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至今,國內上演了一波新車銷售降價的浪潮。這次價格戰,首先發起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開年后特斯拉打響了汽車價格戰的第一槍,隨后“蔚小理”等新能源品牌紛紛跟進。3月初開始,傳統燃油汽車開始參戰:武漢市聯合車企對在當地生產的汽車品牌推出了力度較大的購車補貼活動,主要針對東風系列的汽車品牌,讓價格戰走向了白熱化。隨后,降價潮席卷全國,品牌涉及大眾、本田、豐田、奔馳等。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50個汽車品牌參與價格戰,最高降價10萬元以上,降價方式包括地方政府補貼、廠家補貼、購置稅減免、經銷商降價等。
本輪汽車行業“價格戰”的爆發,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更多反映出了市場需求不足、汽車行業轉型壓力較大等深層次的問題。一是乘用車購置稅補貼政策退出,汽車市場總體較為低迷。2022年全年國內乘用車實現了同比9.5%的增長;2023年政策取消后,1—2月乘用車銷量出現了15.2%的同比下降。這是這次汽車價格戰的直接觸發因素,反映出補貼的潮水退去后市場實際需求的不足。二是延續了13年的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正式取消,促使新能源汽車廠商率先開展市場行動。從歷史的政策效果來看,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培育期,補貼政策對于降低購車者的購車成本、提升新能源汽車接受度起到了重大促進作用。三是居民消費能力顯著降低,抑制了對于大件消費品的購買。在連續三年疫情的影響下,2022年國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僅增長了1.9%,不僅大幅低于2019年5%的正常水平,而且比2022年全國GDP實現的3.0%的增幅還要低;2022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減少0.2%,與2019年8.2%的增幅大相徑庭。四是國VIB標準執行日期逼近,車企加速清理目前“國VIA標準”燃油車型庫存。2023年7月1日起,國內將不能銷售、注冊、上牌低于國VIB標準的汽車。為了減少現有新車庫存的可能損失,燃油汽車廠商紛紛加入降價促銷行列,進一步加劇了價格戰的激烈程度。
在行業主管部門日益關注價格戰發展趨勢、頭部車企發聲穩定市場預期、行業專家積極呼吁理性競爭、車企庫存壓力大幅降低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預計本輪汽車價格戰的力度將逐步回歸穩定,但其給汽車行業本身及燃油市場的發展將帶來深刻影響。從汽車行業來看,價格戰首先反映出了國內汽車市場日益接近飽和的趨勢。2018年—2020年國內乘用車銷量已經出現了連續三年的萎縮,補貼政策驅動下的2021年—2022年實現了增長。2023年汽車行業又將回歸正常的市場化競爭狀況,能否在趨于飽和的汽車市場中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從而延長汽車行業的增長期,對于行業的良性發展至關重要。從燃油消費市場來看,本輪價格戰實際上拉開了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汽車白熱化競爭的序幕。新能源汽車廠商借助于其高額的毛利降價空間,逐步加大了對于市場份額的爭奪;燃油汽車廠商為了生存,也必將抓住新能源汽車補貼完全退出的契機加大銷售反擊力度,維持燃油車的市場份額。因此,從短期來看價格戰將帶動近兩個月汽車總銷量尤其是燃油車銷量的增長,有利于今年總體的燃油消費恢復;從長期來看,基于不同車企的競爭成本承受能力差異以及國家政策的導向,新能源汽車對于燃油汽車的擠壓將更為嚴重,必將進一步加速車用燃油峰值的到來。
責任編輯:曲紹楠
丁少恒專欄
中國石油規劃總院市場營銷研究所副所長,高級經濟師,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主要研究領域是石油市場分析預測、行業政策研究、營銷量化分析。主流媒體石油行業專家庫成員,在石油核心期刊上共發表論文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