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函 季一潤
1月26日,正月初七,調試現場、實驗室里已經忙碌起來。奔波的身影,埋頭鉆研的科研人員,電研人用“開局即沖刺、起步即加速”的精氣神為新的一年拉開了序幕。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一個充滿希望、活力、激情的季節,是一年計劃和抱負的開始。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希望與挑戰并存。國網冀北電科院以堅強的科技支撐能力,以創新實干開新局,助力爭創“兩個標桿”。
實驗室里耕耘
主動支撐新能源發展
向著“兩個標桿”的方向,電科院搶抓機遇,緊密跟進新能源主動支撐行業難點,助力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在新能源主動支撐技術領域邁出新的一步。
電科院研判認為,隨著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發展,常規的跟網型新能源控制方式因低抗擾、弱支撐特點,已逐漸不能適應高比例電力電子化系統運行。構網型風電機組擺脫了傳統風電機組“跟隨式”的控制思維束縛,具備建立電網電壓、頻率的能力以及主動支撐功能,目前已成為行業研究熱點。
“構網型新能源發電技術是提升新能源支撐能力的重要手段,當前團隊研究的重點是如何發揮構網型風電機組在電力系統中的支撐作用并對其開展運行實證。”電科院新能源所負責人吳林林說到。
目前,基于前期在新能源虛擬同步發電機技術方向的積累,依托“風光儲并網運行與實證技術”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實驗室和“大規模新能源主動支撐控制技術”國網公司科技攻關團隊,電科院正從“機—場—網”三個層面進行技術攻關布局,從需求分析、設備控制、場站協調、集群運行、試驗實證五個方面構網型新能源參與系統主動支撐展開技術攻關。
同時,依托多項構網型新能源技術方向國網公司科技項目,電科院已成功構建具備構網能力的新能源機組數字仿真數字模型,實現了構網型機組自主建立電壓/頻率、穩態控制、主動支撐等功能,搭建構網型風電機組硬件在環仿真平臺一套,并制定相應的仿真和現場測試試驗方案,為深入認識構網型新能源穩定運行和支撐特性打下良好基礎。
電研成果落地
保障“大國重器”安全運維
于2022年建成了“柔性直流輸電運維檢修技術”省公司重點實驗室,聚合國網冀北超高壓分公司、北京送變電有限公司,成立“冀北柔直技術中心柔性團隊”、牽頭成立“國網柔直關鍵設備質量管控工作組”。從設備運行機理、控保邏輯優化、性能檢測試驗、仿真推演分析等方面,深度剖析設備異常暫態原因,為提升柔直設備運維管控能力和全國網柔直工程運行可靠性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同時,電科院積極響應數字化換流站建設,推進數字化換流站全量數據的接入與治理,牽頭開展省級全域直流平臺建設,開展柔直換流站關鍵設備智能狀態診斷、主動預警等高級應用的開發與部署、換流閥廳內無人機部署與巡檢應用等重點工作,為數字化領域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2023年,電科院將繼續貫徹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黨委的決策部署,以打造堅強科技支撐力量為主線,聚焦科技創新重點任務,聚焦服務能源清潔低碳轉型職責使命,積極服務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為“兩個標桿”的建成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