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妍
古城文化塑造的質量決定著平遙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石。塑造古城文化,重在大力發展以古城文化發展為特色的實體經濟,不斷開辟縣域經濟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新時代新征程上,平遙縣要以塑造古城文化為著力點,通過機制體制創新、著力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有效破解資金緊缺、技術修復難題、古城利用與開發手段單一等困境,為壯大平遙縣域經濟發展實力開辟出一條新賽道。
平遙古城位于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 。目前,平遙古城內保存著300余處文物、近4000處傳統建筑,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平遙古城對于賡續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平遙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平遙文化是平遙縣域存在和發展的血脈,平遙古城文化又是平遙文化的主流。建筑特色、晉商文化等各種元素的流淌,形成了平遙古城獨一無二的風格。平遙古城文化是集票號、古縣衙、剪紙、牛肉、推光漆器等人們生產生活生存為一體的文化形態的一種表達,是推動古代農業、商業相融并進的文化創新,是見證百年晉商輝煌的歷史記憶。平遙古建筑和煙火氣息共存造就了文明傳承的獨特魅力,凝結了千百年來古城人民的情結、愿景,正是這些精神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古城人民。
在新的歷史時代,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古城保護的關系,如何破解現實困境與尊重歷史文化規律之間的矛盾,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對此,我們要樹立從保護古城文物到保護“活著的古城”的思維,在保護和利用中保留歷史記憶、傳承文化基因,兼顧文化遺產的時代價值與歷史文化價值,通過塑造新時代古城文化,促進平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破解三大困境
第一,文化塑造的資金投入不足。平遙古城文化的傳統離不開物質支撐,平遙古城文化在塑造中因財政投入單一、資金來源和數量有限,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現代化美好生活的向往。主要表現為:平遙古城保護資金不足,當前文化建設資金來源主要以財政為主,文創產業效應優勢不足。現有文化產業對文化塑造的支撐作用不明顯。加之資金投入欠缺精準性,資金預算和資金使用的匹配度與契合度不高,制約了平遙古城文化塑造工作的順利開展。
第二,文化塑造的政策供給不足。這是制約古城文化塑造的功能性障礙。古城文化塑造離不開科學有效的政策供給,平遙的現代化建設迫切需要轉換提升政策供給效能。其一,古城文物分類標準不一。保護好古城的真實性、完整性難度大。作為保護區、景區、社區三區合一的古城,1萬多居民如今仍住在城內近 4000 座明清時期的老式民宅中,在改善基礎設施、保證消防安全、保障生活質量的同時,如何保護古城的完好是時刻存在的現實難題。其二,過度開發導致衍生問題頻現。為了擴大商業規模,古建筑多被過度增肥,可能導致數百年乃至上千年間形成的地理力學平衡被破壞,同時過度商業化還可能導致古建筑的文化屬性被削弱。
第三,文化塑造的質量不優。主要表現在技術人才短缺,技術修復能力不足。雖然在“又見平遙”“水墨電影”等項目上增加了一定的科技元素,但科技賦能平遙古城文化塑造的優勢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文化科技人才儲備總量不足,難以滿足科技賦能文化塑造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是文化科技創新人才結構不優,特別是古城文化傳承、古城文化保護、古城文化開發利用、古城文化與產業、古城文化與科技、古城文化與生態旅游等方面的文化生產、文化加工、文化經營型人才不足,難以創造和有效激發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古城文化需求。有需求才有消費,有消費才會有生產,有生產才會有創造,有創造才會有保護。平遙古城文化塑造與文化生產、文化消費、文化創造、文化保護密不可分。但是,當前平遙古城文化的塑造方式,重點以古城文物的修復為主,而且依然停留在傳統性修復模式。這使其修復的速度和質量遠遠落后于時代發展的要求,這是制約古城文化塑造的技術性障礙。平遙上一次修繕城墻還是在1991年耗資300萬元完成,到目前為止,人們尚未從技術上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科研團隊曾在城墻東北角做過預防性保護,嘗試替換材料,加強夯土黏結度,但沒有達到滿意的效果。
優化四大路徑
第一,增加財政投入。要增加古城文化建設基金在GDP中的比重。要大力發展古城新型文化產業,積極營造符合現代人文、喜好、“穿越”等文化消費新場景,培育繁榮古城文化新業態,使古城產業成為支撐古城文化創新、繁榮發展的重要支柱。另外,要構建政府、企業、市場為一體的多元化財政投入機制,引導縣域金融加大信貸投入,為平遙古城優秀文化的傳承創新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目前,古城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項目正在穩步推進,項目完成后,困擾古城多年的雨污不分、積水內澇、交通干擾、電力負荷不足等問題將得到徹底解決。
第二,完善制度供給。要構建集古城開發利用保護、場景營造、居民生活為一體的新業態,形成推動古城文化塑造建設的有力支撐。建議制定古城文化公約,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優化古城保護、古城文化傳承、古城文化創新等主體的營商環境,嚴懲有損古城文化保護傳承的違法行為。同時,要抓好“放管服”、為企業松綁,為優秀文化人才的成長助力,這是厚植古城文化精神、發揮古城文化價值功能的重要保障。要推動理論創新,促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樹立“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推動晉商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要在對平遙古城古建筑進行保護與開發的過程中注重保留當地的文化特色,通過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的有機融合,平遙獨特的地域文化可得到充分呈現,使得古城既有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又有現代社會新生文化的活力。要發揮平遙古城旅游集群的輻射引領作用,建設黃河流域文化體驗目的地,全力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在體制機制改革、業態融合發展、旅游產品供給、公共服務優化、服務品質提升等方面傾力打造全域旅游“升級版”,助力旅游提檔升級,讓旅游插上文化翅膀,讓文化塑造旅游靈魂。
第三,加強科技創新。要以推動表達方式創新和實踐創新為抓手,持續推動古城文化保護中的科技創新。要推動表達方式的創新,就是要尋求“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山西故事”“講好晉商故事”語境下歷史文化遺產的創新性表達方法。要推動話語體系的創新性表達,要處理好講好“晉商故事”“山西故事”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互動關系。要創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性表達的新窗口,充分借助互聯網技術和網絡新媒體,通過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形式將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活態呈現,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要利用短視頻、“云直播”,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與文旅產業串聯起來,形成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場景。要推動實踐上的創新,要塑造平遙古城“活”文化,聚焦古城文化活態保護,從文化產品、旅游經濟、民間游學等角度深度挖掘,高質量地保護與開發歷史文化遺產,讓歷史文化遺產品牌化。要開發特色文創產品,平遙古城在開發文創產品時可以從古城中挖掘歷史文化元素,可以運用“神龜”的元素,結合平遙古城的建筑布局,設計一款具有古城韻味的茶寵擺件等。要妥善處理好傳承和創新的關系,保護修繕好民居,留住古城的人,保留古城的生機。要將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動靜結合,相得益彰。依托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平遙牛肉傳統加工技藝、寶劍制作技藝這3項非遺傳統技藝,建設非遺專題博物館,配套建立一批集展示、研學于一體的非遺傳習所和傳統手工技藝傳習基地。
第四,要加強古城保護與開發中先進技術的有效應用。在對平遙古城進行保護與開發的過程中,應秉承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組建一支由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平遙古城保護與開發小組,做好對城墻相關數據的測量存檔工作,充分利用先進科技手段對平遙古城文物進行全面而科學的評估,如利用三維激光掃描設備來獲取文物的精準數據,利用應力波與阻抗儀來測定古建筑內部可能存在的殘損、孔洞等,利用計算機技術對文物是否存在安全隱患進行初步分析,運用新材料,如碳纖維材料增強建筑結構的穩定性,納米石灰等材料加固防護作用等,保障平遙古城保護與開發工作有序進行。靜靜的古城與傳承發展的民間技藝相得益彰,共同構成古城獨特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