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要】 微博時代來臨,人們經常會發現生活中有人用“有被××到”這個格式,比如如果在生活上遇到了很令自己無語的情況就會說“有被無語到”;如果遇到自己很驚訝的事物就會說“有被驚艷到”;而如果有人調侃自己就會說“有被內涵到”,這些情況都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會真實遇到的情況,但我們以前是不會這樣用的,那么這個格式就是屬于新詞新語的范疇,并且筆者初步把該格式定義為構式,以CCL為主要語料庫,定義并解釋目標構式,從語義語用認知以及歷史淵源角度探討“有被××到”格式的運用。
【關鍵詞】朱生豪;書信;方言;吳文化;嘉興“有被××到”;新詞新語;構式;語法解釋;語法成因
【中圖分類號】H31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04-0127-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4.040
一、“有被××到”格式的定義
根據Goldberg對構式的定義:如果用C代表獨立結構,將其看作一個形式(Fi)和意義(Si)的對應體,如果形式或是意義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嚴格地從C自身的組成部分或其他已有的結構中推測出來。那么C就是一個獨立的構式。[1]也就是說結構本身具有獨立的形式和語義,因此一個結構的意義不能嚴格地完全地從其組成結構的詞語的意義,詞語之間的結構關系賦予的意義來推斷,也不能從其已有的結構所推之。簡言之也就是說,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我們無法從這些部分也就是這些字面意思中得出整個結構的意義,那么我們稱之為構式。就比如這里的“有被冒犯到”,“有”表示動作狀態的存在,“被”表示被動,“到”表示一種動作狀態的傳遞,那么整個格式的意思就是表示我自己被冒犯到了,很生氣的意思,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用的時候很多是表示對方的話語使自己受到傷害可是自己卻不是很生氣,自己說出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時附帶有嬌嗔的意思,偶爾也有攻擊的意思,這都是我們單純從字面意思無法推知的,所以我們把這個格式稱為構式。
這個構式的構式義是表達嬌嗔生氣強烈夸贊等一些感情程度很高的感情,會根據里面加入的成分不同而表示上述的不同意思,比如“有被冒犯到”表示責怪或是嬌嗔,“有被甜到”表示夸贊,自己很也跟著喜悅,“有被檸檬到”表示自己很酸,很嫉妒的感情。
這個構式一開始是由“有被冒犯到”開始流行,后來因為類推機制還有人們的模仿開始慢慢擴大自己的范圍,吸收進了很多詞語,從而變得更加流行,越來越多的詞進入該格式可以用于各種各樣的場景。
二、“有被××到”格式可以進入的詞語
因為該格式屬于新詞新語,所以在CCL和BCC等各大語料庫上搜尋到的例句很少,而且一般用于口語較多,這兩大語料庫也很難記錄,所以本文從新浪微博、豆瓣等社交軟件上尋找語料,找到的語料大致有以下幾類:
(一)有被+V(及物)+到
列舉:打擊、嘲諷、內涵(nh)、攻擊、冒犯、理解、嚇/嘿、上身等。
這一類是動詞,當中混雜著一些英文單詞,但是也是離不開動詞的范疇,只不過中英結合更加時髦,使一些表意更加符合自己的原意,“有被get到”這里用理解的話其實沒有用get簡便,用的頻率也沒有get高,還有get本身也有自己的一些流行度總之就是這諸多原因使得很多時候用英文與中文混雜,形成一種混亂的美感。總體來話,中間加動詞的“有被××到”是可以粗略地換為“被××了”的,但是只是近似,不一樣的就是那個“到”,這里的“到”是一個表示結果的,有很強的動作完成的感覺;而“了”只是雖然也有完成的意思但是少了一些形象色彩,即動作的既視感撞擊感。
(二)有被+adj+到
列舉:厲害、饞、吃驚、尬、萌、震撼、可愛、A、酥、暖。
這一類都是形容詞,基本都是性質形容詞,表示的一般是自己的感情傾向和判斷的詞語,情感濃度都比較高,或者形象一點說就是自己形容的東西或物體具備的某種特征已經達到一定的程度,溢出來讓所有人都感覺到了,在這個場景中的所有人都認同這一個特征,強調自己描述的這個東西的屬性,進入“有被××”到這個格式表示的就是“很××”的意思,比如“有被洋氣到”意思就是×很洋氣。
(三)有被+名詞、擬聲詞等
列舉:檸檬、笑、肖、哭、狗、幽默、嘔、yue。
這一類跟形容詞一類比較相近,表示的意思是使自己感到對方很××,比如“有被幽默到”表示的意思是自己覺得很好笑,感到對方很幽默。
因為表示的是強調自己內心所想,所以進入這個格式的詞一般都是表示的心理的感情或者是感覺知覺、描述性強的形容詞還有表示的是一些有攻擊性的詞比如“冒犯、內涵”等。
三、對可以進入“有被××到”格式詞語的解釋
其實一個格式的用法不一定必須通過后面跟的格式來區分開語用意義,但是很巧的是,這里我本想用一個意思概括這個格式接三種詞性的詞語的語法意義卻無法做到所以才不得不按照這幾個類別來解釋。
(一)動詞
這是我們見到的最多的“有被××到”格式,其中最常用的“有被冒犯到”是最先帶起這一波潮流的先鋒,還有經過問卷調查發現同學們用得最多的也是帶動詞的,比如“有被影響到”“有被內涵到”等,多見于人們用語抱怨或是嬌嗔的場景。前面講到這個格式可以換為“被××了”所以里面帶動詞時很合情合理的,因為動詞可以帶賓語。
(二)形容詞、名詞等
形容詞不能帶賓語,所以是不能跟上面動詞的情況相提并論的,比如我們不能說“有被差到”是“被差到了”,因為形容詞是不能帶賓語的,所以我們說這里是近似于“我覺得很×”這個格式,上面的句子就被替換為“我覺得你很差”這樣的句子。但是句子變換的結果是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句子,那么為什么可以這樣用呢?這里筆者想到了一些原因,也許可以解釋一下,仔細看就會發現第一是這里面的大多數詞語其實已經帶上了動詞的屬性,也就是說可以把它們看作是動詞,比如“尬”我說這個節目很尬,這里是形容詞,而我說你尬到我了,這里更多地就是把他當作了動詞來用,那又是為什么呢?其中一點我覺得是在這個結構中的構式壓制,王寅認為只要是對語句(包括短語或分句)的結構意義和用法起主導性或關鍵性作用,并促使他者做出適當調變的現象,都可稱為“壓制”,[3]在這里“有被××”是把“被”這個論元壓制了以凸顯后面接的詞的意思,所以這里的詞就不必符合必須帶賓語這個語法規則。其次,就是類推機制在發生作用,從原來的動詞到形容詞再到名詞,這個中間的成分越來越不符合原來的認知,如果不熟悉這個結構的人第一眼看就會用最簡單的語法規則批判它,可現在這些句式還在擴大他們的勢力范圍這正是類推機制在起作用,是語法規則作用變小了。
四、“有被××到”在不同語境中的分化
一般是聽者在現場,可及性高的時候表達傲嬌的意思多一些,對對方行為的當場評價的話不會太過分,而如果聽者沒有在現場則是傲嬌夸獎、攻擊都有,現在網絡世界好像都是這樣的,屬于傳播的鏈條上,感覺自己的說話人是自己的朋友一樣,想讓更多人知道就會夸大程度,情感更多。并且文字會滯后,加之當場的那個情景會限制這個格式的使用。
為了詳細說明,我們會舉出一些情景來方便描述語言現象,首先是第一種陳述型,包括自己在社交媒體(主要是微博)吐槽自己的遭遇或是在對自己朋友傾訴自己的感受,這些場景中一般不強烈要求別人在對話中的參與,主要是自己對事件的表述或者對情感的傾瀉。下面提供一些真實語料:
“大家快去看刺殺小說家楊冪特輯!感覺有被冪姐驚艷到啊!大年初一快來吧!”
這一個表達的是自己對演員楊冪的喜愛,對她表演的贊賞。
“有被惡心到。”
這里是表示自己對自己所轉發的關于性別問題的觀點的反感。
這里可以說明“有被××到”既可以表示褒義又可以表示貶義的感情,也就是說沒那么有限制,隨意性較大,為了更好對比,我們聚焦于同一格式即“有被冒犯到”這一頻率較高的格式。
“想起我爸每次被別的車別了,就非得看看司機是不是女的,看著是女的:果然是女司機!看著是不是女的:還不如女司機!看不著是不是女的:肯定是女司機!我沒考過駕照都有被冒犯到。”
這里表示的更多的是對自己父親一種性別歧視的生氣,是自己真的感覺到這個身份的被攻擊之后的不滿。
“96年有被冒犯到。”
這個網友在轉發了一個“爺青回的廣告神曲”話題之后所配的文字,這里語義信息是說自己96年沒想到都聽過,感覺自己老了,是對自己年齡的調侃,沒有真的生氣,更多是凸顯自己在這個情景面前的感受,想讓自己成為焦點的這個目的,畢竟是自己的微博。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里要說明的也就是自己在陳述事情的時候感情是很豐富的,無論是帶有攻擊性還是沒有帶有攻擊性的都會有。
其次,就是第二種,即不是陳述型的,而是在于別人的對話中,且對話中對話人完全發揮自己作用而不僅僅是傾聽作用的這么一個情景。我們通過對幾個例子的具體分析發現,在這個場景里好像表示攻擊性意味的情感消失了,也就是上面第一個“有被冒犯到”的例子。而我們找到的語料“有被感動到”“有被無語到”“有被冒犯到”這些帶入場景都不會讓人感覺到強烈的攻擊意味,其實這個很好解釋也就是這樣的情境中,與對話人關系以及一些禮貌原則會話原則必然限制一些語用意義的產生,也就是說,因為是在對話中,可能會被別人關注,可能在公共場所說一些冒犯的話會損害對話者的面子,還有可能是跟對話人很親密所以一些攻擊性的話語就不會說,而這些統統滿足了“有被冒犯到”的調侃的這個語義。上述條件任何一項發生變化的話,我們如果想表達攻擊或者自己憤怒的意思就不會或者很少用到“有被××到”這個格式。舉個例子,如果是平常一位朋友調侃自己去參加聯誼,自己會很不好意思地說“有被冒犯到”,這是合情合理的一個回答,而如果是跟自己關系不太好的人調侃自己,自己就會憤怒,而不會選用處于表達情緒較輕甚至有點偏向傲嬌的詞,而選用表達更為明晰,程度更高的“關你屁事”等表達,也就是說在于句式選用上因為語義的表意清晰或者因為表達更經濟不想多加解釋的原因,“有被××到”表達攻擊性的語氣會有更好的替代而很少概率出現。這就是本文的一個比較細微的發現,其實這個可以歸在表示冒犯的語氣在語境中的選擇這個大類下面,因為這一類表達方式都受到這樣的限制,所以在以“有被冒犯到”為代表的有冒犯語氣的“有被××到”也理所當然會受限制。
五、“有被××到”的語法解析
(一)構件分析
這里既然說該格式是構式,我們就從這個構式中的兩個重要構件說起。
1.“有”字溯源
筆者在一開始接觸到這個格式的時候,其實就把這個格式里的有與臺灣地區的“我今天有吃飯”等同起來了,筆者在對應用語言學課上的語言學專業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老師和同學的前測中的31份有效問卷中,有19份表示不是很了解臺灣詞匯文化,但是卻能夠理解“今天有吃飯”這樣的句子,但是這個例句就是在臺灣大量使用,那么筆者初步判斷受測者腦海中的“有+動詞”格式的來源可能會是別的,比如我國從古至今一直都有的存現句用法中的“有”。并且覺得提問比較含糊,受測者不知道臺灣文化具體包含哪些東西,于是就換了問題方式,采用更直接的問法,即提問“有被冒犯到”中的“有”跟存現句“這里有一棵樹”中的“有”更接近還是跟現在臺灣人閩南等地的人普遍使用的“我今天有吃飯”的“有”更接近。后來通過對四川大學文學院2020級89份學生的有效問卷調查發現也是有71人沒有看過《康熙來了》但是能夠理解“我今天有吃飯”這樣的句子。但是有80人能夠理解“我今天有吃飯”句式的人,而有72人認為“我今天有吃飯”中的“有”跟“有被冒犯到”的“有”是同一個“有”,即通過生活經驗以及語義感知得出的這兩個“有”表達了同一個意思。這與我們之前的結果是相反的,但是仔細一想,筆者認為這個結果其實沒有任何不合理性,也就是從根源上來說,這里提到的三個“有”其實都是表示動作狀態事件或者物品的存在,這是他們的深層意義,核心意義,但是存在句的用法,都是接的名詞,但是臺灣等閩南地區是接的動詞,所以會有表現形式的不同。那么我們把問題的排列順序改一改就一目了然,也就是說多數人覺得“我今天有吃飯”跟“有被冒犯到”的“有”幾乎等義,但是他們大多數人并不了解臺灣等閩南地區“有”字的用法,那么他們依靠的是什么,那就是“有”表示存在的這個核心語義。這是我最終依靠問卷得出的一個大膽猜測,接下來筆者將通過歷時語言學的方法予以資料支持。筆者在查閱論文是發現,這種“有”+謂詞性短語的格式表達的是狀態和動作的存在,比如施其生(1996)在《論“有”字句》中考察了閩、粵、客和汕頭等方言中的“有”字句使用情況,“我有食飯”就是“我吃了飯了”。這里的有是一個助動詞,表示肯定現實性的意思,有的后面是表示肯定的內容。[4]鄭懿德先生等人也發現在福州方言中,“有”字后面帶上謂詞性詞語,基本意義是肯定動作的發生或者狀態的存在[5],比如“我有接到通知”是表示接到通知了,我們很容易帶上肯定的意思,但是其實多觀察一下會發現這個里面的強調的意思會被附帶上,比如“我有吃飯”是對我吃飯了這個動作的強調,但是歸根結底語義上的意思還是表示存在。孫文訪(2018)先生也提出有一些語言,形容詞可以充當謂語,這些形容詞表示判斷描寫事物的性質狀態,有些語言用“是”有些語言用“有”,如蒙古、波斯、藏語。[6]也就是說這個方式雖然在我們內地一般不怎么用但是其實在語法層面上是廣泛存在的,而我們現在的這個“有被××到”格式因為跟臺灣等地的“我有吃飯”地理聯系以及社會聯系較近,所以對這個格式的流行貢獻是更大的。
但是筆者也發現一個現象也就是一些人沒有接觸過臺灣那邊的綜藝但是也會很容易理解有+謂語的格式,所以也就可能還有其他原因導致了這個現象,于是筆者又發現我國古漢語中的“有”字句雖然很多是“有”+名詞但是也有少量“有”+謂詞性短語的格式表示變化,比如“他成績有提高”。石毓智先生把“有”字含義分為四種:領屬關系、包含關系、包括關系、存在關系[7]。但是我們看一下這些例句:我有錢、雞有翅膀、今天要發言的有三個人、家里有桌子其實歸根結底都是表示名詞的存在,那為什么不能表示動作或者狀態的存在呢?即以一種隱喻的方式把時空看作是一個盒子,那么在這個時空中有某個事物,我們就是“有+N”,那如果動作狀態也存在這個時空中,我們就可以說是“有+V/Adj”。這一點也是前人已經提到過的,比如易紅在《“有”的語義核心》中提到:體詞是靜態的,表示空間;謂詞是動態的,表示時間。“有”加時空:表示時空的存在。
“有”字后面是體詞性短語表示的是靜態事物的存在,是謂詞性短語,表示的是動態事件的存在。[8]所以我們說“有被××到”里面的有字其實是因為“有”字表存在這個義項包含很廣,為“有被××到”提供了土壤,雖然用得少,但是可以理解,而閩方言則是用得很頻繁,由于近幾年政治文化交流增強,網絡世界的發展使得“有被××到”這個用法流行起來。
2.“到”字解釋
“到”字在這里表示時間空間以及虛擬心理狀態的移動變化有一個到達意義,是從“走到”“遲到”“感到”這么一個意思的延伸,即都有【+位移終點】這個義項,無論是實體的還是虛擬的,這個意思可以通過四川某些方言中的“我被冷到了”“我被熱到了”這個意思來理解,因為都是表示的“熱”“冷”這種感覺傳導出來被受事感覺到,也可以借助導管隱喻來理解,比如孫冰在《構式語法的隱喻解讀》中提到“雙及物(give)構式的隱喻來源,包括信息被看做從刺激源傳送到聽話者(導管隱喻),把感覺理解為向感覺者移動的實體,把有意指向另一個人的動作理解為轉移給這個人的實體,把事實和假設理解為正在辯論的某個人的客體,并且用來構建論據。”[9]“有被可愛到”也是一種隱喻,把這種笑的感覺轉移給了說話人再轉移給了聽話人(即我們),這種表示描述的感覺通過這個導管完成了它的信息傳遞或者說真實擊打感。這里的雙及物就是把感覺看成一個在導管中運動的東西,而運動的終點是受事,即話語效果是這個受事得到了這個事物,這個感覺。李人鑑把這個“到”字形容為是動作的著落我覺得非常貼切[10]。而“有被××到”中間加不同的成分就表明這個成分轉移并且最終被我們感受到了。
里面的“到”其實應該跟一個格式做一個區分,這個格式就是“有被嚇到半死”其實乍一看很像,而且格式歸納起來其實是一模一樣的,而且去掉后面一部分表意完全一樣,但是要知道上面的這個“到”是表示后面一定要有一個狀態的程度,這里這個例子加的是“半死”,而這里的“到”已經是表示動作的終點了,所以不應該混淆。
參考文獻
[1]唐建南,戴衛平.Langacker認知語法與Goldberg構式語法[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08):9-11.
[2]呂叔湘.漢語口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79.
[3]王寅.構式壓制、詞匯壓制和慣性壓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12).
[4]施其生.論“有”字句[J].語言研究,1996,(01):28-33.
[5]鄭懿德.福州方言的“有”字句[J].方言,1985,(04):309-313.
[6]孫文訪.“有(have)”的概念空間及語義圖[J].中國語文,2018,(01):15-36+126.
[7]石毓智.漢語的領有動詞與完成體的表達[J].語言研究,2004,(02):34-42.
[8]易紅.“有”的語義核心[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3(05):168-173.
[9]孫冰.構式語法的隱喻解讀[J].社科縱橫,2015,
30(07):116-118.
[10]李人鑑.談“到”字的詞性和用法[J].文史哲,
1958,(09):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