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爽
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 機器人流程自動化軟件),是一種新型人工智能虛擬流程自動化機器人。它可代替人工執行程序化電腦操作,在處理和執行重復、低價值、基于規則的業務方面十分有效。目前,RPA技術在企業財務管理、醫療衛生、應用零售等數據處理量大的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已經成為提高企業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的數字化勞動力。在技能等級評價信息管理領域,引入RPA技術是利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加強評價過程管控,提高評價質效的有效途徑。
技能等級評價信息管理工作中
需要解決的問題
2019年,為適應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改革,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組織開展技能人員能級評價工作。由于冀北公司所屬的各單位分布在京、冀、晉三地,三地備案后評價數據需要對接三個不同地方人社部門,工作要求各不相同,沒有功能全面的管理系統可以借助,給評價工作帶來很多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錄入工作量大。評價工作需要每批次向三地人社部門及國網評價指導中心報備,三地人社部門使用的認定平臺系統不同,工作要求及數據模板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國網評價工種與國家職業資格目錄中的職業(工種)沒有一一對應,需要手工進行匹配,重復性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錯。二是編制出錯率高。評價合格人員的證書編碼需要手工編制完成,各屬地機構代碼不同,編制過程中出錯的風險較大,而證書數據最終需要上傳人社部網站,實現全國證書聯網查詢,一旦出現錯誤更改流程十分繁瑣,直接影響考生的切身利益和評價工作的嚴謹性。三是考務工作效率低。評價實施過程中用于評價計劃、實施方案的制定和考務的安排、結果報送的數據統計工作量很大,完全依賴手工操作,效率低、準確性差。隨著評價工作節奏不斷加快,傳統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要。而RPA評價機器人的應用,可以最大限度實現信息管理智能化操作,能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在根源上降低數據出錯率,提高整體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質量。
RPA技術在技能等級評價信息管理
工作中的應用
1.實現技能等級評價過程中的信息數據統計
啟動技能等級評價工作后,根據不同階段的數據統計要求,部署機器人的不同任務,完善并導入基礎數據,RPA處理器對數據信息例如職業(工種)、級別、考生身份、單位、評價方式等,進行提取與識別,依據設置的規則進行判定,生成并導出相關統計報表。目前已經實現報名、考務、成績、證書及繳費5大類評價的信息數據自動統計,對前期設定的19項數據匹配、提取、判定等應用場景全部按評價工作要求完成。
2.實現技能等級評價證書自動編碼
技能等級評價證書編碼,由評級機構類別代碼、評價機構代碼、年份、等級、證書序列碼等組成。針對河北、北京、山西屬地證書編碼機構代碼和機構所在地省級代碼各不相同的情況,RPA處理器可以通過對考生屬地信息的識別,分別按照三個屬地編碼規則進行自動編碼,避免了手工操作帶來的不確定性。
3.實現模擬考務人員對技能等級評價證書照片命名糾錯
技能等級評價證書的照片在導入系統時,會因為文件名的錯誤,而導致導入不成功,通過人工糾錯的工作量很大。目前,文件命名規則為姓名+身份證號的組合方式,RPA處理器可自動提取考生信息與提供照片的文件名進行比對糾錯,大大解放了勞動力。
RPA技術在技能等級評價信息管理
工作中的應用效果
1.技能等級評價信息數據統計準確率顯著提高
技能等級評價信息數據準確對評價工作來說十分重要。使用RPA可以減少人為錯誤,可以為評價工作提供更準確的服務。以2021年度技能等級評價數據應用情況舉例,通過報名審核的考生一共2568人,包括12家下屬單位、44個工種、5個等級,信息量非常大,如果通過手工完成7、8個不同要求的統計表任務,數據的正確率不能完全得到保證,通過應用RPA技術,輸出的統計報表,通過驗證正確率達到100%,數據質量得到保證。
2.技能等級評價工作業務流程處理效率明顯提高
在技能等級評價報名信息統計、考試信息統計、成績信息統計和年度評價信息統計四個工作階段中,數據處理工作量很大,應用RPA技術替代人工完成了大量重復性工作,有效縮短了統計過程時間,提升了業務處理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根據測算,人工完成報名階段的統計報表,一個人大概用時1.5天,使用RPA機器人僅需要5分鐘。RPA技術的應用,使評價工作變得省時、快捷、高效。
總結與展望
RPA機器人技術在技能等級評價工作中的引入與應用,成功解決了評價工作數據處理工作量大導致的人工操作耗時長、易出錯、跨系統協同難等問題。但是,當前開發的RPA程序是表單處理形式,沒有應用系統,所以需求不同時,每次應用RPA需要提前整理好相應基礎數據,不同批次需要分批處理,基礎數據準備工作量相對較大,RPA應用的靈活性不足。
未來,RPA應用還將繼續深化,可以在現有RPA工具基礎上,開發完善更多應用場景,增強RPA工具的靈活性,最大化發揮RPA的技術紅利,加速業務流程處理效率,減少人力投入,有效實現科技和數據的賦能效應。■