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教育”育人理念,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品格、情感態度、行為習慣、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為目標的創新性理念。秉承這一順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的教育理念,本課題根系歷史名城,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力求構建切實可行的小學“良知教育”育人體系,探尋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路徑。
本課題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實證研究法等,旨在全面深入地了解小學階段“良知教育”的理論基礎和現實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通過梳理和分析相關文獻,厘清小學階段良知教育的內涵與價值,以及古今中外可資借鑒的相關理論和實踐。通過問卷調查和面對面訪談,面向小學生、家長和教師等不同群體對于良知教育的認知、態度、需求進行調查,為制定教育政策、進行教學改革提供數據支持。繼而通過實證研究,探索“良知教育”
在小學階段實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提出相應的建議。本課題基于“五良”育人理念,為小學“良知教育”育人體系的構建提供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借鑒。
首先,本課題揭示了當前小學“良知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通過對調查報告、研究論文、案例等的梳理和分析,發現當前小學階段“良知教育”雖然有一些積極的探索和嘗試,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對“良知教育”的理解不深入、不統一,缺乏系統的理論框架和指導原則;對“良知教育”的實施缺乏規劃、協調、支持,缺乏有效的內容設計和方法選擇;對“良知教育”的評價缺乏標準、指標、工具,缺乏多元的評價方式和反饋機制,等等。
其次,本課題提出了小學開展“良知教育”的有效途徑。良知教育就是激發生命潛在價值的教育。它以人性善為本質,以道德自覺為核心,以情感共鳴為途徑,以實踐參與為載體,以品格塑造為目標,是一種符合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和價值取向的教育模式。本課題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中華傳統文化所倡導的“不教而教”正是實現“良知教育”的有效途徑。具體到教學實踐中,這種“不教而教”,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思考、促進交流、反饋評價等方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實現道德認知、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最后,本課題基于“不教而教”的思想探索了構建小學“良知教育”育人體系的路徑。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確立小學“良知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即要培養溫良謙和、知書達理,有健全人格的中國人,以及如何將“良知教育”育人理念融入小學教育教學中。
第二,設計小學“良知教育”的課程和活動,即通過開發“潤心·啟智·踐行”模塊化課程體系等來實現“不教而教”的目標。
第三,創新小學“良知教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形成“先學后教、為學而教、不教而教”的課堂新樣態,促進從知識傳授到知行合一的轉變。
第四,建立小學“良知教育”的評價機制,學校通過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師生評價、家校評價等,促進學生自律、自強、自主、自覺、自信地發展。
第五,營造“良知教育”的環境和氛圍,通過校園環境文化、班級文化、制度建設等,傳承“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良知文化,學以致用、古為今用,引領師生在工作學習中立志、勤學、改過、責善。
本課題為探索小學“良知教育”育人體系的構建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支持。本課題還可以促進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教師“良知教育”的意識和能力。
(山東省聊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深圳路小學宋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