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順娣
研究近五年的高考作文,筆者發現高考作文越來越強調寫出“你的”的感悟和思考。2018—2020年明確要求寫出“你的”感悟與思考的作文題還不多。2021年全國高考語文共有8套試卷,除全國甲卷和北京卷之外,其余6套均明確要求寫出“你的”感悟與思考。到2022年,全國高考語文全部7道作文題都在給定的材料之外,明確要求體現“你的”感悟和思考。
事實上,即使作文題不明確要求寫出“你的”感悟和思考,考生也應當在文中寫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譬如2021年全國甲卷作文為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寫一篇文章,題目雖沒有明確要求寫出“你的”思考,但立足當下,回望歷史,思考“時代與青年”的關系,再進一步聯系現實生活,結合個人實際,思考如何在“可為”的時代做個“有為”的青年,不正是題中應有之意嗎?
高考作文為何要強調體現“你的”感悟和思考?
因為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導向教學”。選拔和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國家發展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說:“創新就是生產力,企業賴之以強,國家賴之以盛。”高考是國家最重要的選拔性考試,高考命題必然會回應時代的需求。
當今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未來人工智能會在更廣泛的領域得到運用,不過,機器代替不了人類的情感,也代替不了人類創造性的思維。所以未來的人才,一定是創新型人才。唯有思考才能創新,唯有思考才能讓青年更快地精神成人。因此,強調寫出“你的”思考和感悟成為高考這類選拔性考試的必然選擇。
“高考作文并不是選拔文學家,而是考查考生的漢語基本使用能力。”長期關注高考作文命題的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語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志強說。縱觀近年來全國各地的高考作文題目,文學的審美性在逐漸弱化,考查學生的知識性、思辨性和語言使用能力等在加強。
這就是新課改背景下高考作文改革的方向。新課標明確提出了語文的四個核心素養,其中之一便是“思維發展與提升”。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促進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應該講,作文是最能夠考查學生思維能力的,從審題立意的辨識、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到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闡述自己的發現等,可以說,一篇優秀的考場作文,其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或許未必全有,但一定不會全無。
要寫出“你的”思考需要做哪些準備?
1. 考前的堅持閱讀
什么是思考?《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進行比較深刻、周到的思維活動。”那么,思維又是什么?柏拉圖說:“思維是靈魂的自我談話。”如此看來,思考的本質是自問自答。那么,問從何處問?答從何處答?朱熹老先生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那“源頭活水”便是你讀的書,你經的事。換言之,思考的第一步其實是記憶的調取。有一篇以“家”為話題的文章這樣寫道:
家不是旅館,不滿意可以退房。家是掌紋,出生后便可能終生不變,因此家要好好經營。其實,經營好自己的小家,也是在幫助我們的國家,因為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禮記·大學》有云:“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對于家,有擔當的君子,應當是“一心裝滿國,一手撐起家”。
這段文字,明顯能看出作者讀過的書,經過的事。你有時候想半天都想不出來如何寫,不是你思考能力差,而是你可調取的背景知識太少。
有一次,我讓小學三年級的女生說一下她們的裙子。一個女孩說:“裙子是一種普遍開在夏天的花朵。不過現在冬天也有盛開。”這是我聽到過的關于裙子的最別具一格的說明。這個女生說,她曾在漫畫書里看到過類似的說法,所以能脫口而出。我也曾問過不少高中生“責任是什么”,一個學生給了我一個特別的答案,他說:“對大多數人來說,責任是法律規定我必須這樣做,但對偉大的人物來說,責任是我認為我必須這樣做。”這個學生愛讀名人傳記,他的答案或許就來自他的閱讀。一般而言,高考作文能否寫出你的思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有多深厚的閱讀積累。
因此,可以說,高考作文備考的一項重要且必要的任務是考前的堅持閱讀。
2. 掌握幾個理論框架
有一些學生說,自己平時讀的書也不少,但為什么總是在讀別人的范文時才驚覺原來知識可以這么用?這涉及知識的提取和運用問題。如何讓記憶中的東西被順利地提取出來呢?你需要給新舊知識創造聯系,聯系越多,提取就越容易。換句話說,你得常記常想常用,和知識見面的次數多了,它們就會在你的腦子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有些人讀的書不少,卻總在用時方恨少,大抵是因為不習慣聯系。
所謂聯系,就是把問題放在一個“框架”里思考。常見的思維框架有五種。第一種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層層追問;第二種是“是什么,也是什么,還是什么”的多維探討;第三種是正反對比式的橫向對照;第四種是“過去、現在、將來”時間軸線上的思考;第五種是“引議聯結”式的分析路徑。當然,我們還可以在以上五種思維框架的基礎上生出各種變式,如可以連續追問“為什么”,或者連續追問“怎么樣”,或者多個“為什么”加一個“怎么樣”,或者一個“為什么”加多個“怎么樣”,或者再加上時間因素,或者再加上空間因素,或者依據所給材料增加別的因素。總之,“靈魂的自我談話”不是孤立的,而是組合在一定的“框架”內的。
“框架”從何而來?從學習、借鑒加上刻意訓練而來。下面這篇高考滿分作文(這里只提供“思維框架”),值得我們研究與借鑒。
平常大家關注更多的也許是“我們”,如果把視線轉向“他們”,你會看到什么,又會想到什么?請以“他們”為題,寫一篇文章。
開頭(第1段):他們是被貧窮放逐到這個城市的流浪者。(是什么?)
主體(2—7段):多角度列舉“他們”與城市的聯系。
① “他們”來城市的原因;② “他們”在城市生活的現狀;③ “他們”在城里人眼里的模樣。(為什么?)
① “他們”對城市建設的貢獻;② “他們”的夢想和希望;③ “他們”的權益開始得到重視。(怎么樣?)
結尾(第8段):他們,是值得我們尊重和愛的人。(是什么?)
這是一篇融入了作者真切感悟和靈動文筆的優秀作文。作者將目光聚焦在城市的農民工身上,既寫“他們”在城市生活的不易,也寫“他們”對城市所做出的貢獻,還呼吁社會重視“他們”的權益,體現了當代青年對時代熱點問題的關注與思考。“他們,是值得我們尊重和愛的人”,立意有高度,表達有溫度,思考有深度。
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史觀也是一個十分好用的框架,尤其是在處理多元關系的時候,能幫助考生打開思路,拓展深度。考慮到事物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你就明白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一根纖細的毛發,一般來說,落在身上人不會有什么感覺,但若是落在眼睛里,就會讓人痛苦萬分;考慮到事物有表里,你就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比如,“一葉落”是現象,本質可能是“天下秋”,也可能是“根腐爛”或“植株病了”;考慮到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你就要多角度地看問題,比如,有人說,近觀人生是悲劇,遠觀人生是喜劇,旁觀人生是鬧劇,綜觀人生是正劇;考慮到事物總是變化發展的,你就要“瞻前顧后”地想問題,比如,知道吃得眼前苦,才能享得未來福,以及懂得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考慮到矛盾的事物既對立又統一,你就會用相輔相成、發展轉化、辯證看待的觀點分析問題;考慮到影響事物的因素是多樣性的,你就會分清主次與輕重,區分內因和外因。
因此,高考作文備考的另一項重要且必要的任務是熟練掌握幾個理論框架。
高考作文如何體現“你的”感悟和思考?
首先,認真審題,就材料中的具體問題做出具體的分析,避免給人宿構甚至套作的印象。換言之,高考作文要寫出現場感。
以下面這道南寧市2023屆高中畢業班第一次適應性測試題為例說一說現場感。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時代不同,人才觀念也不同。如今,“人才”已不再是“高精尖”的代名詞,成才并非高不可攀。旅行博主用鏡頭和文字溫暖無數網友,“草根網紅”直播帶貨助力鄉村振興,“90后”快遞小哥憑技術入選高層次人才……在這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人才蔚起,國運方興。
復興中學團委將組織以“新時代、新人才”為主題的征文活動,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投稿文章,參與該征文活動,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綜觀材料的導向及征文活動主題的明示,本題顯然為“新時代與新人才”的二元思辨話題作文。有同學把“可為與有為”的話題作文照搬過來,這雖然揭示了時代和成才的關系,但有偷換話題、套作之嫌。
那么,如何具體分析,才能寫出現場感呢?寫作時,同學們不妨細讀材料,給材料劃分一下層次,把握每一層次的意思,然后再加以拓展深化。
第一層,即材料的第一、二兩句,說的是如今“人才”已不再是“高精尖”的代名詞,成才并非高不可攀。話題中隱藏今昔人才觀的對比,因此,縱覽歷史,羅列傳統的人才觀,在批駁其狹隘功利的基礎上,順勢提出新時代的人才觀便順理成章了。
第二層,在舉例新時代涌現的新人才后,得出“新時代人人皆可成人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觀點。據此,考生的確可從“可為與有為”兩個方面拓展這一觀點:時代為青年成才提供了客觀條件,青年應借助時代、適應時代,砥礪成才。但這只是本文的一個部分,如果全文只拓展這一點,那顯然是沒有充分理解材料含意和題目要求的。
第三層,“人才蔚起,國運方興”。這句話說的是人才與國運的關系,強調人才對國家的重要意義。古往今來,莫不是才興國盛。當代青年,如何弄潮時代,脫穎而出?作為青年的一分子,你又該如何響應時代的號召,如何立志成長?這是文章命意之所在。
綜上,材料雖然與“可為與有為”有關,但另有側重。材料開頭談及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人才觀,意在引導考生樹立正確的人才觀,立足新時代,創造新價值。材料結尾談到人才與國運的關系,意在引導考生立足時代,成才報國。材料中間,舉例新時代涌現的新人才,意在啟發考生拓寬眼界,在更廣泛的領域創造價值。總之,本文針對的是當今社會發展迅猛、人才供求不平衡的現實,指向的是樹立正確人才觀的目標。
其次,積極回應現實生活,體現時代精神,避免給人掉書袋、背素材的感覺。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當下,很多人倡導簡約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復的價值。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題目將“簡約”與“繁復”兩個看似對立的生活態度放在一起,啟發考生結合當下社會現實,做出自己的權衡取舍。這種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與思考,體現了高考新理念下命題設計的主觀性、開放性等特點,給考生展現自己的思辨能力、思維品質和思想高度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這道作文題材料所給提示有限,考生很容易陷入空對空的泛泛而談。如何讓你的思考落到實處呢?
理清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是第一步。如果說簡約是簡單而富有內涵,是去除蕪雜后的不凡的品位,那么繁復就是精致與考究,是精益求精的極致美好。審美上,簡約是留白,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繁復是鋪陳渲染,是“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生活中,簡約意味著做減法,去除雜念,專注內心;繁復意味著做加法,不斷進步,永不止步。“簡約與繁復”也并非完全對立,有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聯系現實生活,加入具體情境是第二步。當下,為什么很多人倡導簡約的理念?為什么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復的價值?因為當下的中國富裕起來了!生活富足了,有人從追求物質的享受轉向追求精神的豐盈,生活開始做減法,追求簡約;也有人因為生活條件好了,可以講究起來了,于是開始做加法,肯定繁復。韋東奕手拿礦泉水瓶和饅頭的照片走紅,透露出青年人對簡約生活的推崇;大國工匠精益求精的作品沖上熱搜,透露出人們對繁復的肯定。當下,許多年輕人立志“斷舍離”,把心思用在求知探索、創新進取上;當下也不乏貪得無厭的人被物欲蒙蔽了心眼,以身試法、鋌而走險。
提出我的觀點,體現時代精神是第三步。簡約與繁復,各有其價值。作為當代青年,在生活中不妨多一點簡約,志于道,游于藝,不恥惡衣惡食;在事業上,需多一點繁復,不躺平,不佛系,不斷嘗試,敢于挑戰,勇敢跨界,突破自我。
最后,大膽寫出自己的感受,能對自身進行深刻的剖析和反思,避免不痛不癢地空喊口號。
下面這篇關于“等待還是變通”的范文《于等待中求變,于沉穩中擷芳》獲高分的原因之一,在于倒數第二段的自我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