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靜
【內容摘要】民國初年是中國本土新聞專業主義思想的萌芽時期,特殊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轉型之下孕育出以黃遠生、邵飄萍等人為代表的一批“新”報人與“新”職業理念。本文力圖把他們的實踐活動整合于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下,分析中國新聞專業主義理念誕生的歷史條件與時代局限,為當代新聞專業主義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新聞專業主義;民國時期;黃遠生;邵飄萍
民國初年社會政治環境復雜多變,制度體系新舊糅雜,社會思想活躍,特殊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轉型之中孕育出當時的中國特殊語境下的一批“新”報人與“新”職業理念。筆者發現,以往的研究多從微觀的視角考察民國時期單個報人的新聞專業主義理念和實踐,而忽視了宏觀社會背景給民國報人打下的時代烙印。本文既分析民國時期以黃遠生、邵飄萍為代表的報人所體現出的新聞專業主義思想,更把他們的實踐活動整合于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下,探討新聞專業主義思想萌發的歷史條件,以便結合現實語境為中國當代新聞專業主義所面臨的困境提供某種破題思路。
關于專業的定義,社會學家布朗德士曾作過一個經典的表述,他認為,專業首先是一個正式的職業;其次,需要豐富的知識和特別的崗前訓練;再次,專業不是從業者單純的謀生工具,而是為他人甚至社會多數人服務。
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產生于19世紀中后期的美國,其核心理念是新聞自由和客觀性原則,而新聞自由是新聞專業主義的前提條件。下面筆者具體分析民國初年新聞專業主義的形成條件。
一、新聞專業主義思想的形成條件
(一)政治條件
在一個成熟的政權體制下,國家對新聞業的管控是相對比較嚴格的。而民國時期,政局動蕩,皇權政治已經分崩離析,政黨政治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并進行了早期實踐探索,揭開中國政黨史的序幕。①民國初年政黨繁多,復辟派、立憲派、革命派、共和派接踵而至,甚至還有一些搖擺不定、捉摸不透的中間派。結社自由的確立使社會上持各種政治主張的人都能夠找到與自己政治理念相近的政黨,從而尋求政治庇護。
(二)法律條件
辛亥革命后,受西方民主思想影響,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堅決反對清王朝對民眾思想言論和自辦報業的禁錮,清政府時期頒布的《大清報律》《大清印刷物專律》也隨即被廢除。尤其在孫中山簽署了廢除內務部的《民國暫行報律》的命令后,報業的創辦和發行已經沒有法律上的限制和約束,民國報業進入了新聞“絕對自由”的時代,民國時候,租一間房,找兩張桌子,備齊剪刀和糨糊,就可以成立一家報社。《京報》起家的時候就只有兩個人,邵飄萍自任社長,潘公弼則為報社編輯。
(三)經濟條件
沒有經濟上的繁榮和自由,所謂新聞自由也就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中國的經濟和新聞媒體業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都有很大的發展。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北洋政府時期統治階級忙于戰亂,其管控能力的薄弱使得民間經濟和民營媒體快速發展起來。事實上北洋政府忙于與各派軍閥進行軍事戰爭的同時,似乎并沒有忘記發布各種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②據有關數據統計,1912—1916年間北洋政府所公布的有關發展實業的條例、章程、細則、法規等共有86項之多,主要包括簡化企業注冊手續、提供資金信貸、減免捐稅等,涵蓋領域包括了礦政、農林、工商、漁業等各方面,雖然這些條例、細則尚未完備,有些規定由于種種原因未能認真執行,但依然在理念和實踐為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開了綠燈,有力地改善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環境。③
經濟的繁榮發展為新聞事業贏得言論自由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史量才創辦的《申報》實行企業化經營,依靠廣告與銷售發行獲得收入,報社里的所有工作人員除了薪資和分紅外,不允許接受機構和個人的資助。僅1930年2月至10月,《申報》就開了九次天窗,并且成為望平街(上海“新聞一條街”)上唯一拒絕國民黨官方派員進駐的報紙。而這份底氣則來自于《申報》從未接受政府分文津貼。④
(四)文化的變遷
民國成立后,制定并頒布了一系列新的大、中、小學章程和規則,用“培養國民道德”代替了清朝“明倫理愛國家”的舊教育宗旨。⑤而民國成立后的首任教育部長蔡元培更是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動了社會思想的解放。文化的變遷促使民主與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對新聞自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強的呼吁,即使在袁世凱專政時期也不得不在表面上尊重新聞界。
(五)報業由“行業”向“職業”轉變
民國時期階級跨越已經沒有法律障礙。19世紀中葉之后,隨著清政府中央權力的萎縮,地方紳權開始急劇擴張,逐漸形成了國家權力以外的一塊“飛地”——公共領域(亦可稱之為“市民社會”)。⑥同時,民國初年“學而優則仕”的觀念進一步被打破,許多文人甚至放棄科舉仕途之路,投身報業。
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傳統士大夫和現代知識分子都屬于“文化貴族”,而且與政治關系密切,但兩者區別在于:傳統士大夫本身也代表著官僚階級,既是統治階級也是被統治者,生存依附于政治;而現代知識分子雖然也與政治關系甚密,但來自于不同的階級和階層,而且“并不能被壟斷教化”,在“做官”之外有更多選擇,可“以知識、思想和文化的生產和傳播作為職業”。⑦“中國第一個記者”黃遠生的選擇就是中國近代知識分子角色轉型、職業多元化的一個縮影。雖然出身書香世家,曾高中進士,可是黃遠生還是主動放棄了當官的資格,留學日本學習法律。之后雖為生計不得不踏入官場,但在辛亥革命之后卻主動棄絕功名加入新聞界。
事實上,從19世紀80年代的美國開始,專業理念和職業道德以及傳媒實踐使得傳播消息和經營報業成了正式且得到人們認同的職業,日本明治維新后全面學習西方,而民國初年的著名報人如黃遠生、邵飄萍、林白水等人都有留日的經歷,自然將源自于西方的新聞專業主義理念帶入中國。這些受到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熏陶的現代知識分子身體力行地踐行這種職業理念,報業由“行業”開始向“職業”轉變。
(六)社會需求
民國時期,新興市民階層的興起為近代報業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讀者群體,如《申報》稱:“向之書館學生、店鋪小伙,一遇閑暇則相率以嬉,自有華文日報以來,得暇即看日報,其初亦格格不想入,漸而久焉,亦多有融會貫通者,令之握管作一札。居然通矣。”⑧
民國初年政治瞬息萬變,經濟起伏不定,人民迫切需要準確的信息來躲避災難、安排生活,這對新聞真實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新聞記者在報道時要盡量保證時間、地點等要素的準確性,在實踐中促使記者注重報道的真實性和服務性。
二、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的體現
民國初期,既有政黨報紙的喧囂對事實和真相的扭曲,也有以《申報》、邵飄萍等為代表的報業和報人對“新聞本位”的堅守和發展。在辦報理念、辦報原則、與民眾關系以及具體實踐方面這些報紙都存在很大不同。
在辦報理念上,以王韜、梁啟超等為代表的第一代新型報人打破了外國報紙在中國一統天下的局面,但他們身兼“報人”和“政治家”的雙重身份,并沒有將傳達信息視為一種職業,更多的是將報紙視為實現政治理想的一種手段和工具,使新聞事業淪為了政治集團的工具。新聞專業主義強調新聞業的目標是服務于全體公眾,服務于公共利益,與特殊權力集團和利益群體保持距離,它是一種自治的體系,是監督政府代表公共利益的體制外力量,必須對政府、政黨采取批判的、審視的態度。“新聞本位”的思想與傳統政論報刊以政黨的利益為出發點的觀念形成鮮明對比。可以說,在黃遠生之前,中國新聞界是沒有“記者”這個職業的,他在新聞報道中第一個以“記者”署名。黃遠生的新聞報道力求中立,他的筆下對袁世凱既有擁護,也有反對。對孫中山的報道,也頗有微辭。1912年10月5日,黃遠生發表文章說:“記者眼中之黃克強(黃興),乃一率直熱誠之人……而終異于中山之大言無實。”⑨黃遠生等的報刊理念已非傳統的政論報刊,而進入了現代報刊領域。黃遠生強調所辦的《庸言》雜志為“共同辯論之機關”,“極力保持言論獨立之精神 ,與一切個人關系及黨派無涉 ”。而邵飄萍眼中的報業則獨立于政治勢力,是現代社會中的獨立輿論機關,所起到的是溝通社會各界、形成輿論的作用。在新聞實踐中發揮社會監測者功能也是記者應該具備的素養,要具備批判思維能力,發揮社會瞭望者的作用。⑩1918年10月,邵飄萍出資創辦的《京報》強調不依附任何權勢集團,無黨無派,不受軍閥操縱,主張言論自由,獨立發言、獨立報道,實踐自己“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新聞理想。正是由于對新聞理想的堅守,邵飄萍對當時軍閥統治的揭露與抨擊,導致其深陷危難,在利益誘惑之下依舊能夠堅守初心,最終鋃鐺入獄,從容就義,年僅40歲。
在與民眾的關系上,雖然梁啟超稱辦報具有“向導國民”的功用,革命黨人稱“以貧民為職志”,但實際上他們都是以精英主義的視角俯視民眾,更多地將民眾視為民智未開的愚民。梁啟超將“去塞求通”作為報紙言論的作用之一,實際上他所稱的溝通是封建時代尊卑間隔的君臣關系,對話者之間關系是不平等的。而邵飄萍等人體現的則是真正的“平民意識”,重視為讀者服務。《申報》曾以《本館啟示》的方式說明辦報的宗旨:“本報宗旨,以維持多數人當時切實之幸福為主,不事理論,不尚新奇,故每遇一事發生,必察真正人民之利害,秉良心以立論,始終如一。”
新聞傳播業采集、生產、加工和傳播信息通過對社會現實的塑造,在議程設置的影響下能夠影響甚至制造“輿論”。出于這種認知,在新聞實踐上,由于更多地把報刊當作輿論傳達的工具,政論報刊版面內容不倫不類,既有信息的傳達,又充滿政治的喧囂,新聞理念與政治理念相互交織。而邵飄萍等人已經具有較強的新聞專業主義意識,特別重視消息的準確性,對于文中所涉及的關鍵要素都要仔細檢查,在報道中國對德作戰的時間上,通過詢問時任財政總長的梁啟超,他把時間由日期精確到了具體鐘點。邵飄萍很重視用事實說話,針對報紙“少事實而多論斷”。好發空論的缺點,他說“事實乃最易于證明是非”。邵飄萍等人的政論也與梁啟超的天馬行空的高談闊論有不同之處,他常常以“新聞記者”自稱,注重事實,言論很有分寸。
三、民國時期新聞專業主義面臨的問題
民國時期新聞專業主義理念有了理論和實踐上的發展,但是還不夠成熟,主要見之于少數著名報人和報紙身上,其原因主要來自于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報人自身的局限。
首先,由于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夠穩定和成熟,是在夾縫中發展。各政黨組織渙散,分分合合,旋生旋滅,這就導致很多政黨存在的時間比較短暫,許多報人失去了政治庇護的后臺,創辦的報社生存時間都很短暫。當時絕大多數的報紙在經濟上主要靠政治集團的資助和津貼賴以生存,從而導致報紙的報格整體水平不高,沒有形成專業的新聞行業組織來規范報業運作。
其次,在辛亥革命以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整個國家依然是一個沒有真正實行過現代民主制度的社會。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議會政體,用章太炎的說法,是“橫取他國已行之法,強施此土”的結果。因此無法獲得社會內部各種條件因素的匹配與支持,其結果,勢必淮桔為枳。袁世凱掌權后,延續了清政府時期的做法,公布了《報紙條例》和《出版法》,對報刊作了種種限制,它禁止有“淆亂政體者”和“妨礙治安者”等的文字。雖然從根本上來說,“北洋政治”的色厲內荏給了報業很大的言論空間,然而,這種語境在剛性的軍閥統治之下是隨時會發生變化的。
再次,來自于報人自身的局限。當時報紙上為人津津樂道的不是社會問題和學術知識的探討,而是所謂政治黑幕和攻人隱私之類的小道消息和道聽途說,主筆人更因言語犀利、“以筆為戎”而受追捧。林白水被劊子手殺了,但林白水本人卻有一個“新聞界劊子手”的稱號,他熱衷于給批評對象取外號,對批評對象進行大肆的人身攻擊、口誅筆伐,他罵過的人有的被削去官職,有的鋃鐺入獄,對社會問題的發言往往缺乏理性和建設性。北京報界人稱“三怪杰”的黃遠生、丁佛言、劉少少也難免此譏議。三人中最為優秀的黃遠生,雖然“年少多才,好露鋒芒,善擊人痛處”,但后卻被袁世凱所利用,成為其“御用文人”,甚至為袁世凱控制新聞事業出謀劃策。之后雖幡然思悔,遠走異國,不想天下之大,竟無其藏身之處,最后死于非命。
四、結語
20世紀初,以黃遠生、邵飄萍為代表的新聞學者和報人的報刊觀念已有很濃重的專業主義成分,這種變化看似是辦報人主觀意志和自我選擇,實則深蘊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機遇。
參考文獻:
①檀江林、汪少波:《理想的幻滅:民國初年政黨政治的夭折與反思》,《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11年第5期。
②王潤澤:《報人時代張季鸞與〈大公報〉》,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4頁。
③李新、李宗一:《中華民國史第二卷上(1912-1916)》,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336頁。
④陳龍:《書生報國 民國那些大記者》,湖北長江出版社2011年版,第151頁。
⑤程舒偉:《論民國初年政黨政治的異化》,《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⑥散木:《〈亂世飄萍〉邵飄萍和他的時代》,南方日報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頁。
⑦張潔:《新聞職業化的萌芽——重讀黃遠生的新聞實踐與新聞思想》,《新聞大學》2006年第3期。
⑧《中國宜開洋人報館說》,《申報》1884年9月12日。
⑨黃遠生:《遠生遺著》(卷一),中國科學公司1938年版,第246頁。
⑩黃楚新、朱常華:《大變局下的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教育傳媒研究》2021年第2期。
喻國明:《大變局下中國新聞傳播的“變”與“不變”》,《教育傳媒研究》2021年第3期。
(作者系中國教育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
【責任編輯:陳小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