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她是江南水鄉能歌善舞的千金小姐;16歲逃婚到上海,在左聯旗下的話劇社初露鋒芒;她跟隨組織北上延安,是魯藝才貌雙全的?;?;她的丈夫是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醫生;她在新中國執導了紅遍大江南北的電影《孔雀公主》;她接替丈夫為消滅麻風病而奔波在全世界……她就是百歲老人周蘇菲。
初露鋒芒
1919年5月19日,一個女嬰出生于浙江舟山沈家門一戶民族資本家家庭,取名周素珍(周蘇菲的原名)。她的爺爺周吉枚曾留學日本,后從事船舶修造業。
在沈家門培英小學和定海女中完成基礎教育后,周素珍出落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能歌善舞,容貌出眾。1935年,家里為她安排了一樁門當戶對的親事,她拒絕了封建包辦婚姻,毅然離家出走,只身前往上海闖蕩。
通過朋友介紹,頗有人緣的周素珍進入上海話劇藝術供應社,成了一名自食其力的女演員。這個話劇社的發起者和管理者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很快,天生麗質又聰明好學的周素珍被天一影片公司的青年導演王濱發現,獲邀在電影《海葬》中出演漁家女。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國民黨大肆抓捕共產黨員。周素珍和劇社同事是曾經公開宣傳抗日的文藝積極分子,上了抓捕黑名單。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安排下,周素珍和話劇藝術供應社的其他演員一起撤離了上海。在昆明,周素珍參加了昆明抗敵后援會。
1939年8月,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安排下,周素珍等奔赴延安。
戰地伉儷
到延安后,20歲的周素珍進入魯迅藝術學院,學習文藝和戲劇。她的畢業作品是話劇《帶槍的人》。這部話劇在延安公演后受到戰士們的歡迎。
1942年,從魯藝畢業后,周素珍被分配到魯藝實驗話劇團擔任演員。1943年,她加入了向往已久的中國共?????????產黨。同時,她在延安還遇到了相守一生的愛人馬海德。這個原名沙菲克·喬治·海德姆的黎巴嫩青年,經常背著一只醫藥箱,騎著駿馬,奔馳在陜北的黃土高坡上,替軍民治病。他熱情隨和,醫術精湛,很快就融入當地軍民的生活中,還學會了陜北方言,并給自己取了一個中國名字“馬海德”。周素珍后來使用的藝名“周蘇菲”,是婚后馬海德替她取的。
周蘇菲和馬海德第一次見面,是在魯藝的校門口。一個女同學告訴周蘇菲,那個老外醫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馬海德。有一天,周蘇菲得了病,兩人這才有了認識的機會。此后,馬海德開始找機會接近周蘇菲。相處時間雖短,可周蘇菲在這個異國青年身上看到了深情又執著的一面。經過慎重考慮,她答應了馬海德的求婚。
1940年3月1日,21歲的周蘇菲與30歲的馬海德在邊區政府登記結婚。結婚證是兩聯的,理應撕開男女各保存一張,可馬海德不讓撕開,說一輩子也不要分開。3月3日,兩人在延安舉辦了一場簡樸的婚禮,毛澤東、周恩來等到場祝賀。
走向幕后
新中國成立后,周蘇菲和馬海德帶著7歲的兒子在北京開啟了新的生活。應該說,馬海德做出了一定犧牲。因為他去黎巴嫩探親的時候,年邁的父親希望他能回家,而他因為對中國的熱愛而選擇留在中國。為了表明決心,他向周總理提出申請,成為第一個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外國人士。當時,馬海德擔任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現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顧問。
1950年,剛滿31歲的周蘇菲成為新成立的北京電影制片廠的一名演員,投入新文藝建設事業。同年,她在吳永剛執導的電影《遼遠的鄉村》中出演了女主角張娟。她在影片中的表演自然樸素,得到了業界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令人遺憾的是,為了支持馬海德的事業,周蘇菲逐步退居幕后。從1953年開始,馬海德協助組建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中國醫學院皮膚性病研究所的前身),致力于性病和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在衛生部的領導下,他會同有關專家制訂了消滅性病計劃,先后到內蒙古、云南、貴州、四川、廣東、江西、西藏和新疆等地實踐。
1958年,周蘇菲以副導演的身份,參與了電影《春雷》的拍攝工作。這部由凌子風、侶朋聯合執導,魏秉哲等主演的電影于1961年公映,講述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湘江兩岸的農民運動。
奉獻終生
馬海德1976年被確診癌癥,但他沒有辦理病退,反而只爭朝夕地工作。
1982年,年過半百的周蘇菲和朱今明、邢榕共同執導了故事片《孔雀公主》。這部由李秀明和唐國強主演的電影上映后,在全國一炮走紅,一舉拿下了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特效獎、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特別獎和第十四屆兒童電影節水晶蝴蝶杯獎。
1983年,周蘇菲又執導了電影《拓荒者的足跡》。影片由焦晃主演,講述了三個中年人在改革開放中努力奮斗的故事。
1988年10月3日,剛獲得印度授予的“甘地國際麻風獎”的馬海德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他是在工作中體力不支倒下,經搶救無效逝世的。此前,他已經同癌癥斗爭了整整12年,體重降了整整30斤。按照遺囑,馬海德的骨灰撒入了與妻子定情地旁的延河中。
周蘇菲說:“我必須把這個擔子挑起來,因為這是他生命的延續。”她所說的擔子,指的是馬海德“在中國消滅麻風病”的夢想。逝世前,馬海德將14萬美元的儲蓄做了安排:用10萬美元成立基金會,4萬美元留給周蘇菲。他逝世后,周蘇菲將自己的4萬美元也拿出來,于1989年成立了馬海德基金會,旨在獎勵在麻風病防治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人。此后,古稀之年的周蘇菲重現了馬海德當年的風采,多次出國參加國際學術交流。
2019年9月25日,在共和國即將迎來70周年大慶的前幾日,周蘇菲和兒子周幼馬收到了一個好消息—馬海德被中共中央授予“最美奮斗者”榮譽稱號。
如今,周蘇菲已經是104歲高齡的老人,雖然行動有些不便,需要人攙扶,但精神狀態依然很好。80歲的周幼馬則在后海邊的四合院過起了京城退休大爺的悠閑生活,接接孫輩,寫寫文章,時不時參加政協的一些活動。
每當四合院里的玫瑰香葡萄成熟,他們母子二人都會想起馬海德——因為那是馬海德和周蘇菲70多年前一起種下的。
(摘自2023年2月21日《每周文摘》?作者:密斯趙)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