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它記錄了先民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思想情感,反映了當時的音樂藝術、樂器制作、歌舞表演等發展的狀況,蘊含了豐富的語言、音樂文化和藝術、審美內涵,可以說是一件詩樂舞相結合的藝術品。關于《詩經》的研究成果可謂是汗牛充棟,由山東人民出版社于2016 年出版,林琳、張蟄鳴共同編著的《詩經弦歌——音樂文化遺產研究》一書,以詩經弦歌為切入點,以我國現存的《詩經》音樂文化文獻為經,以張氏《詩經》的傳譜系統為緯,梳理了宋元大儒朱熹、金履祥、許謙嫡傳張大公,以及與王陽明父子通家世交的張天瑞家族所傳的《詩經》音樂文獻,較為準確而系統地體現了朱熹的詩樂學說。本書全面而深入地探討了《詩經》的藝術特征、文化內涵和傳承價值。通過對《詩經》中語言和音樂的結構、技法、風格和表現力的細致分析,揭示出《詩經》中的美學思想和文化精神,展現出《詩經》的藝術魅力。
首先,本書從聲韻、聲調、節奏、重章疊句等方面揭示了《詩經》中的“語韻”。作者著重分析了《詩經》中的聲韻系統,指出了聲、韻、調的變化規律和特色,以及與現代漢語的差異;特別探討了《詩經》中的節奏結構,指出了其中的節奏類型、節奏變化和節奏美感;重點研究了《詩經》中的重章疊句,剖析了重章疊句的形式、功能和意義等。讀者從中可以了解到:語言文字的音韻美與音樂的旋律和節奏相結合,形成了《詩經》獨特的語言風格和藝術效果。
其次,本書根據張氏《詩經》傳譜,還原了《詩經》中的音樂形態,從音符系統、調式系統、和聲系統和曲式系統等方面揭示了《詩經》的“樂韻”。比如,通過音符系統解析了《詩經》中的五聲和十二律;通過調式系統解析了《詩經》中使用的宮調、商調、角調、徵調和羽調等音樂模式;通過和聲系統解析了《詩經》中一唱眾和、二聲部和三聲部等多聲部音樂結構;通過曲式系統解析了《詩經》中的單段式、二段式、三段式等音樂組織形式。
再其次,本書從情感、思想、風格等方面揭示出《詩經》中的“神韻”。作者指出,《詩經》中的情感是豐富多彩的,有歡樂也有悲傷,有愛情也有友情,有贊美也有諷刺;《詩經》中的思想是深刻廣博的;《詩經》的風格是靈活多樣的。這些“神韻”體現了《詩經》深刻而廣泛的文化內涵和價值意義。
最后,通過對《詩經》中不同詩韻在音樂結構上的表現和作用的深入分析,作者指出“詩韻是音樂結構的基礎,音樂結構是詩韻的表現”。通過對《詩經》中的語韻、樂韻和神韻的重要意義和方法的探討,作者提出了“以語韻為基礎,以樂韻為手段,以神韻為目標”的創作原則和實踐路徑,并指出:“《詩經》的語韻、樂韻和神韻是《詩經》藝術的三大特征,也是《詩經》藝術的三大支柱。語韻、樂韻和神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詩經》詩樂舞一體的完美整體,共同展現了《詩經》的美學價值和文化意義。”
本書通過對張氏《詩經》傳譜的深入研究和全新闡釋,展現了《詩經》中的語韻、樂韻和神韻,并揭示出其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重要價值和意義,是一部集史料考證、理論分析和實踐演繹于一體的研究專著,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劉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