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玥昀
大數據時代,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了我國審計工作的信息化進程。大數據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給企業的內部審計方法提供了新思路。隨著審計領域對大數據技術越來越多的運用,內部審計方法也在不斷地進行更替發展,本文主要總結內部審計在新時代有哪些新方法以及對內部審計方法新發展提出建議。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信息時代數據化的發展,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相互交叉交融,這不僅僅讓我們的生活發生改變,甚至有可能掀起新一輪的產業變革。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推動著我國內部審計方法智能化轉型,內部審計方法因為數字化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傳統的審計模式、流程和方法已經不再適應現如今的大數據時代,通過對數據的抓取分析可以很容易發現被審計單位的各種疑點和問題,可以更快地得出審計意見;同時,通過數字化技術和云端聯網,相關審計人員可以運用協同技術對企業進行全面審計;還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解決財務信息真實性和安全性等問題。在采用該種方法的情況下,審計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信息安全也得到了更可靠的保障,同時還能降低人工成本和審計風險。所以大數據技術在現在的審計工作中得到普遍運用。
一、內部審計方法發展及其特征
《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于2018年頒布,隨著審計署這一項規定的頒布,內部審計工作在我國改革發展新常態下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同時也對內部審計的技術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形勢下,傳統的審計技術方法已經無法完全適應當前審計工作的需要,這對內部審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同時也是對現有審計技術新的考驗。需要從現有內部審計方法的不足出發,結合互聯網、云技術、人工智能等創新方向進行探索與分析。
(一)傳統的內部審計方法
詢問法:是指審計人員與被審計單位的相關人員處于同一環境下,面對面地進行對話溝通,以此來獲得證據的一種方法。該種方法實施時需要至少兩名審計人員在場,一般只用于審計初始了解情況、實施過程中獲取證據和出具報告過程中進行溝通等方面。
審核法:一般是指對企事業單位的會計賬簿和其他書面資料進行合規性、合法性、是否真實有效等進行審查。這種方法的工作量很大,效率不高。
觀察法: 是指審計人員到被審計單位的經營地點進行實地考察,進而獲取相關證據的一種方法。一般這種方法都是采用暗訪調查或者事先通知調查,必要時還需要相關人員簽字確認,但是這種方法容易讓被審計單位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影響審計的準確性。
函證法:一般是指向與被審計單位有業務往來的第三方發出詢證函,并要求其對函證上的相關業務及所涉及的金額進行核實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主要是為了確保被審計單位賬簿上所記載的事項真實。
監盤法:一般是指由審計人員跟隨被審計單位的相關工作人員對存貨進行監督盤點的一種方法。在盤點完畢后,審計人員可以對相關存貨進行再次抽盤。這種方法一般運用在固定資產、有價證券等方面。
特征:傳統的審計方法都是需要人力手工完成的。這些方法也全都是建立在統計學的基礎上進行詢問、觀察、數據分析等。這些傳統的審計方法被大量地運用在財務審計和經營審計上。但是在現如今的信息化大數據時代,這些傳統的審計方法已經很難滿足市場審計的需求。更何況在數字化時代,企業和社會的發展都是瞬息萬變的,傳統的審計周期長、耗時長,甚至有可能最后審計出的結果準確性也不高。
(二)新形勢下內部審計方法
因果分析法與果因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是從原因開始查起,直到查出相對應的結果。它可以循序漸進,一環扣一環,這種方法審計的內容就比較全面,但是它所耗費的時間很長,技術難度也很高。果因分析法則恰恰與之相反,它從結果開始查起,最后根據結果來分析出原因所在。它可以溯果擷因,這樣的方法相對簡單方便,需要耗費的時間也更短,但是它的缺點在于容易以偏概全,不夠全面。
窗簾中間拉開式審計法:也是先入為主法的一種名稱。該種方法具體是根據審計人員自身的相關經驗加上手上現有的證據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與判斷。與此同時,再對整個事件的原因進行追查,最后對自己所作出的判斷進行正確性的驗證。此種方法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同樣也存在弊端,萬一審計人員對事件進行了錯誤的判斷,也會導致審計進度緩慢,影響工作效率。
遵循性審計法與思維創新審計法:簡單來說就是常規與非常規做法。前者就是按照現有的模式及流程,對事件作出相應的分析判斷。后者恰恰相反,它可以根據不同被審計單位的實際情況來調整審計方式,從而進行合理的判斷。該種方法需要打破固有思維,靈活變動,方能作出正確的結論。
解剖麻雀審計法與高屋建瓴審計法:是指審計工作要深入細致地剖析出本質問題,但又不能完全沉浸在微觀世界中。審計人員需要站在一定高度上去總結、提煉,使之上升到一定高度。采用該種方法的審計人員眼光要放長遠,要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如果很片面地去看待問題,就很有可能會影響審計結果的準確性。
特征:這些內部審計方法對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要求較高,如果想要運用上述方法,需要一定的職業經驗和大局觀,能夠追根溯源,全面看待問題。
(三)大數據下內部審計方法
聯網審計:審計人員可以直接通過互聯網技術聯網到被審計單位,直接通過互聯網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數據等相關內容進行抓取,而后進行整理分析。再通過互聯網技術支持,審計人員可以直接通過一臺電腦實時對被審計單位進行監督。
RPA審計機器人:運用RPA技術再結合其他相關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誕生出一種審計機器人,此種方法是以RPA技術作為支撐。機器學習代替傳統應用技術的審計是對該方法最好的詮釋,審計機器人可以獨立進行審計,完成一部分審計流程,審計人員可以減少審計工作量,優化審計程序,降低因為人工處理重復煩瑣細小的工作而帶來的審計風險。
數字化審計法:是指審計工作進行數字化,其中包含對企業文檔的數字化、業務的數字化、管理的數字化及生產的數字化等各個方面進行記錄分析。通過采集到的數據,可以構成一個企業的全貌,進行全方位的審計。
云審計方法:是指通過云計算的概念將各種數據保存到云端,使得相關審計人員或者程序等設備運用協同技術從云端獲取數據進行審計。這種方法極大地提高了審計效率并且科學可靠,降低了人工成本。
區塊鏈+審計:區塊鏈的數據很難進行更改和去中心化是它的核心特點。財務信息的真假用這種方法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
特征:大數據環境下的內部審計方法結合大數據的批處理、流處理和交互式分析工具技術,使審計方法更完善、審計流程可追溯、審計結果更科學,從而降低了審計風險。同時,大數據環境下的內部審計使得審計方法靈活且易操作,將不同領域的技術進行恰到好處的結合,但也對審計人員的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大數據時代企業內部審計發展的建議
(一)信息安全性保障
在大數據環境下,內部審計部門需要以信息安全保障為起點,建立一套完善且適用的風險預警體系。該體系主要為了應對在信息化技術中產生的風險,對其進行識別并加以解決。同時還能對潛在風險進行查找、對試圖竊取財務信息的來源進行溯源,并對其進行相應的分析和風險評估,及時預警風險,完善應對策略,降低審計風險。
(二)完善數據共享
大數據時代強調數據的共享與融合。實現數據的充分共享、消除“信息孤島”是推動大數據時代內部審計發展的重中之重。結合互聯網和智能云技術,及時、完整、準確地獲取數據,提高內部審計效率。可以建立數據中心,開放系統訪問權限,實時自動上傳數據。將內部審計數字化與企業數字化整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各部門的數據,實現企業數據的全面共享,打破信息壁壘。同時,還需要注重信息傳輸的效率,保障數據的時效性。
企業也要投入資金,充分運用數字化審計、云審計等技術手段,推動內部審計朝實時化、智能化發展。
(三)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
為了把握大數據時代發展的機遇,企業內部審計工作還需要完善企業的管理和激勵機制,培養和招聘高素質人才,提高團隊整體能力。
作為大數據時代的審計人員,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轉型,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學習與結合數學、統計學、計算機和數據挖掘等方面的技能,提高對數據進行深度分析的能力,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讓互聯網人才熟悉財務和審計知識,這樣也有利于內部審計信息系統的構建;讓參與審計的人員學習計算機知識,具備反饋系統中存在的不足和提供優化建議的能力,不要讓陳舊的思想束縛信息化的腳步。
完善審計人員的激勵機制,建立明確的選拔標準,實現審計隊伍的年輕化、專業化。積極聘用、培訓、選拔復合型人才,對參與的審計人員進行技能考核,提高參與人員的實際應用能力。每年可以開展大數據分析、應用講座,并強化大數據審計成果提煉和轉化,形成典型案例或論文等。積極組織與大數據審計和信息化有關的培訓活動,通過學習積累知識,培養業務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為日后開展大數據審計工作,成立大數據審計團隊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