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黃時



財經類院校,是指以財經類專業為主要學科的院校。國內一些較有名氣的財經類院校,通常有以下幾種叫法。
“兩財一貿”(按地域優勢和錄取分數的高分段劃分):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四財一貿”(按“211”財經類院校劃分):上海財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五財一貿”(按部委財政部和央行原直屬院校劃分):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什么是部委直屬院校?
部委直屬院校在我國的高校教育體系中是一批非常特殊的存在,不同于現行體制下重點高校大多隸屬于教育部,2000年之前的高等院校大多隸屬于中央部委,這也是我國高校發展史上非常特殊的一段時期。
當時存在如此多的部委直屬院校,是為了實現快速工業化的目標而在1952年進行了院系改革。在1952—1953年的院系改革中,舊有的私立及教會大學被撤銷停辦,仿照英美教育體系建立的綜合性大學被仿照蘇聯教育體系建立的專門類院校取代,其中變化最為明顯的就是原綜合性大學中的部分專業被獨立出來單獨建校,并直屬于中央部委。現如今相當多的專門類院校(尤其是工科院校)的校史都可以追溯到1952年的院系改革。
我們來看看部分曾為部委直屬的財經類院校。
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諸如機械工業部、化學工業部等工業細分領域的部委相繼在國務院機構調整中被裁撤合并,部委直屬院校也紛紛與部委脫鉤,轉入教育部或者劃歸地方。
財政部和央行直屬的院校除了所屬部門被調整,部分院校還并入了其他高校及進行了改名:中南財經大學組建成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央財政管理干部學院并入中央財經大學;山東財政學院組建成山東財經大學;中國金融學院并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湖南財經學院并入湖南大學;陜西財經學院并入西安交通大學;南京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并入南京審計學院;武漢金融高等專科學校組建成湖北經濟學院;上海金融高等專科學校改名為上海金融學院;廣州金融高等專科學校改名為廣東金融學院等。
“通過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等多種形式進行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不僅打破了條塊分割、重復辦學的局面,實現了優勢互補及教育資源的合理重組、配置和充分利用,而且調動了中央、地方及社會各方面參與辦學的積極性,使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有了明顯提高。”
因篇幅有限,我們這期以原直屬于財政部的中南財經大學和原直屬于央行的中國金融學院為例,說一說這些部委原直屬院校的發展歷程。
財經與政法相映生輝
2000年5月26日,在美麗的南湖之濱、蛇山腳下,一場“世紀婚禮”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南財經大學和中南政法學院結束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分分合合,正式走到了一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就此誕生。
“愛情長跑”:半個世紀的分分合合
★原來是一家
1948年8月2日,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隆隆炮火聲中,以鄧小平同志為第一書記的中共中原局決定創建一所新型的人民革命大學,由第二書記陳毅同志擔任學校籌備委員會主任,由歷史學家范文瀾同志擔任第一任校長,中原大學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
建成后的中原大學下轄四個學院,分別是教育學院、財經學院、政治學院和文藝學院。其中,中原大學文藝學院在1950年合并了湖南大學文學院音樂系與音樂專修科以后,又于1951年獨立出去并改名為中南文藝學院,而中南文藝學院正是如今中部地區唯一獨立設置的高等音樂學府——武漢音樂學院的前身;1951年,中原大學教育學院與華中大學合并,組建成新的公立華中大學,1953年定名為華中師范學院,即今天華中師范大學的前身。剩下的財經學院、政治學院就與我們今天要說的中南財經大學、中南政法學院密切相關了。在1953年的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中原大學也進行了調整。
以中原大學財經學院為主體,集中了中山大學、湖南大學、南昌大學等高等院校的經濟和管理專業,合并組建成中南財經學院。著名經濟學家馬哲民為首任院長,當時隸屬于教育部。
以中原大學政治學院為主體,合并湖南大學、中山大學、廣西大學的政治系和法律系,組建成中南政法學院。李伯剛為首任院長,當時隸屬于司法部。自此以后,中原大學正式走向終點。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其實今天我們介紹的這兩個主角本就是一家。
★牽手與分手
5年后,1958年,湖北省接收了教育部和司法部移交的中南財經學院、中南政法學院,并將兩校與中南政法干校、武漢大學法律系合并組建為省屬湖北大學,同時擴充了文史和數理化專業,擬將湖北大學建設成為綜合性大學。校長由湖北省副省長孟夫唐兼任。注意,這里的湖北大學和現在的湖北大學沒有任何關系。
“文革”時期,湖北大學被迫撤銷,縮編為湖北財經專科學校,是當時全國原有18所財經院校僅存“一所半”中的“半所”。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學校剩下的教職員工堅守財經教育陣地,并盡力保存政治、法律專業的師資力量。
1978年元月,學校更名為湖北財經學院,恢復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成為“文革”之后最早恢復本科生、研究生招生的高等學校之一。后經國務院批準,湖北財經學院由財政部及湖北省雙重領導,以財政部為主。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國家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過去被撤銷的政法院系得到了恢復。于是1984年12月,學校以湖北財經學院法律系為基礎另辟新區,恢復重建中南政法學院,隸屬于司法部。牽手26載后,兩校再度分開。一年之后的1985年9月30日,湖北財經學院更名為中南財經大學,成為財政部直屬高校。
★終成眷屬
長期共存的歷史淵源和長期相互協作、精誠團結的良好傳統,成為兩校合并成新大學的天然基礎。2000年5月26日,根據國務院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和布局結構調整的精神,兩校合并組建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徐敦楷教授任校黨委書記,吳漢東教授任校長。它的成立宣告了教育部部屬第一所財經政法大學的誕生,并標志著學校在改革和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中南財經大學和中南政法學院在新千年選擇再次牽手,于是,便出現了前面所說的“世紀婚禮”這一幕。
合并之后,經過努力,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基本覆蓋了文、史、哲、經、法、管、政、教等人文社會科學最主要的專業,并適度發展了理科、工科等學科,實現了在保持龍頭學科優勢和特色的同時,達到文文聯合、文理滲透,顯示了相融互補的學科優勢。比如,學校把新聞學調整為經濟新聞和法律新聞兩個專業方向;把英語調整為商貿英語和法律英語兩個專業方向;信息管理和工商管理相結合形成電子商務專業方向;行政管理與信息管理相結合形成電子政務專業方向;財政學與會計學相結合形成稅收籌劃專業方向等。
與全國其他財經政法類院校相比,中南政法學院和中南財經大學合并成立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可以說學科門類最為齊全,學科整體力量也十分雄厚。
后續發展:共同鑄造輝煌
2005年9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2011年6月,進入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建設高校行列。2012年10月,教育部、財政部、湖北省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共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7年9月、2022年2月,學校入選首輪、第二輪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學校形成了以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為主干,哲學、教育學、文學、史學、理學、工學、藝術學和交叉學科等11大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學校現有國家重點學科4個(財政學、會計學、金融學、民商法),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經濟史),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法學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法與經濟學科群建設方案》獲教育部批準。
一所學校兩個金融學專業
★發展過程中的“投資”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以下簡稱“貿大”)的學術背景并不復雜,建校時間也才72年,但是貿大發展的過程卻是一次分量十足的“投資”。
貿大的創建可溯源至1951年的高級商業干部學校。由于后期上海財政經濟學院(現上海財經大學)國外貿易專業、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系對外貿易專業的并入,學校的辦學實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數年后,學校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成為當時64所全國重點大學中唯一的經濟類重點大學。1984年,學校更名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這其中,“貢獻力量”的中國人民大學是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的重鎮,而上海財政經濟學院則是華東地區唯一的財經高等學府。
此外,2000年,原貿大又迎來了一次快速發展時期,當時隸屬于中國人民銀行、致力于“辦好中國金融學院,培養新一代銀行家”的中國金融學院與原貿大合并。自此,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貿大就正式成立了。
中國金融學院創建于1987年,是由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原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交通銀行、光大金融公司9家金融機構共同集資創辦的一所以金融學科為主體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隸屬于中國人民銀行。在其后的發展中,中國金融學院先后開設了保險學、投資經濟管理、經濟信息管理、會計、證券投資、國際投資等相關專業。
中國的金融業很長一段時間完全由銀行業所替代,所以直屬于中國人民銀行的高校自然就擁有了先天的優勢。無論是學生的就業,還是金融學科的交流,這些學校都與銀行有著天然的割不斷的聯系。當年中國金融學院與原貿大合并,也將這種優勢與聯系滲入了貿大的建設中。
“貿大是我國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國際貿易類多科性高等學府。”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貿大,不僅是因為貿大在建校初期的發展定位,也是因為其在發展過程中有“重量級學校”和“特色專業”的加盟。
中國金融學院與原貿大合并的原因
第一是自身規模太小;第二是辦學形式比較單一;第三是中國金融學院與原貿大僅一墻之隔,且兩者合并可以達到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效果;第四是當時行業性院校轉型的大環境。
★兩個金融專業
關注貿大的家長中有很多人一直不解:按大類招生的“經濟學類”注明包含了經濟學、金融學等專業,但除此之外,招生計劃上還有一個金融學專業,兩者有什么區別?
如果你留意貿大本科招生網的在線答疑版塊,那你可以看到關于這個問題提問的人較多,而校方的回復則很簡單:“我校有兩個金融學專業是歷史遺留問題,兩個學院沒有區別。”
校方所指的兩個學院,一個是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另一個是金融學院。前者自貿大建校起就有,當然,最早不叫這個名字,從專業到系,再到學院,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而后者是貿大2000年合并中國金融學院后形成的——2001年3月,在原中國金融學院金融系、工商管理系、國際經濟系的基礎上組建成立金融學院。
當年兩校合并后,貿大保留了原中國金融學院和原貿大兩校的特色學科,故而現在的招生計劃中有了兩個金融學專業,其中“經濟學類”中包含的金融學專業是國際經濟貿易學院的,而金融學專業則是金融學院的。
兩個學院在課程設置和師資力量等方面差別不大,一部分課程也可以互相選擇,只是在專業偏向上略有不同:國際經濟貿易學院的金融學專業偏向于國際金融與市場方向,而金融學院的金融學專業則偏向于銀行方向。
★“世界上凡是有貿易往來的地方,就有貿大人的身影”
如今,貿大人才培養依然堅守“知行合一,勇于擔當”,學校引導學生既要有扎根中國大地的情懷,又要有胸懷全球的國際視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了解國情、感知社情、體察民情,在志愿服務中切身感受多維度的全球治理情境,增進對黨、對祖國、對人民、對民族優秀文化的真摯感情,勇于擔當時代使命和責任,以實際行動建設祖國、服務人民。近幾年來,學校總計4580余名學生通過線上或線下的方式,圍繞中國形象、脫貧攻堅、絲路新貿、相約冬奧進行實踐;1000余人次學生參與“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中非合作論壇、服貿會、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等國際重大志愿服務活動,總時長超過24000個小時,展現了貿大青年語言和學科兼具的特有素質。
這些年,“五財一貿”的發展
★“五財一貿”簡介
因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已經詳敘,故這里不再贅述,主要說說其他四所院校。
·中央財經大學·學校始建于1949年11月6日,創辦之初由財政部主管,歷經中央稅務學校、中央財政學院、中央財經學院、中央財政金融學院等發展階段,1996年更名為中央財經大學。學校2000年由財政部劃轉教育部直屬管理,2005年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06年成為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建設高校,2012年成為教育部、財政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上海財經大學·學校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創辦的商科;1921年學校遷至上海,創建上海商科大學;1932年獨立建校,定名為國立上海商學院;1950年,更名為上海財政經濟學院;1985年,更名為上海財經大學。1996年,學校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06年,成為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 項目建設高校;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西南財經大學·學校始于1925年在上海創建的光華大學。1952—1953年,學校先后匯聚了西南地區17所院校的財經系科組建成四川財經學院,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高等院校分區布局的4所財經高校之一。1979年,學校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劃歸中國人民銀行主管,由此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金融行業背景和出色的金融學科優勢。學校1985年更名為西南財經大學,1997年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00年以獨立建制劃轉教育部管理,2011年成為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建設高校,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東北財經大學·學校原名東北財經學院,始建于1952年,由解放初期黨在東北地區創辦的5所財經高校及東北人民大學財經系科逐步合并而成,校址設在沈陽。學校1985年更名為東北財經大學,2000年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遼寧省管理為主的體制,2012年成為財政部、教育部、遼寧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7年成為遼寧省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高校,2019年成為遼寧省“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五財一貿”學科發展
“五財一貿”屬于中國財經界的“黃埔軍校”。它們的財經類專業在中國財經業內處于絕對領先的地位,畢業生大多供職于國家財政、稅務、金融、銀行、審計等財經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