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是我國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地區之一。以婺源地區的古建筑隔扇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現存婺源古建筑中隔扇門窗的考察,探尋婺源古建筑隔扇的營造技藝和工藝特征,這對于徽派建筑的保護和徽派小木作技藝的傳承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婺源;徽派建筑;隔扇;木作;雕刻
注: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婺源徽派古建筑隔扇的木作技術與雕刻藝術研究”(YS18139)研究成果。
歷史上隸屬于古徽州“一府六縣”轄區的婺源縣,地處江西東北部,與皖、浙兩省交界。婺源是我國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地區之一,保留了大量的徽派建筑。徽派建筑與閩派、蘇派、晉派、京派、川派并列為中國傳統建筑的六大派系,徽派建筑中的隔扇也以繁多的形制和豐富的木雕裝飾成為中國傳統隔扇的代表類型。
一、婺源徽派古建筑中的隔扇
婺源轄區內有大量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建筑,包括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棟,以及廣泛分布在村落中的古民居。例如婺源汪口村,現有古民居約340幢,其中明代建筑11幢,清代建筑約250幢,其余為民國時期建筑[1]。大量可觀可考的建筑遺存和優美的生態環境讓婺源享有“中國最美鄉村”的美譽。
中國傳統建筑非常重視門窗的設計與制作,無論是門窗的構成、形制、裝飾及附屬物的組成,還是門窗的文化寓意都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人們不僅會根據不同建筑的需要選擇不同類型的門窗,還會根據身份、地位、財富和品位來選擇門窗的形制和裝飾。婺源的徽派建筑,以天井為中心構成三合院或四合院,屋型一般為兩層或三層樓房,外部圍墻為磚石,內部為木質結構[2]。婺源古建筑中的門窗普遍采用隔扇的形式。隔扇門是由外框、格心、裙板、絳環板組成的,上部格心,下部裙板,格心與裙板之間為絳環板,格心之上和裙板之下也可以加設絳環板。從現存建筑看,其隔扇高度可達3米,扇子的寬度沒有嚴格的規定,通常為40—80厘米[3]。明清時期,隔扇的功能在婺源古建筑中不斷擴大,形成了由隔扇門、隔扇窗、隔扇墻、隔扇隔斷組成的隔扇體系,大大增強了建筑的通透性與裝飾性。
在熱衷建筑木雕、注重院落內部裝飾的婺源古建筑中,隔扇門窗、梁柱、欄桿上都有精美的木雕裝飾,精致的木雕也成為婺源隔扇的工藝特征。根據建筑所需門窗的位置不同,可以選擇不同規格和形制的隔扇。木雕題材可以根據房屋主人的財富地位和文化品位進行選取。不同的木作和雕刻也會形成不同的隔扇形式和裝飾風格。婺源古建筑隔扇不僅適應了建筑的結構和布局需要,而且使建筑擁有了更加鮮明的地域特征。
二、婺源古建筑隔扇的木作技術
中國木構架建筑的木工分為大木作和小木作兩部分。大木作是梁、柱、斗拱、檁等建筑承重部分;小木作是非承重木構件,也稱裝修。門窗隔扇是建筑小木作的重要部分。
傳統隔扇營造技術的研究在建筑領域由來已久。宋代的《營造法式》、明代的《園冶》《長物志》、清代的《工程做法則例》等傳統建筑著作中對隔扇構件的比例尺寸、詳細做法及用工用料均有明確的闡述[4]。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工具材料的發展,傳統木作技藝日漸式微。以婺源徽派隔扇木作技藝為例,歷代文獻資料中關于徽派傳統營造技藝的系統記載較少,對傳統手工藝從業者的記載也很單薄。究其原因,一是中國傳統社會“重藝輕匠”思想的影響,二是中國工藝制作行業有“重物不重人”的傳統。因此,對于隔扇營造技藝的研究主要依據歷史文獻中的零散記載和婺源現存古建筑中的隔扇構件進行分析。
婺源地區不僅盛產木材,而且木材品類豐富,這為婺源境內以木結構為主體的古建筑營造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又由于婺源古建筑中的隔扇門窗數量較多,所以隔扇的選材范圍比較廣泛。在婺源現存明清建筑中常見到破損、變形或蟲蛀的隔扇。這類破損隔扇的形成既與年代久遠、木質構件不易保存有關,也與隔扇選材廣泛、就近取材有關。雖然婺源古建筑隔扇的選材并不嚴苛,但是也要依據隔扇各部分木作的需要選擇木材。婺源民居隔扇在制作完成后,一般都只在隔扇表面簡單涂抹一層桐油,不施彩漆,因此隔扇所用木材本身的材質差異和自然紋理能夠清晰地呈現。
確定隔扇的選材和材料搭配之后,就要根據隔扇的形制和結構下料,也就是對隔扇用材進行裁切。下料過程中先配長料再配短料,裁切的大小、長短要保證組合的完整性。此時所配的料還是毛料,一般比實際要求的木材尺寸要厚5厘米。毛料經過刨制會成為凈料,刨去的厚度約為5厘米。木紋有順木紋和逆木紋之分,刨料時應該順木紋刨,這樣刨時比較省力,刨好的木料也比較光滑平整。裁切好的木料進行鑿、刨、磨、拋光等處理后分別備好框、梃、欞、板等部分準備組裝。
隔扇木作的重點部位是格心,格心欞條的制作和結構是小木作工藝的集中展示。隔扇的格心一般要粘貼薄而透明的窗紙,窗紙的硬度比較小,所以需要排列緊湊的窗欞作為支撐來提高窗紙的強度。隔扇格心欞條的排列組合形式豐富多樣,由此形成了不同形式的欞格,也稱為欞花。簡單的欞格有直欞紋、方格紋等形式,復雜的欞格有燈籠錦、龜背錦、拐子錦、冰裂紋等各式錦紋。不同的格心采用的欞條規格及搭接方式不同,相應的欞條木作也有所不同。根據要制作的欞格形式設計構思,把完整的欞格圖案分解到不同的部分,并經過選材、計算、下料等步驟預制好各部分的欞條,制作復雜的欞條還要進行雕刻加工。欞條經過拼接組合成格心。婺源古建筑隔扇的格心欞條采用榫卯的方式拼接組合,很少使用釘和膠。例如,婺源清代建筑中流行的冰裂紋,就是由大小不一的欞條榫卯拼接而形成的一個完整圖案,交接構件越多、構件越小,工藝也越復雜。
隔扇絳環板為小塊的長方形木板,有的絳環板具有木雕裝飾,有的為素面板。隔扇裙板一般由多塊木板拼接而成,也有由整板木料制成的裙板。隔扇邊框分為豎向的邊梃和橫向的抹頭。根據隔扇形制裁切邊梃、抹頭、絳環板和裙板的用料,并進行鑿、刨、磨等處理,大小長短需保證組合后的完整性。
婺源古建筑隔扇各部分都可以采用木雕裝飾,因此在各構件裁切下料之后還要根據隔扇雕刻裝飾的設計進行木雕部分的制作。
三、婺源古建筑隔扇的雕刻藝術
徽州木雕是我國明清時期民間木雕的重要代表之一。明清時期是徽州民居木雕藝術的鼎盛時期,婺源建筑木雕也在這一時期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有“時人有刻,必求婺工”之說。在婺源古建筑隔扇的制作中,木雕設計與制作是重點和亮點。
婺源隔扇木雕技法主要采用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和線刻。由于木雕裝飾要附著在隔扇各部分構件上,因此木雕裝飾只能采用平面化的設計和雕刻。從婺源隔扇木雕的題材和內容來看,隔扇木雕題材廣泛,從簡單的圖符到復雜的山水人物,各種內容都可以巧妙地運用在隔扇裝飾中。
隔扇木雕的題材和形式,首先由匠師結合屋主的想法設計樣稿,然后落稿并逐步開始木雕制作。婺源隔扇木雕的制作流程主要為構思、布局、雕刻、修整。
隔扇裝飾木雕要表現的題材、構圖、分布等設計構思必須遵循建筑裝飾的整體需要及雇主的審美喜好。從婺源鄉村的建筑營造風格可以看出,建筑木雕紋樣設計由屋主和工匠共同商議決定,在雕刻紋樣設計好之后進行拓樣。婺源隔扇木雕裝飾紋樣屬于徽州民間裝飾紋樣,在數千年的傳承和演變中已經形成相對固定的圖像形式和象征意義,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調整和創新。隔扇裝飾木雕中的每一種紋樣都有其構成方式和文化內涵。隔扇木雕圖案的來源主要為流傳圖稿、臨摹與借鑒、設計與創作三種形式。
流傳圖稿指的是前人傳承下來的圖紋樣式。這些圖稿多來自木雕匠師的拓版傳承,在師徒間世代積累而得以流傳。木雕匠師之間的師承和技術交流,以及這類流傳圖稿的運用,讓婺源等地的隔扇木雕裝飾保持了相對統一的風格。臨摹與借鑒指的是臨摹、借鑒前人的作品,包括前人的雕刻作品、繪畫作品及版畫作品。設計與創作指的是木雕匠師在木雕設計過程中參考以往的圖稿、木雕作品,結合個人的文化素養、藝術素養和技藝特長,同時兼顧戶主要求,進行圖稿創作,設計出符合要求的圖案類型。隨著時代的變化和民眾審美的發展,木雕匠人必然要在前人創作的圖像系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從總體上看,婺源每家每戶隔扇門窗的木雕裝飾在木雕風格、圖案類型和圖案形式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具體到每戶人家的隔扇木雕圖案的表現上又不盡相同。正是木雕匠人對隔扇木雕圖案的不懈設計與創新才使得婺源古建筑中的隔扇裝飾具有了獨特的魅力。
隔扇的木雕裝飾不僅涉及單扇隔扇各個部分的木雕設計,還要結合整組隔扇和整個院落建筑中隔扇的布局和隔扇所處的位置。在同一建筑群落內,各處房屋使用的隔扇裝飾是統一構思、統一設計的。婺源古建筑中使用的隔扇,其木雕裝飾都圍繞著一定的主題,尤其是同一院落中的廊房和廂房使用的隔扇在木雕裝飾圖案和木雕表現形式上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例如,婺源思溪延村清代民居中的一組隔扇門,其隔扇格心欞花形式和木雕裝飾統一;在隔扇上、中、下三組絳環板的木雕裝飾中,上部絳環板木雕紋樣相同,中部絳環板木雕紋樣雖然不盡相同但都圍繞著相同的主題,下部絳環板木雕紋樣相同。此民居庭院中與此組隔扇相對的廂房和廊房使用的隔扇裝飾形式和裝飾圖案,也與此組隔扇一致,形成了和諧統一的建筑裝飾效果。
在完成木雕的設計構思和布局分析后,匠師最終要通過雕刻將設計構思轉化為實物。婺源隔扇的雕刻技法多樣,可以把雕刻過程大致分為拓樣、粗坯雕、細坯雕、打磨、刻畫五個步驟。
拓樣是將已經在紙上繪制好的圖案用拓印的方法轉移到加工好的木料上,以便工匠按照圖樣進行雕刻。拓樣時要注意線條的粗細、紋樣轉角的尖銳程度等細節。婺源清代隔扇的木雕裝飾非常繁雜,有的采用多層紋樣堆疊的形式。此時需要把數層紋樣重疊粘貼,然后將圖案分割為若干部分,分次拓印。拓印的圖案與最后雕刻完成的圖像之間相距甚遠,雕工的好壞才是決定雕刻作品優劣的關鍵。
粗坯雕是以簡練的形式概括整個構思設計的造型,初步形成作品的輪廓。粗坯雕的基本要領是從上到下,從前至后,由表及里,由淺入深[5],以此形成高低、厚薄、深淺層次不一的輪廓線,并將不需要之處剔除,留下圖案部分。進行粗坯雕時還需注意留有余地,如同裁剪衣服,要適當地放寬。在這個階段,雕刻圖案的基本結構和體積已趨明朗。
細坯雕也稱為細揀,是對木雕的各個部分精雕細琢,逐一處理起伏變化,刻畫形象的過程。鑿細坯就是在整體調整比例和各種布局的同時,逐步刻畫具體形象。細坯雕需要工匠有嫻熟的雕刻技巧和對刻畫物象敏銳的控制能力。只有將各種雕刻刀法嫻熟地運用在不同的雕刻對象上,雕刻作品才能生動絢麗。
打磨和刻畫,二者都是對雕刻作品進行整體修整和完善的過程。打磨是在雕刻結束后用粗細不同的砂紙搓磨雕刻作品,使作品細潤光滑。打磨過程中順著木材紋理纖維的方向反復打磨,直至刀痕砂路消失,作品就會顯現出流暢的木紋。刻畫是對木雕的細微調整加工,可以讓雕刻作品變得更加精美。木雕作品經過打磨和刻畫處理,不見斧削刀琢的痕跡,形成舒適、圓潤的視覺效果。
在隔扇木雕構件制作完成之后,可以依據構件的性質進行裝配。風格多樣、雕工精美的隔扇成為婺源古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構件。
四、結語
從傳統建筑營造技藝來看,隔扇木作技藝主要依靠師徒代代相傳,構件名稱、工法術語等很多都是工匠們的民間方言,它們會隨著時間與空間的差異而不斷地演變。人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理想和需求創造了隔扇的形制和裝飾,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工具材料的發展,傳統隔扇逐漸在現代建筑中消失,與之相關的隔扇木作和雕刻技藝也日漸式微。婺源的古建筑隔扇是徽派隔扇的延續,也是婺源地域文化的載體。系統研究婺源古建筑隔扇的營造技術,在為婺源古建筑隔扇的現代制作提供資料的同時,也將促進傳統建筑木作和雕刻技術的傳承與弘揚。
參考文獻:
[1]黃躍昊.江西婺源汪口村[J].文物,2017(1):93-97.
[2]馬榕君.封閉與融定的詩意結合:徽州古民居內部設計之空間結構分析與審美研究[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50-153.
[3]肖宏.徽州建筑文化[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77.
[4]陳又林.明清徽派建筑隔扇門窗的裝飾藝術與營造技術研究[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22:167.
[5]吳偉慧,沈明.中華非遺記憶:徽雕藝術 徽州木雕的藝與器[J].金融博覽,2019(7):72-75.
作者簡介:
陳又林,博士,華東交通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