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摘要】 本文通過對云南民族音樂發展、回顧、總結,并從云南民族音樂的特點特色進行對比、闡述,進一步探究民族音樂的發展價值。
【關鍵詞】民族音樂;藝術特點;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13-010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3.032
云南的民間音樂是一個文化品牌,享譽世界,為云南文化事業的發展創造了驕人的成績。云南民族音樂作為一種成功的典范,經過不斷地挖掘和整理,已經成為云南少數民族與世界各民族交流文化的舞臺,是云南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的厚實基石。
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著名音樂家雷振邦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電影歌曲,其中以云南大理白族青年的愛情故事為主題的電影《五朵金花》更是蜚聲海內外,是我國民族音樂創作的一座豐碑,它不僅流傳了幾十年,影響了幾代人,至今還被人們津津樂道地吟唱著。
雷振邦一生多次到云南深入生活,收集整理少數民族音樂素材。
云南三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的獨特的民族文化現象,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使他的音樂作品深深地烙上了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多年后他回顧在云南深入生活的經歷時,深有感觸地說:“云南的山山水水都跳動著音符,云南人的喜怒哀樂中都散發著音節。云南是民族音樂的沃土,云南民族音樂的價值不可低估。”
雷老前輩的話音未落,云南民族音樂就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大理在《五朵金花》的優美旋律中成為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大理古城又成為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旅游業已當之無愧地成了大理第一支柱產業,并以大理為原點帶動了周邊州市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和崛起。可以說,是民族音樂這塊文化瑰寶,使一個大理城真正實現了走向世界的夢想。
在《五朵金花》獲得空前成功的同時,另一部以民族音樂元素為主題的電影《阿詩瑪》又登臺亮相。《阿詩瑪》是彝族支系撒尼人千錘百煉集體創作的敘事長詩,是民族民間文學寶庫中的珍品,在眾多的少數民族敘事長詩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當電影工作者和音樂作者把文學作品與民族音樂結合起來,用藝術的方式向世人介紹神奇的石林,介紹韻味無窮的文化,不僅吸引了中國人的眼球,更引來了全球探尋的目光。
自20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收集整理敘事長詩《阿詩瑪》,到目前為止,已先后被譯為英、日、法、德、俄等30多種文字,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傳,并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研究熱潮。民族民間文學的素材,民間民族音樂的同行,讓《阿詩瑪》從封閉的縣城走向了世界大舞臺,讓沉睡了千年的石林聞名天下,電影《阿詩瑪》當居首功,民族音樂元素功不可沒。
如今當與外來旅游的人們交流時,問他們來云南的理由,他們回答驚人的一致:看天下奇觀石林,看漂亮姑娘金花,找美麗善良、勇敢的阿詩瑪,一些文藝愛好者還會即興來上幾段云南民歌,一段音樂、一首歌曲有如此之大的力量,使人深深地感到在云南民族音樂藝術里耕耘是非常幸福的事。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云南擁有大量的民族音樂,對全國乃至世界的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云南印象》向世界人民介紹了充滿神秘色彩的土地,使民族音樂文化逐漸成熟起來。文山注重原生態的唱功,而佤族山寨在伴舞的時候敲著木鼓,人們也可以在麗江欣賞動人的音樂,讓心靈得到沉淀與洗滌。傣族山寨有象腳鼓點燃了潑水節的熱情。彝族的大三弦聲和隨處聽到的月琴聲交織在一起,增添了彝族火把節的文化內涵。遍及全省各地州、各縣市名目繁多的“菜花節”“珠江源旅游節”……無不以民族音樂為載體,豐富文化旅游節日,傳承、播撒了地方特色之情,同樣也傳播了音樂的精神文化,為云南打造民族文化大省,提供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音樂文化財富。
云南的《阿詩瑪》《五朵金花》等在全國各類大賽中取得了好成績的作品,它們之所以被世界認可與流傳,其最本質的特點,在于作品的民族特色。如:歌曲《高原女人》之所以給人深刻的印象,過耳不忘,就是因為它最具地方特色,其中的歌詞這樣寫到“太陽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來么、火塘就會熄掉呢”,而譜寫的旋律又結合了云南紅河州最具有地方語言特色的音調,就形成了最具民族地方特色,最具吸引力的音樂特點,充分完美地詮釋出云南高原女子隱忍堅強的內心世界。
再如民族歌舞《云南印象》,之所以能走向一個新的境界,其實是精心挑選了服裝,這樣的肢體語言,是要靠耐心幫助來獲得的。因此,貼近民族文化的最底層的生活,真實地反映他們的生活現實和心聲,是民族音樂能夠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根本。下面本文將就云南民族音樂挖掘整理和市場運作談一點體會。
一、云南民族音樂博采眾長
從事藝術工作的人有一句口頭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不言而喻,世界是由各民族構成的,任何一種民族文化從深山老林走向世界時,世界才會從感性上認識這個民族,而世界對這個民族發生濃厚興趣時,才會用理性的眼光去深入了解這個民族,才會撥開歷史的迷霧,去探尋其神秘。音樂這個人類生活最具影響力的精神產品,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便捷的橋梁,人們在醉人的旋律聲中就會全身心地去尋找人類發展的根,去尋找民族間的文化差異。
云南民族的音樂泥土氣息濃厚,曲調非常豐富,另外,云南的漢族與眾多的少數民族在音樂文化上的交往歷史中,大量地接收兼容全國各地的區域音樂特色和優美旋律,運用到自己的音樂創作和發展中,這方面在云南花燈曲調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因此,云南民歌中有中國南北音樂風格的混合特點。當然,云南民族音樂吸收運用本土音樂素材拓展作品的例子更多了。長期以來,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獨特的音樂特點。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它是云南男女愛情的民間表達,愛情的吶喊,愛情的呼喚,抒情的委婉,還有深情的坦率,即興的歌唱,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歌曲。先是獨唱,然后是二重唱。
同時演繹出了通俗唱法、美聲唱法、合唱、器樂演奏曲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其中音樂有漢族、彝族、白族民歌的元素,與白族民歌調式的《五朵金花》中一曲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可以從中找到相同或相近的調式和相同和相近的旋律,同時歌詞很口語化。
“月亮出來亮汪汪”屬于是南方的語言,里面主要是要把山歌的抒情部分表達好,還要注意具體的環境當中去,同時成就了《小河淌水》藝術表達的特殊魅力,就此誕生了“東方小夜曲”,讓世界從《小河淌水》中認識了文化云南。
特別想說的是,江南民歌在中國民歌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的曲調特色旋律主要以五聲音階為主要音階,特性很強,律起伏不大,較單純地體現了江南的特征。同時,江南是魚米之鄉,風景秀麗怡人,這樣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方式造就了江南人民溫柔敦厚的民風。歌曲是地方民族民俗具體生動的體現,可以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一個地區人民的性格、氣質,江南民歌的溫柔嫻靜,婉約輕揚在《茉莉花》一曲中恰如其分地體現出來。
從以上對比不難看出,云南的民族文化共生共榮,民族音樂同樣是在保留各種傳統的同時,融入了其他民族音樂的成分,云南民族音樂從江南民歌中吸取精華,融合江南民歌中與云南風土人情相似相同的亮點,逐步演變成具有云南風格的民族音樂。
二、云南民族音樂豐富多彩
由于云南各民族所居住的地理環境不同,經濟、文化、歷史發展不同,風土人情、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素質不同,形成了民族音樂內容豐富、表現手法多樣的特點,如彝族的“海菜腔”、苗族的“飛歌”、佤族的“玩調”等都對本民族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教育與傳承作用。例如:云南石屏縣彝族的“海菜腔”,卻是因為一種叫做“海菜”的水生植物來取名的。是云南彝族特有的民歌品種,其表演形式獨具一格,又例如苗族的“飛歌”其中有剛毅、率直、豪放的一類(以飛歌為代表)曲調的四聲徵調式。也有柔情、委婉、細膩、深沉的一類(以游方歌為代表)曲調的四聲羽調式。
三、云南民族音樂的發展
在人類文明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任何一個民族文化的興衰都與能否作為商品流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市場經濟向縱深發展的同時,給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云南的民族音樂素材廣泛,要開發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必須與市場經濟結合,依托市場需求,商品流通這個平臺來發展云南的民族音樂,民族音樂就會找到廣闊的發展空間,就會迎來它繁榮發展的春天。
云南一些珍貴的民族音樂還處于原生態。當“一帶一路”的大幕拉開之后,這些原生態的民族音樂也慢慢地有了一定的規模,人們也開始關注起來,但是,對于起步較晚的云南來講,也是一個機會,后來中國民族音樂的舞臺又刮起了一波“云南風”。各種題材的影視作品紛紛涌向云南,云南這座民族音樂的富礦再次為人們所向往、青睞。當這些音樂一問世,自身就帶著泥土的芬芳,一次次地沖擊著人們的耳膜,民族音樂的沖擊力再一次發揮《五朵金花》《阿詩瑪》的威力,為云南的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創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民族音樂的價值首先在于它的獨特性,云南的民族音樂具有和當地的人文環境與風俗習慣緊密結合的特點,揭示這些特點有助于讓世界了解云南多民族聚居的人文環境,有助于點燃人們到這些地區投資興業的興趣,更有助于增強人們面向世界的自信心。
其次在于它的大眾化,談到時下的流行音樂,人們最常用的評價是容易記、上口、難度不大,雖然由于信任環境的影響,及文化傳承的方式所決定,一些民族音樂在普通大眾看來很難接受,但是為什么他們能夠在自己的生活區域里進行“生命循環”呢?其中的潛在的原因仍然是其發展過程中的大眾化傾向,當人們第一次聽到海菜腔時,雖然沒有聽懂它的歌詞,但它的聲樂原理給專業文藝工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深入了解,會發現演唱海菜腔的人才并非鳳毛麟角,而是大有人在。
因此近年來,文藝專業創作者都逐漸對其進行移植,使一些音樂作品具有了獨特的民族音樂成分,并為大眾所接受。
民族音樂最重要的發展價值在于它的神秘性,從云南挖掘整理民族民間音樂開始那天起,專業音樂工作者就在研究其神秘性,有的從其起源研究,有的從其傳承關系研究,有的從其宗教或圖騰崇拜研究,有的從其遷徙過程中研究,眾多的研究流派應時而生,眾多的研究成果浩如煙海,從這些研究中人們窺視到民族音樂的神秘性。也正是因為云南民族音樂具有的神秘性價值,為世界民族音樂的研究打開了天窗,讓人們如癡如醉地沉酣在云南這塊民族音樂的沃野里。
四、民族音樂發展的幾個障礙
云南民族音樂的資源與優勢舉世矚目,云南民族音樂市場化運作有眾多的成功典范,但這些典范相對于云南民族音樂的資源優勢,都僅是冰山一角。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經濟優勢、產業支柱,作為音樂工作者當務之急就是解決民族音樂發展的幾個障礙。
(一)語言障礙
世界上的語言有表音和表意兩大類型,而決定人們發聲方式的三大關鍵一是地理環境;二是人文環境;三是飲食環境。同一詞組的發音也是不同的,這樣讓云南民族音樂的演唱流傳是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仔細聽、認真領會云南民族音樂及歌曲,就不難發現其障礙歸根結底是語言障礙。
當今一些非常優秀的民族聲樂作品無法進入市場運作,可以說語言障礙是一大難題,加之片面地強調原生態和保護的重要性。
(二)難度障礙
海菜腔是從少數民族地區出來的,并走進了中央電視臺演播大廳。這種獨特的民族音樂并沒有一直局限于少數民族地區。
(三)曲風障礙
研究民間音樂的專業人士發現,云南民間音樂的風格非常復雜,有數百個山地小調,文學藝術崇尚百花齊放,但如何組織與世界音樂接軌卻很復雜,要使云南民族音樂走向世界,發揮更大的市場效率,解決這一音樂曲風障礙問題就很有必要。
作為一名長期生活在云南的民族音樂研究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民族音樂博大精深,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很多,尤其是對于音樂成功與否與作者的情感相關感觸最深,這也關系到它的發展走向與價值所在。民族音樂的地位不是由專家學者所能決定的,而是由市場效率決定的。因為一首成功的音樂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是市場化運作的結果。因此,云南民族音樂的發展趨勢應以市場為導向,使其發展價值在市場中存在,這樣才能為進一步探索和整理云南民族音樂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洛秦.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導論[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2]湯亞汀.音樂人類學:歷史思潮與方法論[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3]錢康寧,邱健.歌潮樂浪匯交響——改革開放40年云南音樂發展回望[J].民族藝術研究,2019,32(3):58-70.
[4]石明燈.民族音樂教育與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實踐探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7):206-207.
[5]馬寶琳.云南高校音樂學專業的本土音樂文化傳承路徑[J].藝術評鑒,2019,(7):89-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