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班級文化具有浸潤性和延展性的特點,能像春風化雨般,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進入學生的心靈,影響學生的行為?;顒雍徒煌菍W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必要條件,抓住班級活動文化,就抓住了班級文化建設的“牛鼻子”,從而使班級文化得以有效推進。
[關鍵詞] 班級經營;活動文化;主體性德育
一般的文化結構是同心圓狀,最核心的是觀念文化。圍繞著它的是制度文化,最外環是物質文化。班級文化作為一種微觀的文化形態,同樣具有相似的結構:其核心部分是班級文化精神,圍繞著文化精神的是班級的各項制度與規范,最外環是各種有形的文化載體和文化樣式。
在這樣一個文化結構中,活動處于極重要的地位。班級文化精神要在活動中體現,班級制度文化要在活動中形成,各種文化載體和文化樣式要在活動中發展。因此,可以把活動看作一種相對獨立的文化形態,我們稱之為活動文化。根據小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原理,活動和交往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必要條件。因此,抓住活動文化,就抓住了班級文化建設的“牛鼻子”,就能使班級文化得到有效推進。
一、活動內容的五大體系
經營班級活動文化,概括起來,就是把握以下五個方面:
1.教學活動。這是師生在校的最主要的活動。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表現與學習習慣等都應列入活動文化的范疇。
2.班務活動。這是師生共同管理班級的活動,也是共同制定和實施班級活動文化經營策略的活動。包括隊干部的選舉、崗位的設定、班級公約與口號的制定、班級規范的實施與評價等。
3.班隊活動。包括主題班隊會,中小隊活動,社會考察、社會服務實踐活動,以及各種儀式活動等。
4.社團活動。這是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活動,主要指學生按興趣愛好自由組合的文化、藝術、體育社團以及它們所開展的活動。
5.交往活動。這是最經常、最自然、最頻繁的活動,主要指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平時自由的交流與溝通,包括真實交流和網絡虛擬交流。
在這五方面活動中,教學活動比較系統,是德育的主導渠道。班務活動和班隊活動分別是學生自主管理和班集體主流價值觀的集中體現,都居重點地位。社團活動,側重學生個性發展,居于補充地位。
二、四項基本策略
1.提煉精神——確立班級活動文化的靈魂
文化精神的提煉要貫徹三個原則:一是方向性,即所提煉的文化精神必須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黨和國家對小學生的要求,體現共性;二是針對性,即所提煉的文化精神要針對班級的實際,體現個性;三是適切性,即提煉文化精神的語言要簡練、明白、易懂、易記,適合學生的接受水平。
2.整合資源——實現活動渠道的一體化
活動文化的資源整合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五方面活動內容的整合,二是學校、家庭、社會活動資源的整合,三是活動資源與環境資源的整合。
五方面活動內容的整合,即將教學、班務、班隊、社團和交往這五個方面的活動整合在一起,形成一體化的機制,才能產生整體效應。
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活動資源的整合,即借助現有的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充分開發和運用家庭和社區的活動資源,吸收家庭文化、社會文化中的積極因素,豐富班級活動文化的內涵。
我們還把活動資源與環境資源整合起來,充分發揮環境的教育感染作用,形成活動文化的濃烈的氛圍。如,布置班級文化墻、學生風采展示板、活動專題展示區,設置“風采園”和“詩詞匯”專欄,開辟益智游戲區、圖書角、綠化帶。
3.師生共建——主導作用與主體作用的結合
教師在班級活動文化經營中要擔當好啟發者、導引者、規劃者、設計者和組織者等多重角色。首先,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著眼于學生的自我教育。同時,在為學生搭建自主活動舞臺的同時,還要率先示范、大膽放手和適當指導。其次,要注重日常與學生的交流。實踐證明,只有師生之間平時經常溝通思想,交融情感,才能在開展活動時默契合作。為此,教師可以開辟師生交流溝通的渠道,如“班主任寄語”“心情語報”“循環日記”、班級網頁等。
4.傳承創新——推動活動文化可持續發展
我們在經營班級活動文化時,一方面注重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又注重文化的創新。文化的傳承主要表現在對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長期堅持,使之形成傳統。如,干部輪值制、崗位責任制、組織層級化、小老師制、“小當家”榮譽本以及“心情語報”“循環日記”等都堅持數年,使之不斷成熟和完善,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肯負責、善溝通的好習慣,也使文化精神深入人心。
同時,我們又注意根據社會的發展和學生年齡的增長,不斷豐富活動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實現班級活動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在“5·12”汶川地震周年時,我們開展紀念活動,朗讀紀念詩文,了解地震、防震知識,并開展逃生演練等;在學生臨近小學畢業時,我們會著重在班級網站論壇區發表感謝母校、回憶成長的文章。這樣,就使班級活動文化年年有新主題、新內容、新目標,不斷激勵學生上進。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以上的班級活動文化構建和經營,經過實踐的檢驗證明是有效的。班級基本都建成了具有較強凝聚力、認同感和依戀感,團結友愛、溫馨和諧、奮發向上的班集體。主要表現在:
1.深化了主人翁意識,增強了班級認同感
全體同學都把班級當成了自己的家。為了裝扮教室,學生們紛紛把家中的盆栽植物帶到教室布置植物角,并且細心地呵護;為了豐富班級的文化生活,學生們從家里帶來了自己鐘愛的書籍,建立圖書角;班級開展活動時,同學們會主動地參與籌備、設計、排練、演出,自己編排節目、自己寫串聯詞、自己做PPT,充分體現了學生們愛班如家的認同感。
2.建立師生和諧關系,增強了集體依戀感
班主任不但教學生們學功課,還教學生們跳繩、踢毽子。不論哪個同學生日,班主任都會在當天送上生日祝福。學生們看到老師因為上課而聲音嘶啞了,他們會悄悄送上潤喉糖。同學們之間更是團結友愛,互相關心。當一個同學碰到困難時,其他同學都會伸出手來幫助他。這樣和諧的集體自然使集體中的每個成員都十分依戀。
3.增強求知欲,提高了學習的快樂指數
學生們對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逐步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不但各科成績不斷提高,還在課外主動學習和探究有關生活的奧秘,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都得到發展。
馮志蘭? ?上海市閔行區莘莊鎮小學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曾獲上海市園丁獎、長三角地區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