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小事,我與學生們堅持了兩年之久。在堅持中,由我一人唱獨角戲,變成學生們全員參與,那便是與新聞結緣。
一、緣起:初逢新聞,開啟新聞之旅
最初,我校每天會安排10分鐘的“德育講堂”。這是一種典型的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談話課。但老師們日復一日的碎碎念已讓學生聽得麻木,經常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并未深入人心。
在這種環境之下,我開始思考,如何運用這每天10分鐘的寶貴時間實現德育講堂的初衷,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讓他們收獲更多呢?
于是,在四年級第一學期某一天的德育講堂上,我不再如往常般滔滔不絕地陳述式輸出,而是拋出了一個問題:“同學們平時關注時政新聞嗎?哪位同學來當一回新聞小主播,給同學們講一講你最近關注到的新聞?”教室里一時鴉雀無聲,學生們沒有想到我會把講堂的“話筒”交給他們。沒多久,小胡同學勇敢地舉起手說:“每天早上的上學途中,我的爸爸總會打開收音機讓我跟他一起聽新聞。這幾天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條新聞就是‘習近平主席同孟加拉國總統哈米德就中孟建交45周年互致賀電’。聽了這個新聞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國家和國家之間的相處與我們同學之間的相處一樣,也愛互相交朋友,在遇到國家大事時也會打電話問候……”
語畢,班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沒想到小胡同學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小小年紀就能關注國家大事,而且他對新聞還能有自己的感受和見解,真的很了不起!于是,我靈機一動:“同學們,新聞是我們了解真實世界的重要途徑,能夠提高我們方方面面的能力。接下來的德育講堂時間,如果沒有突發事件要處理,那么就將它交給大家來講時政新聞,怎么樣?”學生們都紛紛舉高了手,眼里充滿了期待的光芒,并全票通過了這個提議。
就這樣,我帶領班上的學生與新聞結下了深厚的緣分。
二、緣深:結識新聞,理解新聞道理
在那次頗具成效的課堂之后,我要求每個學生先從做一名小小新聞摘錄員開始,將自己感興趣的新聞記錄下來。第二天的德育講堂上,學生們在“復習”自己摘錄的新聞之后,再上臺分享,儼然一副主播模樣。
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有站上講臺的機會,我按照學號,安排了每日“時政新聞講解員”,輪流為大家播報新聞。至此,學生們對每天的德育講堂有了空前的期待,在新聞播報之后也會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繼續探討。久而久之,大家聽新聞都聽出了興趣。
就這樣,我們在主播與聽眾之間輪流切換,堅持聽新聞、講新聞,直到期末考試的那一天……三個月來,學生們講的新聞,涉及世界新聞、國家大事、社會熱點、文化事件等方方面面。偶爾我想“挪用”道德講堂時間處理班務,孩子們的眼里會透露出濃濃的失望。
四年級第二學期開學了,在同學們的催促中,我們的“時政新聞講堂”又開講了。經過一個假期的思索,我對孩子們聽、講新聞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告訴他們,新聞也有生命,每一條都有它的思想,它們不僅給我們傳達著各種信息,也向我們傳達著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我們更好地去了解世界。那如何更好地聽懂新聞呢?
同學們七嘴八舌,說可以和同學討論,也可以詢問父母,甚至可以查閱相關資料……當晦澀難懂、略顯生硬的時事新聞以更加活潑靈動、深入淺出的方式娓娓道來時,學生們的眼里常常會閃著光亮——那是一種探求、好奇、熱情的態度,這是讓我堅持下去的勇氣與信念。于是在每日的德育講堂中,我都會留下2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分享自己從新聞里聽懂的道理。至此,學生們對新聞的了解又深了一步,也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有感而發、暢所欲言的能力與習慣。
三、緣濃:講解新聞,爭做新聞知心人
開學一個月時,我們學到了語文教材第二單元的口語交際《說新聞》。于是,我趁熱打鐵,借助《說新聞》這一課細致講解了講新聞的方法。如,可以運用“三段式”的方法來進行轉述與解讀,在講解過程中要注意準確傳達信息。另外,新聞的時效性、準確性、真實性就是它的生命,所以我指導同學們從前一天晚上的新聞聯播或者微博熱搜中去選擇,站在聽眾的角度去思考:哪些新聞是同學們感興趣的?如果沒有特別的事情,也可以貼近生活,分享本地新聞或者介紹生活常識,讓同學們聽有所獲。
從聽新聞到講新聞,這樣的“學生主導式”模式給了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也更能深入挖掘學生的無限潛能。不少沉默寡言的同學在分享的過程中不斷突破自我,在言簡意賅的陳述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從而更飽滿地展示出自己為這個環節付出的努力。他們逐漸學會用“三段式”的方法導入新聞、播報新聞、講解新聞,從搜集到整理,再到寫稿、改稿,這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樂趣。
講解形式上,同學們也漸入佳境,越來越用心。許多同學都做了PPT,圖文并茂地為大家講解新聞。講解內容上,同學們也涉獵廣泛,有與政治局勢相關的俄烏大戰,理解了“我們并不是生在和平的年代,而是生在和平的國家”;有冬奧會開幕式上的盛況;有航天領域不斷取得的新成果,共同見證“長征七號A”的首次發射成功與中國人首次開啟空間站生活等佳績;也有接地氣的本地新聞的好人好事……
同學們在與新聞結緣的同時,新聞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三觀養成。班級里每天的違紀事件少了,學習氛圍更加濃厚了。
四、緣續:領悟新聞,讓新聞見證成長
很快,我和這群學生一同升入了五年級。我們師生的緣分在繼續著,學生們與新聞的緣分也在繼續著。這一學期,我們的德育課堂要走向新的臺階,同學們都在期待新聞如何升級。他們說:“老師,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迎接你的挑戰!”我對這樣的態度自然滿意,輸入良久,是時候該有自發性輸出了。于是我說:“《論語》有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我們聽新聞、講新聞而不思考其本質,那就枉費我們交‘新聞’這個朋友了。所以,老師希望同學們在傾聽與講解新聞的基礎上領悟新聞,去思考與發表你們的見解。也許你們的言論會碰撞出別樣的火花。”于是,我們借助每周一節的綜合課做一周總結,大家各抒己見,談一談自己的收獲與感悟,我們也在共同見證著彼此的成長。
我發現,小欒同學有了兩次上臺講新聞的經歷后,變得大膽自信了;小孫同學雖然學習上不盡如人意,但是為了講新聞,在家認真準備,這樣的態度也促進了學習的進步;學生們聊天的話題由追星、游戲變成了時政,班級中的報紙也成了課外閱讀中的香餑餑;孩子們回家和家長們一起看新聞的時間多了,發表的言論也讓家長大吃一驚,家庭關系也更加溫馨了。家長由此更信任老師了,家校關系也更加和諧了。
一群人,一件事,一條心,一定贏。在與新聞結緣的這場約會中,學生、家長、老師們實現著共贏,收獲著成長。學生在不斷積累中沉淀反思,在經驗總結中觀照人生。未來,我想這件我們篤定的小事仍將會繼續堅持下去。我也將以教育之名,不忘初心,繼續帶領學生奔赴詩與遠方。
陳曉艷?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華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