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就要研究與當地人息息相關的地理環境、生活狀況、風俗習慣、經濟制度等情況。人是生產活動的中心,通過對當地人各個方面的“深描”可以對當地文化進行更加全面、深入和準確的理解。在做研究時,對田野工作者來說,如何理解當地人,對當地人做出正確的解釋,就顯得至關重要。人是文化的載體,充分了解文化與人之間的關系,正確認識到如何去解釋 “人本身”和“他者”,合理利用解釋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更好挖掘出地方性文化的內涵、功能和價值。
【關鍵詞】文化;地方性;解釋
【中圖分類號】G24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15-01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5.043
文化是通過人來展現的,對文化的研究最后要回歸到人身上才能體現出文化存在的價值,一旦文化與人產生了脫離,這些文化將會有“遺失”的風險。文化的地方性,也是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所在,即便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文化對其的意義也不盡相同,體現在人身上就成為人的個性。當田野工作者試圖去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的時候,可以從調查當地人出發,記錄他們生存的環境、在不同場合所扮演的角色、在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對待事情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態度,通過這些可以更深入地分析他們的性格以及產生這些性格的影響因素,也可以從一系列的習慣和儀式中探尋到背后的文化內涵。
一、人與文化的互生關系
在《地方性知識》的序中,納日碧力戈說:“做好民族志的關鍵是盡量熟悉研究對象如何做人,盡量掌握對方精心設計的符號系統,觀察他們在這個符號系統中如何把自己想象成為個人、演員、判官、承受著、知曉者等角色,即觀察他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人?!盵1]6一切與人有關的生產和活動都是田野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人的生存環境,在生產、生活中使用和產生的各種物質,還有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情緒和情感,以及維系人的社會關系和生存規則的約定和制度。文化離不開人,涉及人的一切都是文化因素,因此,觀察人即是觀察文化和文化的表達,以人為主體來解釋文化能讓文化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使文化的研究更有價值和意義。
文化決定著人的本質,人決定著文化的存在。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于人會勞動,有人性,而人性的養成在于文化的熏陶。人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和個性特征都是在文化環境下培養出來的,“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2]人創造文化并承載文化,在沒有人的世界里,文化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空洞的物質而已,文化脫離人便失去了存在的功能和價值,文化為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需要總是變遷的,否則,很容易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對文化的理解也就是對人的生活所做出的解釋?!把庵|需要文化補償,等待文化補償,生命訴求著文化,文化總是補償著生命。”[3]人創造文化,文化影響人的行為和性格,人與文化相輔相成。文化讓人成為有“靈魂”的生物,塑造出人的生活習慣和價值取向,形成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和鄉土人情,規范人的行為準則并維系人的社會關系。對一個民族來說,他們特色的民族文化是由這個族群的人們共同創建的。但是文化的塑造并不是單向度的,一個民族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成為它存在的關鍵,當一個民族存在之后,民族的人群自出生起就受到文化環境的熏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審視自己所認同的文化,為保證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而不被淘汰,也會對民族文化進行創新和再創造,以求能與世界或社會主流文化相適應,與其他文化達到更好地融合,以達到與當時當地人們的價值取向相一致。人與文化相互塑造,相互支撐,相互影響,共同生存。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說,了解認識當地的文化也就認識了當地的人,反之,認識當地的人,也就認識了他們所承載的當地文化。
二、對“人本身”與“他者”的解釋
解釋普遍性的“人本身”和地方性的“他者”,要清楚他們之間的關系。這里的“人本身”是指普遍存在的人或某一群體,“他者”是普遍存在的人中的某一群體或群體中的單一個體,人是由無數個他者組成。地方性的群體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一個群體的語言、生活方式和社會需求是普遍的,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觀點、思想、情感是特殊的,他們承載的文化也同樣如此。對人的解釋包括對“人本身”和“他者”的解釋,不僅要知道從哪些方面和角度去解釋普遍存在的人,也要知道如何去挖掘他者的獨特之處。
(一)對“人本身”的解釋
作為田野工作者,要研究人,不得不研究“人本身”,對單一的地方來說,“人本身”代表著地方群體和地方文化。要對他者做出解釋,首先應該了解人如何演繹自己,亦即懂得人是如何詮釋自己的行為和心理。要了解一個地方的人們一系列行為和思想,可以通過“深描”來挖掘他們背后所處文化環境下的語言、信仰、風俗、制度、經濟、地理等各個影響因子,從而解釋廣泛的文化現象和普遍的發展規律。并且,對群體的解釋能反映生活在其中的個體之間的關系,群體通過共同的目標和利益使個體形成一定的群體意識而凝聚在一起,群體賦予個體歸屬感和共同感,群體文化的力量成為紐帶將個體聯系在一起成為整體。
群體是特殊的個體,它如同人的成長一樣,也有形成、變化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古斯塔夫·勒龐認為群體形成之后所擁有的特點與在群體中的個體的特點不同,不同群體所具有的特點沒有區別,“所有的群體都是一樣的,群體就像是一個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想?!盵4]群體的構成和演變是隨著時間不斷變化的,對群體的解釋需要基于自然條件、人文歷史和當前環境的因素之上。
“人本身”的特征也是每個個體的普遍特征,每個人在世界上生活,自有意識起,就開始了對自己生命的解釋。每個人都是通過解釋周圍的環境來解釋自身的?,敻覃愄亍っ椎聦λ_摩亞人的研究結果也印證了文化環境影響人的性格和心理。根據身處環境的不同,受環境影響程度的不同,在不斷地耳濡目染下,每個人對自身的解釋也不同,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感知、不同的心理和不同的個性。在受外界環境和自身素質不斷的影響中,每個人對生命的每一刻都做出解釋,不同的話語、行為、思想都代表著不同的解釋。選擇是解釋的結果,不管想什么、說什么、做什么都會產生蝴蝶效應影響著行動的下一步,影響著周圍環境生成的下一步,同時也影響著人成長的下一步。每個人都是在不斷的選擇中成長和進步,不論是否有長輩的建議,老師的教育,社會各層次人士的指導,人們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情感做出選擇,如何直視困難、處理問題,就是人們對自身素質和外部環境認識的一種解釋。無論是欣喜或悲傷、成功或失敗、認同或厭棄等都是對外部環境的感知,這些感知通過語言、行為表現出來,語言和行為是對思想和心理翻譯后的具體體現,也是對文化環境的解釋。如果人們想獲得某種成就,就需要將心理的需求翻譯為行動,不斷地學習與努力朝著制定的目標發展,當如愿以償獲得夢寐以求的結果之后,內心的喜悅也會翻譯在表情和行為上。
(二)對他者的解釋
田野工作者所理解的和展現出來的符號系統取決于從什么樣的角度去認識和看待他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他者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反映在對所有存在著的事物和理論的不同感知和認識,也就是人的意識,使得每個人成為一個獨立且特別的個體,正是這種特殊的存在,才使得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生命也就有了意義。正如莎士比亞所說“一千個觀眾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們對同一個人和事物的認識總是不盡相同,每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不同,思維方式也不一樣。不同的人對同一個眼神會解釋出輕蔑、愉快、沮喪等不同的含義,同樣對讀一首詩、看一場劇、聽一首歌也會有不同的感受,這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不管是什么原因,田野工作者都應該力求探析眼神背后真實的意圖,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以求對人們的心理活動做出更準確的解讀。如果當地人對一座石碑有特殊的感情,在提及它的時候人們所展現出來的是何種感情是需要進行考究的,通過對當地人這種感情的解釋或許可以從中讀出一段歷史或一個故事,也可以“深描”出這座石碑的所立時間、何人所立、為何而立、為何立于此、是否變動、因何變動等,若是要真正理解這種情感,最好是讓自己不成為“外鄉人”。
每個人在社會上生活都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管是出于好奇、交際、統治、理解或是其他原因,都需要和其他人溝通交流。人們一直在對他人做出解釋,會觀察他人說出的每一句話,做出的每一個動作或者是一個表情,嘗試了解接觸到的人是什么樣的人,然后人們會根據獲取到的信息將他人在心中形成自身的判斷,塑造出他人的畫像,根據獲取到的信息的多少會決定他人畫像的豐滿程度,這都是他人在解釋自身的同時被所接觸到的人解釋,也是格爾茨所說的“解釋的解釋”。人們以自身的理解對他人的語言、生活、風俗、習慣、禮儀、音樂等文化符號進行解釋,所解釋出來的結果在于人們通過自身的接觸之后以何種感情來看待他者的這些文化,以何種方式來記錄這些文化,以何種手法來呈現這些文化,對他人的解釋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其實也是對觀察者自身的解釋。
三、對人的解釋方式
每個人解釋他者和被他者解釋的方式都不是完全相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有自己的角度和出發點,正如從不同的角度畫同一個楊桃可以呈現出不同的形狀一樣,人們解釋所看到的社會也有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自觀”和“他觀”是田野調查的基本方法,分別是用被觀察者和觀察者的觀點去解釋看到的文化,這兩種方法互相補充使解釋更完整,但上帝視角下的隨意評判并不可取。格爾茨在《地方性知識》中提到“世界是個舞臺”和“以土著的觀點來看”兩種方法,可以看作是“他觀”和“自觀”的兩種形式。在田野調查中將“自觀”與“他觀”相結合,把觀察者和被觀察者身份靈活轉換,能更好地杜絕解釋的片面和偏差。
(一)世界是個舞臺
人們經常將世界視為一個大舞臺,這是對社會生活最常見的一種闡釋形式。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小劇場,人們在舞臺上演繹自己的人生,每個人的表演形式和表演過程都有自己獨特的色彩,表演的精彩程度和結局因人而異。維克多·特納將部落中的儀式生活描述成“社會劇場”,將派系斗爭、打架斗毆、反抗政府視為公開演出,將遷徙、離婚、殺人視為表演結局,格爾茨認為“將社會生活比擬為劇場——把世界比擬成一座舞臺,而我們則不過是演技拙劣而又自以為是的群眾演員”[1]42,他稱這種闡釋形式是一個萬金油的形式。
當田野工作者在考察某個地方的文化的時候都是可以用這種方式的。作為觀眾和局外人,可以將整個舞臺盡收眼底,舞臺上的人各自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具有什么樣的性格、演繹著什么樣的生活和產生什么樣的結局都是整場演出的一部分。對于一場儀式也可以看作是一段表演,這場儀式由哪些人組成、各有哪些職責,儀式的開始、過程和結尾是怎樣完成的,這種觀察方式也有利于觀察者將這段表演完整地記錄下來,也能展現出表演過程中精彩的部分和揭露出某些最深刻的特征。
但是這樣的記錄方式會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歷史缺陷,畢竟表演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觀眾能看到的僅僅只是表演的部分,表演背后所蘊含的真情實感需要去進行探索,一場儀式背后的歷史源流也需要去挖掘。田野工作者在自己的舞臺上也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只是作為觀眾而已,他們在觀看完整場演出之后需要考察舞臺布置、聲樂搭配、演員行為和心理、故事背景和發展等因素,從而提升表演的層次和深度。并且這種統一的形式會使得原本差異鮮明的事物呈現出單調的一致性,各個地方的文化和風俗都有歷史源流和同化變遷,它們都是一部風格迥異的宏偉史書,需要用不同的觀看視角和寫作手法展現出來。
(二)每個人都是土著
田野工作者在考察地方文化時需要對自身和他人有正確的認識,對當地人來說觀察者在他們心中是一張白紙,對觀察者來說當地人是一張白紙,他們互為“土著”,“如今我們統統都是土著,其他任何一個不直接屬于我們這一群的人,都是外鄉人。”[1]238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的,當你在研究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正在研究你,當地人才是當地文化的承載者,要將自己轉變為當地人的“同鄉人”,解釋他者才會更全面、更準確。卞之琳的《斷章》中:“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亦是以客觀、公正、辯證的視角去看待事物和現象。
人們無法真正體會其他人的感受,也無法真正的身臨其境,既沒有當事人的生活環境,也沒有同樣的心態胸懷,人無法成為其他人,只能盡可能地在心里對當時境況進行復原,最大限度地讓自己感同身受,然后通過最恰當的表達方式將情感和內涵進行展示。對當地文化的呈現要如演奏一支名曲或朗讀一首古詩,正確感受當時作者所處的背景和心理,才能讓自己的表演更深入人心?!耙肓私馑耍筒荒車L試將他們的經驗安置在我們這種觀念的框架中去審視(被過度標榜的‘同理心著落在實際上,其實通常也不過如此),而必須將我們的觀念擺到一邊,從他們自己關于‘何謂自我的觀念框架中去看待他們的經驗”[1]96,當觀察當地人的時候,同時也需要用當地人自身的眼光來觀察他們的生活,就能體會到他們生活中真正存在的樂趣、掌握其文化的真正含義、理解其用來表達自我的象征形式。
四、結語
田野工作者在解釋他人的時候要將自己融入當地文化環境之中,要注意對周圍環境的感受和客觀真實地呈現,要有解釋他人即是解釋自己的心態,對他人的文化和生活要用理性的態度來看待,不可有解釋的偏激和解釋的不足。做到“自觀”與“他觀”相結合才能達到解釋的全面,才可以對他者文化進行更深入的考察,讓自己在解釋的過程中不迷失方向,切勿“以訛傳訛”和“道聽途說”,注重專業素質修養,保持初心前行。
參考文獻:
[1](美)克利福德·格爾茨.地方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M].楊德睿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6,42,96,238.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3]黃正泉.人:文化生態的存在[J].求索,2017,(02):68-76.
[4](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 大眾心理研究[M].戴光年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2.
作者簡介:
吳康,男,漢族,湖北天門人,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與歷史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