動方面,印度政府成立了大學撥款委員會、卡基納達大學間教師教育中心和國家師范學院等機構,以撥款資助和教育培訓的方式引導高校教師參加國際會議,繼而提升教師國際化的水平;在高校層面,各高校以資助和派遣的方式鼓勵教師前往國外參加學術會議和世界名校的短期訪問,邀請國際知名學者來本校開展研討會和學術講座,還引進優秀的外籍教師在本校教學,為本校的師資隊伍注入多元化和國際化元素。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在2019-2020學年資助了259名教員參加國際會議,邀請了十多位國外著名教授在印講學。[12]
在學生流動方面,印度是全球國際學生最主要的來源國之一。一方面,印度政府鼓勵人才跨境流動;另一方面,許多富裕家庭的和想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印度學生將出國留學作為自己升學的備選方案。印度尋求海外教育機會的學生人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目前有超過55萬的印度學生在國外就學。根據印度艾舍報告的統計,在2010-2011學年,來印度留學的外國學生有27531人,而到2018-2019學年,有47427名外國學生來印度接受高等教育。為了增強印度在南亞地區的領導力和文化輸出力度,印度政府在2018年展開了“印度留學”計劃,希望在2024年之前將在印的國際學生人數增加到200萬。[13]此計劃已被印度人力資源開發部批準,旨在一方面鼓勵留學生前來印度就學,使印度成為外國學生的教育中心;另一方面將其作為外交工具,增強印度的軟實力。
(四)海外競爭與合作方面
1.大力開辦高校海外分校
高等教育國際化在進入21世紀后出現了一種新趨勢——開辦高校海外分校,許多國家積極開辦高校海外分校以搶占國際高等教育市場、增加學費收入和加大本國在全球的影響力。印度高校也在這個時期走出國門并積極在海外建立分校,參加全球高等教育市場的競爭,向其他國家輸出本國的文化和教育,以增強印度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
在“十五”計劃期間,印度政府成立了印度海外教育促進委員會和大學撥款委員會,制定印度海外高等教育項目,積極協助高校向國外發展,與世界各國和組織開展雙邊交流項目,以吸引國際學生和促進印度高校海外分校的進一步的發展。[14]印度高校開辦的分校主要集中于南亞、東南亞、大洋洲、中東、東非等地區,如在尼泊爾建立的馬尼帕爾醫學院、在馬來西亞建立的馬尼帕爾國際大學、在澳大利亞建立的斯皮·簡全球管理悉尼學院、在毛里求斯建立的國際技術研究院,等等。開辦高校海外分校已經成為印度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新動向,究其原因主要是服務于印度政府提出的大國戰略目標以及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必然要求。除此之外,印度國內大學入學競爭非常激烈也是高校去海外建立分校的一個重要原因。迫于國內大學競爭大,有相當數量的印度學生選擇了海外留學,雖然他們的首選目標是一些發達國家的知名高校,但是印度高校海外分校對于他們而言也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畢竟歐美名校的錄取資格并不是那么容易獲得的。[15]
2.與多個國家、國際組織和多邊機構建立聯系
印度在獨立之初接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部分發達國家的教育援助,如1950年的印美教育協定、1953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學校項目網絡、1968年與加拿大建立沙斯特里印度加拿大研究所等。進入21世紀后,印度開始改變自身“被援助”的形象,參與了一些國際教育合作和外部援助計劃,如技術教育質量改進計劃、曼谷亞洲技術學院、馬尼拉科倫坡計劃技術員教育職工學院、美國印度教育基金會等項目。印度在近些年也加大了對鄰國的援助力度和文化輸出。在“十一五”計劃期間,國內建議印度政府在不丹的國家圖書館和20個地區建立數字部門或電子圖書館,為不丹提供教育和技術上的援助。印度政府還出資設立了短期訪問印度大學的計劃,如“巴拉特尼泊爾”計劃和“連接印度”計劃,其內容是帶領外國年輕人免費參觀印度大學的基礎設施和了解其文化教育的現狀,旨在提高他們對印度的認識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賞當代印度大學教育。[16]
截止到2020年8月,印度人力資源開發部共與55個國家和組織在教育領域中簽署了教育交流計劃或諒解備忘錄,雙方通過交換學者、學生和研究人員,共享信息和出版物,舉辦聯合研討會、講習班和會議,資格互認和發展機構聯系等多項措施進行合作。在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合作方面,印度也做了相當多的工作,如設立圣雄甘地和平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所和區域生物技術中心、參加UNITWIN 和教科文組織教席計劃、鼓勵高校參與教科文組織的聯合學校項目、參加南亞部長級論壇、支持國際全民教育工作,等等。印度還與E9國家、金磚國家、南盟、印度-巴西-南非對話論壇、東亞峰會、東南亞國家聯盟、印度洋沿岸區域合作協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歐盟等不同的國際組織和多邊機構開展教育合作活動。[17]
二、21世紀印度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困境
(一)涉外辦學舉步維艱
在印度開辦高等教育的外商和外國機構大多來自美國和英國,其數量還在不斷增加。這些外商和外國機構提供的跨境高等教育為印度帶來許多好處,如增加了高等教育的供應、高等教育課程和教學更加多樣化、擴大印度本地學生的國際化視野、發展了聯合學位、促進文化融合和研究思想交流,等等。但是其背后卻存在諸多問題:
一方面,涉外辦學的提供者在印度開展業務時面臨種種困難。首先,印度政府缺乏集中化的政策和監管機制,以及政府對外國教育提供者的政策不明確。由于2010年提出的《外國教育機構法案》尚未被印度議會正式通過,使得印度在涉外辦學這一方面缺乏相應的政策和法規,外國供應商也不清晰在何種框架下才能更好地開辦業務。其次,教育在印度的憲法之中既是中央政府又是州政府的問題,這就存在著許多不同級別的與投資有關的政策法規,加劇了在印度辦學的復雜性。最后,許多院校有著不同的學校日歷、學分制、教學語言、考試委員會,等等,進一步增加了跨境高等教育工作的阻礙。[18]
另一方面,涉外辦學的商業化較為嚴重。第一,院校的質量參差不齊。在印建辦的外國教育院校基本上是以與印度國內教育提供者合作的形式開辦起來的,其內容以職業技術教育為主,教學水平和質量并不是很高。第二,高昂的費用。這些院校并不屬于公立性質,其學費與私立大學的高額學費相差無幾。第三,涉嫌各種欺詐行為。有許多在印度運營的外國教育院校并未進行認證,也沒有被印度政府所承認,但是印度政府和教育委員會并未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
(二)大學國際聲譽不高
印度政府在21世紀清晰地認識到高等教育國際化對于提升本國國際地位的重要性,為此制定了眾多的教育戰略規劃,但是有關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規劃并不系統,存在零散、不明確、實施效率低等問題,且部分戰略規劃僅僅只是作為一個計劃被提出。這尤其體現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方面,其眾多方案和計劃并沒有完全得到展開和實施,如“十一五”期間的建設“14所世界一流的中央大學”計劃和“創新型研究大學”議案,這就直接影響到了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進程、質量和聲譽,也間接地影響印度大學對于國際學生的吸引力度。以印度最好的公立大學——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為例,2012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為227名,近幾年最高的排名是2020年的152名,雖然排名在不斷提升,但仍未進入世界前一百名。孟買分校在理工科方面具有一定的聲譽和成就,但是對人文社科方面投入不足,與世界名校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19]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一項長期且復雜的系統工作,印度在這方面存在一些阻礙,如缺乏一攬子建設計劃、政策制定和執行的效率不高、大學發展重數量輕質量、過于重視工程和醫學學科、缺乏人才生態系統,等等,這些會影響印度大學的質量和聲譽,削弱對國際留學生的吸引力,不利于印度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
(三)優質人才流失仍然嚴重
印度的移民歷史非常悠久,早在200年前,大批印度人遷徙到了歐美、東南亞以及南亞等其他地區,而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近期發布的“2020國際移徙要點”顯示,印度擁有1800萬散居在海外的人口,數量為全球之最。[20]印度有大批人口在海外居住、工作和求學,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技術人才,這就造成了優質人才流失。針對此問題,印度政府做出了許多努力來吸引優質人才回流,如成立海外印度人事務部、實施海外印度裔外國公民雙國籍政策、開展“海外印度人獎學金”計劃、舉辦“國際瑜伽日”等措施,[21]以加強與海外印度人的聯絡和這一群體對印度文化的認同感,使其成為印度向前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雖然這些措施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印度優質人才流失的現象仍然嚴重。除此之外,印度還有以其他發達國家為目的地的眾多留學生,根據印度2018-2019年度艾舍報告的統計,印度留學生人數超過50萬,高等教育學生入境流動的規模和數量遠遠低于出境流動,外國學生對內輸入與印度學生向外輸出的比例快要達到1:12。[22]由于印度國內就業機會少、工資和福利待遇較差以及工作環境沒有發達國家優越等原因,印度籍留學生大多數不會選擇回到本國發展。
(四)國家教育主權受到侵害
教育主權是國家主權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也是不可分割和轉讓的,教育獨立是其最重要的體現。[23]近代以來,國際之間形成了“中心—半邊緣—邊緣”的三級層級結構,邊緣國家受控于中心國家,其國家主權逐漸被威脅和侵害,教育主權也相應地旁落,各國家之間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上產生了極端的不平等性。時至今日,西方某些發達國家和組織機構所倡導的“全球化”仍具有霸權主義色彩,經常打著“人道主義”“教育援助”等旗號去弱化發展中國家的主權,導致部分民族國家的教育主權被侵蝕、排斥和讓渡。[24]
印度自獨立以來,其高等教育模式就深受英國教育模式的影響,而且進入21世紀后,印度既大力開設高校海外分校以參與國際競爭,又與世界多個國家、國際組織和多邊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其目前的教育發展措施的確大大提升了本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程度,但是當其面對擁有國際話語霸權的國家或跨境高等教育組織和機構時,印度也面臨著教育主權不安全的風險。如今,大量劣質的外國教育資源在印度國內大肆泛濫,各種跨國高等教育組織和機構紛紛占據印度高等教育市場,西方部分發達國家在高校的學位學分互認、質量評估和資格認證等方面對印度存在歧視,這些顯性的文化霸權和隱性的文化殖民直接影響了印度高等教育的自主性發展,有可能會破壞印度教育主權的完整性。高等教育國際化并不是一帆風順、沒有陷阱的,民族國家有可能在這一過程中把部分教育權力交給了市場,或讓渡給了國際性組織甚至其他國家。在內部市場和外部規則的雙重夾攻下,民族國家的教育主權會受到嚴重的侵害,其對教育的控制能力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三、結語
印度在21世紀大力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以提升本國高等教育影響力和為大國戰略發展服務,其目前的國際化程度在國家規劃、大學建設、人才跨境流動和國外競爭與合作等方面均有所體現,也體現了當前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一般趨勢。在教育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印度高等教育國際化在建設過程也面臨著涉外辦學舉步維艱、大學國際聲譽不高、優質人才流失仍然嚴重和國家教育主權受到侵害等困境。中國是全球最大留學生輸出國和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但其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競爭中處于劣勢,可謂是機會與挑戰并存。為此,我國在高等教育國際化方面應汲取留學生數量僅次于中國的印度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的教訓,合理布置教育發展戰略,拓寬高等教育國際化路徑,做好高層次人才引流工作,從而在捍衛國家教育主權的基礎上推進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和現代化。
參考文獻:
[1]T.V.Mohandas Pai.Higher Education in India:Vision 2030[R].New Delhi:FICCI Higher Education Committee,2013:16-17.
[2]王曉文.印度莫迪政府的大國戰略評析[J].現代國際關系,2017(5):33-41+64+66.
[3]Government of India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New Education Policy 2020[R].New Delhi:GOI,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2020:3,33-49.
[4][6]India Juris.Foreign Collaboration&Investment: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in India [EB/OL].(2013-10-01)[2021-05-03].https://www.indiajuris.com.
[5]趙葉珠.印度《外國教育機構法案》的出臺背景、主要內容及爭議焦點[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2):99-102+108.
[7]何紅中,劉志民.中印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之比較[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7):102-109.
[8]Ministry of education.Initiatives of XI Plan[EB/OL].(2016-04-19)[2021-05-15].https://www.education.gov.in/en/new-initiatives-xi-plan.
[9]劉碩.印度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動因、政策與特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9:17-19.
[10]胡愛迪.印度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最新計劃——“卓越大學計劃”述評[J].決策探索:下,2020(8):81-82.
[11][12]Ind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ombay.IITB AR 2020[R].Bombay:Ind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ombay,2020:73-84.
[13][22]Government of India Ministry of Education.“Study in India”programme to attract foreign students to study in India[EB/OL].(2018-03-23)[2021-05-22].https://www.education.gov.in/en/%E2%80%98study-india%E2%80%99-programme-attract-foreign-students-study-india.
[14]馬俊霞.中印兩國國際學生教育比較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6,29(18):52-56.
[15][17]曾曉潔.印度高校海外分校的發展動因及區域布局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19,41(2):36-44.
[16][21]Government of India Ministry of High Education.List of Countries Signed EEPs/MOUs[EB/OL].(2019-03-29)[2021-05-23].https://www.education.gov.in/en/international-cooperation-cell-6;Government of India Ministry of High Education.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ell[EB/OL].(2020-08-26)[2021-05-22].https://www.education.gov.in/en/international-cooperation-cell.
[18]RajkhowaG.Cross border higher education in India: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2013,21(3):471-484.
[19]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EB/OL].(2021-03-04)[2021-05-29].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Ind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ombay.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for 2021[EB/OL].(2021-03-04)[2021-05-29].https://www.iitb.ac.in/en/breaking-news/qs-world-university-rankings-subject-2021.
[20]聯合國.聯合國報告:新冠疫情遏制了全球不斷上升的移徙勢頭[EB/OL].(2021-01-15)[2021-05-26].https://news.un.org/zh/story/2021/01/1075772.
[23]潘懋元,黃建如.教育主權與教育產權關系辨析[J].中國高等教育,2003(6):16-18.
[24]殷小平.高等教育國際交流中的教育主權與文化安全[J].現代大學教育,2005(6):1-5.
(責任編輯:杜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